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腐败心里轨迹,离反腐还很远

2014年01月15日 14:07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南京三部门绘出五种易腐败心理轨迹:升迁无望物欲增强

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外化或是恶化,有的与职务犯面临的挫折有关,有的则与他们对问题的不当归因有关,还有的甚至就是心理变态的结果。为此,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职业的风险、心理的健康,掌握调节心理的正当途径和方法,学会体验幸福,保持心理平和等,对于防止他们心理问题恶化,行为出轨甚至违法犯罪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堂堂建委副主任,为何贪婪到连老婆的1元公交车票都要拿到单位报销?百万赃款铺满了床底,平时却骑车上下班,他的内心真的hold得住吗?

腐败分子到底是怎么一点一点地蜕化变质的?除了制度、监督等外部因素外,心理贪欲也是重要的催化剂。12月27日,江苏省南京市推出全国首个《公职人员职业风险心理评估手册》,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

腐败心理6个阶段3种演变

世上没有谁天生就是贪官,那些堕落为罪犯的官员,大多具有一定的才干和能力,也曾经为国家作出过贡献。那么,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坠入犯罪深渊的呢?南京市鼓楼区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主任、鼓楼区纪委书记冯雯兰介绍说,为解开这个谜团,从2008年起,鼓楼区纪委、检察院和南京大学犯罪控制与预防研究所合作,分析医疗行业、高校系统、工程建设三大领域职务犯罪情况,面对面访谈47名服刑人员,持续开展职务犯罪心理预防调查。

为深入剖析职务犯罪心理发生、发展、演变规律,2011年,三部门又对近200名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问卷调查,对职务犯罪心理构成特征、职务犯罪心理演变过程、职务犯罪心理外化模式、职务犯罪心理演变规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国内首份职务犯罪的心理调查报告。

“职务犯罪通常经历以下历程:掌握权力——受到诱惑——欲望增强——选择手段——动机斗争——侥幸心理——选择权钱交易——钱财来得容易——欲求变得强烈——以权谋私手段强化。”主导这项调查的南京大学教授狄小华说。

据狄小华介绍,职务犯罪心理一般经历初识、试探、交易、结盟、暴露、改造六个阶段,心理过程极为复杂。而心理轨迹往往呈现出需要由常态到畸变的演变、心态由失衡到病态的演变、行为由被动到自动的演变。

 

调查发现,几乎所有调查对象都曾接受过形式不同的反腐败教育,但他们普遍认为目前的反腐教育流于形式:一般只单方面地指责罪犯素质差,而很少具体分析导致他们犯罪的具体原因;只是泛泛而谈如何预防职务犯罪,而缺乏指导受贿后如何中止的方法;只是空洞地说要廉洁不要收礼,而没有提出既能适应环境又不至堕落的具体路径。

调查报告指出,职务犯罪心理的形成、外化或是恶化,有的与职务犯面临的挫折有关,有的则与他们对问题的不当归因有关,还有的甚至就是心理变态的结果。为此,对公职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进行必要的心理辅导,让他们更好地了解职业的风险、心理的健康,掌握调节心理的正当途径和方法,学会体验幸福,保持心理平和等,对于防止他们心理问题恶化,行为出轨甚至违法犯罪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5种易腐败情形34道题

据南京市鼓楼区预防职务犯罪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鼓楼区检察院检察长杨建萍介绍,通过对近300名罪犯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公职人员在5种情形下更容易产生不良心态,并在这种心态的推动下,形成职务犯罪的动机。

当仕途受阻、升迁无望时,一些公职人员会因此感受到“失意”,而将原来争取晋升的努力,转化为“捞一把”的动力,逐步将心思放到以权谋私上;当比较失当,物质欲望增强时,一些公职人员会产生强烈的相对剥夺感,并产生不满情绪,形成权钱交易的动机。

当配偶责备、自尊心受损时,一些公职人员会不知不觉地放任自己亲属以权力影响“挣钱”;当人际关系紧张,特别是家庭不和时,有的公职人员由于需要精神的慰藉,而更容易被情色所俘获。而一旦生活出现“越轨”,就会出现入不敷出或欲罢不能的情况,为维持这种情况,权力被滥用也就不可避免。职务犯背后常有情妇、“小三”身影,就是这种情况的例证。

“还有一种情形就是当各种荣誉加身,或觉得自己立有‘大功劳’时,有的公职人员会出现‘忘乎所以’的心理,或者产生应该享受人生、乐享生活的心态,从而放松要求,逐步走上犯罪道路。”杨建萍说。

