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教育

民办教育应提供“选择性教育”

2014年01月13日 20:59

 

1月10日,“教之道——2013新京报教育高峰论坛”在京举行。这是新京报第7年举办该论坛,今年邀请了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语文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前新闻发言人王旭明,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陆士桢,教育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吴霓等近300位教育界专家及业界同仁共同探讨教育改革及如何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改革”是2013年教育领域的关键词,同时,2013年也是民办教育20年的重要节点,在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期之后,民办教育的领跑者们开始思考自身面临的瓶颈和挑战。

此次论坛设置了主题演讲、互动论坛两大环节。在主题演讲环节,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总督学顾问陶西平提出了民办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提供“选择性教育”。而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俞敏洪则表示,“过度开发”是目前中国教育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而根源在于“一考定终身”和“公立学校独霸天下”。

在互动论坛环节,围绕“国际教育背景下的中国教育变革”和“民办教育20年后的新思考”两大议题,数位教育界专家、学者、民办教育机构负责人进行了激烈讨论。

■ 主题演讲

陶西平:选择性教育消费态势已经出现

民办教育从补充性教育向选择性教育转变

一个合理的教育结构应该是在政府主导之下,公办教育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为主,民办教育以提供选择性的教育为主。

选择性教育是一种合理的需求,它适合不同家庭对子女的希望,适合不同学科的发展,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适应市场变化之下的就业形势,也适应提升文化生活质量的一种需要。

我们应该倡导教育消费。它实际上是接受教育的过程中我们所进行的资金投入。如果公民用其个人资金消费,既节约了公共资金,让财政用于教育的资金能更好推动教育的供应性服务,也有利于促进教育公平。

 

目前,已经出现了追求选择性教育消费的态势。如部分公办学校实际存在的有偿择校,出国学习的低龄化,培训业多元兴旺的发展等。

当然,社会对教育的选择也有不同程度的盲目性,需要加强引导。

需要政策支持、宽松环境、正确引导

选择性教育,要有必要的政策支持,相对宽松的环境,正确的引导,在此基础上,民办教育方能凭借其优质跟特色的发展逐步满足民生对教育选择的需求。

首先,需要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现在,国家民办教育的制度性建设与政策性建设正处于深化改革的关键期。民办教育界一方面希望进一步明确重大政策问题,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切实落实三中全会所讲的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消除对民办教育的政策性歧视。当然也希望媒体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次,选择性教育应该坚持育人为本,民办教育跟公办教育的办学目的应该是一致的。选择性教育是用产品供消费者选择,所以,一定要提供优质的教育产品。政府加强对民办教育的规范管理,不是妨碍而是选择性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有力保证。

有家长说不会让孩子去任何民办学校,只选公办的所谓的重点学校。你怎么看这种现象?

陶西平:中国民办教育协会成立时,名誉会长许嘉璐讲了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说中国的民办教育一定要看发展,要看到100年。哈佛大学第一次招生时只招到4个学生,但是它现在被称为全世界学生最向往的大学。我想,中国的民办教育发展也需要经历这样一个历程,民办教育界应该有一个长远的眼光,筑就社会信誉。当然,在这一阶段,社会和群众的观点要有一个转变过程,我们也寄希望于媒体提供好的舆论倡导,新京报在宣传民办教育方面做了很多努力。

 

俞敏洪:国内教育受国际冲击将更强烈

“过度开发”是中国教育的重要问题

中国的孩子在10岁以前最好就是边学边玩,如学点语文知识,学点1+1=2,学学涂鸦,学学毛笔字,锻炼团队精神之类更重要。中国人因为急功近利,开发孩子的智商太早了,过度开发,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后劲不足。

过度开发的根源主要有两个:“一考定终身”和“公立学校独霸天下”。“一考定终身”的问题解决不了,就难以真正减轻孩子的学习负担。而如果无法打破“公立学校独霸天下”的局面,“一考定终身”也难以解决。因为公立学校占据了最好资源,它需要通过各种办法才获取最好的学生。

