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法治经纬
【案例】最严许可审查细则保护奶粉质量安全
2014年01月13日 09:53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食药监总局要求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消息,食药监总局日前制定发布了《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以下简称《细则》)。《细则》要求各地在2014年5月31日前完成生产许可有效期届满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不达标、不能按时提出审查申请的企业,可给予2年的停产整改时间,保留原生产许可证编号。
此次公布的《细则》参照药品管理的办法和措施,进一步严格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条件,重点提高了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料质量、产品配方、产品追溯、检验检测和自主研发能力等方面的要求。食药监总局要求各省级局要组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和企业有关人员着重学习《细则》中调整和新增加的内容,确保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工作顺利进行。
食药监总局要求所有取得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的企业按照要求及时提出审查申请,于2014年5月31日之前完成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并及时公布通过审查换发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和产品名录。按照《细则》有关生产0~6个月龄婴儿配方乳粉使用乳清粉和乳清蛋白粉的质量要求及产品分段要求,企业需要更改配方或改变产品名称、包装、标签的,给予1年的整改过渡期。
食药监总局还表示,生产许可审查通过后,由工厂所在地省级局分别发证。对婴幼儿配方乳粉工厂发放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在生产许可证书副页中注明所使用的基粉规格及其工厂名称;对基粉工厂发放乳制品生产许可证,在生产许可证书副页中注明基粉规格和使用的工厂名称。
对集团公司内部既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又生产基粉的工厂,发放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证,在生产许可证副页中注明生产的基粉规格和使用的工厂名称。对使用基粉添加部分配料干混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企业,其基粉不是企业内部工厂提供的,不予生产许可审查。
食药监总局还要求黑龙江省、内蒙古自治区、广东省、陕西省局要成立换证审查和再审核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总局将组织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纪检监察人员和专家等组成督查组,对各地开展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工作进行督导检查。
“十二道禁令”能否管好一桶奶?——透视“史上最严”奶粉标准发布
“用制药标准管理奶粉”、“企业自建自控奶源”等一系列新规,能否带给消费者一桶“放心奶”?质量提升,奶价会不会涨?“最严标准”,会给中国乳制品产业带来哪些影响?记者对此进行了采访。
用制药标准管奶粉,能否提振消费者信心?
2013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频频出台提升婴幼儿奶粉质量、打造奶粉“中国队”的政策规定。据统计,仅关系质量安全方面的就有12次之多。
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3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要求加快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等电子追溯系统建设;5月和9月,两度提高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门槛;5月3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药业标准”监管;6月、10月,两度禁止贴牌、分装等方式生产婴幼儿配方食品;8月,公布12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信息;12月,连续出台了5个关于婴幼儿配方乳粉的文件。
其中12月25日出台的《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许可审查细则(2013版)》,对企业质量安全管理、原辅料把关、配方管理、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能力等9方面进行重新规定,提出更高的要求,被业界称为“中国食品安全史上最严格标准”。
业内专家认为,细化婴幼儿乳粉生产“参照药品管理办法”是新版细则最大亮点。其要求乳制品企业严格执行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体系(HACCP)以及粉状婴幼儿配方食品良好生产规范(GMP),实行覆盖生产全过程的质量安全控制。
中商流通行业促进中心乳业研究员宋亮认为,企业严格按照CMP生产管理体系,将能从根本上提高乳制品品质,降低食品安全风险。“细则从生产、设备、原料、管理、责任追溯等方面都提出明确细致的要求,对治理生产环节乱象,提升消费者信心,乃至提高政府公信力,都有很大的好处。”
婴幼儿乳粉业大洗牌 奶价是否上涨?
