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案例】也谈网络遗嘱“人生黑匣子”

2014年01月12日 19:21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网络遗嘱:私人订制的“人生黑匣子”

最近,号称“人生黑匣子、备份人生记录”的“网络遗嘱”被炒得很火。一家遗嘱网站为用户提供遗嘱保管箱,一旦用户意外去世,网站收到指定联系人提供的用户死亡证明后,会按照用户意愿将遗嘱内容推送给指定继承人。这一“时尚”的立遗嘱的方式是否靠谱呢?

何谓“网络遗嘱”?

记者在网站上注册并体验后了解到,这种另类遗嘱的业务内容包括情感传递、遗嘱备份、财务信息、虚拟账号备份、秘密存档、私密日志等内容,用户可以用文字、图片或视频等形式留下对亲友说的话,备份银行账号、保险账号等“藏宝图”,保存生前不想公开的图片、视频,甚至把遗嘱和重要的文件以扫描或者拍照的形式上传。一旦用户出现身故、成为植物人、被判无期徒刑等情况,网站就会将这些秘密发送给用户提前设定的联系人。

网络遗嘱有不同年限,费用从59元-1180元不等,但如果到期后3个月内不续费,这些秘密信息将会被清空。

“网络遗嘱”靠谱吗?

那么,网络遗嘱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呢?这一问题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独立寒秋:1.如何保证“网络遗嘱”的真实性?2.该网站会定时查询立嘱人的存在状态吗?3.如果能解决真实性、合法性的问题,也未尝不可。

@chenshumei:我觉得只适合留一些小感慨之类的,应该也是有市场的。

@双子Girlbaby:靠谱吗?如果网络被不法分子攻破、当事人遭不法分子毒手,依照遗嘱办事吗?个人认为又是一种诱发犯罪的新方式。

@丹尼:这个有意思,感觉像电影里“我已经把你要的东西放在了安全的地方,如果有意外,24小时内,一切将公之于世……”

@浅默:不错,需要年年更新吧,每年看待事情会有些改变。

@棋棋:网络上的数据最容易被人更改,相信这个等于将自己的隐私大公开。

@LeePeng:这是大势所趋。未来就是数字化的时代,信息要有传递,要有人、公司、硬件、软件去传递。

@郝:该网站的会员难不成还得忍受被调查?不然该网站怎么知道人已经发生意外了呢?

@吴乐萍:人死不能复生,谁又知道什么时候自己上天堂,“网络遗嘱”还不如把遗嘱放自己身边保险(放心保)。

有专家表示,网络遗嘱虽然有遗嘱字样,但不是合法的遗嘱存在形式,容易给人造成误解,建议当事人不要采取这种方式。如果确实需要订立遗嘱,应当按照现行法律规定的5种遗嘱形式来订立,以确保遗嘱效力和受益人的权益得到法律的保护。

根据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继承法》,法律公认的遗嘱包括公证遗嘱、自书遗嘱、代书遗嘱、录音遗嘱、口头遗嘱等几种形式,但并没有包含新生的“网络遗嘱”。

 

“网络遗嘱”有什么用?

如此看来,目前,网络遗嘱只是个不具法律效力的信息保管箱。

网站创始人李佳表示,自己是在飞机上经历过一次强烈气流后有感而发,并在2010年创立了这个网络平台,“谁都预料不到,意外什么时候会发生”。

该网站首页宣传语为“备份生命记录,传递无限关爱”。统计数据显示,该网站的全国登记用户已经超过28万人,每天新增用户近千人。

李佳透露,28万注册用户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50岁,当中超过8万人来自珠三角地区。由于存放内容只有用户自己才能看见,所以这些黑匣子中藏着什么类型的秘密,李佳也不知道,但他表示,网站至今已为1名武汉网友成功传递了其“身后事”。

网络遗嘱:温情的关怀

别人得不到这种信息,包括公司的工作人员。如果公司因为保管不当泄露了用户的个人信息还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只要这个社会在不断进步,就总会有新鲜事物诞生出来。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应用的飞速发展,新鲜事物出现的脚步也越来越快。最近,又有一个新生事物在人们的好奇中走进了我们的视野,而这一事物单从名称上来看似乎与人们的传统观念相冲突,因为它叫“网络遗嘱”。的确,提到了“遗嘱”,估计每个人都会想到跟死亡相关的事情,好端端的,谁愿意想到死亡呢?

