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视点

纪念邵逸夫:传承慈善精神

2014年01月08日 10:48

 

光明日报:邵逸夫改写的不仅是电影

1月7日,香港TVB荣誉主席邵逸夫先生驾鹤西去,享年107岁。虽是如此高寿仙逝,却依然引来一片叹息。邵逸夫的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太大了,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香港知名电影制作人和娱乐业大亨,更是一个卓越的慈善家,全国许多大中小学校里,都矗立着以他名字命名的“逸夫楼”;而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更是在表彰人类科技拔尖人物、促进科学研究方面居功至伟。就笔者而言,求学时泡在逸夫图书馆里,就业后又频频出入逸夫舞台。像我一样,受其泽被者可谓无可胜数。

邵逸夫的电影传奇,常常成为人们的谈资。从最初的天一电影公司,到30年代新加坡成立的邵氏电影公司,再到上世纪50年代的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他渐渐建立起一个电影王国。当年的香港电影是贫乏的代名词,而自从1932年邵逸夫捣鼓出一部《白金龙》后,才让香港被关注起来。随着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成立并推出一大批港产影片,香港影界一跃成为“东方好莱坞”。从一个在洋学堂念私塾的小孩成长为影坛大亨,他的人生经历,让我们窥视到个人成长与民族企业成长之间的正相关联系。他的事必躬亲,他的精力旺盛,也让每个人感受到理想和细节的和谐共振。

也许人性比较偏恋八卦,对邵逸夫先生的解读,还有很多的是他的童言无忌、生活趣闻。我们无数次看到他西装笔挺地行走在红地毯上,香槟美酒与美女围绕左右。在笔者看来,这既是他娱乐业的“名片身份”使然,也是他潇洒人生态度的尽情展示。他的“永远年轻”的生活方式,绝不是简单的物质主义的炫耀,而是具有精神层面的启示意义。对一份事业凝聚高度的热情,永不停歇地站在业界的巅峰,才能让他的电影王国一直制造传奇、新意迭出。【详细】

 

人民日报:看到逸夫楼就会想起他

他是影视大亨,拍过上千部电影,参与创办香港首家免费电视台,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社会;

他是慈善家,捐资兴建的图书馆、教学楼,遍布中国校园,捐资设立的“邵逸夫奖”,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

他是邵逸夫。1月7日早上,他走完精彩的百年人生,在香港清水湾寓所离世。

“如果没有他,香港的电影及电视业都会失色不少”

祖籍浙江宁波的邵逸夫,名叫邵仁楞,为人熟悉的“逸夫”,其实是他的号。因在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六,香港人亲切地称呼他“六叔”。上世纪20年代,他辅助兄长在上海创立电影公司;50年代,在香港创办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制作电影;60年代,成为香港首家免费电视台电视广播有限公司(无线电视)创办人之一。

邵氏兄弟公司拍摄过上千部电影,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社区。公司采用片场制,引入工厂式流水线作业,拥有自己的发行机构和合作伙伴,从电影制作、发行到放映都开风气之先。不过,上世纪80年代后,邵氏不再投拍电影,所以内地的年轻一代,对邵氏电影并不熟悉。

他后来把主要精力投入无线电视,制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电视剧,培养了一大批影视明星,成为不少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邵逸夫一手建立了盛极一时的电影王国,后来又成功经营香港最大的电视台,除了投资眼光长远,经营管理上他也有独到之处。

邵逸夫1965年出任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董事局行政委员会主席,1980年转任行政主席,两年前才卸任,最后的身份是荣誉主席。1月7日,无线发声明说,(邵逸夫)以无比的精力和视野,带领无线成为香港最大的电视台、和世界中文电视行业中最有影响力的电视台之一。【详细】


文汇报:他的百年人生,比电影更精彩

昨天上午,107岁的邵逸夫在香港去世。他叱咤娱乐圈80年,打造了邵氏、无线(TVB)两大影视王国;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校园建筑、医院遍布中国各个城市。有人评价邵逸夫经历的百年,比他拍的电影更精彩。

著名导演吴思远在邵氏片场从场记做到导演,邵逸夫对电影的感情令他印象深刻,“邵逸夫是我见过的最爱电影的老板,几乎每天都要看电影,少则两部,多则四部,华语的进口的都看,不仅在自己的试片室看,还会跑到电影院去看。”邵逸夫也曾透露,自己一天工作16小时,一年看700部电影,最多一天看9部。他说,成功除了运气,最主要是努力苦干。

