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处分包邮”是“作弊”良药乎?
2014年01月22日 14:24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徐州一学校严防考试作弊打劝诫横幅 作弊处分单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
近日网上流传一张照片,一所高校在劝学生勿作弊横幅上写着:“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记者调查发现,挂横幅高校是坐落在徐州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目前横幅已被取下,学院宣传部有关人士说,使用网络语言提醒学生勿作弊,效果很好。
从网络图片上看,这一横幅悬挂在教学楼的入口处,下方还有一行小字,写着“建管学院学工宣”,横幅上写着“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被网友解读为:“包邮突破江浙沪,业界良心,行业标杆!”
记者前日多方调查发现,这一横幅是悬挂在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第三教学楼入口处,目前已被取下,取而代之的是在门旁边张贴了《关于加强期末考试管理工作的通知》,其中明确了29条考试违纪行为。
多位从教学楼出入的学生告诉记者,声称考试违纪处分包邮的横幅,在1月3日前就被学校取下了,此前悬挂了好几天,“我也拍了照片,感觉学校蛮有意思,一般警示横幅都很严肃,这个横幅看了让人印象深刻,起到的效果也会更明显。不过处理很严厉,直接告诉家长。”一位学生说,现在违纪行为一说告诉家长,很多学生都很害怕,“家长不高兴了,断了我们生活费就惨了。”还有一位学生说,这个横幅确实很与众不同,“不过也就说说罢了,千万不要当真。”考试中是不是作弊现象多,这名学生笑着说:“打个小抄还是有的。”
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他们也注意到了网上的评论,“学校想用学生们能够接受的网络语言,在考试周来临前,起到警示作用。这个横幅的作用很明显,也得到了广大师生的好评。目前效果已经达到了,学校已把横幅取下来了。”
热议:作弊处分包邮到家?
赞成:充满幽默和教育理性
看到这样的横幅标语,估计学生们都会相视一笑:乖乖,学校动真格了!因为在看似简单而让人充满熟悉感和亲近感的话语背后,其实更在昭示一个事实,那就是注意了,如果考试作弊了恐怕学校的违纪处分就会包邮送到老家了。很明显,学生自然明白此举的后果:这下放假后家长的笑脸恐怕也会“瞬息万变”了,如果“挂科”了这个假期恐怕也难以抬头和“好过”了。事实上,这条横幅挂出后,不少学生开始“临时抱佛脚”的复习备考,也表明了这种警示横幅的效力和作用。
毫无疑问,横幅之所以备受关注,有两点值得注意,首先是内容自然而贴近现实,并且“包邮”等网络世界常用字眼的出现,更容易获取学生的认同和亲近感,这与以往粗暴简单的“禁令式”和“棒喝式”、教化式宣传横幅标语,更能让人接受。其次是将舞弊违纪的代价直接告诉学生,就是要包邮给家长并且可能会“先于自己到家”,实则表明了学校在学生管理和成长教育上已经走出了大学不问家长事的误区,开始注重家校的联系沟通了。如果前者是充满幽默和亲近,而后者则是体现了高校开始注重家校联系的教育理性和科学。
在目前的高等教育领域,学校和家庭、家长几乎成为两张皮,除了家长主动和老师的联系之外,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纽带近乎为虚幻。在不少人看来,大学生已经成人,不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三位一体”结构了。事实上,不管是及时掌握学生身心状况,对学生进行身心教育和引导上,还是缓解大学生成长烦恼压力、帮助大学生尽快认识自我、定位成长目标、健康成才就业上,家庭教育乃是社会教育并不可或缺。因而,“作弊处分包邮”的幽默背后,其实更透露出学校欲与家庭共同育人的主动,这无疑是一种极具教育理性的创举。
事实上,不仅仅是在重申考试纪律和提醒学生复习提升上,在学生课堂学习行为上,在学生生活管理细节上,在高校就业引导教育上,在大学生奋斗目标确立上等等,都可以采取类似的充满人性化和教育理性的幽默亲近引导方式,其必然更能获取高校学生的认同和接受,更能营造利于人才培养和成长定型的环境,我们不妨一试。
攻心术横幅有创意
考试作弊,是一种令各个大中小学管理层十分头疼的事情,为此,各所学校每到考试季为防止学生作弊可谓厉兵秣马严阵以待,常常采用的形式除了学生与校方签订不作弊协议书,诚信承诺之外,还大量辅之于高精尖的科技手段,比如屏蔽手机信号,收缴手机,电子狗等等,无所不用其极。
相对于上述诸多严密的防范举措,徐州的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严肃考场纪律,只是贴出写有“严肃考试纪律,违纪处分当日下达,全国包邮(比你先到家)”的横幅的做法,我以为,这既具创意,同时也属温柔的“攻心为上”之术,试想,倘若学校放假,学生人还没回到家,考试作弊的违纪处分通知早一步先到达家长的手中,这样的情形有多丢人、多令人难堪?
