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萝卜招聘”亟待解决
2014年01月10日 10:57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事业单位招4人3人是领导子女发帖者被警察找上门
“单位招录的4名双语讲解员,有3个是局领导的子女。”近日,有网友匿名举报称,徐州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管理局(下称淮塔管理局)于2008年招聘了4名讲解员,其中有3人的父亲都是当时局里的副局长。网友直指,此事涉嫌人事腐败。
记者调查核实后发现,网友反映的情况属实。不过,淮塔管理局回应称,此次招聘是严格按照人事部门规定进行的,当地纪委、人事局等相关部门介入调查后,结论是此次招聘程序符合规定。
单位招录4人,其中3人是局领导子女,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网友曝光
举报违规招聘被警察找上门
记者在网上搜索“淮海战役、副局长”等关键词,跳出很多网页,内容均是反映淮塔管理局涉嫌违规招人一事。发帖时间从2013年3月份一直持续到12月,发帖者有“炽天使儿”“淮塔局职工”“买了新车”等网友。
多数网帖反映,淮塔管理局以招聘双语讲解员的名义,与徐州市人保局共同组织面向社会的招聘考试。管理局副局长魏跃进的女儿魏某大学还没毕业,就顺利通过了资格审查,参加了笔试和面试,面试是在淮塔管理局本单位内部进行的。
发帖者质疑,魏某学的是音乐专业,为什么能顺利通过考试?当时的考试是由淮塔管理局与江苏师范大学(当时是徐州师范大学)教师共同负责出题,魏某顺利通过原因可能是考题泄露。为了证明这个推断,发帖者举例说,当时淮塔管理局职工刘某、李某、余某的女儿也参加了考试,但都没有考过去,“这难道不能说明什么问题吗?因为她们的父亲不是副局长。”
发帖者称,魏某以讲解员名义进单位,但没做过一天的讲解员,去年又调到与其父亲有分管关系的局组织人事处。
发帖者称,2013年7月9日,徐州市奎山派出所来淮塔管理局,找到该单位职工李某,怀疑在网上发帖的人是她。
“一个正常的举报案,徐州市纪委机关没介入调查,派出所却来了,谁报的案?”发帖者称,这是打击报复,是严重的违法违纪。
管理局职工
大家都知道这事,领导不让讨论
记者了解到,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景区位于徐州主城区,于1965年建成开放,占地79万平方米。景区建成后,先后被列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淮塔管理局是正处级事业单位,由财政全额拨款,目前在编人员119名。
12月19日,记者来到淮塔管理局。听说记者想了解领导子女进该单位一事,多数职工摆摆手,不愿详谈,而是让记者“跟我们单位联系吧”。
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员工告诉记者,网上反映的事情部分是事实,淮塔管理局副局长魏跃进的女儿魏某的确在该单位工作,目前在组织人事处。同一批进来的王某、陈某,分别是管理局副局长王洪波、陈兴洲的子女。这件事大家都知道,也有网友在网上反映了。还有人反映,同一批共招录了4名双语解说员,除了这3人,还有1人虽然不是局领导的直系亲属,但也与局领导有关系。
有职工告诉记者,双语讲解员招录是2008年进行的,就招聘程序来说,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有些员工心里有想法,但一直没有人捅到网上,直到这时,这件事才在网上被广泛传播。3个月前,淮塔管理局召开大会,局领导表示当地纪委、人事局等单位已经介入调查了,结论是招聘没有问题,局领导还要求员工们不要参与网上跟帖、讨论。
管理局回应
确实招进了3名局领导子女
12月20日上午,记者来到淮塔管理局,该局信息中心主任程伟接待了记者。记者提出,希望找该局现任局长了解相关情况,程伟表示,现任局长刚从外单位调到该局不到一周,对之前的事并不了解。
当天下午,记者再次找到程伟。他告诉记者,2007年8月,景区新的纪念馆建成,需要招收双语讲解员。2008年初,淮塔管理局向徐州市人事局打报告,招聘4名双语讲解员。人事局批复同意后,淮塔管理局由该局纪检组长牵头,成立招聘工作领导小组,人事局参与招聘过程的指导、监督工作。2008年3月,淮塔管理局在该局网站、宣传栏等处发布招聘简章,公开招聘。报名结束后,有17人符合报名条件,参加考试。考试分笔试、面试两部分,笔试由江苏师大出题,在江苏师大一校区举行,由师大老师监考,淮塔管理局、人事局等部门参与监考巡考。面试在淮塔管理局会议室进行,主考是江苏师大老师,其余考官由人事局及淮塔管理局办公室、宣教部、纪检等相关人员组成。笔试选前6名进入面试,最终录用4人。最后录用结果在淮塔管理局网站、宣传栏内公示。