邵氏影片日均观众超百万

邵逸夫上世纪50年代进入香港影坛创业,买下当时荒凉的清水湾,修建邵氏影城,引入片场制,采用流水线作业,创立香港电影制作规范。

“邵逸夫每天下午会到片场来巡场,看看正在拍摄的影片。”吴思远说第一次见到邵逸夫正是在片场,看到他来,大家格外“精神”,邵逸夫有时还会找导演问话。

在称霸香港影坛的20多年间,邵氏电影年产量超过40部,共出产了1000多部影片;在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00多个发行点,日观众超过100万人次,“邵氏出品,必属佳片”的片尾广告,也成为许多影迷最熟悉的画面。邵氏还捧红了胡蝶、阮玲玉、李丽华、林黛等一批影星。邵氏片场至今依旧是香港最大的影视拍摄制作基地,被业界称为“东方的好莱坞”。

其实,邵氏兄弟都是电影人才,老大是制片兼导演,老二擅长编剧,老三精于发行,邵逸夫排行老六擅长摄影。早在1930年,邵氏兄弟公司就在新加坡挂牌,两年后,在香港摄制完成第一部有声电影《白金龙》。据说,影片颇受欢迎,仅广州的票房收入就是拍摄成本的60倍。赴美购买有声电影设备时,在海上漂了一夜的邵逸夫,成为中国电影史上有声电影的鼻祖。【详细】

 

北京青年报:中国教育需要更多邵逸夫式的慈善家

在慈善和社会公益方面,邵逸夫先生无疑树立了一座丰碑。早在1973年,邵逸夫先生就在香港设立私人慈善机构,确定宗旨是协助促进教育、医疗和艺术事业的发展。从那时起到现在,已经四十载。与其他一些慈善家不同,邵逸夫先生捐赠的教育项目和学校,鲜有卷入争议者。这源于其规范的基金会运作与管理,建立与我国内地办学环境相适应的捐赠机制,这也是值得内地公益机构学习、借鉴的。

邵逸夫对内地高等学校和基础教育的捐赠,都是通过香港邵逸夫基金实施的,而在实施过程中,与教育部建立紧密合作,可以说,这是民间慈善基金会与官方合作,共同改善我国学校办学条件的典范。

根据《香港邵逸夫基金内地教育事业赠款项目管理办法》,不论是高等教育领域还是基础教育领域项目的申请,都要经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评审,并向邵氏基金推荐。未经专家评审的项目,将不能获得邵氏基金资助。邵氏基金之所以采取这种办法,是结合我国内地的教育实际的,一方面,通过教育部门的评审,以确保其捐建的项目,不是“短命”项目——邵氏基金明确规定,赠款兴建的基础教育项目,应建设在经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后的,长期保留的学校;项目的使用期至少在五十年以上。另一方面,通过教育部的参与,明确被捐学校履行的义务,并得到有力的实施,比如,邵氏基金要求捐赠高校的建筑物,项目单位确保能够提供不低于1:3比例的配套资金。

我国内地近年来民间教育慈善事业也迅速发展,但却存在效率不高、民间和官方各自为阵的问题,甚至有公益人士与地方政府产生矛盾,这有多方面原因,包括一些地方政府觉得公益人士是在添乱(不像捐钱那样受地方政府欢迎),但也有教育慈善本身不规范、选择的慈善模式不合适的问题。邵氏基金在内地多年的规范运作,大规模捐赠5000个项目的慈善伟业,给内地教育慈善公益人士的启迪是,民间教育慈善,完全可以和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各司其职,推动教育进步。这一点,内地的营养午餐计划,也可以说是民间和官方互动的成功案例。【详细】


中国青年报:邵逸夫逝世不只是娱乐界大事

尽管邵逸夫早已是公众所熟悉的名字,但大多数公众对他的认识,大概从昨天才真正开始。邵逸夫,原名邵仁楞,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系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他生于清末,去时已是21世纪。对邵逸夫更深入的报道还会继续,但令我稍稍惊诧的是:一些网站将邵逸夫逝世列入了娱乐新闻。

“邵逸夫逝世”是不是一条娱乐新闻?初看起来将其列入娱乐新闻也许并无不妥,因为邵逸夫不仅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香港上海商会成员、香港著名的电影制作者,而且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培育了无数演艺人才。有评论甚至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但“娱乐化”解读邵逸夫既流于浅表,也有意无意地遮蔽了他对社会的贡献和价值。

