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一元钱感动” 传递正能量
2014年01月16日 15:3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84岁老人快递1元钱还公交车费
一块钱现在对于很多人来说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西安市公交六公司服务稽查科收到了一封特殊的快递,快递里装着一封信和一块钱。打开这封信,发生在一年半前的几乎已经被司乘人员遗忘的一件小事,重新回到了大家的记忆中。
在西安市公交六公司服务稽查科的办公室里,我们看到了来自西安阎良的这封特殊的快递。信是一位署名大河的84岁离休老人写的,信中说:2012年4月26日下午三点半左右,他从电视塔乘坐600路公交车去南门,上车后身上只有一块零钱,不够两元投币,司机师傅看他为难,让他投了一块钱就坐下了,在南门站下车后,他特意记下了这辆车的车牌号。一年多过去了,老人一直惦记着这件事,于是就将所欠的一块钱通过快递寄到了公交六公司。
西安市公交六公司服务稽查科科长刘洁:“30号早上,我正在开会,快递员给我打电话说有我们的信,看到老先生的信和崭新的一元钱,我十分的惊讶也非常的感动。”
其实早在12月25号的时候,老人就已经打过公交公司的热线电话说起这件事。
公交六公司服务稽查科干事杨阳:“(25号)下午的时候,我接了一个电话,他就说他方便过来的话,就把钱亲自交过来,但是他年龄也确实大了,然后他就说不行的话就邮寄过来或怎么样。他是无论如何都是要把这个钱交回去。”
令工作人员没有想到的是,几天后真的收到了老人寄来的一块钱,一块钱事小,但诚信事大。拿着这封特殊的快递,我们也找到了当时开车的司机杨师傅。
600路公交车司机杨红民:“这个事情过去的有点长,确实有点淡忘,但是他把这个东西寄过来以后,我印象中能记出来,但是作为咱们公交人,像这类事情很多,也是经常会遇到。”
快递单上我们看到这封快递的资费是十块钱,但老先生为了还一块钱,宁愿多花十块钱。其实这不是简单的一块钱,而是老先生重守承诺的体现。这“珍贵”的一块钱,教会了我们如何信守承诺。
西安市公交六公司服务稽查科科长刘洁:“收到信的时候,他一再的强调这是公家的钱,一定要把它还回去,我们也是专门派人把它交到了公司的收银中心。”
“1元钱感动”的符号价值
在物质丰盈时代,1元钱的价值往往被漠视;“1元钱感动”的产生,源于老人的泾渭分明。拖欠公家1元钱也不能“赖账”,这样的底线坚守,因为稀缺和清新,显得弥足珍贵。
拖欠公交车车费理应偿还,本来是一个人尽皆知的规则,却由于程度轻微,被许多人“选择性遗忘”,不当一回事。公私不分从表面上看并不打紧,可是,当人们经历了无数小的公私不分之后,就会对公私不分的容忍度增大,对公私不分的承受力不断增强,最终产生一种“见怪不怪”的麻木态度。因此,要做到公私分明,就必须在公与私之间建立有效的隔离地带;只有边界清晰,才能避免公私关系的混合变形。
伴随着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的转型,保障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基础就从人情转向契约。在商品经济深入发展的当下,社会生活契约化既是公共关系的要求,也应该成为个人的行为准则。从这个角度上说,“1元钱感动”虽然难以复制,其符号价值却不容忽视——坚守契约精神,公私分明,公共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社会对待老人应多些宽容少些硬性碰撞
如果报道的真实性可靠的话,这位老人的举动足可以感动更多人。一元钱不多,却显示着当下社会弥足珍贵的诚信。从老人信中的陈述来看,尽管当时司机比较体谅地说,老人家只投一元就可以了,但老人还是念念不忘,信中掷地有声地说“公家的钱,公私要分明”——这种清廉的思想,也是值得提倡与学习的。
不过,在老人举动的闪亮点之外,有个不大为人注意的细节,容易令人遐想。就是欠下这一元钱,是在一年半以前,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为何老人不是在记忆犹新的几天之内还钱?就算有其他事情耽搁了,或者一时遗忘了,那是什么触发了老人的记忆,时隔一年半之久又想起还钱呢?
用不着拐弯抹角,一个合理的推测是,近年来关于老人的负面新闻和话题太多。老人摔倒讹人不敢扶,老人碰瓷成职业,老人坐公交与年轻人强抢座位……一时间还掀起了“是老人变坏了,还是坏人变老了”的话题讨论。无论讨论结果如何,都或多或少地将“坏人”的标签粘贴在老人风霜的颜面上,对老年人形成了舆论的道德压力。这位84岁的老人,对社会热议话题,也不可能没有耳闻与视见,偶然的一个触动都可重启他的记忆,令他在一年半后的某一天,想起曾经欠下一元钱的公交车费。
其实无论让谁评论,一位八旬老人欠下一元已被公交司机口头“豁免”的车费,即便不还,也没有必要上升到有失诚信与良善的道德批判层面。而免费乘公交,则是老人们本应享有的福利,有关部门在感动之余,更应该检讨究竟是因为地域、身份,还是一张人为设限的证件,没有令这位老人知晓并享受到相关的社会福利?
