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如何解读“汶川县委书记母亲拾荒”

2014年01月08日 14:3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汶川县委书记母亲街头捡废品 收集民意汇报儿子

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不知者还以为我亏待母亲

由于工作忙,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没时间陪母亲,老人为了打发寂寞,只好隐瞒身份在儿子“地盘”上天天捡破烂。

担心别人说自己不孝,青理东不准母亲在汶川捡。为了坚持自己的小爱好,母亲儿子天天“打游击”……此事经央视报道后,引起广泛关注,可老妈妈知道后似乎有些生气,“我妈知道了就骂记者哄她,说是游客。”面对网络上的一些非议,青理东告诉记者,很多人说他不孝,“也只有让他人发表意见吧。”

但在青理东母亲看来,儿子很孝顺,她出来捡破烂是“一个人在家没人陪”。前些日子从电视上看见儿子去灾区抢险,特别心疼,但儿子是干部,必须带头冲在前面。

没人陪

县委书记母亲街头捡垃圾

12月21日央视《朝闻天下》播出的“县委书记青理东:母亲捡废品”,其实源于记者在“走基层-为人民服务新观察”中的“意外发现”——因为汶川县县委书记青理东劝说村民们早日离开被泥石流毁坏的草坡乡,脚被废墟上的铁钉给扎穿了,疼得是走不了路。“干部们眼中的‘草上飞’飞不动了,他不得不停下来喘口气,记者也因此有机会了解到这位县委书记的一些家事。”

央视记者假装是游客,找到这位已是满头银发的老妈妈聊天,不料老人说:“他一天都忙,干革命工作要紧,为人民服务要紧,要去办公,不能够陪我。他 喊我回我南充(老家)去捡,不要我在(汶川)这里捡,怕在这里臊他的脸皮,(担心别人)说他不孝敬我,没有管我,知道吧。”

很担心

怕别人说不孝何以治理县城

实际上,青理东的母亲捡垃圾并不是一天两天,几年前父亲去世后,他把母亲接来和自己一起住,但他很忙,妻子和孩子又都在外地,老人在家没人陪就背着他出来捡破烂。

青理东知道了心里也不是滋味:“晓得的人都不说,不晓得的人呢,就说你看,这个县委书记亏待他妈,不给她一分钱用,还让他的妈妈去捡垃圾挣零用,这肯定就脸上无光了呀。反过来人家说,你连自己(都不孝敬老人),一屋都没有扫干净你何以来治理这个县啊。”

但在青理东母亲看来,儿子并不是不孝的人,“孝顺,老给我拿钱嘛,吃,穿,都是他给我买的嘛。孝顺,孝顺嘛,但人家看到我捡垃圾,外人要讲他不孝顺,知道吧。”

 

打游击

儿子查,母亲学着转移破烂

儿子不准自己捡垃圾,但老妈妈又不想一个人寂寞,于是这对母子打起游击。青理东母亲说,儿子一有空就会到处转,知道她的废品回收点后,她就只能转移。“拿到远的地方去放,他就找不到了。”

这场游击战的结果是,青理东告诉汶川县环卫局长,“如果我母亲哪天捡破烂卖的钱多,那就是你的工作没做好。”环卫局长很紧张,卫生工作也一点不敢马虎。

“我们以前都不晓得,她从来不说。”环卫工人说,经常能遇到老妈妈,后来知道她是县委书记母亲,也吃了一惊:“妈呀,书记的妈妈还捡渣渣。”

捡破烂

收集民意汇报给儿子

时间一长,知道老人身份的个别人悄悄把钱夹在破烂里交给她,想托青理东办事。怕老母亲被人利用,青理东就变着法子吓唬她。

“我说老妈呀,你不能去收人家钱哦,人家喊你办事,你直接喊他来找我,你不能收他的钱,收了过后,一万块钱,你要坐(牢)我也要坐(牢)。”儿子的反复叮嘱,青理东的母亲铭记在心,“任何认得的和认不得的人,都不要接别人的钱,我没钱用了找他(青理东),他(青理东)给我拿,晓得吧。”

而不少不知道老人身份的,就从不避讳她谈对政府的看法,老人回家说给儿子听,青理东就随时找群众聊天,平时在办公室里听不到的一些问题,因此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一来二去,许多老百姓还和青理东成了朋友。

电视里看儿子

心疼,但觉得做得对

儿子没时间陪自己,老妈妈就从电视里看儿子。

7-10泥石流滑坡时,看到儿子穿着布胶鞋,坐在挖掘机里过河,作为母亲, 她可心疼了,但又觉得儿子做得对。“那心疼咋办啊,他背的是革命干部(的责任 ),必须要去带头,那要不去带头,不去看那些灾民,那怎么办呢,那就把你推翻不要你,不要你了,别人就对你意见大,你说呢。”

