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假茅台“醉倒”银行之启示
2014年01月13日 13:56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亿万富豪造1400箱假茅台 骗贷2亿搞房地产被套
如果让曾经身家数亿的富豪老尤再选择一次,也许他不会做出靠假冒茅台酒去大量骗贷又一股脑儿投入房地产的决定。
因为这一念之差,不但让他的生意在三年后逐渐瘫痪,还让他难逃阶下囚的命运。
2013年12月25日上午,杭州上城警方通报了一起公安部督办的经济大案,而事情的主角就是老尤:2010年,在那段茅台酒价格一路飙升的日子里,他找人造了1400余箱五十年53度“飞天”茅台假酒,这种高端茅台一瓶就值二三万元。以此,老尤骗取了两亿多元资金。2013年5月,捂了三年的盖子终于被揭开,老尤等多名涉案人员,全都难逃法网。
为进军房产做准备
实业老板制假酒骗贷
这批酒,究竟是哪里来的?
根据物品源头,民警很快把矛头指向了一家名为浙江恒基贸易有限公司的单位。
以最初报案的那家银行为例,这50箱假酒的来历十分曲折:2010年,恒基贸易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就是老尤,首先把这50箱假茅台酒以每瓶折价28500元作为质押,向杭州一家银行取得了3000万元的贷款。当时的担保人,是一家大型物流公司。由于老尤逾期未能还款,银行向这家担保物流公司追回贷款,这批酒就到了物流公司的掌控人徐某手上。然后,这批酒又成了抵充这家物流公司的部分贷款,流到了报案银行的手里。
在理清了一笔笔复杂的烂账后,民警终于盯上了老尤。
老尤,台州人,今年49岁,曾经是个响当当的富豪。不过在被抓获前的一段时间里,因为投资房地产失败,隔行如隔山的老教训,让他吃了不少苦头,身家已经大不如前。
调查显示,老尤此前一直在做实业,名下有多家在上海、杭州注册的公司,涉及销售、建筑、科技等多个行业。而其中,浙江恒基贸易有限公司和上海颂源阁等公司的营业执照上,均有酒类许可证。
也就是说,最初老尤是卖真酒的,其代理的都是五粮液、贵宾茅台以及多款价格昂贵的外国品牌红酒。警方从事后拿到的账簿发现,在老尤的几家公司中,单笔进出数千万元十分常见,而他的公司在那时候运转非常正常。最好的证明是,当时他轻松就能购置位于钱江新城内、价值数千万元的豪宅。
2010年开始,茅台酒迎来了最好的年代,飞天茅台的价格不断飙升。但在那个时刻,老尤却不知为何做出了一个决定:投身进入了房地产开发行业。
众所周知,房地产开发需要过硬的资金流和充足的现金。为了获取更多的资金,老尤在自己的老本行—酒业上,动起了歪脑筋—制假。
在向自己熟悉的一名安徽籍小酒商张某表达了类似的念头后,张某从中牵线搭桥,并最终找到了假酒生产者卢某夫妇。在2010年七八月这段时间内,老尤—张某—卢某这条制假线,同批生产了1400箱五十年53度“飞天”贵州茅台酒。
此外,在案件调查中,警方还发现老尤为了能够顺利从银行、单位及个人处获得贷款,利用各地普通发票不联网难以查询的漏洞,开具了大量假发票进行骗贷。
成堆高端茅台酒
引起了老经侦民警的怀疑
事情被揭开,缘于今年5月初发生的一起骗贷案。
当时,上城警方经侦大队接到一家银行报警,银行在将钱贷给一名实业商人后,此人长期拖欠贷款不还。在调查取证的过程中,从事经济侦查多年的大队民警顾联华,感觉出了一丝异样:在银行的抵押物品中,顾联华看到了那名商人三年前用来抵债的物品,那是成箱的贵州茅台酒,包装箱上打着五十年53度“飞天”贵州茅台酒的字样。
仅仅是初步估算,这批酒的数量在50箱左右,每箱6瓶,一共有300多瓶。
办案多年,假酒的案子也办过不少,顾联华知道,如果是真的五十年年份酒,其市场价格是两万元起步,而且供货量非常紧张。因此,当他眼前出现如此大量的积压货时,他感觉到很奇怪。
很快,上城警方就联系了贵州茅台酒厂知识产权部相关人员。仅仅初步看了几眼,茅台酒厂的工作人员就给出了肯定答案:这批酒都是假的。
