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由“失独重生”引发的思考
2014年01月09日 09:49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6旬失独老太重生记
据卫生部《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估算,我国每年新增7.6万个失独家庭,全国失独家庭超过百万个。近日,人口学家易富贤进一步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推断,中国现有的2.18亿独生子女中,会有1009万人或将在25岁之前离世。不用太久之后的中国,将有1000万家庭成为“失独家庭”。失独者的晚年在何处安放,是摆在全社会面前一个沉甸甸的民生问号。当大多数失独者将在孤寂中度过余生的时候,四年前,60岁的盛海琳在失去独女后却冒险选择了再生,希望借此安抚失独后的创伤。
悲伤失独
尽管搬过几次家,但在新家通往卧室过道的格子里依然放着大女儿的遗照。“那是一种挣扎。”盛海琳几乎每天都要看到这些照片,尽管每次看到这些照片还有些心痛,不过随着智智慧慧的成长,她已经逐渐走出来,甚至还会跟智智慧慧说姐姐的故事。
时间回到2009年正月初六清晨,盛海琳与丈夫起床不久,突然听到噩耗,女儿女婿在池州双双煤气中毒身亡。当老两口跌跌撞撞赶到医院见到女儿女婿遗体时,再也克制不住悲伤,失声痛哭。
1980年,独生女儿婷婷降生,两口子尽自己的一切可能让女儿幸福成长。女儿7岁时,盛海琳用多年积蓄的5000元钱给她买了一架钢琴,这在当时可是天文数字。婷婷上小学后,丈夫在外地工作,她便和女儿相依为命,母女俩感情非常深。1998年,婷婷考上大学不得不住校,加上军训很艰苦,特别想家,打电话时哭个不停。盛海琳虽然疼在心里,仍含泪让女儿坚持。
2005年,盛海琳退休后,更将生命的意义全部寄托在女儿身上。2008年9月,女儿结婚后,盛海琳本以为可以安享晚年生活。没有想到2009年春节,婷婷跟随丈夫回到池州老家,小两口就因煤气中毒再也没有回来。女儿的突然逝去,让盛海琳无比心痛,一度失去了活下去的勇气。亲友们都劝她抱养一个小孩,但在她看来,非己所生的孩子是无法替代女儿的。有些亲友为了安慰她,就建议她再生一个,如果不行就做试管婴儿手术,这让盛海琳有了试一下的想法。
冒险重生
“智智慧慧,你们知道你们生下来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慧慧就像小猫那么大……”盛海琳常常将两个女儿搂在怀里跟她们讲小姐妹出生时的故事,言语中充满着温馨和甜蜜。但孩子们无法知道,为了智智慧慧,盛海琳吃尽了苦头。
当已经60岁的盛海琳决定要再生一个孩子时,作为医生的她也明白,自己的决定很危险,但是对过世女儿的思念,让她最终坚定了自己的决定。
2009年3月,盛海琳致电在北京当医生的朋友。朋友为他们找到该院著名妇产科专家进行会诊,探讨进行试管婴儿的可行性。但专家都认为盛海琳年龄太大,国内也无先例,劝她不要冒险。盛海琳不愿放弃,又找到南京一位专家,但还是遭到拒绝。2009年7月,盛海琳找到解放军105医院生殖中心医生。他们被盛海琳思女之心感动,抱着试试的态度,答应进行试管婴儿手术。
从此,盛海琳按照医生的要求,每天吃药、打针,经过3个月的用药调养,盛海琳身体各项机能都恢复得非常好,月经恢复,这让医生都感到意外。2009年10月13日上午,盛海琳进行了试管婴儿手术,3个受孕成功的胚胎,被移植到盛海琳体内。
对于一位60岁老人而言,十月怀胎可以说是异常艰难的考验。盛海琳在孕育过程中,越来越体会到当初专家拒绝为她进行试管婴儿手术的原因。怀孕期间,盛海琳经历了大出血、浑身疼痛和身体浮肿等常人难以想象的危险和痛苦折磨。“大的3.7斤,小的2.9斤。”2010年5月25日9:05,一对双胞胎女儿智智慧慧提前来到人世间,盛海琳也因此打破了生育极限,成为中国最高龄的产妇。
甜蜜负担
2013年9月8日中午11时许,合肥新桥国际机场,当盛海琳从昆明返回步出大厅迎面看到智智慧慧扑来时,立即兴奋地张开双臂拥抱孩子,她已经20多天没有看到孩子了。
重庆、乌鲁木齐、山东威海、东营、大连、武汉、烟台、秦皇岛、邯郸、深圳和广州,这是盛海琳11月工作的全部行程。“一个地方少则一天,多则三四天,为赶飞机经常饭都没时间吃,一个月在家只有几天,我已经64岁了,为了孩子几乎拼了。”
