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呼吁爱的回归!
2014年01月14日 14:24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郑州十名老人街头举牌呼吁: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
12月25日上午,郑州十名老人聚在一起,他们手举纸牌,向路人发出他们的呼吁与呐喊—年轻人大胆扶,摔倒老人不会讹诈你;老年人请自尊,别贪图小钱丧人格!
12月25日上午11时,在郑州市建设西路国棉三厂大门处,十位老人在寒风中手举牌子,牌子上面写着“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围观。
在此之前,一名参与活动的老人还单独搞了个测验,他独自坐到路上,很快被两名路人扶了起来。“你不怕惹事,被人讹诈吗?”面对其他路人的提醒,热心帮忙的市民笑了,他说为老不尊的老人毕竟是少数。
参与活动的70岁老人徐田州告诉记者,2012年秋天,他在澡堂里曾经摔倒过,一开始无人管,后来被两个年轻人扶起,当他感谢对方时,对方笑言“没事儿没事儿,只要不讹我们就行了”,让他哭笑不得。前些天,当他看到有老年人摔倒后被小学生扶起,结果小学生反被讹诈的新闻后,感觉十分痛心。
他说,老人摔倒无人敢扶的事情,如今层出不穷。一方面,他们想告诉年轻人,老年人绝大多数都是正直善良的。另一方面,他们呼吁一些老年人应该自尊自重,不要贪图几个小钱,做出丧失人格的事。
组织此次活动的,是中原区棉纺路办事处下面的夕阳红志愿服务队。该服务队一位负责人梁永祥说,他今年80岁,当天参与活动的一共有十余名老人,都是退休工人。
据他了解,这些人当中有4人都在街上摔倒过,但仅有1人很快被人搀扶起来。2013年10月,他本人在河医立交桥附近活动时,不慎摔倒,疼得站不起来。当时他想让两名路过的年轻人帮忙,但对方却是躲得远远的。“我在地上足足躺了有五六分钟,没人管,我身不疼,但心疼。”梁永祥说,这件事深深刺激了他,他决心做一些实事,呼吁市民尊老爱幼,老年人自尊自爱。他说
“摔倒”的道德期待大家“扶一把”
网友“博丽新”:此次,郑州的这十位老人举牌呼吁要互相帮助,呼吁爱的回归,笔者以为,举牌呼吁不只是互相帮助,是为了重新扶起人们那“摔倒”的道德。
网友“幸运呱呱LuckyGaga”:在这个人际关系淡漠的社会中,我们需要搀扶起的不只是摔倒的老人,而是埋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人情味和匆忙脚步下的驻足和慰问带去的温暖。
网友“刚子_gangzi”:看着好心酸,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呢?
网友“天使笑而不语”:我会扶起来,但是是找到人证后再扶起来。
网友“蓝色di幸福”: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时候,善待每一位老人,就是在善待未来的自己。
网友“张彤为ZC拼拼拼”:这信任危机绝不仅仅是旁观者的冷漠,一些老人的表现也着实让人痛心,要想人人热心肠,双方都得转变。
“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悲沧之声我们听到了吗?
看罢图片新闻,心在滴血。“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的老人志愿者的“秀”求助,这是社会的悲哀,这是老人们无奈无声的呐喊!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尊老爱幼一直是我们的优良传统和美德。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人,谁都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别人做了好事,应该得到社会的承认,得到众人其中包括被救者家人的理解。但是现在社会人性的冷漠,已严重危害到我们整个社会,阻隔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
我们总是在拿“不敢扶”“扶不起”说事。蓄意放大了“不是老人变坏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危言耸听的负能量,把极个别“扶不起”当成“老人摔倒便是讹诈”的“洪洞县里无好人”,用“冠冕堂皇”的理由来为冷漠寻找借口,把明哲保身当做处世待人的座右铭。让社会公德很受伤。
真的是这个社会到了“礼崩乐坏”的程度,“老人摔倒都是讹”吗?事实上并非如此。自从南京“彭宇案”在公众舆论中成了“好人被冤枉”、“司法不公”的典型案例,并被斥之为社会道德滑坡的标靶。然而,彭宇案真相最终浮出水面,彭宇终于凭着良心承认是自己撞倒老人。被炒得沸沸扬扬的广西版“许云鹤”事件也最终真相大白于天下:自称“学雷锋”扶倒地老人而被冤枉成肇事者的许云鹤,在交警部门展示其撞人监控后,终于不再四处喊冤,承认自己就是肇事者。就连日前外国人撞到大妈也反诬“扶不起”,一时成为热点热闻,然而事实上是外籍小伙属于无证驾驶无牌摩托车,违规行驶撞到一名中年女子。类似“扶不起”的案件发生多次,“讹人”最终被事实否定。
再看看12月19日沈阳下大雪,路面湿滑,一位骑电动车的小伙儿在行驶中撞倒了一位老人。骑车人赶紧将倒在雪地里的老人扶起,一边连忙说对不起,一边询问老人是否感觉有什么不适。老人费劲地站起来,一瘸一拐地走了几步后说:“孩子,我没事,我有医保,你赶紧上班去吧”!
