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农村家庭本科生就业最难”背后的反思

2014年01月13日 14:11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社科院:农村家庭本科生就业最难失业率达30%

对于2013年应届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教育部官方尚未公布权威数字,那么,这个“史上最难就业季”到底有多难?近日,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2014年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其中公布了一组基于12所高校1678名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调查报告,显示“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好于人们预测”。

调查显示,在毕业两个月之后,接受调查的应届毕业生就业率为82.4%,失业率为17.6%,其中,来自农村家庭的普通本科院校毕业生成为就业最为困难群体。

普通本科生平均初职月薪3237

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院李春玲负责撰写蓝皮书中的《“最难就业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她说,经分析发现,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最高,达到91.9%,比重点本科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还高11.4%。

不过,高职院校毕业生虽然就业率较高,但2237元的平均初职月薪,远低于重点本科毕业生的4497元(税后),以及普通本科毕业生的3237元。

李春玲表示,如果分析毕业生城乡来源,就会发现,农村家庭出身的普通本科毕业生失业率高达30.5%,成为就业最困难的群体。

普通本科文科生就业率高于理工科

蓝皮书指出,通常人们认为,理工科毕业生比文科毕业生更容易找到工作,但调查数据显示,这种优势主要表现在重点本科院校,而对于普通本科毕业生而言,其文科毕业生82.1%的就业率反而明显高于71.6%的理工科毕业生。

此外,李春玲在分析所谓“拼爹”就业现象时表示,初步结论是,想进入体制内就业,“拼爹”还是有帮助的,但想要拿较高收入,最重要的还是依靠个人能力。父母月收入和个人学业成绩对找工作和工作收入,都没有显著影响。

在调查中,也只有约10%的毕业生认为,“请亲友帮忙找工作”是“找工作的最有效途径”。

 

教育部称“最难就业季”说法不科学

12月26日上午,在回答网友关于教育部采取哪些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问题时,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最难”就业季说法并不科学,2013年大学生就业基本稳定。

但社科院蓝皮书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得到初步缓解的同时,其就业后的失业问题逐渐突出。

蓝皮书:超四成居民认为反腐效果明显

今后5-10年,对我国反腐败取得明显成效充满信心的人有多少?根据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开展抽样调查显示,2011年调查时,不足六成,而在今年,这一比例已经提高到超七成。

调查统计发现,公众认为目前党和政府反腐败工作效果明显的比例,也比2011年提高12%,达到41.7%,表明城乡居民对短时期内反腐败工作效果给予了积极肯定。此外,超五成城乡居民认为党政领导干部工作作风,在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有所改善。

不过,仍有33.7%的公众认为目前腐败现象很严重,虽然较之2011年调查,比例已有所下降,但目前来看,腐败现象仍然是城乡居民深恶痛绝的问题,今年有34.6%的居民将贪污腐败问题当作当前最严重的社会问题,在所列各项社会问题中,比例居第4位。

农村本科生缘何就业难?

与家在城市的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缺乏的并不是自身的人力资本,而是缺乏外部的社会支持,在信息获取、机会获得上处于劣势地位。

在分析就业现象时,美国经济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创造性地提出了“弱关系”和“强关系”的概念。所谓弱关系,是指和联系不频繁的人的关系,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强关系。实证研究表明,在西方国家,求职者更多地通过弱关系来实现工作匹配;而在我国,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强关系的力量更为强大,家庭背景、社会关系深刻影响就业质量。

大学生求职者的强关系,说到底是以家庭为中心的熟人网络。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农村本科生所依靠的熟人网络,在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中处于有心无力的被支配地位,通过强关系帮助农村本科生就业的能力十分薄弱。缺乏社会支持的农村本科生,得不到有力的强关系庇护和关照,往往只能自力更生。

更为关键的是,社会公平正义的缺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本科生的就业困难。不论是户籍上的限本地户口、本地生源优先,还是“学历泡沫”导致的就业门槛虚高,使农村本科生因学历“门槛”止步,那些或明或暗的制度“壁垒”和人为“藩篱”,让农村本科生“望工作兴叹”。

一个充满活力和希望的社会,理应给农村本科生提供更多社会流动的机会和渠道。要改变“农村本科生就业最困难”的境况,就必须将制度护佑与人文关怀结合起来。一方面,在就业工作中,要给予农村本科生一定的照顾政策;另一方面,要不断减少就业歧视,为农村本科生提供平等的参与机会。  