新规的另一个着力点是严把奶粉原辅料关,要求主要原料为生牛乳的企业“自建自控”奶源基地,主要原料为全脂、脱脂乳粉的企业,建立原料供应商审核制度。
业内专家认为,对于国内128家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来说,“自建奶源”和“制药标准”两大标准极大地提高了门槛,预计会有三分之一因此退出市场。
业内人士介绍,一家中型的奶粉企业每年在检测环节上的费用已达数百万元,一旦GMP标准实施,还需建立产品质量全过程追溯体系、更换新包装、提高现有的自动化管理体系标准等,加上自建自控奶源基地的巨额投入,很多企业难以承担。
预计128家企业中的一些中小企业将被兼并、收购,还有一些将在这次审核中退出婴幼儿奶粉市场,转产乳制品行业其他领域。
对消费者来说,最为关心的则是价格问题。“新妈妈”郁林说,反垄断罚单开出之后奶粉不涨反跌很给力,但是新政策出台,企业成本提升,“等于又给了企业一个涨价的理由,羊毛出在羊身上,只怕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
北京东方艾格咨询乳业高级分析师陈连芳认为,新政将导致产业向大型乳制品加工企业和规模化养殖场集中,他们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奶牛、原料、设备大都是国外进口,将导致中国的婴幼儿乳制品价格上涨。
宋亮则认为,企业的生产成本将有很大提高,但是否会导致终端销售价格上涨还有待观察。“价格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婴幼儿奶粉领域本身利润率就比较高,成本消化能力强,加上政府对价格的管制力度比较大,所以未必会导致销售提价。”
一家乳制品企业负责人说:“成本提升了,但现在企业忌惮奶粉反垄断案的威力不敢涨价,只能暂时观望。一旦有领头企业涨价,其他品牌就会‘跟涨’。”
“禁令”不是“万能贴” 国产奶粉“逆袭洋品牌”之路还有多远?
业内人士认为,拥有健康、可持续的民族乳制品产业,才是国内消费者喝上“放心奶”的最有力保障。本次新版细则到明年“上马”前,三分之一的中小企业将退出市场,腾出的20亿元至30亿元市场空白,究竟是中国品牌还是外国品牌抢占,尚难预测。
乳业专家王丁棉表示,在针对贴牌生产的洋品牌整肃中,曾经猖獗的“专供中国奶”将会被清场。这些品牌退出后的市场份额,鹿死谁手尚未可知,最终是要看消费者的选择。目前,国内销量最大的前五大洋品牌除了在一线城市牢牢守住外,二线城市和国内乳企的争夺处于胶着状态,未来三五年内还将快速下沉到三四线地区。
陈连芳说,中国消费者相对更青睐国外品牌,“一旦洋品牌把销售进一步下沉到三四线市场,或将进一步蚕食国内乳企的市场份额。”
专家认为,无论是在工信部出台的“消费信心行动”,还是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带队力推的国产高端产品,都表现了国内乳企意欲“逆袭洋品牌”的雄心。但真正提升消费者的信任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除了提升品质、加强监管,还需做实消费者监督、维权的机制。
宋亮说,如出现恶性食品安全事件,不仅要严厉打击,还要把打击过程、处理结果透明化,与消费者建立无障碍沟通机制。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认为,要重塑消费者信任,就要将国家治理行业乱象的信心和做法明确传递给消费者。“既要做、也要说,让消费者切实感受到品质的提升,感受到国家重拳出击、治理奶粉行业的成效。”
【启示与思考】
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让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陷入信任“冰点”,甚至成为中国整个食品行业的“痛中之痛”。由于缺乏对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信心,消费者纷纷去境外抢购,引发不少国家和地区出台奶粉限购令。
痛定思痛。奶粉安全的漏洞和消费者信心的缺失,不仅对国内乳制品行业造成沉重打击,也伤到了国家形象。唯有生产者和监管者齐心协力,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方能重振消费者对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信心。
按照新版细则要求,乳粉生产企业应当着力改善生产环境、改进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切实加强质量自管自控。特别是要认真落实原辅料供应商审核、质量安全追溯、产品配方报告和质量安全授权人等制度,加强原辅料进厂把关,严格生产工艺要求和质量过程管理,加大装备投入,提升检验监测水平,确保用最好的原料、最严的管理,生产出最好的婴幼儿配方乳粉。
对监管者而言,最严密的覆盖全程的监管制度必不可少。除了继续完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之外,还应进一步提高监管的公开透明程度,动用全社会的力量实现对婴幼儿配方乳粉从生产源头到流通消费的全程监督。
加强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是一项长期工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监管是一场持久战,提升消费者信心同样是一场持久战,信心的恢复,需要一个客观过程,更需要企业和监管部门的每一分努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3/75498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