“讹人”毕竟是极个别案例,然而社会总是在蓄意放大“讹人”的负面影响,不管是不是真的撞到人,都被称为“做好事反被诬陷”的“讹人”,撞人者反倒成为见义勇为做好事的英雄,被撞的人反而被当成“讹人”的代名词。为什么我们一直活在谎言里?这个年代,真相,有些时候跟公平正义一样,距离我们越来越遥远了,有些时候,我们总不乐意去承认。
有人戏言:“等咱们老了千万不要这样。这样下去,等咱们老了以后摔倒了,肯定没人扶了,做好事的人都被‘讹人’逼死了!”一如“坏人变老”的论断,被撞者讹人成了先入为主的想象;还因为在他们眼中,国人大抵如此。设若不是这样,他们的批判如何立足,如何体现自己的道德感,如何展示冷若冰霜的高贵与悲悯呢?在“不是坏人变老了,就是老人变坏了”的感叹声中,很多人都将爱心与善举埋在心中,并视明哲保身为最现实的哲学。
这是社会信任危机,让道德话题再度“发酵”,大家都以“一叶知秋”的悲观情绪来评判社会,放大社会阴暗面,非得像蟑螂一样专门去找阴暗潮湿的角落,一个劲地去找社会阴暗面,心理上也会蒙上一层阴影。结果到处都是“疑邻偷斧”怀疑一切。有人总是一味地感叹世风日下、道德滑坡;只看到太阳底下的黑子,大树上面有害虫,却忽视了这样一个事实:好人好事层出不穷、蔚然成风,世上真的好人多。“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这是老人的渴望和期待,这无声的呐喊是对社会公德的诉求,我们听到了吗?
“请将我扶起”咋成老年人独唱?
首先这是一批老年志愿者队伍,他们平时做的,恰恰就是扶老携幼的志愿者工作,互帮互助,正是他们的做人准则。因此说,老年志愿者队伍,并不缺乏对他人的爱心,这些老年人更不存在所谓的讹诈他人的可能性,那么,又是什么动机促使他们来呼吁“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呢?人均有一老,无论他对他人做出了多少好事,都无法逃避自己也需要他人救助的现实。老来时会摔倒,这当然是一种百分之百的可能,那么,摔倒之后是流血受冻还是被人扶起,则当然就是“生与死”的考验。扶起了,得救助,生命不会死于非命,无人扶,不敢扶,怕讹不扶,一定会使老人丧失最宝贵的救助时间。这些志愿者老人洞悉了一切,才作出如此呼吁,恰恰正是因为社会出现了扶与不扶的争论,讹与被讹的纠缠不休。
“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像一首歌的旋律,春晚歌曲《春天里》有如下歌词:如果有一天,我老无所依,请把我留在在那时光里。而老人扶起的呼吁,显然借用了歌词中的某些元素。然而,这首歌并非老人专属,而是所有人的共同心声。
猛然摔倒于道途者,往往不是老年人而是中青年人,因为这些人需要赶路上下班。12月23日15点30分左右,一名女子从济南市堤口路东口南侧辅道路过时突然摔倒,过往市民看到女子摔倒都很关心,但是没有人敢上前去搀扶。(光明网12月25日)。“被讹”是一种强迫幻想症,它使国人陷入了两难境地,明明只是一种极其个别的现象,却被当成了尽人皆怕的强迫臆想症根源,这恐怕并非个例使然,而是恰好迎合了大多数国人的自私本性。“看客”历来不乏,自鲁迅时代即多多,鲁迅之前更多多,如今是看客泛滥。袖手旁观,只当看客,不扶倒摔者,自私又有了当看客的全部理由,何乐而不为乎?
