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全球瞩目中国改革元年

2014年01月14日 09:16

 

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农村工作会议接连召开后,中国未来改革的框架和关键点均已呈现。海内外舆论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将2014年形容为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元年”。

启动改革创新核心议程

不少受访专家注意到,中国决策层再次将2014年经济政策的基调定为“稳中求进”,但与往年不同,“改革创新”也同时进入核心议程。这其中既包含执政者对中国经济现状的清醒认知,也透露出中国以改革迎挑战、促调整的明确意志。

1

这一年,中国将发生哪些变革?又带来哪些影响?不少受访海外专家期待,今年的中国改革至少在三大方面有所突破。

第一,均衡利益。“从2014年开始,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一个更高阶段,不仅要为可持续发展创造基本条件,还要确保发展成果能被更为广泛的社会阶层共享,” 西班牙智库加里西亚国际研究所所长胡里奥·里奥斯说。

里奥斯认为,鉴于农村人口仍占中国总人口的一半,而城乡差距一直在扩大,中国应尽快实行之前宣布的与农民权益有关的决定,包括土地权益、信贷支持、社保完善等,让农民融入消费社会。与此同时,城市中产阶层也需依仗大力度的财税体制和收入分配改革,提高福利和保障水平。总之,改革成本应该更加均衡,权益分配也应更加公正。

第二,释放活力。比利时经济学家马克·旺德皮特说,西方希望中国加速市场化进程,取消国企特权,减少对外资的限制,放开利率和汇率,放开水电气等要素价格。

美国《纽约时报》的文章说,去年中国银行间市场的波动凸显金融体系改革的急迫性及挑战。“幸运的是,中国金融部门的决策者已非常清楚改革的需求,包括深化金融服务业改革和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这将拓宽民众投资渠道和提高民众投资收益,” 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会长包道格说。

第三,确保执行。瑞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汪涛近日撰文指出,2014年中国将呈现“增长持稳改善,改革加快推进”的格局。其中,改革措施落实是关键,决策层已显示出加快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执行力,但改革阻力和难易的差异可能使各领域进展不尽相同。

德国《明镜》周刊的文章说,由国家主席习近平任组长的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表明中国改革计划的严肃性。这个高层决策体系调整政治机构和权力分配,实现决策过程集中化,有利于解决可能的利益冲突,并避免因权力分散导致政策沦为口号或遭到扭曲。

 

重塑质量增长新思维

在各界纷纷预测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之时,海外观察人士已经注意这样的新情况:中国决策者正在淡化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指标意义,将焦点从经济增长的速度转向质量,力求重塑经济发展的新思维。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斯蒂芬·罗奇建议说,中国政府应淡化经济增长目标,因为这样的目标沿袭了计划经济的传统,与新领导层强调市场“决定性作用”的新侧重点有冲突。联合国全球经济监测中心主任洪平凡也表示,在制定经济目标的时候,应考虑“确定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目标”,淡化GDP增长目标。

2

事实上,中国新一届政府上台后一直致力于淡化具体的GDP目标值,而是代之以“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新提法:上限是防范通胀,下限是稳增长、保就业。

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认为,增长目标被固化,就制约了政府设定其他变量目标的能力。他说:“中国方面越早淡化GDP增长目标(比如转而采用家庭收入增长目标),中国经济调整就可能越顺利。”

中国政府淡化GDP指标的做法,还释放出明确政策信号,即不再像过去那样看重经济速度,而将更加关注经济质量,以寻求增长与调整之间的微妙平衡。

海外观察人士已经意识到这种政策转变的意义。罗奇说:“增长放缓未必是坏事……对中国来说,再平衡与经济增速放缓如影随形。”他解释说,服务业每单位GDP需要的工作岗位数比制造业和建筑业要多30%,所以如果服务业成为经济主要动力,就可以在7%-8%的GDP增长水平下实现充分就业。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太部专家史蒂文·巴尼特也表示,中国经济减速意味着未来更高的人均收入,因此对中国经济减速不必担忧。他预计,从目前到2030年间,中国经济年均增速仍能达6%,中国将实现更高质量的增长。

长期以来,对国际投资者来说,一国经济增速放缓更多被认为是负面事件。但这次中国的情况完全不同。“对中国的经济减速要正确地予以解读:其减速后的增长率依然令世界其他国家艳羡,而且正在朝可持续增长迈进(虽然增速降低)。从长期看,这有利于中国,也有利于世界。”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如是说。(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4/75520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