首页 > 经典案例 财经视角
【案例】京沪生活成本超纽约,如此数据让谁忧?
2014年01月08日 09:55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北京上海生活成本高过巴黎纽约
北上广深生活成本全部高居全球前五十,其中北上广还冲入了亚洲前十位。近日,国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对于海外派遣员工来说,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是世界上生活成本最高的城市,亚洲地区东京最高位列第十,中国内地的北上广深分别位列全球第15、18、38和第40位。
北上广深排名全部上升
报告称,调查共涵盖全球440个主要城市,以生活必需品价格和其他消费指数为基准进行测算。根据这份报告,委内瑞拉的加拉加斯、安哥拉的罗安达和挪威的奥斯陆位列前三,亚洲地区排名最高的是东京,位列第十。
中国四大一线城市北上广深全部冲入了这份榜单前五十,而且与去年相比,四个城市排名均有上升,北京从去年的第21位上升至今年的第15位,上海从25位上升至18位,广州和深圳分别从57位和61位上升至38位和40位。此外,香港也从去年的32位上升至28位。
总体来看,北欧的物价水平是毋庸置疑地高,挪威和瑞士分别有两个和四个城市排在前十,丹麦、瑞典、芬兰也均有城市入围前二十;其他欧美大城市当中,莫斯科排在第12位,高于中国四大一线城市;而“看起来很贵”的巴黎和纽约曼哈顿仅排在第29位和第33位,低于北京上海的排名,仅高于广深。
亚洲大城市中日生活成本最高
从亚洲地区来看,排名前十的分别为东京、北京、名古屋、上海、横滨、首尔、大阪、香港、新加坡和广州。日本和中国上榜城市最多,报告指出,虽然东京对外籍人士来说仍位居亚洲最昂贵的排行城市,但由于日元疲软,它在全球已跌至第十位,相比去年的排名全球第一有了显著下降,而北京则从去年的亚洲第五位上升到了现在亚洲第二昂贵的地方。
报告还调查了部分常用商品,这些数据显示,在北京,一张电影票要90元左右,这个价格低于东京,但比香港贵30元左右,比新加坡贵40元。北京一升汽油8.3元左右,则比东京、香港和新加坡都便宜。
北上广的生活成本超巴黎纽约?
最新的全球城市生活成本调查让人大跌眼镜,北上广深不仅齐齐杀入全球50强,北京上海更是力压“看起来很贵”的巴黎纽约。看来一线城市的人均收入还没与国际接轨,生活成本率先奔向了国际领先水平。
那么我们的生活成本高在哪呢?按照一般人的想法——中国,工资5000元,吃次肯德基30元,下馆子最少100元,买条Levis牛仔裤400元,买辆车最少3万元(夏利);美国,工资5000美元,吃次肯德基4美元,下馆子40美元,买条Levis20美元,买辆车最多3万美元(宝马)。
当然这种说法有很大程度的偏激,如果真的按照这个逻辑,那么美国的城市绝对会是全球生活成本最低的几个城市。可是去过美国你就会发现,在美国吃喝穿用确实是便宜一些,但那是小头。真正的大头是税、保险、养车、医疗、教育等,只要涉及人工费用,在美国就很贵。
即使如此,仍然无法阻挡中国的生活成本悍然超越了GDP上的霸主。造成这种结局的因素当然是多样化的,但大家马上就会想到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人民币持续的对内贬值。
为什么外升内贬?简单来说,由于中国一直实施的是出口导向优先政策,中国每出口1美元的商品,国内就要按照汇率比大约1比7来增发7元人民币来平衡,目前中国外汇储备大约2.3万亿美元,国内由此增发的人民币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2008年3.4万亿市场货币流通量的近5倍,这些由出口结汇投放的巨额货币,全部以通货膨胀的方式转嫁到老百姓头上,造成老百姓手中货币的大幅度贬值,物价自然会相应大幅度上涨。
于是,中国出现一个荒谬的现象:中国出口商品越多,赚取外汇越多,老百姓反而活的越累。中国人既把商品出口到了国外,由出口商品换取的美元也借给了美国,把由此增发的人民币留在了国内市场上,变成了没有任何商品作基础的“废纸”。由于这些增发的废纸与现有货币一样流通,必然会造成现有货币大幅贬值和物价大幅上涨。
反观美国情况,恰恰与中国相反,美国市场上的货币流向了中国,中国的商品流入了美国市场,由于市场上货币减少,商品增加,必然导致物价下降,美国老百姓手里的钱便能购买更多商品。
中国的人民币购买力贬值程度,最直观的方式是展示在硬通货---房地产。
2009年12月,《福布斯》发布全球租金最贵城市排行榜,按照调查数据,计算租用两居室的年房租价钱得出,东京、香港和北京分列前三位,上海居第五,其他分别是孟买、新加坡、首尔、悉尼、雅加达、胡志明市。这还是四年前的数据,如果按照当前的数值来比较,可能又会大为不同。
房价高,本身说明不了实际问题,然而如果我们说房地产价格与整个制造业和国民收入关联度较高,那么高房价意味着国家经济繁荣(且不论是否健康),那么很大程度上,房价与收入应该是匹配的,然而如果以房租支出、收入比作为标的物,再重新比较各国的货币购买力水平,那么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按照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来看,租金绝对价格排名第一的东京年租金3.67万港元,人均年收入26.45万港元,租金收入比在13.9%,属于正常范围; 排名第二的香港年租金3万港元,人均年收入34万港元,租金收入比在8.8%,香港人在房租这块的负担亿比例来说,可能是亚洲主要城市中最小的。而排名第三的北京,年租金2.84万港元,但人均年收入仅4.65万港元,租金收入比在61%,
这个数值其实就相当夸张了。这说明什么?房地产价格的暴涨并非单纯的因为产业经济向好,更多的是因为人民币的购买力贬值。而很大程度上,GDP增长的水分也恰是如此,如果不考虑购买力贬值带来的GDP增量,那么中国当前的经济增长水平,很可能是另外一重效果。
最后回到生活成本的问题上考虑,中国的生活成本飙涨,很大程度上并不单纯因为经济发展,而同样是人民币外升内降造成的,产品制造和货币生产的分离,造成了购买力不断下行,快速的蚕食消费者手中的货币价值。从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自然是生活成本的不断提升。而之所以这种情况在一线城市表现的格外明显,恰恰是因为一线城市的消费活跃性更高,于是在“高频交易中”,购买力贬值的影响被放大,最终成为了榜单上表现出的效果。
京沪生活成本超纽约,刺痛了谁?
