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释放全面深化改革红利要“钉钉子”
2014年01月30日 14:14
核心提示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已成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党、全社会的广泛共识。“红利”是经济学概念,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特定发展阶段所具有的发展优势,以及利用这种发展优势所带来的效益。比如,人口红利、资源红利、改革红利等等。通俗地讲,改革红利就是通过深化改革、体制变革和机制创新给经济社会发展进步带来的效益。然而,改革红利的取得绝非轻而易举、一蹴而就。面对正处于攻坚期、深水区的改革,必须发扬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钉钉子精神”,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逐一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才能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需要“苦钉钉子”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钉钉子,看似简单,实则不然。但若一根又一根地钉下去,会导致手麻臂酸,时不时承受切肤之痛,需要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克服困难、扫清障碍。所以说钉钉子绝对是份苦差事。改革也一样,必须以逢山开路、遇水塔桥的决心,不怕苦、敢吃苦、能吃苦。一是必须要有壮士断腕的狠劲。毋庸讳言,由于改革进入深水区,今天的改革难度更大。“触及利益比触及灵魂还难”,面对“硬骨头”,倘若没有那么一股劲,不敢、不想、不愿触碰矛盾问题,不但改革无法深入推进,发展也很难乘势而上。必须做好多流汗珠子、敢流血珠子的思想准备,勇于担责,敢于“亮剑”,在荆棘丛中杀出一条血路。二是必须要有忍受阵痛的勇气。“阵痛”是必需的,没有“痛”的改革必然会流于形式,只有忍得一时之痛,才能获得更久远的红利。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各种市场主体公平地参与市场竞争……这些都是改革要付出的代价。三是必须要有苦干实干的精神。改革绝不是喊口号,关键还在于落实。要确保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各项改革快速落地生根,开出发展之花,结出建设之果,就决不能安于现状、坐享其成,而必须强化吃苦精神,不图虚名、不尚空谈,继续扑下身子、埋头工作、实干苦干。
需要“准钉钉子”
钉钉子首先要想好往哪里“钉”,找准一个点,让榔头敲得准、敲到位、敲到点子上。改革错综复杂,首先要准确定位,找准点,才能少走弯路,收到事半功倍、四两拨千斤的效果。一是准确把握改革的价值取向。改革要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无疑是全社会最大公约数之一。必须准确把握“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取向。只有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改革的吸引力才能被提升起来。二是准确把握改革的重点。必须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全面释放深化改革红利,必须牢牢把握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三是准确把握改革的总目标。必须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总目标,才能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需要“实钉钉子”
深化改革,行胜于言。钉子钉得实不实,跟用的力度呈正相关。钉钉子如此,改革亦如此。不实,改革就没有效果。搞花拳绣腿、花架子、虚晃一枪,不仅会延误改革时机,错失改革机遇,还会失信于民,公众对改革的信心会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会降低。一要解放思想抓落实。要紧密结合实际,坚持“十破十立”解放思想,革旧纳新,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冲破思想障碍,突破利益藩篱,挣脱机制束缚,敢破敢立,一鼓作气,善做善成。要以深入研究解决影响改革发展重大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为导向,创造性地把中央改革部署化为具体方案、变成具体措施。二要凝聚共识抓落实。改革有风险,为激励更多改革者,为让改革继续推进,我们首先要做到的是不让改革者挨骂,多一些鼓励,少一些苛责。对于改革的先行者,如果其大方向正确,只要对积弊旧习有所触动,即使具体细节不完美、具体做法有瑕疵,我们也应持肯定、鼓励、赞扬的态度,积极营造激励改革、赞扬改革的舆论氛围。三要敢于担当抓落实。全面释放深化改革的红利,事关党的事业兴衰成败,要敢于“下水”、敢得罪人、敢对利益群体“动刀子”。推进改革的力度最终要体现在责任追究上,让“不落实”者,消极怠工者丢面子、丢位子、丢票子,让旁观者触目惊心,引以为戒,真真实实地感受到改与不改不一样、实改与虚改不一样。
需要“深钉钉子”
钉子钉得越深就会越牢,否则,就容易松动、脱落。改革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遇到“深水”就绕道走,碰到“高山”就打退堂鼓,改革就会半途而废,改革红利就是“水中月”。必须一抓到底、“一竿子插到底”深钉钉子,不能蜻蜓点水、浅尝辄止。一是全面协调深入“钉”。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统筹协调的问题,比如转变发展方式,淘汰落后产业是关键,行政体制、金融体制、财税制度等改革也是重要支撑;推进新型城镇化,户籍制度改革是前提,就业保障、医疗服务、社会保障等改革同样需要有序跟进。二是统筹推进科学“钉”。当前,一些重大改革长期未能实质性突破,一些社会予以高度期盼的重要改革“久议不决、决而不行、行而不破”,就是因为涉及多方利益。要着力解决好涉及面广、配套性强、利益关系复杂的问题,落实到实践中,就是要统筹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的全面改革。越是改革形势错综复杂、利益格局盘根错节,越要加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三是与时俱进持续“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生产关系跟上生产力发展的脚步、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经济社会就会获得快速发展。30多年来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决定了在生产关系方面必须有更大的解放,经济基础的迈进也需要上层建筑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
需要“常钉钉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往往需要一锤接着一锤敲,直到把钉子钉实钉牢。改革绝不是“一锤、两锤”所能解决的,需要持续不断、久久为功。一要盯紧目标。目标是否坚定,决定改革发展的成败。要咬定青山不放松,不达目的不罢休,认准目标,连续不断地解决改革与发展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必须设计好时间表、路线图,抓住具体。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目标任务“铁板钉钉”。二要持之以恒。“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我们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都异常严峻和复杂,必须以“踏石有印,抓铁留痕”的韧劲,以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一锤接着一锤敲。三要齐心协力。全面深化改革也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既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劳永逸。面对新的矛盾和问题,也需要社会各个群体、每个阶层一代接着一代与我们党同心同德,共同传递好改革的“接力棒”,这样才能使各领域的改革真正深入持续下去。四要干部带头。“打铁还需要自身硬”。要克服急功近利、创造“显绩”、铺摊子喊口号等思想和行为,真正扑下身子抓具体、具体抓,认认真真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真正发挥好党员、干部这颗“又尖又硬”的钉子的示范带动作用。
(作者为贵州省机场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30/75604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