如果没有智智慧慧,凭借她和丈夫的工资,老两口晚年的生活应该很富足。从孩子满100天开始,盛海琳就开始挣钱。这短短三年多时间,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大城市。但是盛海琳没有别的办法,自己这么大年纪,料理孩子根本没有体力,只能将孩子交给保姆。“一个保姆全日制,一个是钟点工,一个月在孩子和保姆身上的花费超过一万元。”盛海琳说,“唯一担心的是自己还能坚持多久,只希望孩子成人前能够衣食无忧,能够像正常孩子一样接受教育。”
可能因为自己陪孩子时间太少,现在智智慧慧更喜欢阿姨,这让她多少有些内疚。“我也尝试着告诉孩子,我为什么生她们,让她们从小就知道一切真相,我相信她们长大了也会理解我。”
六旬老太生子自救 失独老人的晚年该在何处安放
失独老太拼的是重新再爱的机会
为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国家在逐步调整完善生育政策。这极大释放了在百姓继续添丁的心理需求。在过去失独报道中的不断追问,其实也透露着这样的声音。但有专家估计政策的放开并不会引发生育潮。除了百姓对政策的观望因素之外,还有对自身的不自信。在新闻中,盛海琳有着中产家庭的背景,即便这样她还要在迟暮之年为两个女儿的将来打拼。而很多在城市中打拼的年轻人条件未必有她好,更多的只是在生育条件上占优。在“累而不爱”的语境下,不少年轻人披上伪丁克的外衣,来化解外界对他们的压力和质疑。
“失独重生记”是盛海琳主演的人生励志片,她拼出了自己可以重新再爱的机会。而在人生战场打拼的年轻人,他们更多的是在拼一个让自己孩子不输在人生起跑线的机会。出发点不同,但落脚点一样。以幸福为目的的拼搏,都值得致敬!
呼吁
莫让失独老太高龄产女再现
失独者每个国家都会有,但在我国之所以存在如此数量庞大的群体,不能不归因于国情国策而产生了为数众多的几代独生子女家庭。由此而言,失独者的个体创伤也是为了国家与社会的整体利益付出的家庭牺牲。在此意义上,抚慰失独家庭,令失独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社会与国家的整体责任。
这其间的道理,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中也有体现。2001年底颁布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法》中曾有规定:独生子女发生意外伤残、死亡,其父母不再生育和收养子女的,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给予必要的帮助。这项规定的意义在于明确了对失独家庭的政府责任,但在落实的层面,却因地各异,不少地方给予的补助甚至比低保还低,更不要奢谈对失独家庭多一层精神抚慰。某种程度上,正是对来自制度层面的替偿缺少足够信心,才倒逼出六旬失独老太高龄生子的悲喜剧。
支招
关爱“失独家庭”,物质与精神一样都不能少
各地都有为数不少的家庭,主要因为计划生育这一铁定国策的执行以及其后子女遭受意外而成为“失独家庭”。据相关资料统计,在全国这个数字可能达到上千万,实在是一个非常巨大而沉重的数字。因此,关爱这些“失独家庭”,无论对于政府,还是整个社会,都义不容辞。特别是,我们的计划生育政策还将继续执行。
在这方面,政府与社会其实也做了不少工作,只是做的还远远不够,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经济补助过少,对那些经济困难的“失独家庭”帮助十分有限。
当然,也必须要看到,“失独家庭”并非都属于经济上需要格外帮助的对象,或者说经济上的帮助并非是所有“失独家庭”所必需的内容。但所有“失独家庭”必然都特别需要精神上的慰藉。对于更多的这种家庭老人来说,精神的关爱也许是更加重要的内容。如何在不触痛他们丧失子女这一巨大痛点的前提下来帮助他们走出失去子女的阴影与痛苦,如何让他们不再那么空虚、孤独、寂寞与失落,尽量减轻失独对于他们生活的影响,让他们真正能够跟大多数人一样安度晚年,不因为失独而彻底改变了生活甚至人生,也是需要政府与社会特别努力去做的工作,而且我们应该争取做得越来越好才是。而这项工作做起来,难度远远超过对他们进行经济上的救助,只有真正用心去做,才可能做好。
[微言大义]
@晴晴的苏苏妈:能理解,失独家庭的痛苦不经历的人难以想象,除了自己再有孩子,领养、宠物,都不能解决心理的伤痛。但这样也有后患,在福利保障体系非常不健全的今天,孩子们以后的成长会有一系列问题。
@Koocooler:为什么年过六旬还坚持要生孩子?而且是双胞胎?其实反映了我国失独家庭的问题,一个孩子承担的不只是自己的人生,更是父母一辈子的精神寄托。
@优捷LifePi:这个社会上还有许许多多的失独老人,但是他们没有像盛海琳一样的条件再生子,从报道和图片中看,盛海琳自己曾经是一名医生,家境经济实力比一般失独家庭要强。但是不管如何还是很欣赏她的勇气以及母爱的伟大。