程伟承认,最终录用的4人中,有3人的父亲分别是时任管理局副局长的魏跃进、陈兴洲、王洪波。不过,另外1人与该单位领导没有关系。对于这个结果,有人可能会存在质疑,但整个招聘过程都是公开透明的,并不是内部招聘。而且在名单公示期间,淮塔管理局也没有接到相关投诉举报。
程伟说,当时招聘并没有限定专业,只是规定报考者是本科学历,同等学力者也符合报名条件。魏某的专业确实是音乐,不过已经毕业,并非网上所说的没有毕业。综合笔试、面试成绩,魏某的综合成绩是第四名,正好是录用的最后一名。
对于还有一名被录用者是“局领导亲戚”的说法,程伟否认了。
该局宣教部主任贾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承认3人是副局长子女,至于另1人是不是局领导亲戚,她表示“不清楚”。
用“程序合规”粉饰“萝卜招聘”太苍白
虽然官方澄清招聘程序符合规定,但仍然有一大批网友表示怀疑。原因很简单,因为地纪委、人事局的调查只有结论,而没有拿出实际证据,这样的说服力是在是太苍白。而在官方的调查之前,媒体的调查却算得上深入,官方的回复也媒体的调查相对比,就可以看出,这场招聘还是有很多漏洞可循。
曾经“萝卜招聘”的丑闻接二连三曝光,如今又是凝云再起,在笔者看来,重要原因还是在于事业单位招考机制还不够公开。与较为规范的国家公务员考试相比,事业单位招考没有全国统一的法律规定,各地各部门的自由度更大,更容易在这方面出台“土政策”,把事业单位当“自留地”。且在招考过程的面试环节具有很大可操控性,更容易打人情分。招考机制不公开,就免不了有“内部人控制”,导致招聘异化,利用权力让少数人得到特殊照顾,这不仅伤害了社会的公平公正,伤害了大多数人的利益,更损害了地方政府部门的形象和公信力。
要杜绝事业编制成为“萝卜招聘”的“后花园”,就要建立完善公开透明公平公正的招考机制,让招考信息和过程在“阳光”之下充分“暴晒”,就会有效避免“暗箱操作”的现象。
萝卜招聘,呼唤选人用人机制革新
网友的匿名举报,舆论的不断发酵,公众的持续关注,会让事实逐步地大白天下。其实,这类萝卜招聘的事例以前就出现了不少。4名讲解员,3人的父亲都是当时局里的副局长。尽管当地回应称招聘程序符合规定,但自己查自己难免有护犊子之嫌。如果由上级纪检监察部门来查验,真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而不是一味地护犊子,还能确保程序符合规定吗?公众已经见惯了少数地方政府在负面新闻出来的时候不是第一时间查清事实、还公众以真相,而是先否认再说,等公众的关注逐渐升温不得不查又查出问题时,尴尬地自打嘴巴。
事先安排好人选,公众给这样的招聘以“萝卜招聘”的比喻,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比喻形象又生动。事实上,萝卜招聘,危害甚大!在各地的公务员、事业单位等的招聘中,某些领导尝到了当领导的好处,于是想着把自己的孩子也安排进公务员、事业单位队伍。有的领导的孩子的水平在那儿,不打招呼就能过关。但有的领导的孩子的水平实在不咋的,于是乎这些领导就给组织人事部门打招呼。这些领导大都是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开罪不起,毕竟低头不见抬头见,就把选人用人的权力当成了权权交易的砝码。毕竟,把领导的孩子安排进来,日后想办事也方便了很多。萝卜招聘成了明规则、潜规则,所谓面试有时就成了走过场,用人单位其实早就确定好了相应人选,面试只不过走走形式。有的地方的一些局里面,大多数是领导的亲戚,七大姑八大姨的都安插在里面,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然而,这些领导没有搞清的是,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每位党员干部都应该对权力抱有敬畏心,而不是把权力当成自家的自留地,想怎么做就怎么做。萝卜招聘越来越多,用人上的腐败致使政府部门、事业单位成了少数领导的私家领地,这些领导则成了土皇帝。没人敢摸老虎屁股,老虎就为所欲为、肆无忌惮,当然,飞扬跋扈的老虎终究逃脱不了如来佛的手掌心的。
