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整改成绩单】加强干部监督 改进学风作风
2014年01月14日 11:20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中央组织部改进干部考核评价工作,开通“12380”短信举报平台,着力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进一步改进干部学风、机关作风,整改落实成效初显。
从严管理干部,进一步树立好的用人导向
2013年12月初,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这是从制度层面纠正单纯以经济增长速度评定政绩的偏向,引导领导干部树立正确政绩观的一项实实在在的举措。
从“加强对政绩的综合分析”,到“加强对政府债务状况的考核”,再到“制定违背科学发展行为责任追究办法”……《通知》一方面给坚持科学发展的干部“松绑鼓劲”,另一方面,也给那些醉心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干部戴上了“紧箍咒”,让他们再也不能拍脑袋决策、拍胸脯蛮干、拍屁股走人了。
在以政绩考核促进干部发展观念转变的同时,中组部结合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总结近年来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验,修订《干部任用条例》,着力改进完善民主推荐、干部考察、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破格提拔等工作。此外,中组部针对竞争性选拔中出现的唯票唯分等问题,研究出台有关指导意见进行规范。
针对近年来不时引起舆论关注的少数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中组部也在10月底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在企业兼职(任职)问题的意见》,并开展清理检查,堵严“口子”,筑牢从严管理干部的制度“防火墙”。这份文件成为教育实践活动中一项重要的制度成果。
加强干部监督,完善举报渠道
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不仅是干部群众反映强烈,深恶痛绝的问题,更严重影响党的事业发展。
2013年12月初,中组部开通“12380”短信举报平台,形成信件、电话、网络、短信“四位一体”的综合举报受理平台。2013年下半年,中组部结合巡视工作派出18个检查组,先后对11个省(区、市)和9个中央单位的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进行专项检查,还延伸抽查了市、县等120个单位。检查以发现问题为主,从用人导向、标准、程序、纪律、风气等方面,指出存在的问题102个,并要求限期整改。
除了努力营造风清气正的选人用人环境外,中组部还在2013年底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并将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专家认为,进行个人事项报告抽查核实,是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的深化和强化,将进一步发挥威慑力,使其真正发挥出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抓基层打基础,加强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
按照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服务型党组织的要求,中组部指导各地开展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活动,目前已有12个省份制定了加强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意见。
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中组部尊重基层首创精神,以基层经验推动基层工作。有的工作采取“下抓一级”,直接到市一级召开推进会。在非公企业党建专项督查工作中,由部、局领导带队,“一竿子插到底”,对山西、江苏、四川等8省进行实地督查,抽查了19个市(州)、39个县(市、区)、43家企业,座谈和个别访谈800余人,发放调查问卷1万余份。利用“12371”手机信息系统向乡镇党委书记和村党组织书记发送有关工作调查短信,收到回复短信18.6万条,直接从基层获取第一手信息。2013年以来,还开展了党费工作专项检查。组织对2010年以来下拨的中管党费使用情况进行全面自查,选取6个省份进行重点抽查。
改进工作方式,改进机关作风
一段时间以来,北京西郊的中央党校校园内,学员的学风悄然发生变化。
中组部和中央党校举办的省部级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研讨班上,大家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自觉遵守研讨班的纪律,住在只有一张床、一个书柜、两张书桌的宿舍,吃饭在食堂,不互相宴请。大家白天听课、晚上自学,学习氛围浓厚。
2013年3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在干部教育培训中进一步加强学员管理的规定》,要求严格干部学风管理,纠正干部学风方面存在的问题。中央党校校园内发生的变化,正是领导干部学风转变的一个缩影。
在抓干部学风的同时,中组部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进一步改进机关作风。
——统筹制定重要会议计划,压缩数量,控制规模,节约开支,2013年举办重要会议活动38次,同比下降45.7%。统筹安排部机关出差和调研活动,加强批次统筹和地点分布统筹,精简、调整出差计划54批次。
——严格控制发文数量,2013年制发主要文件143件,同比减少34%。对简报刊物进行集中清理,部机关简报减少41%。部内文件资料和简报刊物的印刷数量大幅下降,用纸量比上年同期减少近1/3。
——严格机关事务管理。严格执行经费预算和开支审批制度,进一步加强会议费管理,会期不超过半天、人数不超过300人的会议安排在部机关召开。
狠刹“车轮上的腐败”
“车轮上的腐败”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的具体表现,加以整治符合群众的热切期盼,也是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的着力重点。记者从中央教育实践活动办公室了解到,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专项整治“车轮上的腐败”成效显著,较好实现了“总量减少、费用下降、管理规范”的目标。
取消“O”牌,拒绝特权
在河北石家庄市街头,过路群众为取消“冀O”车牌叫好。截至目前,河北共清理违规公务用车10299辆,17337辆“冀O”号牌全部取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常委带头将公务用车“桂O”车牌更换为民用车牌。内蒙古清理违规车辆2万多辆。河南、黑龙江分别对9996辆、5960辆违规公务用车进行了处置。吉林9055个“吉O”车牌全部取消。安徽6700多辆公务车停用“皖O”车牌,换为民用号牌。湖南清理处置违规公务用车5011辆。银监会、税务总局、公安部、国务院三峡办等中央机关都清理了全部违规公车。
查处违规,创新监管
2013年11月18日,中央纪委公布了前三季度各地查处违反“八项规定”的情况,14839起问题中,公车违规问题有4851起,在诸多问题中居于榜首,4186人因此受到处理。从各地区情况看,福建66名厅级领导干部对存在的公务用车超标问题进行了整改;湖北查处存在公务用车问题的党员干部623人;云南查处公务用车违规问题106起,处理118人;西藏整治涉嫌公车私用行为246起。同时,各地区创新公务用车监管,给公务用车安装卫星定位系统,或者统一公务用车标识;普遍开展明察暗访,加大节假日在旅游景点、娱乐场所等地点的察访力度。
公车改革,效果可期
201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明确提出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并提出多项具体举措。“取消一般公务用车”“公务出行实行社会化提供”无疑顺应了群众期待,成为本轮改革的突出亮点。在此基础上,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指定出台贯彻实施细则,公车管理效果可期。
责任编辑:葛立新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4/75530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