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勿让“礼品册”成官员贪腐“遮羞布”

2014年01月15日 09:44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安全”礼品册成送礼歪风新宠 商家称给政府机关好多大单

据新华社电中央各项禁令之下,各地初显节约从简、反对铺张浪费的节日新风。但记者近日发现,礼品行业普遍萧条的情况下,一种名为“礼品册”的产品却依旧销售红火,成为送礼歪风的新宠。有销售人员直言:“我们的产品让您送礼送得放心,收礼收得放心。”

记者在搜索引擎输入“礼品册”,显示的搜索结果多达190多万条,其中大部分是专门销售礼品册的网站。送礼者可以先在网站确定礼品档次并付款,网站再寄给他一张有账号密码的礼品册,收礼者拿到礼品册后,通过账号密码登录网站选择礼品,最后礼品快递上门。

“无论是给领导送礼还是给员工发放福利,礼品册都是最安全的。”“和府礼品”的销售人员说,“礼品册就是一张巴掌大的卡片,非常低调,礼品的价位从几百元到几万元的都有,让收礼的人自己选,然后快递送货上门,既隐蔽安全,又能避免不能投其所好的麻烦。”

“新博雅礼品发展有限公司”的销售人员告诉记者,购物卡属于“现金流”,实名制后很不安全,而礼品册属于实物,操作手法也非常隐蔽。“快到年底了,很多企业在我们这里买礼品册送给政府机关单位,好多都是十几万的大单。”

记者暗访多家礼品册销售网站后发现,时至年终岁末,各网站的生意十分红火,与普通礼品行业的萧条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礼品册的销售多通过网络进行,其购买者遍布全国各地。多名销售人员透露,公务送礼是其主要业务,私人购买的比较少。但对于购买礼品册的单位名称,他们都讳莫如深。

除了公务送礼,礼品册还成了部分单位违规发放福利的“新宠”。当记者自称是机关单位采购人员,要为员工购买过节福利时,“礼尚往来礼品网”的销售人员说:“很多机关单位的客户都反映今年查得很严,但我们的产品安全隐蔽,您的单位信息我会严格保密,你们购买的东西、送的人,只有我自己看得见,连我的同事都不会知道。”

“很多机关单位、国有企业是我们的老客户,都十几万元、几十万元地买。”“满橙大礼包”一陈姓推销员称,机关单位一般要刷公卡,他们可提供POS机,顾客还能自己选择发票抬头,开成办公用品、会议费、培训费都行,甚至发票金额都能自己定。

礼品册”成为送礼新宠,有啥“猫腻”?

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文化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中国人来礼往被认为是人之常情,特别是到逢年过节的时候,送礼更是常事。但是,官员却成为了收礼的主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送礼的级别在不断的提升,很多官员因为收受礼物,走上了腐败之路。为了制止节假日送礼之风,中纪委及时出台了相关的禁令,要求狠刹这股歪风。但是面对上面的政策,下级的对策是为“礼品册”穿上“马甲”,这样以为躲过群众的“火眼金睛”,可是这样的如愿算盘还是被发现,不管送礼和收礼都不安全了。笔者认为,面对改头换面的“礼品册”,其背后隐藏的“猫腻”不可小觑。

 

中央自从出台八项规定以来,全国各地都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应的制度,并且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践行群众路线的时候,我们要坚决清除“四风”,让干部彻底的成为为民务实勤廉的干部。本以中纪委的狠刹令可以斩断送礼者的“念头”。但是这种“送礼册”的出现却让群众心里凉了一截。商家为了赚取更过的钱财,同时还了解送礼者的心里,即“不求最好但求最贵”。在禁令面前,改变策略,想出计谋,让贪污腐败风继续盛行。这次他们的“如意算盘”打错了,笔者认为,再严密的送礼形式,不管穿上什么“马甲”,多不会长久,更不会逃过群众的眼睛。

因此,刹住送礼之歪风还需“斩草”更要“除根”。除了中央出台各项禁令之外,还需要监管的给力。通过制度来约束送礼者和官员,让他们一旦行动,就要受到处罚,并且根据情节的严重与否,进行处理。但是,在执行制度的时候,肯定会有钻“空子”者,这就需要加强监管,让全民参与进来,让这股之风得到彻底的扼杀,更要脱下礼品册的“马甲”,让其不再“安全”。

礼品册”难逃短命结局

有需求才会有市场。“礼品册”的盛行,说明某些机关单位和国有企业的党员干部在行动上仍然无拘无束、不加收敛,视中央八项规定置若罔闻。或许“礼品册”这种送礼歪风新宠最终难逃“短命”结局,经媒体曝光后会很快消失,但只要有这样的需求存在,就会有相应的市场形式来满足,很可能又改头换面、重起炉灶,甚至变本加厉地演变成其他形式“大行其道”。

一年多来,在中央八项规定的严厉要求下,送礼歪风得到了很大遏制,党风政风为之而清、社风民风为之而新。但是,仍有一些人不明形势、徘徊不定,使得送礼歪风总是斩而不断、禁而不绝,从地上转为地下,从明处转到暗处,从隐蔽到更加隐蔽。这说明,根子还在思想上。某些党员干部思想上并没有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表面一套,背后一套,阳奉阴违,我行我素,欺骗群众。