在“网络遗嘱”创办人之一的罗浩看来,它的创办竟源于一次事件中无法满足的诉求。罗浩说,有一次他乘坐飞机,途中不知飞机出了什么故障,空姐就给每个人发了一张纸条,让乘客在五分钟之内把一些重要的信息写在纸上。当时拿着这个纸条的时候,罗浩说他脑子里一片空白,慌乱中竟想不起该给家人说些什么。后来警报解除,乘客安然落地。但是这件事却在罗浩心中挥之不去,他心想,如果那时真是生命的最后一刻,该写些什么给家里呢,一个人孤身在外的时候,万一出了什么事,我的一些重要信息如何才能让我的家人知道。有没有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带着这个疑问,罗浩开始在网上搜索,却得到一个否定的答案。罗浩询问周围的朋友,没想到自己的疑虑早已在那些朋友心里萦绕多年,该怎么办?一直奔波于事业的罗浩在经历过这番困惑之后似乎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他决定自己来做一个网络遗嘱的网站,因为通过这样的网站,他可以帮助很多有同样需求的人实现自己的愿望。

银行账号、保险单号、空间日志、未实现的愿望、深藏心底的秘密……如果发生意外,这些想让家人知道的信息怎么办?网络遗嘱通过网络手段帮助人们弥补这个缺憾。用户只要用很少的钱买一个“网络遗嘱保管箱”,就相当于拥有了一个自己的“人生黑匣子”以备不虞。在这里,用户可以随时将自己的重要信息存放其中。万一主人发生意外,网站会将这些内容提交给预定的联系人,让用户的意愿继续。其实网络遗嘱并不是在网上立遗嘱,也不提供立遗嘱的服务,网络遗嘱网只是一个个人重要信息托管及传递的平台,用户可将不方便告知或未及时告知的遗嘱、遗愿、隐私、财务信息及其它重要信息存放在网络遗嘱保管箱内,当用户因意外事件离世后,网络遗嘱保管箱内的数据将在公证机构的全程公证监督下传递给用户设置的指定联系人,可以使用户的家人、亲戚或朋友获知用户生前重要的数据和事件记录,从而处理相应问题。使用网络遗嘱保管箱,可以避免因意外离世导致当事人生前信息丢失,未能为家人、亲戚或朋友获知,使生前财产及生活状况成为无法解开的谜团。同时针对目标客户的特点,网络遗嘱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客户的隐私,首先是传输加密,也就是说用户与服务器产生连接的时候,用户的数据会经过加密后再上传,别人在中途想截取的话,加密后的数据他是看不到的;其次是存储到其公司服务器的信息也是加密的。别人得不到这种信息,包括公司的工作人员。如果公司因为保管不当泄露了用户的个人信息还要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讲了几千年,但是真正做到却很难。而罗浩通过创办网络遗嘱向我们证明,他在实现更高的人生目标的同时,也给了更多人最温情的关怀。网络遗嘱这个新鲜事物的诞生,也促使更多人开始深层次地思考一些问题,比如如何看待亲情与爱情,如何看待生命。正如某网友在申请网络遗嘱时的一番感言:“生命的真正意义在于,你创造了什么,你体验过什么,以及你给身边的人带来了什么。哪怕是在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网络遗嘱的创办人应该是欣慰的,因为他的人生理想正在为更多人接受,影响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未来,网络遗嘱依然会不懈地执着于它的这些话:托管与传递个人重要信息,备份生命记录,传递无限关爱。

 

网络遗嘱应对极端之需 诠释至上服务真谛

打通一个电话挽回的最高价值是多少,是挽回一个心爱的人,是完成一桩生意。也许是拯救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这是几年前中国移动全球通的广告语,整篇广告运用三个段落讲述全球通的品牌价值,而最后的精彩段落至今还被人称道。该场景讲述的是一艘游船在南海遇险,在关键时刻,一位乘客通过中国移动的网络拨通了求救电话,128人的生命得到挽救。最后广告结束语:打通一个电话的最高价值是——生命,信赖全球通。结束语在广告中可谓神来之笔,充分调动消费者情感,也提升中国移动的品牌价值,据了解该广告播出后,中国移动全球通卡一度销售火爆。

广告本身暂且不论,但就其广告中描述的事件,确实给笔者不小的触动,128人成功脱险,作为旁观者,也由衷为他们高兴。但试想,难道每个人都如他们那么幸运吗?如果不是广告,而是生活在现实中,万一飞机出现事故,出海遭遇险情,或者交通发生意外等等,该如何应对?

甚至是在灭顶性的灾难突然发生,而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脆弱的生命丝毫没有反抗能力的情况下,而面临死亡的危机,是否已经做好过这样的准备呢?当然,没有人希望这样的情况发生,但是如果心存侥幸,一旦事实发生的情况下却只会造成不可挽回的遗憾,比如人生信息随之丢失,与家人的情感也会因此当即中断?