邵逸夫之所以被公众所了解,他的逝世之所以会引发广泛关注,不在于其娱乐圈内的名气,同样不在于其不菲身价。邵逸夫再有名气,也许还不及那些每天八卦迭出的影星;邵逸夫纵是巨富,但也没有站在财富金字塔的最顶点。邵逸夫和内地民众之间的“亲近感”,其实更多来源于他的财富外行为。那些由他出资、在稍微像样点的内地大学都会有的“逸夫楼”,已不用再特别提及,因为它早已人所共知。但关于他其余的慈善举动,公众虽略有耳闻,却未必全然知晓。譬如,从1985年起,他平均每年向内地捐赠1亿多元,用于支持各项社会公益事业;譬如,2002年,他还捐资创立被誉为“东方诺贝尔奖”的邵逸夫奖,用以资助全球造福人类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研究,基金总额已高达50亿元;再譬如,四川汶川地震,他们夫妇捐款1亿元港币,四川芦山地震又捐款8000万元人民币。

邵逸夫的慈善与热心公益行为,无疑是他同时代的那些名人所难以企及的,甚至也创造了一个令后来者只能奋力追赶的高度。从这样的角度来说,在乘鹤西归之后再来盘点邵逸夫先生的遗产,相比于其在娱乐界的巨大成就,他留下的更是一种充满哲学意义的健康财富观:创业、聚财是一种满足,散财、捐助是一种乐趣。对于富豪们的财聚财散,西方国家说得较多的一句话是: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但邵逸夫展现出的更是一种东方式的财富管理观。他在尽最大努力进行慈善公益,但与此同时,他的财富与资本却得到了同步的扩张。1985年,邵逸夫大举捐赠的第一年,《信报》估算邵逸夫的资产为33亿港元;2006年,媒体估计邵逸夫的总资产已逾200亿港元。财富并不是坏东西,它能给社会带来更大的进步。【详细】

 

中国文化报:传承慈善精神,是对邵逸夫最好的纪念

在事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创造巨额财富、富豪榜常客,这些其实并不值得大肆炫耀,毕竟成功人士很多。邵逸夫最为人称道的,显然是他在慈善上的积极作为。须知,创造财富、拥有财富虽值得肯定,但把创造的财富用于公益事业、慈善事业才更值得骄傲。而邵逸夫,显然是可以为自己的慈善行为而骄傲的人。一个人是否能得到尊敬,除却其对一个行业的贡献外,更有其对社会的贡献,于邵逸夫而言,无论是对影视行业还是对现实社会,他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2年,邵逸夫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在不断行善的过程中,邵逸夫的一些语录也被流传,并激励了许多人。“宽容和做善事是一把健康钥匙,是生活幸福的良药。”“做一些实际的事,是我最大的心愿。”“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这些语句,仍然被人传颂;这份情怀,依然让人感动;这种精神,值得公众传递。

“处处皆有逸夫楼”,这不仅是现实社会一道亮丽的风景,更是难以被忘怀的慈善精神。对邵逸夫最好的纪念,便是传承其慈善精神。希望未来能有更多像邵逸夫一般“低调躬身于慈善事业”的人。【详细】


环球时报:邵逸夫的107年,华人精神的传奇

慈善是邵逸夫晚年的最大亮点。截至2012年,他光向中国内地教育就捐助了47.5亿港币。他的捐赠是撒网式的,中国很多学校里有他的捐赠项目,有人稍作夸张地称,中国大多数年轻人都在自己的求学路上至少走进过一幢“逸夫楼”。

但邵逸夫的传奇人生同样令人感慨,他十几岁随兄闯南洋,饱尝上世纪上半叶中国和东亚的动荡之苦,从命运的夹缝里打拼出成功。著名的邵氏兄弟公司几乎是中国近代文化产业的奠基者,也被认为是华人精神的里程碑。可以说,没有邵逸夫,华语电影的历史就要改写。

邵逸夫对国家的态度,经历了百年的锤炼。从默片到有声电影,从黑白到彩色,邵逸夫创下中国电影史上多个“第一”,他旗下电视台TVB至今是港姐的“选秀场”,我们会相信,他一生都是时代的弄潮儿,这样一位有主见的人,他为这个国家做什么或者不做什么,应该不会是把每一时期心血来潮串起来的结果。

邵逸夫是位爱国者,除了慈善家,这大概也是他墓志铭级别的一个标签。像他这样激烈地活了百年,利益触角必然伸得很远,国的边界早已锁不住他。但不仅邵逸夫,他那一代以及经历过旧中国的很多商业成功者,都有爱国的明显印迹。不排除这有生意人的理性包含其中,但显然这不是全部。【详细】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8/7544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