尽管再合理的推测都可能被证伪,但八旬老人一年半后归还一元车费,令人感动的背后,更令人感叹:如果将老人近乎敏感的诚信与廉正品格诉诸于普通老人,是否过于苛刻?正常的社会,其实应有“一元钱”的宽容度,何况是对一位老人?
但另一面不容回避的现实是,关于老年人铺天盖地的非议,其实已经伤害到老年人的群体尊严。2013年12月19日,沈阳街头一位老大爷被人撞倒,明明没有医保,却说出“你走吧,我有医保”的善意谎言;2013年12月25日,河南郑州十几位老人在街头举牌,呼吁“倘若我摔倒,请将我扶起”——这些老人的行为都有令人感动之处,但也未尝不是面对舆论伤害的一种自我救赎与保护。
置之于这样的背景之下,西安八旬老人时隔一年半归还一元钱,说是个人严格的道德自律,也可以说是为老人群体的道德形象又做了一次力所能及的修补。而实际上,老人集体道德形象的破损,其责任很多时候、很大程度上,不能归因于老人,而就像这位八旬老人本应免费乘公交却要因欠下一元车费而惴惴不安一样,原因在于对老人应有的权益保护与照顾不足。
近日,全国老龄办等24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年人优待工作的意见》,这表明老人权益的缺失已引起国家层面的注意。但在老人权益得以全面落实之前,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年轻人,与老人相处时,也应该更多宽容而不是更多硬性碰撞。否则,老人们越自律,我们就越惭愧。
老人“迟到”心愿是一堂最好的廉政课
当问及老人为何一年半过去了,心里一直惦记着微不足道的所一元钱时。老人说,“虽然钱不多,但这是公家的钱,公私要分明。”
一句公私分明说的坦然令人佩服,虽然只有微不足道一元钱但却接了当下时政的地气,为党员领导干部们上了一堂廉政课。
新一届领导团体上台,掀起反腐风暴,不少干部被这场风暴吹落了马,丢了乌纱帽。然而,事处皆有因,细看那些身陷囹圄的贪官污吏们,哪个不是利用手中权力大搞“权力变现”,将公共财物通过权力“漂白”以公肥己,公私不分,最后东窗事发锒铛入狱成为“反面典型”为人所不齿。
一元钱虽然微不足道,但是划分了公与私的界限,公私面前没有通融,更没有微不足道只说,哪怕是一角钱、一分钱若擅自挪用据为己有那也将踏破红线受到制裁。用微不足道来突破廉政这道心里防线只是自欺欺人。
所以,作为党员干部要将老人的“公私分明”列为自己仕途路上的重要一课,谨记“勿以恶小而为之”,身体力行来营造良好的干部作风风貌体系。从自身做起用每一个党员干部廉正自律,光明磊落的“星火”,点燃廉政燎原之势。
【启示与思考】
一滴水见太阳,一元钱见精神。“大河”老人的“善小而为”传递出的是一种社会诚信的正能量。按说,一位已经84岁高龄的老人,完全可以享受免费乘车的待遇,可这位老人并没有因此“倚老卖老”,而是身体力行,自觉缴费,并且自觉补交一年半前所欠下的一元钱的“公交钱”。“大河”老人的这一举动犹如冬日的一抹阳光,让人倍感温暖。“大河”老人对诚信的坚守,正是我们这个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宝贵的精神资源。
一元钱微不足道,可“大河”老人却十分看重,用专门的快递进行补缴,这再次见证了他那颗真诚的心。老人的如此善举与当下社会中的某些不和谐音符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君不见,现实语境下各种各样的欺诈行为屡出不穷,有些不法商家以次充好,侵害消费者的权益;有些不法分子冒天下之大不韪,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诈骗活动,电话诈骗,电信诈骗,搞得人们防不胜防。这些人丧失了做人的道德底线,与“大河”老人相比应该感到汗颜和无地自容。
诚信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诚信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诚信的支撑那将是很危险的。“大河”老人的“公私分明”给每一个社会中人,尤其一些官场中人上了很好的一课。当下社会,“公私不分”者比比皆是,尤其一些官场中人,利用手中权力,大搞“寻租游戏”,通过这种手段不断进行“权力变现”,多少公共财物通过“漂白”变为私有财产。观察一下身陷囹圄的贪官污吏们,哪个不是这方面的“反面典型”?
商无信不立,人无信不成。诚信是一个文明社会的基本品格。面对金钱诱惑,是通过诚实劳动获取,还是通过非法手段得到,是对一个人的道德考量。常言道:君子爱财当取之有道。这个“道”亦即赚钱的合理合法。赚钱赚得光明磊落,赚的心里踏实,这才无愧于一个大写的“人”字。
区区一元钱,分量值千金。“大河”老人的“迟到”心愿是一张社会诚信的考卷。试想,如果我们的社会中人都能像“大河”老人那样“公私分明”,我们离道德社会还会遥远吗?
营造文明社会、诚信社会需要每一个人的身体力行;道德社会的建立需要从每一个人做起。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只要我们每一个人注重道德完善和人格升华,从自身做起,善小而为,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建立诚信社会便是指日可待,让我们一起努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6/75571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