如今,反腐败的势头越来越大,得到了人们的衷心拥护。用人领域的腐败,也需要狠狠地整治。古人都知道“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身正不怕影子斜,组织人事部门在选人用人上要真正做到公正、公平、公开,让萝卜招聘见光死,让选人用人真正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任。
愿纪检监察部门认真查处出现的用人腐败问题,还组织人事工作风清气正。
“萝卜招聘”亟需第三方还原真相
《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规定:“凡与聘用单位负责人员有夫妻关系、直系血亲关系、三代以内旁系血亲或者近姻亲关系的应聘人员,不得应聘该单位负责人员的秘书或者人事、财务、纪律检查岗位,以及有直接上下级领导关系的岗位。”
“萝卜招聘”绝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尽管徐州市人事局回应称,当地纪委、人事局等部门进行了调查,结论是淮塔管理局招聘程序符合规定。但是,貌似符合规定的招聘真的就没有瑕疵或腐败吗?以讲解员名义进单位,却没有做过一天的讲解员,就被调到与其父有分管关系的局组织人事处。如此人事安排,不是“萝卜招聘”是什么?“无懈可击”的招聘招致网上举报,这说明淮塔管理局招聘的“水很深”。所以,就算淮塔管理局招聘的程序合规,具体过程及结果也要让人信服。
仔细研究那些已被证实了的“萝卜招聘”,每一个“萝卜”的背后有当官的父母的魅影存在,有不少“萝卜”还在学校读书,就拿到了编制,甚至领取工资、福利,乃至“正常的晋升”,没有“内部人”背景的考生最终只能充当“炮灰”。
笔者认为,只要有公正的第三方介入,对淮塔管理局的这次招聘重新过一回“筛子”,就很容易澄清事实真相,给民众一个交待。否则,还会有更多的人质疑、怀疑行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的公正性。当然,减少行政事业单位招聘中的“暗箱操作”和人为干扰,更为关键的是要从机制上避免,如上级公务员管理机关授权第三方命题、面试等。
【启示与思考】
在事业单位招录过程中,“萝卜招聘”屡次出现在我们视线之中。“因人设岗”、“量体裁衣”这种典型的以权谋私现象体现出的不仅是对普通百姓的不公,更是对政府公信力的践踏。这是领导干部在权力上的又一种“换背抓痒”,政府部门以特权“照顾”干部家属,实际上就是以公权谋取私利,是不折不扣的腐败行为。这种公然以权谋私的招录,既亵渎了公平公正,也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想要根除“萝卜招聘”,需要制度来“填坑”。
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导向。要从招录条件和制度上下手,以“发展”作为标尺来选人、择人、用人,选拔那些具有真才实学的有为人才,把招聘做到公平、公正、公开,坚决杜绝暗箱操作行为。严格遵守招聘的规章制度,考试过程以及录取工作等方面必须遵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原则,并接受有关部门的严格监督,增强招考透明度,杜绝“量体裁衣”,确保广大考生的合法权益,使得考生能凭自己的真实成绩排名来决定自己的前途命运。
对招考全过程严格监督监管。出现“萝卜招聘”说明有关部门对招聘单位的监督不够,管理制度不健全。相关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建立更全面的管理制度,细分职责、明确责任,比如可以建立群众举报渠道等来避免暗箱操作、增强透明度。要想“萝卜招聘”真正得到遏制,就要严格按章办事,就监督过程中发现的违规现象,根据管理制度对责任人进行严厉查处。
建立健全配套监管问责制度。给权力套上法律制度笼头,确保公开招聘的公信度。依法依规制止公务员及事业单位考试中的暗箱操作,加强对违规者依法问责的处罚力度。严惩以权谋私、腐败违规的违法行为,要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给予惩戒,增加他们的违法成本,彻底打破这些所谓的“利益共同体”与“小圈子”。
坚持正确的用人导向,不断强化监督力度,不断健全问责制度,同时从舆论上、程序上引入更多的民主与监督,如此“填坑”方可遏制各种“萝卜招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0/75480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