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记者“偶遇书记”遭质疑 如此尴尬如何化解
2014年01月17日 10:1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郑州回应市委书记乘地铁被跟拍:百分之百是偶遇
2013年12月30日晚7点35分,郑州电视台《郑州新闻》一则新闻称,当天早上,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在郑东新区开完会后,临时决定乘坐地铁返回市委。与秘书在会展中心站自助售卖机前买票时,被正在采访的郑州电视台记者认出。上车后,吴天君在地铁内与市民交谈,听取建议。20分钟后,他在绿城广场站下车。
这则“记者偶遇市委书记”的新闻,在次日遭到了网络舆论质疑:真的是偶遇吗?确定不是安排的?
记者就此事采访涉事郑州电视台时政频道记者徐谨。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与市委书记确实是偶遇。对于网友的质疑,他表示,这则新闻建立在新闻真实性基础之上,是“完全经得起检验的”。
“没给我们打招呼”,郑州轨道交通有限公司综合部一名韩姓部长称,之前并不知道市委书记要来乘坐地铁。直到市委书记在体验完后给该单位领导打电话,才知道此事,“上午10点多,跟我们领导打了电话,说他体验了一下地铁”。
据大河网报道,2011年7月26日,郑州突降暴雨,时任郑州市代市长的吴天君赤脚站在雨水中用手淘堵住排水管道的树叶。当时这一幕被一名网友拍到,上传到网络后,吴天君被称之为“最美身影”。
官方
“书记喜欢到处走走”
2013年12月30日,郑州市委宣传部新闻处一工作人员对记者表示,市委书记喜欢到处走走,“平时也会骑自行车在市里逛逛”。因此,对于网友质疑的“偶遇”一说,她称可能由于大家不了解,而“造成过分解读”。
又讯据人民网电据郑州市委工作人员介绍,吴天君12月30日上午有两个活动,9点开始的河南省政协新年茶话会,和10点开始的郑州市委党外人士座谈会。新年茶话会在位于郑东新区的郑州国际会展中心举行,一直延续到10点多,若要乘车赶往郑州市委党外人士座谈会会场,路上一般需要30到40分钟。吴天君担心路上耽误时间太久,决定乘坐刚刚开通的郑州首条地铁,顺便体验一下运行情况,听市民意见。
对话
记者:跟访还被书记谢绝
新京报:你当天的工作安排是?
徐谨:当天是郑州地铁12月28日开通后的首个工作日,提前一天我们新闻部就对周一当天的报道进行了策划。当天我们分三路记者,分别去地铁、三环路和市区主干道采访,来看首日交通和客流情况。我被分去地铁采访。当天早上8点钟,我和摄像记者从绿城广场站沿路采访到会展中心站。大概10点多钟时, 在会展中心站采访时,忽然发现在自助售卖机前买票的人很眼熟,仔细一看,居然是市委书记吴天君。
新京报:偶遇书记后,你的反应是什么?
徐谨:出于新闻人的职业敏感,我马上跟着去了。当时还问了书记能不能跟着采访,但书记谢绝了,说你们忙吧。反正我们也还没采访完,我也不想错过这个新闻,就跟上了车跟拍,一直到他下车。然后我们把工作继续做完后,回去向部门主任和值班编辑汇报了。他们都觉得很不错,就放到了当天地铁的系列报道当中。
新京报:为什么选择了“偶遇”一词?