所以,悬挂了近一周的时间已经起到了校方预期的效果——“很多同学看了这个标语都放弃打小抄等想法,临时抱佛脚去了。”我以为,这得归功于该校为防止学生考试作弊而想出的——悬挂丑话说在前头的横幅颇具创新,也很有趣,小小的一个“攻心术”居然能起到意想不到的防考试作弊效果,投入小,效果好,这也是学生们能够接受的网络语言创新,这一做法理当被各所学校广泛推广和复制。
质疑:是一种恐吓教育
亲,看到这种既诙谐幽默又极具杀伤力的横幅,你还敢作弊吗?你上大学的高额费用是父母给的,如果考试作弊被处分的事被父母知晓,让他们情何以堪?“作弊处分包邮”惩罚和羞辱的不仅仅是学生,更包括家长,其杀伤力不言而喻。不过,用“绑架”亲情的方式警示和震慑作弊行为,虽然其效果不错,但终究值得商榷。
为惩戒学生考试作弊,学校可谓绞尽了脑汁,取消成绩、记过、公示处分等方式一起上阵,不过“作弊处分包邮”且强调“比你先到家”,已偏离了“严肃考试纪律”的目的,让人觉得变了味,俨然成了一种“恐吓教育”,而这正是饱受诟病的教育方式。
无论是目的还是效果,“作弊处分包邮”横幅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警示和威慑,甚至是一种恐吓。横幅所使用的语言虽然看起来是幽默亲切的网络语言,但实则已把亲情“绑架”在了作弊行为之上,学生及其家长都成了被恐吓和羞辱的对象,够狠的,也够损的。
正因为“作弊处分包邮”的实际操作意义不大,才更加凸显了其威胁和恐吓的意味,而这正是我们难以接受的。事实上,无论在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中,“恐吓教育”长期存在,如“再哭妈妈就不要你了”、“再考不好叫家长”,“考试作弊开除学籍”,等等。“作弊处分包邮”背后正是“恐吓式”教育思维方式在作祟,也是“懒政教育”的体现。
把恐吓的把戏用在成年人身上,恐怕只会更易激起学生的逆反情绪,且难以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学校需要反思的是,除了五花八门的处分方式,难道真的没有其他办法阻止学生考试作弊吗?学生考试作弊教师和学校也有责任,把板子都打在学生身上有失公允。
恐吓从来就不是真正的教育,类似“作弊处分包邮”的教育方式不仅是粗暴的,也是丑陋的,当休矣。
“比你先到家”问题太大
在追求教育话语创新的时候,不能只注重话语形式,而对话语内容考虑不详。该校横幅上的“作弊处分包邮”很好,但“比你先到家”就问题大了,至少在程序层面涉嫌粗暴对待学生正当权益。
按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在对学生作出处分决定之前,应当听取学生或者其代理人的陈述和申辩;作出处分之后,应当出具处分决定书,送交学生本人;学生有异议的,还可在5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申诉,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还可在15个工作日内向学校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诉。只有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处分才成立有效。
按照规定程序,即使被处分学生不提起申诉,只要学生不在外逗留太久,处分决定比学生先到家的可能性是很小的。但学校为何又要强调“比你先到家”呢?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表明学校对考试作弊的零容忍态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吓住学生。横幅的实际效果较好,实际上也正是因为“比你先到家”起到了作用。但我们应该警惕的是,这种作用与传统的粗暴恐吓并无本质区别,在起到一时作用之后,却会让学生对程序正义失去了应有的正确认知。
正确认识和处理程序的公正价值与效率价值的关系,是推进法治老生常谈的问题,但现实中以追求效率价值而忽视甚至牺牲程序公正价值的现象,仍屡屡发生。
学校的育人,体现在点点滴滴,既要追求短效,更要追求常效、长效;学校是一个高尚的地方,在方方面面都应该努力成为社会的表率。在这个意义上,“作弊处分包邮,比你先到家”,虽然初衷很好,但并不值得肯定。实际上,在整个社会陷入浮躁状态之下,学校教育更需要清醒、冷静,切不可也陷入为了创新而创新的浮躁之中,无论是怎样的创新,都需要将内容这个“灵魂”放在首位。
亲,给“处分包邮”好评还是差评?