倒地者为青年女子,如果是小孩子过家家倒于地而不能自我站起,是不是也要先打110、120急救车前来?也就是说,呼吁扶倒者是老人,事实上凡有人类的地方就会有摔倒现象,老人之呼吁,究竟是为老年人群体还是为所有人呼?至少客观上,老人是在为道德而呼,为人性而呼。报道中说老人是“为了人情味儿的回归”,人情味儿,难道只属于老人?“为了大家都幸福,世界需要热心肠”的歌词,难道不是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的心声?
扶起摔倒老人是社会文明在呼唤
尊老爱幼一直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时为遇到困难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然而近期接连被网络曝光的讹诈好心人事件,让许多好心人面对需要帮助老人望而生畏,使本来就充满温馨的社会大家庭让人感到有些冷漠。其实在我们的社会大家庭内,温馨依然热情地洋溢,那些借他人善良行不仁之举的,也一直是极个别品质不好的人。林子太大,自然什么鸟都有,前期接连曝光的一些借他人善良实施讹诈行为的人,在我们这个泱泱大国中毕竟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何况他们的丑陋行为又都被媒体置于阳光下暴晒。现在问题是,仅仅几个品质不好的人,就能把我们这个崇尚美德的社会搞得“冷漠”,不外是我们现在的信息传递方式越来越快捷了。偌大一个世界,竟在网络面前变得像个院落,恐怕谁打个喷嚏都会尽人皆知。同时也可以说,这恰恰是社会日益迈向真正文明“强心剂”;社会的文明,需要逐步清理陈腐和糟粕,网络媒体的快速传播,加之怀有社会责的人士层出不穷,势必要加速社会陈腐和糟粕的灭亡,从而促使社会快步走向真正的文明。因此说,弘扬社会美德,关爱我们身边等待帮助的老人、妇女、儿童,需要我们每个公民都积极地释放出更大社会责任和人间大爱,不要因为几个被媒体曝光并让正义去谴责的龌龊灵魂而纠结。
古人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与人方便,自己方便。换句话说,今天的老人,就是明天的我们。如此下去,那么今天老人们所面临的尴尬,可能就是我们年轻人明天遇到的无奈,那我们这个社会的文明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也不要以为那十几位老人手举“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的字牌是为他们自己担心,其实他们举起的是对这个社会的信任,他们发出的声音,更是这个社会对爱心的召唤。
【启示与思考】
见倒不扶不管是新闻还是争议的讨论已经不新鲜,多层面到边到角的剖析不可谓不全。但是,见倒不扶的氛围与空气,并没有因此有丝毫的改观。事实上,在真实的生活中,因“扶倒”引发争议的并不是很多,讹人的也只是个案。但是,就是这些极端的个案,让群体的道德责任有了推托的借口,让所谓的风险无底线的蔓延与泛滥。
度人以恶逻辑并不靠谱,然而覆巢之下没有完卵,见倒不扶没有赢家,受害尤甚自然是老年群体,摔倒了无人去扶,让老人变得更无助更弱势。如此语境下,老人们“举牌求扶”并不能简单看成作秀,其中的无奈与诉求依然是一种真情呼唤,有理由予以正视,并且老人们“不讹人”、“有医保”之类的保证,也是由衷的心声。
“举牌求扶”问道社会信任,它来源于两个层面:一方面是社会搁置纷争的能力,即释放群体间信任的基础。见倒不扶背后可见的社会保障不充分,“买单”伤害的成本太高是核心的症结,老人因此产生伤害的负担,超越了一般家庭的承受能力。那么,防止伤害向诚信寻租,首先要从保障的层面上来“加固”。譬如,医保的报销比例要有所调整,类似于北京的“摔倒险”也要逐步普及,趟平老人生活中隐性障碍。见倒不扶背后还有社会公正的机制危机,如何让助人者不流泪,立法的保护机制与搁置争议的保障机制,依然还在探讨中,也就加速。
另一方面是社会释放信任的主动性。社会转型群体沟通变得越来越不充分,群众信任的培育不充分,尤其是年轻群体道德选择与年龄更大的群体相比,显得更利己。对此,公民的道德与诚信教育应加强,尤其是舆论的引导要逐步理性起来。同时,在老年人“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与年轻人“倘若我扶起,请你别讹我”的各自诉求中,全社会应当反思社会信任的理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4/7553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