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美国经济复苏对中国的外溢影响分析

2014年01月14日 13:28

 

美国劳工部1月10日公布去年12月份失业率降至6.7%,这被一些专家解读为美国经济复苏加速的又一信号。近期公布的几大关键数据显示,美国经济动能增强。美国商务部上个月末发布的2013年第三季度美国GDP数据,增幅达到4.1%。如果从2012年第四季度算起,截至去年第三季度,美国经济连续四个季度的增幅可谓节节攀升:0.1%、1.1%、2.5%、4.1%。而第四季度是美国传统的购物季,分析人士预计,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幅不会太糟。作为世界头号经济体和中国的主要贸易伙伴,复苏加快的美国经济会从多个渠道传导到中国,对两国经济关系产生影响。

美国经济复苏的外溢影响

随着美国经济复苏势头确立,去年底,美联储宣布将从2014年开始削减资产购买规模,标志着已实施五年的量化宽松政策退出大幕正式开启。美国总统奥巴马告诉民众,2014年将是美国经济获得“突破”的一年。从世界经济角度,美国加快复苏是个利好消息。美国经济仍是世界老大,在全球经济总量中占逾25%。美国经济向好,意味着需求增加,会带动其他地区增长。

1

同时应密切关注的是,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退出会继续产生外溢影响。像巴西、印尼等新兴经济体此前的经济动荡和币值波动无不与美国相关,需要花费相当长时间化解。

不过,应该看到,尽管美国复苏加快,但根据IMF、世界银行以及美联储等几大权威机构的预测,2014年美国经济增速大约在2.6%和3.2%的区间,这还称不上所谓“高速”复苏。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日前指出,美国这些年并没有真正推行结构改革。历史上,美国经济每次严重衰退后7%至8%的高速复苏在这次并没有出现。

 

对中国将产生多重影响 

对于中国经济,美国加速复苏会有多重影响。在双边和多边经济关系中,中美的合作与博弈将发生新变化。

从贸易和投资渠道看,作为美国的最主要贸易伙伴,中国向美国的出口预计可保持稳定,甚至增长。这对加快转型、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显然是利好。美国经济好转也会进一步吸引中国赴美投资。

从金融渠道看,美国经济走强将推动美元升值,拉高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这会增加中国从国际市场购买资源的成本。量化宽松政策退出的资金外流影响也不容忽视。

2

(图片:1月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华盛顿白宫发表讲话。奥巴马宣布在全美划定首批5个经济“希望区”,以促进经济均衡发展。)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美在全球经济治理的关系将受到影响。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以来,中美在全球经济治理领域合作与博弈互动。美国先是寻求中国帮助化解金融危机,并推动将二十国集团提升为全球经济合作主要平台。另外,许诺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等核心国际组织中,帮助提高中国等国的份额和发言权。

然而,当危机渐退,美国落实承诺的意愿呈现下降,例如转移IMF份额事宜已经几次过了所谓“最后期限”。而在区域和多边贸易谈判中,美国正在加速跨太平洋战略伙伴关系协定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的“两洋战略”谈判,力主把握21世纪的全球贸易规则主导权。

一场严重的危机之后,美国、中国作为世界上两大重要经济体,不断寻求新形势下的合作、排除各类“短视”的干扰,对于世界经济的整体稳定向好无疑起到很大促进作用,在双方合作中跳好“微妙的舞蹈”考验美方的意愿和智慧。

 

中国预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 

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10日在美国芝加哥说,中国经济有潜力在未来20年保持8%的年增长率。

3

(图片:1月1日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启用。从上海外滩拍摄的陆家嘴楼群中的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前蓝色灯光建筑)。)

林毅夫当天在芝加哥向美国中部的商界主管及专业人士介绍中国经济发展趋势时说:“从1978年到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增长率为9.8%,可谓奇迹。”他表示,经济增长的本质是不断的技术更新和工业改造,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这两方面都有其“后来者”优势,中国未来的发展速度取决于能否充分利用这些优势。

他将中国大陆的情况与日本、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发展相比较,认为中国在未来20年有潜力以8%的年增长率持续发展。

林毅夫在演讲结束后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的‘双轨制’既保证了原有大型国营企业的转变,同时也促进了新的轻工制造业的发展。”

他指出,中国要达到8%的增速,必须面对一些挑战,包括调整收入差距过大和治理贪污腐败,同时要根据自己的相对优势制定经济发展策略,保持竞争力。

他还说,中国的农业也很重要,因为农业仍雇用大量人口。但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农业产值在GDP所占的比例将减少,其作用也会降低。(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4/7553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