对于这项“特殊”服务,学生会给出怎样的评价,是“好评”还是“差评”?
如果让试图作弊以避免挂科的学生先来回答的话,肯定是差评,哪怕包邮不花自己的钱,因为这样的“措施”无疑释放强有力信号,千万别作弊,只要作弊,家长很快就会知道,而学生最不愿看到什么,就是家人的责骂。
那么,其他学生会给处分包邮“好评”吗,答案是不一定,原因在于,“处分包邮”跟他们没有半毛钱关系,只要自己不作弊,处分就飞不到家里,那么何必去在乎“处分包邮”的“好”与“坏”呢。
这样说来,好像没什么人给处分包邮“好评”,其实不然,很多认为“处分包邮(比你先到家)”能起到防范作弊作用的网友会给“好评”,毕竟这条横幅包含很多“智慧”,将作弊受处分与网络流行语进行结合,不仅可以发挥处分寄到家的“威慑力”,同时让人觉得这样的内容不死板,很有网络幽默元素。
其实,不管给“好评”也好,“差评”也罢,在笔者看来,校方出此下策更多的是无奈之举,试想,如果学生都在认真学习的话,校方岂会做大量工作来防范作弊?为了让学生重新回到学习的轨道上,很多学校绞尽脑汁,但成效如何,打个问号。也许只有“不按常规套路出牌”,搬出“家长”这个学生打怵的“点”来作劝勉手段,方能让学生“警醒”。但引人深度思考的是,如果引导学生学习沦落到清一色的“作弊处分告知家长,用家长压学生”,那不是教育悲哀吗,不就显得学校有失教育之责——老师没教好,学生没学好吗。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也许网友会给“处分包邮”好评,但内行一看就知道“处分包邮”背后存在哪些问题。看来,在教学服务这块,校方还需“长点心”,不要总拿学生受处分,在学校不好好学习的劣质“邮件”让家长“签收”,那样只会暴漏自己的问题。
【启示与思考】
首先得肯定这所学校的与时俱进,在学生生活方式随着网络发生变化以后,教育的话语方式也只有从传统的权力理论话语形式转变为对话,才容易为学生接受,收到良好效果。
考风正,学风才正。一所大学只有学风正才能培养出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一点毋须置疑。考试时考生无论是哪种方式的舞弊行为,不仅会破坏公平公正的考风,更是会影响到一个学校的学风,于学校和考生都没有任何好处。
严肃考纪,营造良好学习风气,不让不学无术之人在考试中的舞弊得逞,既是对所有考生的公平,也是对严谨治学的一种科学态度。岂能抄袭成风,让舞弊者顺利过关,而老老实实学习者却不能取得好的成绩呢?于是学校便想出了狠招:考试舞弊者将给予处分,并将处分决定邮寄给家里,让学生回到家也不好过。该校努力克服传统教育“教条化”“枯燥化”的问题,尝试用学生们容易接受的网络语言来警示不要作弊,贴近学生的实际认知习惯,初衷很好,这也是新形势下增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效性、实效性应该坚持的正确方向。不过,这样就能根治舞弊行为吗?其利弊,也应该要好好考虑。
如果一味滥用处分,惩罚到底,势必在考生心中留下难以愈合的阴影,对年轻人的成长没有什么好处。更何况还要把处分寄给考生家人,让考生在家人面前“丢丑”,谁又能保证考生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对学校或学业产生抵触情绪呢?
因此,笔者认为“处分包邮”并不是包治舞弊的良药,还是要多想想别的办法,如大力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改善期末成绩考核的方式等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2/7564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