青理东是说,其实自己还是有打退堂鼓的时候,“总觉得一天累啊累啊,累得没法,这个还骂你,那个还骂你。其实我说实在的,我当了十多年书记了,我没必要那么累。但是(草坡乡搬迁)这个事情不做,又是我这一生的遗憾。所以走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望着挂在墙上的罗中立画的《父亲》,看一看,然后想一想,我今天做了些啥,我还要做啥。”

网友点赞

“好儿子,好妈妈,真是温暖的一家人。”“有什么样的母亲就有什么样的儿子,这样的干部接地气。”点赞声中,有网友认为,作为一名儿子给予老人陪伴太少,是不是不孝?但也有网友认为,“这有啥,我们这一饭店大老板父母也天天捡瓶子,老人家知道节俭。”

 

出任汶川县委书记办公室里挂了幅《父亲》

在百度搜索“青理东”3个字,结果显示有近28万个与此相关的结果。

2008年底,青理东由四川省巴中市南江县县委书记调任中共阿坝州委委员、 常委,兼任中共汶川县委书记后,他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全国各大媒体。

彼时,震后汶川满目疮痍,青理东上任后接受媒体采访时说,作为一个新任县委书记,办公室里他挂了一张画,罗中立的《父亲》。“不同的人看到的感受不同。我看到的是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围着白帕子,穿着烂衣服,喝着一碗 不干净的水。所以我作为县委书记思考的是老百姓饮水安全,穿衣住房,上学就 医。我是农民儿子,更是带领老百姓致富的书记。”

如今青理东的办公室里,仍然挂着这幅画,但根据汶川县委县政府官方网站里记录的青理东主页显示,他在办公室里的时间并不多。

“汶川县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闭幕”、“龙溪羌人谷旅游景区 总体规划咨询会”、“在草坡乡沙排村看望慰问受灾群众”、“在草坡乡检查温 暖过冬工作并看望慰问生活困难群众”……根据汶川县委县政府官网网站青理东主页显示,更多时候他不在去开会,就是在去外出下基层的路上。

12月3日,他不仅主持召开映秀镇中滩堡发展计划咨询会、智慧农业规划咨询会,还去了一趟汶川县青少年宫,实地调研青少年宫建设进展情况。根据记录显示,截至目前本月他就参加了会议、外出调研大大小小30余场次。

网友声音

青书记,网友叫你回家多陪老妈妈

在風中淩亂的劉先生:有时间回家多陪陪老母亲啊~

我想活得像自己:不得不点个赞。很实在的书记。

发达之水:老太太很朴实可爱呀!

青理东小档案

青理东,男,汉族,四川南充人,1963年1月生,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8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省委党校财政金融专业研究生学历。现任中共阿坝州委常委、汶川县委书记。

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捡的绝不仅仅是寂寞

天天捡垃圾,让青理东的母亲感觉到生活的充实和快乐。不过,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捡的又绝不仅仅是寂寞。

其一,“捡”出了儿子治下的工作成效。青理东也不希望年迈的母亲天天去捡垃圾,于是双方便打起了游击战。青理东索性在会上正告汶川县环卫局长,“如果我母亲哪天捡破烂卖的钱多,那就是你的工作没做好。”环卫局长很紧张,卫生工作一点也不敢马虎。诚然,垃圾数量的多少能反映环卫部门的工作成效到底咋样,县委书记青理东的母亲不自觉地充当了义务环卫监督员,致使汶川县的环卫工作做得越来越好,而这对其他部门的工作又是一种促动,因为没有哪个部门愿意自己的地盘出一些被县委书记母亲瞅见的憾事。

其二,“捡”出了民众对政府的真实看法。很多不知道青理东母亲身份的人,则从不避讳在她面前谈对政府的看法,于是老人回家便说给儿子听,青理东就随时找群众聊天,平时在办公室里听不到的一些问题,因此得到了妥善的解决,一来二去,许多老百姓还和青理东成了朋友。干部老是宅在办公室里,很难听到老百姓对政府执政情况的真实意见,青理东的母亲在捡垃圾过程中,听到儿子很难听到的真心话,为儿子走近群众、改进政府工作提供了源头活水。

 