这样的消息,不但对报案银行是晴天霹雳,更让上城警方感到震惊。
在5月21日正式立案调查后,更多的假冒茅台被发现。在上当的群体中,还有其他银行、单位以及个人。
截至目前,警方已经搜出了同批假酒357箱。
制作假酒的师傅
靠此开上了保时捷卡宴
有句老话是: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么?这用来形容制假酒的直接执行者卢某夫妇,其实挺合适。虽说两人都生在酒乡贵州仁怀,但在制造假酒以前,他们其实和酒并没有太多关系。
反倒是2010年以前,活了40多岁的卢某,没过过一天好日子。卢某说,因为老家穷,2005年他就带着老婆到河南打工了,干的是司机的工作。给人开过车,也跑过长途运输,每天早出晚归甚至经常长期不归,挣一份养活全家的收入。
因此,当张某通过一名贵州朋友联系上卢某时,他觉得是天上掉下来个大馅饼。想都没多想,卢某就答应了,并踏上了回乡向制假人员取经的道路。
很快,卢某就出师了。他制造的每瓶茅台酒,充其量价值三四百元。其中一百来块是用来勾兑的各种酒,剩下的是他向别人收购来的假冒酒瓶和外包装。此后,这些酒被卢某以每箱(6瓶)9000到11000元的价格卖给了张某,卢某一共净赚1000余万。
瞬间,他摇身一变,居然成了当地的富翁,被抓获时,民警也查扣了他那辆洗得发亮的保时捷卡宴越野车。
而二道贩子张某向老尤出售这些假酒的价格是每箱18000元。仅仅靠吃差价,他就进账上千万。
最后,老尤拿着这些酒,以每箱142800到200000元不等的价格,四处向杭州的多家银行、单位、个人抵押获取贷款,涉案金额超过两亿,成了最大的赢家。
因为三人在交易过程中一直采取单线联系,走账全都直接打入私人银行卡,并且存在老尤、卢某互相并不认识的情况,确实给案件侦破带来一定难度。因此,在上城警方先后找上这三人时,他们的表情几乎一样:觉得不可置信。
假茅台何以“醉”倒众银行?
1400箱假茅台酒,在犯罪嫌疑人手里几经翻云覆雨,居然摇身一变为身价和信誉极高的抵押品,犯罪嫌疑人凭此骗取银行贷款2亿元之巨,令人错愕。案发后,冲抵部分货款的假茅台酒,被警方扣押,即便不扣押,也是一堆垃圾,事涉银行损失惨重。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一向在顾客面前冷漠无情、强势霸气的银行,怎么就被假茅台给“醉”倒了?
不可否认,众银行纷纷被骗,首先源于犯罪嫌疑人造假,不仅造假茅台酒,而且造假销售发票。事实上,造假品牌、假发票,也是一些骗子惯用的手段,只要稍加谨慎,便可以识破。何况,银行办理抵押贷款,应该有严格的程序;特别是,对于茅台酒这种高端抵押品,既要查明来源是否合法,又要检验产品的真伪。显然,事涉银行未能严格按程序办事,给犯罪嫌疑人骗贷留下了可趁之机,甚至主动打开了方便之门。
然而,银行之所以对骗货人和假茅台放松了警惕,并大开绿灯,源于对企业“大佬”及高端白酒的盲目崇拜。受逐利思维驱使,一方面,银行对能够同尤某这样的企业“大佬”合作,感到受宠若惊,进而对其公司的资质及抵押茅台的品质深信不疑。另一方面,银行对茅台等高端白酒趋之若鹜,也不辨其真伪,以能有茅台充当贷款抵押品为荣。退一步讲,即便是贷款不能逾期归还,也可以用茅台冲抵,将茅台摆放在显要位置,使银行更显尊贵;更何况,茅台酒还可以升值。
可见,银行对企业“大佬”及高端白酒的盲目崇拜,是造成多家银行被假茅台“醉”倒,经济蒙受巨大损失的主要诱因。也就是说,这不仅是一起销售假酒案,更是一起银行集体渎职案。因此,除了对制假、骗贷的几名犯罪嫌疑人予以依法严惩外,对于事涉银行及相关责任人的渎职行为,进行依法查处。特别是,这起案件的发生,给商业银行带来警示:办理贷款,应严格按程序办事,不能被假象蒙蔽了双眼。
假茅台缘何能骗取了银行的巨额贷款?
对于这起案件,不同的读者会有不同的关注点:有人把目光盯在了假茅台上,认为这么多假茅台,市场上还有真的吗;有人认为这酒价格真高,一箱子就几十万;我并不关心这些,因为这样的酒我们也喝不起呀。我关心的是假茅台缘何能骗了银行的真钱?