面对这样的发问,不少人表现出强烈反感。他们明确表示,自己不会做这样的准备,明明生活幸福,为什么谈及死亡,未免太过荒唐,更谈不上为死亡准备。的确,很多人身上都会存在这样的意识,他们认为死亡离自己非常遥远,现在谈及简直是杞人忧天。可是,当意外发生时,我们是否想过,自己突然遭受不幸,我们的至亲该如何接受悲惨的事实,他们内心承受的悲痛谁为他们抚平,如果因为自己的行为,没有留下任何信息,而至亲又为此牵涉到财产的或者财务的纠纷,这给家人带来的是双重打击,我们于心何忍。面对这样的情景,我们还能置身事外吗。

突发意外如何应对万一,网络遗嘱在这方面也许给我们一些启发。当然,与中国移动全球通相比,它可能不会有拯救128个生命那样的传奇故事,但是网络遗嘱却能在生命遭遇极端不测的情况下给予人们提供最需要最现实的帮助。

网络遗嘱是一个应对人生意外的第三方信息存储与传递平台,不但可以保存用户的银行账号,财产信息,还能够存档私密的情感信息包括照片,视频等等,可以保存在网络遗嘱保管箱中,一旦用户发生意外,网络遗嘱会将这些信息传递到用户生前指定联系人手中,可以说是实现人生信息的一次最重要的转交。

对于这样的服务,很多网友将其称之为“人生的黑匣子”。飞机上的黑匣子记录飞机失事前重要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查清事实真相,吸取教训,避免悲剧重演。而网络遗嘱黑匣子,也在记录用户信息,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我们惦念逝去的亲人,也给生者传递力量,他可能不会让死者起死回生,但却让在世的生者得到心灵的安慰和温暖。

也许在影视中,人们经常会看到那些在灾难中起死回生的故事,但是在现实中,极端灾难却让人感受更多的是同胞消逝亲人离去的极端痛苦。那么,在很多残酷事实无法更改的情况下,网络遗嘱推出这样一种应对极端不测的服务,无疑也诠释了一种至高至上的服务真谛。

 

【启示与思考】

“网络遗嘱”的确存在一定的现实意义。中国每年非正常死亡人数超过百万,其中大部分属于突发的意外事件,让人毫无防备,甚至引起遗产纠纷,譬如著名笑星侯耀文就是因为生前没立遗嘱,突然去世后引发了遗产纠纷。基于此,为了避免类似的问题重新上演,大众也应适时抛开中国传统文化对遗嘱话题的一些忌讳,怀着健康的心态去坦然面对。

根据《继承法》规定,遗嘱属于不外传的保密文件,其订立具有严格的法律条件限制。网络遗嘱的用户将自己书写的遗嘱,或经过公证的遗嘱上传至网络以后,遗嘱要生效必须保证该份遗嘱的“确定化”,即遗嘱在保管的过程中无法被修改、复制和丢失,被托管的遗嘱内容才不会引发争议。但受制于网络可随意拷贝、转载等因素,在网络上托管的“遗嘱”在司法实践中不具有法律效力,也不会被法院认可。

对此,不妨引入具有“公信力”的中介机构参与,比如网络企业与公证机构合作,保证遗嘱的合法性和有效性。要求立遗嘱人必须本人到公证处申领“网络遗嘱”账号。之后利用网络企业的技术力量,安装类似网上银行的安全密码设备、指纹识别技术等,以保证网络的安全性。

单纯从网站安全角度讲,“网络遗嘱”也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譬如,把信息全部交给网站托管,安全性如何保障?如果网站工作人员监守自盗,客户的利益如何保护?如果网站破产,客户信息如何处理?而目前黑客泛滥,任何网站都无法保证自己的网络安全是万无一失的,一旦会员财产性的遗嘱遭到篡改,遗嘱受益人的权利则无从保障,当事人的隐私权显然也将受到侵害。

因此,相关部门可以用法律的手段加强监管,从法律上保障网络信息的安全,确保企业关闭网站时妥善处理用户个人信息,这比单从技术上提升网络防范风险的能力更为有效。

“网络遗嘱”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还属于比较新的事物,是个人信息储存、传递的方式之一。具有—定普及性和便捷性,尤其在保存精神情感信息方面,存在着现实意义。但是,建议网友在写网络遗嘱的时候,要让法律为这种新生事物护航,以免“网络遗嘱”被篡改或成为一纸空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2/7549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