在“人生出彩,梦想成真”的道路上,农村本科生不能成为社会的“弃儿”。健全社会支持,为农村本科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不断提高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综合实力。只有内外兼修,农村本科生的就业之路才会越来越宽广、顺畅。

 

农村本科生就业不患难而患不公

农村家庭普通本科生就业最难,失业率达到三成,这样的调查结果,与现实的情况基本吻合,所以并没有让人感到意外。而蓝皮书也进一步指出,激烈的就业竞争衍生出一个副产品——“拼爹”现象在大学生就业中相当普遍。调查结果显示,家庭背景与学业成绩和能力对于能否找到工作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对于能否进入体制内就业和能否获得较高月薪则有影响。现实中,各种“萝卜招聘”现象的存在,就是对蓝皮书结论的一种佐证。“人家有的是背景,我有的只是背影”,这的确成为这个时代苍凉的表情。

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不意外并不等于合情合理。毕竟,在“最难”背后,差的不是能力、水平、技术,而是差一个“好爹”,这无论如何都是说不过去的。毕竟,用人唯才早已达成共识,理应被充分信仰。同样,另一组数据不容忽视——201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727万人,这意味着高校毕业生规模在2013年的基础上再增加28万人,让2014年成为又一个“史上最难就业年”。事实上,越是难就业,就越要确保社会公平,不然,挤压的可能就是农村家庭普通本科生的就业机会,因为他们无爹可拼,是弱势群体,处于就业链条的最底端。

于本科生就业而言,公平就是要确保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有同样的机会、对等的权利,避免人情与关系对公平的破坏,对农村学生就业资源的侵害。遗憾的是,尽管人社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都表示,要确保就业公平,反对就业歧视,但口号是一回事,行动则是另外一回事,最典型的例子便是前不久国土部的招聘,要求北京户口,这样简便的一个条件,就人为制造了不公。而在各种现实利益的博弈中,农村学生因为社会资源的缺失,自然就处于先天的劣势地位。

因而,于农村本科生就业而言,不患难而患不公。此前,各大高校在招生时,曾有意识地向农村倾斜,因为农村学生获得的教育资源较少;如今,在就业中,也应有这种向低处倾斜的意识,毕竟农村家庭的本科生,他们和他们父母所拥有的社会资源是很有限的。在短期内无法破除各种人情干扰时,就业政策的确有必要向农村本科生倾斜,如此,才能更好地呵护就业公平,哪怕暂时无法改变农村学生就业难的事实,也需要让他们看见公平、看得到向上的希望。

农村本科生“失业率高”需改变教育方式

一个农村家庭倾尽所用供养一个大学生到最后得到的是失业的结局。这样的结局影响很远,农村群众将不再相信教育改变命运的神话,农村孩子也将不再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真理,随之而来的就是农村孩子高等教育面临危机,农村建设高等人才缺失。笔者认为,作为国家层面应该积极出台政策,促进农村毕业生就业,高等学校要加快转变教育方式,增强农村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真正的培养一批从农村来的高等人才。

农村本科生失业率高,大学教育方式需要转变。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相比有差异,城里孩子从小就在竞争的环境中长大,知道社会的发展形势,能够较早的选定自己的发展方向,而农村孩子还天真的以为进了大学就进了天堂,进了大学就完成了光宗耀祖的使命,没有目的性,对社会的发展趋势也没有基本的判断,整天只是跟着老师的指导,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到头来分数考得很高,但社会适应性却较差。大学教育需要结合农村孩子的特点,开展必要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实践,增强农村学生的适应能力,拓宽他们的眼界,使他们在毕业以后能够大方、从容的走进社会、走上工作岗位。

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的资源有很大的差异。城里孩子在信息化高度发达的环境里成长,周围的亲戚朋友都是社会上小有成就的人,思想观念也比较前卫,城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练就了自己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而农村孩子,对此还有一个学习适应过程,如果大学教育忽视了这样的差异,只是一味的要求专业技术精,那么最终农村孩子也将秉承农村的那套处事方式,与城里世界脱节。同时,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农村孩子每个月的生活费基本上处在温饱线,不能像城里孩子那样阔气的进行交际,这也是造成农村孩子脱离社会的一个客观原因,学校教育应该重视这样的平台搭建,让这些孩子尽早的接触、认识社会,尽早的形成自己的一套社会价值观。