徐谨:100%是偶遇,很确切的事实。而且我是财经记者,是一个月前为迎接地铁报道而被抽调去的,也不是专门跟领导跑的时政记者。当天市委书记就在会展中心地铁站附近开会,市委就在绿城广场站,刚好地铁直达,他也是临时决定。
“偶遇不偶”才正常
“记者偶遇”遭到网友吐槽,有其内在原因。其一,因为领导干部很忙,不少生活琐事往往都让秘书代劳了,买火车票、坐地铁、购物之类的事情很少亲自做。即使难得被看到一下,有的往往也是“回避”高悬,出警入跸。如今小概率事件居然发生了,怎不让人存疑?其二,人们时常看到:书记、市长坐公交,却安排一批记者“埋伏”在指定的公交站;厅长、局长宣称不带记者下基层调研,可相关新闻报道一点没见少。如此人为导演的“偶遇”多了,公众的信任被透支,即便真的“偶遇”了一回,人们也不敢相信了。
不管怎么说,记者“偶遇”成为人们将信将疑的新闻,至少说明,领导干部走出“官衙”“官车”,像普通百姓一样排队购物、乘坐公交、购买车票、上街逛逛,这样的事情太少了!一句话,一些领导干部离群众确实太远了,以至于真有一个领导干部走上大街,人们都感到不可置信,都感到新鲜,媒体更是争相报道,把它作为一个莫大的新闻。这,不能不让人深思。
其实,在一个文明进步、理性开放的社会,领导干部与普通百姓之间不应该有隔阂和鸿沟,“偶遇”不该成为特大新闻。公众时不时能在大街上遇到他们的市长,说明城市治理得还不错,党群干群关系还可以,否则市长未必敢在大街上抛头露面;也说明这样的市长没有官架子,有平民情怀,不会动辄众星拱月,前呼后拥;更说明这样的市长懂得“干部是人民的公仆”的真谛,心里有对百姓的起码敬畏。
“偶遇不偶”才正常,可现实中的“偶遇”依然不多。其原因,固然与领导干部客观上工作繁忙、很少有时间走上大街有关,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有的干部搞官僚主义,摆官架子,深居简出,刻意同群众保持距离;有的干部对群众缺乏信任,既不会做群众工作,也担心走上大街被群众认出后“脱不了身”。久而久之,干部在百姓心中的印象越来越模糊、越来越生疏,“鱼水关系”渐渐变成了“水火关系”,这必然会影响和动摇党执政的根基。
目前正在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密切党同群众的联系。如果领导干部除了公务安排以外,其他时间都不敢、不愿、不能在大街上抛头露面,群众工作怎么可能做得很好?党群、干群关系又何谈融洽与密切?以此来看,“偶遇”有没有变得平常,既是检验一个地方群众工作做得好坏的试金石,也是评判一个领导干部有没有平民意识、宗旨意识、亲民观念的风向标。
期待“偶遇书记”不再成新闻
刚好与电视台记者“偶遇”,也不是完全没有误打误撞地可能性。熟悉媒体行业的读者知道,地铁新闻历来是记者关注的焦点,年终岁末盘点城市公共交通建设,记者们的“长枪短炮”常常对准这里。目前郑州只开通了一条地铁,记者的确有“巧遇”市委书记的可能。另外,从以往有关吴天君的新闻中,不难发现这位市委书记向来喜欢“到处走走”。他曾站在污水里徒手打捞树叶,也曾骑着单车走街串巷。这也是“偶遇书记”新闻真实性的一个旁证。
从上述种种分析来看,“记者偶遇市委书记”这则新闻,相对而言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但是,人们对官员的不信任感极深。就像这一次,郑州官方的说明,现场记者的极力澄清,都没做到让公众相信。
这种无法取信于民的话语困境,甚至成了一种“公共信任危机”,这才是“记者偶遇市委书记”的新闻点所在。人们一方面非常渴望官员能够亲民爱民,与民同甘共苦;一面又对官员的亲民言行极其不信任。究其原因,还是一些官员自身的问题——在过去的一些年月里,一些官员脱离群众、高高在上,平日里高居府衙不恤民生疾苦,偶尔调研慰问也是前呼后拥、媒体跟拍,一副惺惺然的姿态。官僚主义的习气、临场作秀的积弊,给世人留下了恶劣印象。以至于今天,许多原本真实地亲民表达,依然无法得到公众的客观审视。
取信于民,重在利民。对老百姓的不理解、质疑甚至谩骂,为官者不仅要充分理解,而且要反躬自责:老百姓不信任,是因为为自己做得不够好。消弭公众对官员“喜好作秀”的刻板印象,还是要从点滴小事做起,剥离公权力的神秘感,平和地生活在民众之间。市委书记也好、县长区长也罢,工作时,沉下去不摆架子,不作秀,干实事;下班后,到菜市场买买菜、到超市排队买单。长此以往,“偶遇书记”就不是什么新闻了,老百姓对官员的信任感也就建立起来了,政府在民众心目中也就有血有肉了。