多维度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是对的

把高考英语变成社会化的考试,同时实行多维度的评价体系,不再用高考分数一个评价标准,而是要从包括高考分数、高中三年的成绩、老师对学生的推荐等多方面考量,这种多维度的评价体系的改革方向是对的,也是与世界评价体系一致的。

像GRE、托福、雅思都是社会化考试,国外高校用得很好,因为在他们的招生中,社会化考试只占到评价体系的1/5,而且分数到达一定程度就“失效”了,以托福为例,哈佛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托福分数非常明确,要求100分以上,但100分和110分,甚至120分没有区别,不乏考到118分被哈佛大学拒掉,100分,102分却被录取的学生。因为,除此之外,还有包括个人表现、文体活动、教师评价、高中成绩等其他评价标准。

 

我看未来民办教育发展方向

第一、营利性教育和非营利性教育一定会区分。中小学和大学原则上应该往非营利性方向发展。

第二、高科技进入教育势不可当。美国的慕课教学体系已经给美国中等大学带来强烈冲击,这样的体系很快也会影响中国的大学。互联网是没有边界的。新东方也得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相结合的方向发展。而且,高科技公司很快就会打入公立教育体系。现在的高科技教育公司,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互联网的教育学习平台,计划完全融合了教育学习系统、教育学习工具、教育学习内容。未来会实现高科技教育技术公司和公立学校和培训学校之间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

第三、国际教育冲击国内教育必将成为一个更加强烈的现象。举个例子,三年前我了解的数据是,中国家长把初中生送到国外读高中的大概不超过500人,而2014年9月则大概会达到6000至8000人。

第四,未来生存下来的中国培训教育公司要么以内容为王,要么以系统为王。因为未来只有内容和系统可以承载教育所有的体系。老师将最高效的系统和最高效的内容结合起来教学,学完以后,家长和老师同时能看到孩子的进步和缺点,这是完整的立体化的教育体系,我估计五年左右的时间,这种立体化教育体系将在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完成。

在满足公众的“选择性教育”需求方面,未来民办教育机构还能有哪些作为?

俞敏洪:我觉得目前来看,民办教育机构很难有突破性动作。就新东方而言,能满足公众“选择性教育”需求的只有国际高中项目,家长借此主动选择了出国留学这条路。真正的选择是公办教育、民办教育两种教育质量不相上下,这才具备了“选择性”,家长没有办法的选择不能称之为“选择”。

 

钟秉林:改革进入深水区 教育压力仍很大

要关注科学技术对教育的改变

我们要高度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给中国教育带来的一些冲击。比如2012年兴起于美国的慕课,2013年在中国也掀开了一个研讨和参与的热潮,再比如翻转课堂等概念。我想它不仅仅是技术方法问题,也必然会带来教育观点的变革。

怎样真正坚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学习为主,这就涉及教师的角色转变,教师不应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送者,他们和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学习伙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要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通过师生互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研讨式学习来实现教育目标。

另外,还涉及一些教育体制、机制变革的问题,现在的教育体制机制怎么样适应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技术的发展等带来的挑战。

新的一年教育压力仍会很大

进入2014年,我们教育的压力依然非常大。中国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上学难转变为上好学校难,实质上是优质教育资源的严重短缺,只能靠办好每所学校来解决。但是办好每所学校,又有一条不可逾越的办学规律就是办学需要长期积累,厚积薄发。我们现在的中小学、大学改革的成果可能若干年以后才能展现出来,这就跟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迫切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社会公众问责的重点也转到了我们各级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上。

此外,不同利益群体的博弈以及教育改革需要配套的社会改革,也使教育改革变得更艰难。

2013年的哪些教育改革给你留下了比较深的印象?

钟秉林:第一是教育综合改革在不断深化,现在教育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第二是教育发展方式转变,更强调内涵建设、提高质量、优化机构,而且在相当一部分学校中已经形成一定共识;第三是大中小学质量保障体系和监控体系的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第四是基础教育领域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在推进,比如减负引起高度重视;最后一个是研究生收费制度,这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优化学习风气有促进作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3/75516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