“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如果唐朝的白居易生活在当下的北京,恐怕要饿死了,且不说有论者认为“真正的纯文学写作都不是饭碗,饿死是诗人最典型的归宿”,单就今天北京的昂贵生活成本,也足以吓跑白居易,或者黯然留下“白居不易”的嗟叹。
都云京沪生活成本高,但居然高过巴黎和纽约曼哈顿,还是让人有些意外。不过,先需廓清一个问题,国际人力资源咨询机构ECA的调查对象并非普通居民,而是针对海外派遣员工,这是两个概念。毕竟,海外派遣员工与当地普通居民所面对的生活成本不尽相同,比如普通居民如果家有住房,可节省大量成本,而派遣员工最主要的支出之一就是居住成本。当然,不是所有的普通居民都有住房,比如对于北漂一族来说,他们中的不少人买不起房,甚至也在高房租面前,气喘吁吁,不堪重负。
京沪生活成本之所以可比肩甚至超过纽约巴黎,居住成本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因素。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发布的数据,北京、上海等城市房价在世界最昂贵的房地产市场中名列前茅,甚至超过了东京、伦敦和纽约。高房价、高房租已经让不少年轻人的青春变得沉重。曾有学者感叹,“高房价毁灭了年轻人爱情,也毁灭了年轻人想象力。他们本可以吟诵诗歌、结伴旅行、开读书会。现在,年轻人大学一毕业就成为中年人,为了柴米油盐精打细算。”当理想在生活的压力、高昂的房价面前变得卑微,年轻人如何找到高雅的精神家园?
日前,北师大教授董藩扬言,北京的房价太低,才会导致北京交通拥堵;无独有偶,北京地铁将提高票价的鼓噪一浪高过一浪,居然有专家认为北京大量的人“有事没事就坐地铁”。多么不接地气,才会有此认知?多么不解风情,才会有此“高论”?如果地铁票价大涨,留给北京居民最后一块的交通福利也就不复存在,生活成本就更高了。
生活成本高一点没什么,如果收入够高;工作累一点也没什么,只要公共服务健全;城市大一点更没什么,如果充盈着人文关怀。然而,据报道,2011年上海、北京的人均GDP均超过1.2万美元,但大约只相当于纽约市人均GDP的1/6-1/5。一方面是拿不出手的收入,另一方面生活成本居高不下,双重裹挟之下,居民如何安享有质量的生活?
京沪生活成本超纽约,谁的眼泪在飞?首先是那些低收入者,其次是中产阶层,而城市同样会是受害者——当高昂的生活成本吓跑外来人口,城市谈何活力与未来?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人们来到城市,是为了生活;人们居住在城市,是为了生活得更好。”谁能读懂这话的蕴涵?
【启示与思考】
在美世的报告中,从2010年起,北京上海就超过了纽约的生活成本,且差距越拉越大。生活成本的数据,单单反映着高收入人群消费能力,同时也忽视了众多从事建筑业、服务业的低收入群体,他们的消费水平远不及报告中华丽的生活成本数据。
低收入人群的报道层出不穷,他们是城市的美化者,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同时也在经受着一般城市人不曾经历的恶劣生活。近日新闻报道“农民工晒年终账本:不敢进超市、生病硬抗”的新闻。
这是各类华丽数据下的真实写照,高昂的生活成本代表的不仅仅是城市的发展,更是身处其中的打工族承受的生活之痛。蜗居一族、井底人、蚁族跟繁华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繁华的背后是“心酸”,而高生活成本不能代表高消费能力,因为生活成本的高涨也加剧了生存压力。
如果人们对生活成本的高涨表现出越多的关注,那么背后隐藏的一定是越多的焦虑和不安。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生活成本攀升难以避免。对此我们不应简单地采用行政等手段遏制这种上升,而应积极推进城市经济转型,使得居民生活成本的上升能够因收入水平的更快提高而抵消,使得企业商务成本的攀升能够因经营业务的扩大和利润提升而抵消——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转型是保持城市活力的关键所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8/7544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