报道说,这起案件共牵涉假茅台酒1400箱,而这些假茅台并不是用来销售的,而是当地一家商行专门用来到银行贷款用的。无论在哪一家银行贷款,他们都用这些假茅台作为抵押。抵押期过后,他们不会还钱,很多假酒不是到了担保人的手里,就是长了银行仓库里的宝贝了。最吓人的是,这1400多箱假茅台抵押后,放出去的贷款达到2亿元。哗哗作响的钞票换来的却是假酒,这事确实挺奇怪。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有关部门的火眼金睛哪里去了?难道会被假茅台灌晕了?
在银行业抵押物品范围里,是没有白酒这样的物品的。也就是说银行在放贷的时候,允许客户用白酒当做抵押物,本身就是违反规定的。面对百姓办理买房分期付款手续都要左检查右检查,面对动不动就是几千万的贷款申请,银行为什么就丧失了最起码的警惕心了?百姓办理个小额贷款都要提供很多手续和房产作为抵押物,这些商家们缘何就可以用不允许充当抵押物的白酒,弄走贷款呢?这么明显违反放贷规定的事情,绝不是一个业务员可以办得到的,这是谁审批的呢?
退一万步说,即使可以用白酒当作贷款的抵押物,那么这些假茅台为什么就没有被发现?百姓在贷款的时候,银行方对抵押物都是有个调查核实阶段的,他们要走访,要实地“视察”,还要进行价格评估,看看抵押的房产是不是真实的。而对于这些动不动就是几千万贷款需求的人,银行就没有请人鉴定这些酒品的真假吗?如果要鉴定的话,其实是很简单的,对于银行来说联系一个专家不是难事,也还可以带着酒品到有关部门去鉴定。在这个核查的关口,不知道银行方为什么没有任何作为?难不成是银行放贷心切?不会吧,在这个贷款难的时代里,任何人需要贷款都要看银行的脸色。这从民间借贷、高利贷抬头的现象中,就可以看出银行贷款难的现实。既然有贷款需求的人多,银行还到了无钱可放的时期,为什么商家的假酒就能换走真钱?
假茅台能骗走2个亿的贷款,其实不是骗子高明,也不是银行弱智,而是他们在装憨卖傻。想必他们早就被要贷款的商家们用真茅台给灌晕了。
【启示与思考】
命名为“5·21”特大系列销售假酒案,涉案价值高达2亿元之巨。1400箱假茅台酒,在犯罪嫌疑人手里几经“变身”,居然摇身一变成为身价和信誉极高的抵押品。“假茅台”为何能贷出“真钱”来,难道银行喝酒喝高了?
骗子无论骗术多么高明,都不可能是没有漏洞的,只要稍加谨慎,便可以识破。银行之所以对骗贷人和假茅台放松了警惕,问题的根源在于目前银行业竞争非常激烈,对于尤总这样的大佬级人物名下的贷款业务,都想拿下。直白点说,为什么银行要争着抢着将自己的钱贷出去?这里有几个常识:第一,中国银行业在现有框架下的生存,仍旧依赖于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利息差,2亿元的抵押贷款可以收取多少贷款利息不难计算;第二,办成一笔业务,业务员可以获得良好的工作业绩和丰厚的提成;第三,贷款方给相关人员一定的回扣几乎是众所周知的潜规则。从集体到个人,有诸多利好,何乐而不为?如此一来,抢到这笔业务的信贷员,对于企业贷款之后抵押质押物的真假辨别和资金用途的审核自然放松了,别说是怀疑,甚至会放纵、帮助其蒙混过关。
还有一点需要注意,如果骗贷人拿着二锅头去骗贷,我想他成功的概率会很低,为什么?茅台酒不同于一般的商品,其在国人心目中的地位,无可匹敌。当某种商品一旦打上了高价、豪奢、特权的标签,极易产生崇拜情节,假货也就成了真品,没有人怀疑其来路,检验程序、金融规定乃至法律威严都可能沦为一纸空文。所以,拿着茅台去骗贷成为了可能。
假茅台骗贷2亿,究竟谁骗谁?这个恐怕很难说得清,或许银行相关人员,也清楚自己可能会被骗了,但却轻易地贷出去了。如果银行都是那么好骗,恐怕银行早倒闭了。银行不会想不到要去验证茅台酒的真假,不会想不到要去辨别发票的真假,究竟是被什么迷住了双眼?那是不言而喻的。
假茅台贷出了“真钱”,也带出了问题,不容小觑,除了对制假、骗贷的几名犯罪嫌疑人予以依法严惩外,银行等有关部门也亟待整改、追究责任,整个社会也亟待反思。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3/7551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