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时政聚焦
【案例】五粮液拍卖豪车的指示意义
2014年01月21日 14:20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五粮液拍卖豪车黄色悍马抢眼
1月7日下午,五粮液东大门及办公区附近多个停车场变成展区,约340辆待拍车集中展示。
五粮液高管的坐骑集中在办公大楼后的小停车场。包括沃尔沃S80、悍马H3,以及1辆辉腾、6辆奥迪A6L等。
最引人关注的豪车当属黄色悍马H3,是时任宜宾五粮液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林的坐骑。
“当年这辆悍马的出现在宜宾街头引起了轰动,让很多爱车男士艳羡不已。”前来看车的宜宾某汽车维修企业老板、汽车发烧友吴先生告诉记者。
叫停公务车董事长上下班“自行解决”
五粮液集团副总经理唐伯超告诉记者,五粮液集团公司、五粮液股份公司旗下共有500余辆公务车,这次“从中层到高管,所有干部的公务用车都被叫停”,五粮液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唐桥使用的老式沃尔沃也在被拍卖之列。
据了解,此次拍卖吸引了包括五粮液员工在内的众多竞拍者。截至7日,已有近千人报名竞拍。
唐伯超表示,此次公务车改革,每年能为五粮液集团节省1500多万元的开支。
唐伯超告诉记者,公务车改革完成后,此前的司机工作人员将实行岗位分流,而公司领导也将自行解决上下班问题。五粮液集团每月将向中层以上干部发放工作用车运行费(车贴),补贴的标准从800元至2500元不等。包括唐桥在内的集团高管和销售(正职)人员享受每月最高补贴2500元。
背景解读
公务车每年开支超2000亿
2013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条例》表示,坚持社会化、市场化方向改革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公务用车实物配给方式,取消一般公务用车。
有专家表示, 2014年中国或将迎来一轮“公车拍卖潮”,大型国企将成为公务车改革的先锋。根据初步统计,全国公车约有200万台,每台公车每年的使用费用约为10万至15万元,这也意味着公务车每年的开支超过2000亿元。
五粮液的豪华车队不能一拍了之
毫无疑问,五粮液拍卖公务车值得肯定,这既是在白酒业整体不景气之下,白酒企业必要的压缩成本之举,也是五粮液作为大型国有企业,响应公车改革提升形象之举。
但是,在肯定之余,面对五粮液此次拍卖的悍马、辉腾、沃尔沃、奥迪等超标车,民众依然感到惊讶不已,这些动辄上百万元的豪华车,严重违反了公务车配备规定,当初是通过怎样的决策流程采购进来的?
事实上,在近年来屡屡曝出的国企乱花钱事件中,五粮液的“豪华车队”并非孤例。这些问题,根在目前的国资监管机制难以对国企形成有效约束。
自2003年成立国资委启动“央企重组”和“强化治理”之后,国企的经营效率和业绩是有所提高,但是,在对国资增值利润的使用上,却管得过松,从而导致国企的奢侈浪费之风。而对此,存在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亦是部分国企领导屡屡自辩的理由——国企业绩的提高,全拜国企高管竭力经营所致,理应给予国企高管高额奖金、超标房、超标车等奖励,以激发国企高管的积极性。
姑且不论,近十年来国企赢利能力的整体提高,存在国企垄断定价能力强化、银行信贷和财政补贴过于倾斜等非市场性因素。即使承认国企高管对国企赢利能力提高所起的作用,对其进行物质奖励,提高其住房和用车待遇,也应严格遵守中央相关规定,而不能肆意妄为,进行超常的“自我肯定”和超标的“自我奖励”。
国企赢利能力的提高,不是乱花钱的理由。国企赢利能力提高了,首先应考虑提高国企红利的上缴比例,以增加公共保障性财政收入,其次还应减少对银行信贷和财政补贴的倾斜性依赖,以确保与民企市场地位的相对公平,再次是部分垄断定价能力强的国企,对国内市场应该适当考虑降价,以刺激内需和维护广大民众利益。
五粮液拍卖公车一事,不能仅仅将目光聚焦于公车超不超标上面,而应着眼于制度建设,尽快提高国企红利上缴比例,对国企利润分配形成更加有效的约束机制。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将国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到30%。有些地方和有些国企完全可以更加积极主动,既不必一定要等到2020年,也不必将上缴比例局限于30%。
当然,还有必要提醒的是,此次五粮液启动的公务车改革,不仅应强化拍卖程序的公开透明,而且应确保公务车拍卖后“车补”标准的合情合理,以防止将公车改革,变相演变成部分高管自我增加福利的游戏。
五粮液拍卖340辆公务车的多重现实意义
作为大型国企和白酒龙头的五粮液,此番拍卖公务车,至少具有三重现实意义。
李克强总理说,改革比触动灵魂还难。改革之难,很重要的一个领域就是国企尤其是大型国企。五粮液作为大型国企,敢于拿自己开刀,敢于割自己身上的肉,敢于成为公务车改革的先锋,这是切实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行动。五粮液第一个吃螃蟹,肯定会有第二、第三个紧紧跟上来。国企改革要玩真格了,这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第一重现实意义。
