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阻止极端天气常态化考验勇气与智慧
2014年01月10日 13:35
美国本周遭遇近20年来最严寒天气,受影响人口逾1.4亿,多个地区刷新当地低温纪录。据美国当局报告,自1月5日以来,极寒天气在全美已致死至少21人。这是极端天气频繁影响人类的又一例证,如何应对极端天气,阻止其常态化,考验着人类的勇气与智慧。
(图片:1月7日,美国芝加哥市北方大道海滩日结冰的场景。)
极寒天气席卷美国
本次极寒天气为美国近20年不遇,影响了美国本土近三分之二的地区。按照一些气象专家的说法,美国这次遭遇的极寒气温比南极部分地区甚至火星表面的温度还低。
美国国家气象局表示,1月7日全美50个州的最低气温均一度低至冰点以下,包括位于太平洋上的夏威夷,最低气温纪录出现在明尼苏达州的恩巴勒斯,为零下37摄氏度。
极寒天气广泛影响美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不少学校、商店和政府部门关门:自来水管道被冻;航班延误或取消;铁路运输暂停;公路封路;能源价格上涨……
监管美国中西部地区电力供应的PJM互联电网公司说,严寒致部分电厂停产后,一些电力供应商正竭力满足不断增加的用电需求。
炼油行业同样受冲击,美国马拉松石油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均出现断供。在俄克拉何马州,极端天气导致丙烷供应紧张,州长玛丽·法林被迫宣布紧急状态,取消针对4家州外运输企业的禁令,以便他们运送丙烷。
一家咨询公司高管埃文·戈尔德说,在一些主要城市,大约2亿人可能面临取暖费“账单震撼”。他估计,如果算上停产和零售业所受影响,这场严寒给美国造成的经济损失多达50亿美元。
(图片:1月6日,在美国伊利诺伊州的阿灵顿海茨,一名男子头戴面具和滑雪眼镜抵御风寒。)
全球灾害损失巨大
慕尼黑再保险公司7日发布年度统计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发生880场自然巨灾,高于过去十年平均值的790场,超过2万人在去年灾害中丧生;巨灾所致整体直接损失约1250亿美元,保险损失约310亿美元。
其中,亚太地区在过去一年共发生自然巨灾330场,比长期平均水平高出16%,报告特别提及11月份袭击菲律宾等国家和地区的超级台风海燕,“一些沿海城市的居住区几乎被夷为平地,超过6000多人丧生,数百万人失去家园”。
(图片:2013年11月10日,在菲律宾中部莱特省的塔克洛班市,一名灾民站在被台风“海燕”摧毁的房屋废墟中间。)
根据这份统计报告,由于投保率普遍偏低,相比欧美国家,亚太地区国家保险损失相比整体损失要低得多。
数据显示,去年5月份发生在美国的龙卷风灾害造成整体损失31亿美元,其中保险损失达到18亿美元。相比之下,遭遇超级台风海燕袭击的菲律宾整体损失总计约100亿美元,相当于该国年经济产出的5%,而由于投保率极低,保险损失只有0.5亿美元左右。
在保险行业人士看来,保险计划同时辅以国家支持将有助于更快地为受灾民众提供经济援助,尤其是在新兴国家,自然巨灾保险在宏观经济方面最具救助效果。
报告也指出,今后几年台风活跃度将保持高位,防损措施对于东南亚的新兴城市群和东亚快速壮大的大都市尤其重要,“各类自然灾害风险高的区域需要稳固的建筑物设计以及能够抵御自然巨灾的基础设施,这不仅是保护人员迫切需要的,同时也具有经济意义”。
亟需阻止极端天气常态化
对大众而言,极端天气渐增已不只是一种感觉,更是活生生的现实。除了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安全,极端天气还给农业生产、粮食供给及能源供应带来极大不稳定性,引发局部矛盾和冲突的可能性增大。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预测,极端天气未来可能更为频繁,强度更大,影响地区更广。科学界主流观点认为,极端天气日渐频繁仅以自然界气候多变无法解释,很明显,人类活动所致的气候变化正在发挥作用。
当前,极端天气有成为人类面临的常态挑战之势。在极端天气面前,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如何将其给生产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如何减缓并最终扭转这种趋势,考验着人类的勇气与智慧。
频繁的极端天气呼唤人类协同行动,选择更科学、能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与发展路径,非如此不足以阻止极端天气变成常态。而且,越早行动,将来付出的代价才会越少。(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0/75477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