让“偶遇”尴尬烟消云散
记者街头偶遇领导,本是平常的一件事,但却遭到公众的质疑,这是因为人们分辨不清这究竟是领导在“作秀”还是真如记者所说的偶遇。大家之所以不断地要追问是不是真“偶遇”,说明一点:公众希望这样的“偶遇”是真实的,官员上下班乘坐普通交通工具是民众所期盼的,民众也希望这样的“偶遇”不再是“偶遇”,而是经常的事情,公众更希望认出市委书记的不是记者而是市民。
新闻记者往往喜欢捕捉“奇事、异事”,忌讳报道“常事”。质疑“偶遇”是对“作秀”的本能抵触。记者“偶遇”市委书记之所以能成为一条新闻,恰恰说明了我们的领导干部平时要么深居简出,要么前呼后拥,接近群众的机会太少。有此背景,领导偶尔坐一会地铁、挤一回公交车、到医院亲自排队挂一次号,才会成为“新闻”。如果书记坐公交成为常态,不仅记者能“偶遇”,其他平民也能“偶遇”,甚至天天看见,还会有人怀疑吗?从这个意义说,不要怕民众指责作秀,天天作秀也就不是秀了。公安部副部长刘金国曾当选“感动中国人物”,面对质疑,他曾表示,“如果你说我‘装’,那我‘装’到死不就是真的了吗?”这句话值得我们深思。
其实,媒体的炒作也好,公众的反应也罢,都表达出一个真实的诉求:希望领导干部多走进寻常巷陌,多走入群众生活。可见,回应质疑的最好方式,就是把贴近群众进行到底、持之以恒,如果“偶遇”不再只是一次,而如网友所愿成为电视连续剧,则那些质疑之声将自动湮灭无闻,那些欢呼雀跃也就会逐渐趋于理性。
说到底,解铃还需系铃人,当越来越多的官员经常走出办公室,走进百姓中间,使接地气成为常态,在民众和媒体眼里不再是“新闻”时,老百姓的看法也就会发生质的转变。到那时,“偶遇”的尴尬,自然也就不解自破了。
【启示与思考】
很多人觉得在如今这歌舞升平的城市中生活,偶遇到市委书记如同买彩票中了奖一般,难之又难。而这次偶遇书记的“幸运者”又有着一个在社会中非常敏感的职业,那就是记者。面对记者偶遇书记,人们情不自禁的狐疑:“怎么会那么巧?”
事实告诉人们,所谓的“偶遇”的确就是这么巧。当天记者被派到刚开通的地铁报导郑州市新交通形式的情况以及客流量,市委书记则是在会展中心地铁站附近开会,而市委就在绿城广场站,刚好是直达。记者的任务以及书记的临时决定促成了这场处于舆论巅峰的“偶遇”。“偶遇”没有背地里的安排,并不是作秀,只是偶遇,就是这么简单。
其实,“公车”这个敏感的词汇也是这场偶遇的一个小因素。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加强了对公车的限制以及查处,公车泛滥的现象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治理。市委书记的“地铁之旅”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公车”有意无意的回避,这也意味着,“回避公车”已经成为一些领导干部的潜意识。这种潜意识的形成让社会各界人士津津乐道,市委书记也为“回避公车”做出了良好的代言。
有人会说,为什么发现书记的会是记者而不是普通的人民群众?其实这与记者这个职业有着莫大的关系,对于任何敏感的事件、人物,他们总有着超乎常人的敏锐性,发现什么总会朝着自己的职业方向上去靠拢,毕竟,记者所关注的是各行各业的焦点。而对于大多数普通的群众,他们可能并是不十分关注这些东西,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市委书记叫什么、长什么样,偶遇更是无从谈起了。
普通市民认不出来市委书记,归根结底恐怕还在于书记来到普通老百姓中间实在太罕见了。就像白乌鸦一样,太罕见的事物总会让人觉得不大可能存在,侧面说明官员不接地气太久了。如果出入专车,动辄交警开道,哪里能体会到普通老百姓挤地铁抢公交位置的辛酸?远离了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就体会不到民生之苦。没有了这种体会,只是一味的高坐在办公室里听下属汇报,必然不会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心上。
这种“偶遇”应该成为司空见惯,变得不再罕见,变得不再是一种偶遇。如此这般,“公车”没了、“地气”接了,城市便真正的“歌舞升平”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17/7558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