从2013年12月起,南京市鼓楼区的公职人员都将陆续收到一本特别的手册:《职务犯罪风险自评手册》。手册中的自我评估部分,为公职人员详细设计了腐败指数34问,从动力因素、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心态因素、潜意识等五个方面自测腐败心理倾向和风险评估。答完这34道题,算出得分,你就可以知道自己的腐败心理指数。

“某一因素风险的高低直接说明了这一因素在多大程度上接近职务犯罪心理的构成。如动力因素的评估是高风险,就表明它已经接近甚至达到职务犯罪心理结构中动力因素所需要的水平,但还不能说已经具备了职务犯罪所必须的心理条件。只有当调节因素、特征因素和心态因素都处于高风险时,才能说明已经实施过犯罪或犯罪正在逼近。”狄小华解读道。

手册由心理学方面的专家编撰,对风险与防范做了生动细致的说理和剖析,避免了生硬灌输和说教,有利于公职人员认同和接受。比如对不同年代官员的贪腐情节进行归纳总结,容易引起同年代人的警醒与关注:

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贪官,很多都有相似的成长经历,即都有一个苦难的童年,一个奋斗的青年,一个上升的中年,最后是一个悲惨的晚年……贪腐情节基本都很“老套”,没有跳出上述“怪圈”。

与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贪官不同,七八十年代出生的贪官大多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他们的腐败经历又呈现出另一番景象:一个快乐的童年,一个令人羡慕的青年,一个利令智昏并迅速堕落的中年……他们的贪腐情节相似,但腐败的胆子更大。

据杨建萍介绍,手册推出后,在部分辖区内单位开展测试应用,获得了较高的评价。下一步,他们将根据实际反映继续改进设计,为职务犯罪预防提供更加有效的“读心术”。

 

链接

根治职务犯罪贪欲五剂“心药”

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指导委员会在坚持法律、社会预防职务犯罪的同时,向心理预防领域纵深推进,开出了五剂“心药”。

“心药”一:发布职务犯罪心理预防报告,开展职务犯罪心理风险警示。2011年,鼓楼区预指委与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合作,首次在全国发布职务犯罪心理预防调查报告。报告采取个案访谈、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共深入监狱对47名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面对面访谈,对近200名职务犯罪罪犯进行了问卷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150份。

“心药”二:构建权力监督、流程监控、心理防治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2012年4月份,鼓楼区预指委与中国心理学会法律分会、江苏省心理学会召开了职务犯罪心理防治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邀请心理学专家学者和纪检、检察实务人员、驻区单位代表,一起研究论证职务犯罪心理防治方案,积极构建权力监督、流程监控、心理防治的职务犯罪预防体系,努力构筑以“盯权”、“盯事”与“盯人”为内容的职务犯罪立体预防格局。

“心药”三:推出职务犯罪心理预防教育干预行动。鼓楼区预指委启动了职务犯罪心理预防教育干预行动,提出“四个结合”:即净化环境与增强心理免疫相结合、严肃纪律与强化心理威慑相结合、心理辅导与提供心理干预相结合、诱因控制与心理风险控制相结合。

“心药”四:心理研究成果运用到办案和侦查的实践之中。在侦查收费员杨某挪用公款案件时,发现杨某实施挪用公款犯罪可能与她畸形的消费心理有关。为突破犯罪嫌疑人心理,并有效分析其犯罪原因,检察官邀请心理学专家一起讯问杨某,疏导杨某的心理,让她感觉自己的不健康心理给她带来的影响和后果,真心悔过自己的犯罪行为,促进了侦查办案的顺利进行。

“心药”五:推出职务风险测试、评估、调适手册。在开展职务犯罪心理预防调查和防治实践的基础上,和南京大学犯罪预防与控制研究所合作,设计心理调查问卷,科学设定分值,对职务犯罪风险进行测试、评估,并加以自我调适,最终形成了职务犯罪心理测试、评估和调适手册。

反腐不能只靠“腐败指数”测试

的确,这世上没有谁天生就是贪官。想搞清楚那些堕落为罪犯的官员是如何一步一步坠入犯罪深渊,也的确能给人以某种警示。但做34道题,就能测出人的“腐败指数”?有关部门和南京大学犯罪控制与预防研究所合作,历时5年多完成的这一成果,需要实践来检验。

还是来仔细看看这34道测试题:你认同“人无外财不富”吗?你认同“有权不用,过期作废”吗?你认同“不腐败就会被边缘化”吗?你有对金钱和珠宝字画等财物的渴望吗?……面对发问,估计再厚颜无耻的腐败分子,恐怕都会说“不”。而有关方面也认识到这一点,也承认,“这34道题曾经尝试问卷调查收集答案,但收上来的答案,显然不可信,而现在只能把34道题用于官员的自我检测。”