既兼顾安全放心,又兼顾投其所好,送礼者开动脑筋、挖空心思地“小心行事”,以为群众看不见就不会有事,以为“天高皇帝远”就自作主张、不受约束,实为掩耳盗铃、自欺欺人之举。殊不知,监督无处不在,亦不知,多行不义必自毙。正因为这些害群之马的存在,使得群众还有“走过场”的担心、还有“一阵风”的忧虑。

领导干部公共场所吸烟,将被批评教育;谎报瞒报个人事项,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一道道禁令迭出,直指官场陋习、制度漏洞。中央领导同志更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反“四风”旗帜鲜明、转作风久久为功,给党员干部上了生动的一课又一课,为全社会树立行动示范,更是对党员干部的深刻提醒。

当官不自由,自由莫为官。权力本就该装进笼子,运行于法制轨道之上,轨束于监督环境之下。一旦失去制衡、无拘无束,无异出笼猛虎。送礼歪风不倒,清新之风不纯,只有依靠制度和法律保障,加大违法违纪成本,才能真正树立党纪国法的权威,共同见证和推进一个目标清晰、步履稳健、改革发展的中国,才能为实现中国梦注入更多的正能量。

刹“安全”礼品册歪风需给权力上把锁

“安全”礼品册成送礼歪风,再一次证明只要少数人员“贪婪”之心不死,反腐仍然是一个长期艰巨过程。节日违规送礼,没有做不到,只怕想不到。一方面说,出现这种新的腐败招数也不奇怪,人的欲望惯性那么强,什么事都不可能一声令下,整齐划一地一步到位。另一方面说,这种变相做法实质是贪腐行为的另一种“变质”,需警惕这一行为,严守廉政阵线才能确保政策法规不走样。

每逢佳节,一些人用公款频繁送礼拉关系。以往在机关部门,有一个现象,从不曾明说,但大家都心照不宣地做—每逢佳节,用公款以礼金、礼品的形式,“孝敬”相关部门领导。送礼腐败渐成官场潜规则,在一些地方不断滋生蔓延。这些钱从何处来,到何处去,背后的腐败行为,钱权交易,更是天知地知了。事实上,公款送礼往往成为腐败的温床。一般而言,送礼开支属于“隐蔽”费用,送礼的人是否将单位的礼金完全送到相关人员手中无从考证。尽管多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系列禁令,但公款送礼的歪风仍屡刹不止。对于收受节礼,党纪、政纪、法律都有规定,每逢重要节日也通常予以重申。但这种歪风并没有因为一道道禁令而有所收敛。有人送礼,有人收礼,背后隐藏的是利益交换,实质上是权力失范在作怪。

 

不能否认,为了整治奢侈浪费和各种不正之风,各地各级已经花了很大的力气,但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状况还是难免。“礼品册”成了单位违规发放福利的“新宠”,快递送货上门,既隐蔽安全,又能避免不能投其所好的麻烦。“隐藏线上”收取礼品,视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三公禁令等写在纸上、挂在口头、踩在脚下,挖空心思玩花样,行挂羊头卖狗肉龌龊之事无异于“掩耳盗铃”。殊不知“狐狸总要露出尾巴”,即使你掩饰得再好,也依然逃不出党纪国法的“火眼金睛”。

把权力关进笼子,防住“穿马甲送礼风”,既要高压严打,也要从财政预算、“三公”经费公开、监督和问责机制等入手。具体说来,就是把各种要求、规定、举措,形成制度固定下来,鼓励群众举报,严格贯彻落实,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处理一起,阳光是最好的“公款送礼”遏制剂,要实行阳光行政、阳光财政,加大权力运作过程的公开力度,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减少诱发公款送礼的潜规则,才能更好地回应人民群众对于建设清正廉洁、服务节俭型政府的期盼。

【启示与思考】

十八大召开以来,全国上下刮起了新风,厉行节约重新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美德。新闻媒体、企事业单位都倡导节约,杜绝浪费,更有普通群众晒出“光盘行动”的照片以号召更多人勤俭节约。中央出台“八项规定”,要求全国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严禁公款吃喝,倡导理性消费。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各酒店、餐馆的公款订单大幅下降,烟酒、水果、鲜花等销售受到明显的影响……然而,仍然有人为了一己之私,在大环境都从简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情况下,仍然以“礼品册”暗地送礼,将“禁令”当耳边风。

打击腐败、扒掉公款送礼的“隐身衣”还当出重拳、动真格。应加强技术层面的监管,有效降低虚假发票蒙混过关的可能性,同时,应完善财政预算决算制度、推进财政信息公开,让社会公众能够监督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而遏制节日期间公款送礼,除了以技术手段保障外,还要更多依靠制度规范,建章立制,让人们不敢为、不愿为、不能为。

打铁还需自身硬,即便是再好的“隐身衣”最终也难以遮住奢靡腐败的送礼歪风。只有全党上下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决心,共同努力,动真格扒下公款送礼的“隐身衣”才能有效狠刹“不正”之风,过“风清气正”的节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5/7554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