6旬老太“失独重生”呼唤计生补偿机制
作为一名孤寂的失独者,60岁老太盛海琳毅然选择试管婴儿手术,并成功诞下一对双胞胎女儿,创造了最高龄产妇的一个奇迹,让人惊羡,更令人心酸。显然,老太失独后重生,仅是个案,不可复制。特别是,一双幼女今后的生存和教育问题,将成为其不可承受之重。可见,对于失独家庭,来自社会的救助和关爱,远比个人“失独重生”之类的自我救赎持久有力。
随着计划生育国策的强力推进,当今社会出现了一个特殊而又庞大的群体—独生子女家庭,而由独生子女加父母组成的独生子女家庭,也成为城市中最基本的家庭模式。问题是,独生子女家庭不是理想的家庭结构模式,这在我们应对各种突发事件时表现得最为明显。人口学专家彭希哲教授曾指出:“独生子女现象对个人和家庭层面上的影响将非常深远,并已经成为中国转型时期风险社会中的一个风险要素。”比如,独生子女一旦遭遇伤亡等变故,将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难以消解的痛感。
据统计,目前我国大约有百万个“失独家庭”,独生子女伤残死亡达30多万人,这个数据让人的心情变得异常沉重。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惟一寄托,孩子对中国人来说,就是情感的寄托和希望的化身。当发生独生子女意外死亡的惨剧,家庭幸福的大厦瞬间轰然倒塌,没有了家庭的温馨,没有了儿女亲情的依靠,无儿无女的生活,让失独家庭面临无法克服的困难和痛苦;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困难和痛苦将会越来越沉重。
因此,6旬老太“失独重生”,呼唤建立计划生育补偿机制。一个出现大面积独生子女家庭的社会,实际上是为未来的发展预留了隐忧。作为政府,如何规避独生子女家庭的风险,是国家计生补偿责任的题中之义。湖南人大代表薛开伍曾建议“用计生罚款建立计划生育失独基金和失独保险(放心保)”,让计生罚款充满了善意和温情,用到了该用的地方,也体现了国家计生补偿责任,不妨一试。特别是,国家和地方在执行计划生育政策过程中,应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做出制度安排,当突遇独生子女伤亡等家庭变故时,制度应及时伸出援手。比如,在就学、就医、就业、养老等各个方面,应实行政策倾斜,加大扶持和救助力度,让独生子女家庭真正享受到执行计划生育国策应得的实惠。
【启示与思考】
4年前,60岁的盛海琳在失去独女后冒险选择了再生,并生下双胞胎女儿。在这段时间关于她的故事在网上流传的很广,此时,很多人会条件反射地把这个事件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实施“单独二胎”的生育政策相串联,认为媒体已经在释放预热的信号。
传统观念里,“老来得子”是人生幸事,但对于一名六旬老太来说,却不啻于一次以生命为抵押的“豪赌”——大出血、全身疼痛、身体浮肿……“中国最高龄产妇”是生命的奇迹,但这项纪录的产生,置之于数百万失独家庭的大背景下,又像一张气氛压抑、情绪悲怆的幻灯片,无声诉说着失独家庭共同的凄怆。
中国家庭里,孩子的地位毋庸置疑,甚至是父母辛苦劳作的全部初衷。像盛海琳这样中年丧女的失独家庭,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因为缺乏去爱的对象,而进入生命的瑟秋。
随着失独家庭的问题凸显,也有不少地方开始完善相应的补偿机制。比如,陕西就从2012年10月1日起,对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失独家庭夫妇、农村居民每人每月补助800元,城镇居民每人每月补助1000元;虽说物质与金钱无法完全弥补失独之痛,但让失独家庭感受到制度温暖,必然有助于其重建对生活的信心。
而三中全会决定启动实施“单独二胎”政策,是一项根本性的政策“利好”。这项人口政策的调整,不仅是计生政策的自我完善,将大大减少失独家庭的产生,也是对失独者的最好慰藉。因此,有条件的地方尽快落实这一政策,不让“高龄产妇”的纪录刷新,将是一种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政治智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09/75456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