 

有关人士在相关报道中还表示,测腐试题,目前“还是心理疏导或者心理自我教育的手段”,后面第二代的时候,他们打算做心理测量表,“那个不是简单的你能看出来的结果的问题,那个将来要和我们组织部、人事部,还有党校,跟我们干部的录用和晋升,尝试用科学的手段来预防职务犯罪。”

“测腐试题”的心理疏导和自我教育的功能也令人怀疑。实际上,从很多落网腐败分子的现实表现来看,无论是“苍蝇”还是“老虎”,其“廉政”理论功底往往都非常扎实,“廉洁”也是他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他们堕落成为腐败分子,绝非是“一不小心”,而多是“处心积虑”,隐藏自己、伪造自己、美化自己,是他们的擅长。所以,在测试题面前,他们会良心震撼么?会自我教育么?这肯定得打个大问号。

毋庸置疑,只有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才能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牛栏关不住猫”。作为身处反腐一线的有关部门和研究机构,不仅要花力气研究公务人员为何堕落为罪犯,更应在加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上多花气力,在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上下大功夫,想办法如何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扎紧制度栅栏,让官员无处伸手、不敢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比研究“为什么”要务实得多。

当然,对职务犯罪心理构成特征、职务犯罪心理演变过程等进行研究,形成相关调查报告,对于发现腐败问题和腐败官员,也是有帮助作用的。而这,应该成为办案的辅助工具,成为攻破腐败分子心理防线的有力武器。若寄希望于这能“开启心理预防职务犯罪大门”,则有些高估公职人员“自我教育”在反腐败中的作用了。

【启示与思考】

既然人心难测,腐败这事儿,的确也是防不胜防。表面上两袖清风,反腐头头是道,背地里却干着权钱交易勾当的,其实不在少数。要想防腐于未然,仅仅是会“相面”,自然远远不够。从这个角度来看,真正意义上遏制腐败,假如不能做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显然难言成功,对于腐败的设防,也不妨多多益善,不厌其烦。不难设想,假如防腐能够透过表象,直窥内心,倒也不失为一条捷径,更有望将腐败防线大大前置。

应该承认,对于贪腐行为的心理探究,当然不无必要。既然相关的研究已经表明,腐败总是呈现出规律的历程和路径,“掌握权力—受到诱惑—欲望增强—选择手段—动机斗争—侥幸心理—选择权钱交易—钱财来得容易—欲求变得强烈—以权谋私手段强化”,这一系列的变化归根结底其实都来自个人心理防线的步步溃败。既然如此,用量化测试手段探测腐败心理轨迹,从而建立起反腐的心理防线,不仅有望“防腐于未然”,更是防腐策略的升级换代、鸟枪换炮。

现实中,心理测试其实已经普遍被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流程当中,一些跨国企业招聘人才,往往也要通过心理测评环节,以获得候选人是否与相应岗位匹配的关键信息,而这些信息则是专业知识测试所无从获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防腐引入心理测试,也未尝不是一种与时俱进。

不过,防腐从心理抓起,固然不失为另辟蹊径的创新,对于腐败心理轨迹的量化测试,也将赋予防腐科学化,从而更加的有的放矢。但是假如认为心理测试真的能推进反腐的防线,从而让腐败无处藏身,甚至成为贪腐“预言家”,的确也有些过于乐观。事实上,精心设计的心理测试题,虽然可以暴露出深层的心理活动与个人性格偏好,但仅仅是依赖心理测试,终究难以得出明确的结论,更难以凭此作为预防贪腐的依据。而从公职人员职业风险测试题来看,当“你认同人无外财不富吗?”,“你对婚外情或者婚外性生活的渴望?”。这样的心理测试,是否真的能让心有所想者暴露腐败心迹,与其说是高估了心理防腐的功效,毋宁说是低估了被测者的智商。

不仅如此,既然承认腐败心理的形成有其渐进轨迹,那么,防腐心理测试其实同样很难真正做到“防腐于未然”,不在其位,手中无权的时候,恐怕多半也测不出权钱诱惑下的心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于心理防腐,恐怕顶多是仅供参考,而很难过分倚重。

基于此,防腐当然不妨探究各种技术路径与可能,建立心理防线,也未尝不可以尝试。但对于防腐而言,至为关键的仍然是监督机制的落实,说白了,防腐的关键技术,其实永远是“如何把权力关进笼子里”,而无论心理测试如何的高明,都难以比“笼子”来得更管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5/75551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