其三,“捡”出了儿子清正廉洁。时间一长,知道青理东母亲身份的个别人动起了歪脑筋,悄悄把钱夹在破烂里交给她,想托青理东办事。怕老母亲被人利用,青理东就变着法子吓唬母亲:任何人的钱都不要接,拿三千块钱都要犯法,知道吧,要犯法,要坐牢。青理东在面亲面前说了好多次。一个能对垃圾“情有独钟”老人,自然知道儿子说这些话的分量,她没有给儿子充当“财政大臣”。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青理东的清正廉洁,他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严格要求自己的亲属。

震后的汶川满目疮痍,青理东上任后在办公室里挂了一张画,是罗中立的《父亲》。他接受媒体采访时说道:“不同的人看到的感受不同……我是农民儿子,更是带领老百姓致富的书记,所以走到办公室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一看《父亲》,然后想一想,我今天做了些啥,我还要做啥。”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某种程度上讲也是一次“官场地震”,“震”出了一位党的好干部,但愿官场多一些由官员家属而引发的正能量“地震”。

县委书记的妈妈咋就不能捡破烂?

县委书记的妈妈都去捡破烂了,这个看似很不符合常理的事情,引起大家的关注。有人赞叹:看人家县委书记的妈妈都去捡破烂了。有人很不理解:县委书记的妈妈竟然也去捡破烂了?我们换个角度来想一想,既然别人的妈妈能去捡破烂,县委书记的妈妈咋就不能捡破烂了?妈妈都是一样的,不分贵贱,农民的妈妈能去捡破烂,县委书记的妈妈捡破烂应该也是正常的事情。

但是,我更关注另外一个问题:县委书记的妈妈捡破烂如果不是因为寂寞该多好。

人到了暮年原本应该安享晚年。就连我们的县委书记的妈妈都很寂寞的要去捡破烂,说明我们对老人的关心是不够的。县委书记的妈妈的晚年都是如此的寂寞,普通人的妈妈是不是也很寂寞呢?这需要我们每一个地方的县委书记都要关心自己的妈妈,更要关心天下所有的妈妈。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是县委书记的责任,这责任除了要带领百姓发展经济之外,还要给百姓的生活营造丰富多彩的颜色。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生活质量。当我们的妈妈都因为寂寞靠着捡破烂找乐子的时候,就说明县委书记失职了。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老龄时代,老人的问题是忽视不得的。县委书记们又为自己的妈妈,别人的妈妈做了些什么呢?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哪里?

当然,这里也透漏出另外一个问题:县委书记太忙了。其实,这也是不人性化的。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有充分享受休闲的权利,这个权利不因为官员和平民而不同。我们有作息时间,每天工作8小时是法定的。是谁让官员们没有了8小时以外的时间,究竟是工作占据了时间,还是和工作无关的事情占据了时间?我们从“陪领导陪到喝死”的事件中找到了答案。我们需要勤廉的公职人员,但是,我们只需要他们把8小时以内的事情做好了就行。在很多国家,公职人员在工作以外时间是不办公的,可是他们依然秩序井然。这说明一点,只要公职人员能在法律规定的工作时间内好好为人民服务就足够了。“公务员老公天天夜不归宿”的事情正常吗?

还有一个问题是需要关注的,就是这位县委书记的妈妈捡破烂是因为寂寞。公众更希望的是她的捡破烂是源于公益之心,是源于勤俭节约,是源于贴补家用。县委书记不是高级干部,他们的薪酬比普通人高不到哪里去。也就是说,如果县委书记的妈妈们都是普通人的话,他的妈妈捡破烂贴补家用也是正常的事情。一个县委书记的薪酬绝不可能让一家人生活无忧。

县委书记的妈妈捡破烂,是因为寂寞,说明我们对老人群体的关注还不够。但是,公众更希望县委书记的妈妈捡破烂是因为贴补家用。当然,我们希望每一个人的妈妈都不需要去捡破烂,那需要社会分配制度的更加公平,社会保障的更加公平。

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不必大惊小怪

如果捡垃圾的老人不是县委书记的妈妈,这新闻还会引起大家的关注吗?想必很难,毕竟在大街小巷拾荒的老人随处可见,人们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了。但是正是这位老妈妈顶着“县委书记”儿子的光环,于是公众大呼不可思议。其实对于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笔者倒认为公众不必大惊小怪。

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是出于什么原因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耐不住寂寞,习惯了农村的劳作生活。这在当今社会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不单单是县委书记有这样的母亲,恐怕很多从农村出来的干部也有这样的父母,或许他们不是捡垃圾,但是看大门、做保洁的真不在少数。这一辈人是地地道道农民,他们的字典里没有“懒惰”,勤劳简朴是他们的生活信条,对于享受玩乐也是嗤之以鼻的。