 

农村是农村孩子的天地,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宝贵资源。大学教育除了教会农村孩子适应城里生活、学会生存技能以外,还要教会农村孩子开发农村资源的能力。如果农村孩子在大城市里面容不下,那就要保证他们能回得到农村,并且能够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在农村开辟一片天地,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同时,社会舆论要引到广大农村学生的家长转变观念,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回到农村就是不成器,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让孩子们踏实的在农村实现自己的梦想。国家层面应该出台具体的、广覆盖的鼓励农村孩子回乡就业的举措,要让他们回家后有第一笔创业的资金,这样才能根本上稳定回乡大学生,拓宽就业渠道。

农村大学生“失业率高”,我们都感到痛惜,因为一个农村大学生代表着一个家庭的全部投资,而失业就意味着投资回报为“零”,也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产”。所以,国家、教育机构以及社会企业都要想办法,共同努力,减少如此“悲痛”。

【启示与思考】

应该说“社会蓝皮书”的调查具有权威性,很能说明一些问题。从本质上说,农村出来的大学生智商情商财商都并不比城市出生的大学生差,而且都是通过高考平等招进大学的,而一出社会就业情形就大相庭径,肯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应该引起重视。  

不难想象,城市本科毕业生就业要比农村本科毕业生容易无非是凭借父辈家庭的经济后盾、人脉资源的优势打通就业之门。有的甚至在儿女就业时亲自上阵,以金钱权利人情关系网助子女应聘竞争成功。  

农村本科生就业最难至少说明了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当今就业竞聘中熟人社会办事加剧,“拼爹”现象的裹夹因素增大;二是用人单位的选材唯家庭出身论势利倾向或徇私舞弊现象增多。用人“拼爹”不“拼学”是一种极不公平的现象,今后要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时要设置一个公平公正的就业平台,让每一名毕业生都有公平的机会。这种现象只是一张社会舆情试纸,检测出社会不公现象,全社会都要来改变这一用人倾向。

另外,从报告的数据中,我们也不能忽视的一个信息是,同一区位的对比,城市出身的重点院校本科生就业,同农村出身的重点院校本科生相比,几乎相差无几。也就是5.2%。看来,城乡出身导致的资源占有差距,对本科生就业有影响,但绝非决定性因素。笔者看来,决定性因素还在当事人本身。  

同为本科生,对农村学生而言,重点本科同普通本科其实相差很大。农村教育资源本就匮乏,尤其是师资能力普遍不高,能考上重点本科,光靠农村学生特有的刻苦学习还不够,关键还要天资好,要有极强的自立钻研能力,这样的学生才能克服环境的劣势考上重点本科。而考上普通院校的农村孩子,很多一直在较为一般的初高中读书,很多都有复读经历,这些学生无论是在基础扎实性,还是天资悟性上,同考上重点院校的农村本科生相比,都有明显的差距。  

所以说,能考上重点院校的农村本科生同同一层面的城市娃相比,天资能力上差距不大,所以就业率也相差不大。而同为普通院校本科生的农村孩子和城市孩子相比,要么前者数量远大于后者,要么前者天资能力远逊后者,这才导致二者就业率上的大相径庭。  

如此看来,毕业于普通院校的农村本科生就业差,我们不否认不公平因素存在,但既然不公平因素并非决定性因素,既然同为农村孩子的重点本科生能通过天资能力扭转对城市娃的劣势,我们何不从自身找原因呢?  

对于农村学生而言,在目前未必如意的现实面前,唯有保持良好的心态,努力去改变可以改变的因素,才能争取一个好的结果。与其抱怨生活的残酷,感慨就业的“亚历山大”,不如把失意看淡一点,相信天无绝人之路。同时,广大农村学生的家长也要转变观念,不要以为大学毕业回到农村就是不成器,农村孩子回到农村并且能够用自己所学的东西在农村开辟一片天地,带领父老乡亲共同致富,实现自己的梦想,也未尝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让大多数年轻人“共享人生出彩机会”,是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最渴求的愿望。如何让年轻人理想变得丰满,让未来变得可期,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的求解。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3/7551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