第二重现实意义是: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形成共识。从去年底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打出一连串“组合拳”,尤其是2013年11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以此遏制“舌尖上的浪费”、打击“车轮上的腐败”等群众深恶痛疾的现象。五粮液拍卖公务车,既是响应国家取消一般公务车的规定,更重要的是在国家严控“三公”消费、加大反腐倡廉的大背景下,大型国企必须率先、带头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必须当好反腐倡廉的模范和标兵。
2012年特别是去年以来,白酒行业遭遇寒冬,结束10年黄金期的历史。白酒企业如果不识时务,不谋求转型升级,只有等死。五粮液作为百年名企,当然不想坐以待毙,去年以来实施“腰部发力”战略,把“名酒”变成“民酒”,目前成效初显。然而必须看到,五粮液尚未迎来“第二春”,甚至还处“危险期”。正如白酒专家肖竹青说的一样,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重要原因是,五粮液需要盘活流动资金准备“过冬”。五粮液如此,其他白酒企业同样如此。借助中央打出“组合拳”的东风,顺势而为谋求转型发展,这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的第三重现实意义。
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和落实,固有利益的藩篱一定会被拆除,既得利益者必须交出“不当得利”特别是不法利益。这是全国人民的殷殷期望,更是“中国巨轮”扬帆远航的不竭动力。这或许才是五粮液拍卖公务车最大的价值所在。
【启示与思考】
国有企业公车档次高、数量多,这在老百姓心里早就不是新鲜事,反倒是把好车突然拿出来拍卖,这不仅让老百姓大吃一惊,也必定引起其他各大国企的侧目。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由“以管理企业为主”向“管理资产为主”转变的改革方向。然而我们必须认识到,只有形成了高效运作、监督到位的企业治理结构,才能为管好资产奠定基础,打好前提,因此决不能忽视对企业管理的进一步改革。
随着打老虎、拍苍蝇的强力度、快节奏,群众对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改革期待渐高,可以说拍卖公车是一个好的开始,不仅让社会公众更多的关注到国有企业内部,也对其他国有企业加快自省自改起到促进作用,但是也必须清醒认识到,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改革任务还很多。
首先,不得不承认国有企业改革内部动力弱,必须以制度化的规定推动改革。据报道,五粮液的公务车改革已经酝酿了一年多。仅仅是一个“公车改革”就要耗时一年之多,更何况涉及到高管、员工福利待遇的各方面问题。“车改后职工只能领固定补贴”这句话同样给我们留下悬念,补贴是什么样的标准?什么样的程序?恐怕大家都在担心,车改是否会演变成比公车更加实惠的隐形福利。
另外,国有企业内部也存在与机关事业单位“三公经费”相似的问题,针对机关事业单位提出的相关规范,对国有企业仍有借鉴意义。因国有企业身份特殊,享受国家重点关照,拥有广泛的社会资源,具有庞大的经济规模,却在机关事业单位的规范约束之外,长期的过高待遇配备以及无明确的规定约束,使得国有企业内部改革的惰性相当强。然而国有企业高管,乃至员工的过高福利造成的社会不公平,则是群众的最大关切。
拍卖了公车,是国有企业对企业改革趋势的顺应,是对党的号召与人民期待的响应,具有很强的正面意义,但是,若想真正得到人民群众心悦诚服的认同,还远远不够。我们也更希望,能以这一次五粮液拍卖公车为契机,提高全社会对于国有企业公车配备问题的关注。这不仅因为国企公务用车也姓公,更因为企业运营涉及大量财物款项,若发生“车轮上的腐败”,隐蔽性比党政机关更强。
国企公务用车拍卖除了应注意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外,在拍卖后也不能放松监管。比方说,将公车改为用车补贴之后,也应该严格限制新购车辆,否则怎么看拍卖都像是为买新车而进行的“清仓大甩卖”。另外在制定用车补贴的标准时,也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避免以职务定车补高低,而是综合考虑因公外出办事的频率。否则,用车补贴很可能成为领导层的变相福利,真正需要用车的基层科室和人员却影响了工作开展。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1/7562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