 

可是一旦到了城市,离开了土地,他们的生活被打乱了。再也没有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成天呆在“水泥盒子”里不得动弹,出门不熟悉路,摆龙门阵找不到对象,如果子女再忙,那老人的生活就只剩下无聊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现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的新闻,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就算出现市委书记母亲捡垃圾,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无需大惊小怪。只是,这则新闻背后暴露出的是,现实中国老人的生存状态必须引起公众的注意,应该给与老人足够的精神安慰。

不少网友指责县委书记照顾自己妈妈不到位,有不孝的嫌疑,这未免有些不妥。毕竟县委书记的工作就决定了其忙碌的生活,再加之汶川的灾后重建那是时间紧、任务重,少有时间照顾老人,陪老人聊天这是可以理解的。再说县委书记如果不孝顺,那又何必接母亲来县城呢?只是实在是“抽”不开身罢了。

老人虽然没有儿子的陪伴,但是自己捡垃圾来充实自己的生活,这没有什么可以非议的,更不存在为县委书记丢脸一说。捡垃圾一来变废为宝,让资源再次回收,既环保又可以挣点辛苦钱,二来还可以让老人锻炼身体,多走动走动,有益于健康。这样的生活比起那些成天在麻将桌上度过的老人来讲,确实要高出几个层次。

现在新闻一报道,笔者到很担心,县委书记的母亲捡垃圾的机会被无情的剥夺。一则老人出于对县委书记儿子面子的考虑,二则是县委书记出于对年老母亲的关心。但是,老人老有所为、贡献余热,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的权利应该得到尊重。

中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像县委书记母亲那样随儿女进城的老人将会越来越多。县委书记母亲捡垃圾,只是无数农村进城老人生活的真实缩影,无需大惊小怪,但是必须予以重视。让老人安享晚年,这是子女的责任,也是社会的义务。

【启示与思考】

看了央视报道的这个故事,在微笑中感受到县委书记和老母亲的质朴,他们的纠结是幸福的,但也是辛酸的。老太太本来年事已高,本该在为数不多的日子里颐养天年,与儿孙一起更多地享受天伦之乐。但她的儿子却身居要职,每天工作繁忙,没有时间陪伴她,而习惯于勤俭的母亲又不甘于无所事事,于是想到了外出拾荒聊以度日,也算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

其实儿子当官,母亲拾荒,这本是不相矛盾的。但因为县委书记母亲的身份被媒体报道后就成为了争议话题,有人可能会认为这位县委书记和母亲有作秀之嫌,毕竟这是第一次在中国官场家庭出现这种爆炸性新闻。不论是母子间思想纠结,还是人民的议论纠结,笔者认为这都是一种难得的正能量:一方面忙碌的县委书记和拾荒的老母亲为我们这个社会对官员和官员家人的认知树立了另一种楷模。而另一方面,县委书记也能从老母亲拾荒“成绩”、经历中了解到真正的民情,民意,还能引申为对环卫工作的重视。可想而知,县委书记、市委书记、省委书记如果都能有更多家人在社会底层从事各种工作,他们又何愁不能真正体察到真正的民情、民意、民生呢?

“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之所以我们的许多官员不能真正权为民所用,正是因为他们高高在上的身份难以真正了解民情,即使有时候下乡考察,也常常都是形式化下的“早有安排”,甚至到谁家走访慰问,被慰问群众应该如何答复、回应、感谢领导都早有“彩排”。

相比之下,我们看到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一年里二十几次下乡调研,习总书记曾踏着尘土习扬的山间小路走进最贫穷的陕西农家茅屋,离开时揭开农民的锅盖看一看,并掰一块锅里的窝头尝一尝。如何真正走群众路线习总书记做了最好的示范,而汶川县委书记青理东和拾荒母亲只是换了一种角度。

繁忙的县委书记,穿着朴素拾荒的县委书记老母亲,共同折射出党和政府干部清廉的本色,他们都是这个时代最美的风景。母亲的孤寂折射着儿子舍小家为大家的牺牲大义,儿子的纠结折射出忠孝难以两全的无奈,而拾荒的老母亲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现出中国劳动人民的质朴和无私,他们都一个都在用自己的方式热爱着国家、社会和家庭,而每一名官员更应该像关爱父母一样地去服务人民群众。县委书记的母亲拾荒是为了打发时间,而全国又有多少老人是为了生计在每天拾荒呢?让更多老人不再为了维持衣食生计而无奈地拾荒,这正应该是各级领导干部最应该从县委书记母亲拾荒事件上应该深思的严肃课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8/7544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