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中国“雪龙”号救援行动向世界传递正能量
2014年01月23日 14:13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海洋局发布“雪龙”船南极救援脱困大事记
1月8日,国家海洋局网站发布“雪龙”船南极救援脱困大事记。北京时间7日17时50分,“雪龙”号成功冲出厚重的密集浮冰区,胜利突围。同日,被困南极浮冰区的俄罗斯客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自行从密集浮冰中成功突围。
2013年11月7日,“雪龙”船驶离上海码头,踏上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征程。
12月2日,“雪龙”船在驶过西太平洋、南大洋,穿越西风带后,经过连续三昼夜艰难破冰,顺利抵达中国南极中山站外陆缘冰地带。
12月19日,“雪龙”船向东开始实施中国极地科考史上首次环南极大陆航行。对沿途气象、水文、海水、大气和冰情进行观测采样,以填补中国极地考察的多项空白。
12月25日,“雪龙”船获悉,载有74人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轮在600多海里以外的南极迪维尔海被浮冰困住,急需救援。“雪龙”船立即以最大航速赶往俄船遇险地点。
12月28日凌晨,在冒着极大危险穿越西风带气旋中心后,“雪龙”船终于挺进到距俄遇险船仅6.1海里处。但由于浮冰厚度和密集程度均已超出“雪龙”船破冰能力,“雪龙”船停止前进。随后赶来的法国“星盘”号和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由于同样原因在“雪龙”船身后数海里外停下脚步。
12月31日,鉴于冰情始终严峻,而天气持续好转,“雪龙”船决定用直升机救出俄船上所有乘客。
2014年1月2日,“雪龙”船上的“雪鹰12”直升机往返飞行6架次,将俄遇险船上的所有乘客全部安全转运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附近冰面,再由小艇把他们送至“南极光”号。
1月2日至3日间,“雪龙”船所在海域冰情突变,厚达三四米的浮冰在东风和东南风裹挟下将“雪龙”船围困。
1月3日,“雪龙”船受阻后,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立即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有关方面协调配合,指导帮助中国南极科考队暨“雪龙”船脱困,确保人员安全。
1月4日,国家海洋局专门成立“雪龙”船脱困应急工作领导小组,全力组织“雪龙”船救援脱困。
1月6日凌晨,“雪龙”船启动主发动机开始拓宽“破冰跑道”,为突围做准备。
1月6日晚,“雪龙”船所在海域风向改为西风,风力逐渐加大,吹动“雪龙”船四周浮冰整体快速东移,其边缘浮冰已呈融化之态。
1月7日,凌晨“雪龙”船开始尝试破冰。17时50分左右,“雪龙”船突入一条水道,成功突破浮冰的重围。
延伸阅读:
“雪龙号”(英文名:chinare),中国第三代极地破冰船和科学考察船,由乌克兰赫尔松船厂在1993年3月25日完成建造的一艘维他斯·白令级破冰船,雪龙号的姐妹舰是俄罗斯Vasiliy Golovnin号。中国于1993年从乌克兰进口,以1750万美元低价购得,然后船厂按照中国的需求于1993年3月25日改造完工。“雪龙”号前后投入了近2亿人民币的改造,据国内有关权威估算,该船现价应在7亿人民币左右。
“雪龙”号考察船是中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行的船只。雪龙船耐寒,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技术性能先进,属国际领先水平,也是中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唯一的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
中国“雪龙”号,好样的!
在这一连串牵动人心的遇险和救援行动中,中国“雪龙”号扮演了迄今当之无愧的主角。这是一艘中国科考船,肩负着前往建立中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的任务,但收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受困求救信号后,“雪龙”号义无反顾前往出事海域,以其科考船的能力面对已被俄船验证的破冰难度和各种风险。
“雪龙”号不是高等级破冰船,但它的作为难能可贵,虽没能救出俄船,但用“雪鹰”号弥补了澳大利亚“南极光”没带直升机的缺憾。“雪龙”号的表现受到全球舆论的敬重,它尤其值得中国人为之骄傲。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舆论对“雪龙”号的支持始终是全心全意的。尽管“雪龙”号的行动要比普通船只昂贵得多,最终要由中国纳税人支付,但几乎没什么中国人评论它参与这一救援行动“值不值”,我们都觉得这是“雪龙”号不可推卸的责任,它做的就是它应当做的事情。
“雪龙”号的表现其实是中国社会对自己尽国际义务所持态度的一个缩影。中国人很愿意自己的国家融入国际社会,成为负责任的成员。同时我们也对国际舆论,特别是对西方主流舆论是否认可我们的这一态度其实蛮在意的。
俄船在南极遇险,附近恰好就有一条中国科考船,伸出了关键性的援手,这当然不是偶然的。南极即将有4个中国科考站,中国已成极地考察大国,中国的工业能力支撑了“雪龙”号与俄受困船的“偶遇”和不负众望,中国的国家进步在遥远的南极冰面上又得到一次意外印证。
然而“雪龙”号并不万能,我们这个国家尤其谈不上完美。“雪龙”号完成对俄船上乘客的救援后,如何走出冰山区尚有很大不确定性。也许它能靠自己的破冰力量走出,也许需要美国重型破冰船的帮助。即使“雪龙”号最后要靠更强大的破冰船“救出”,它的故事依然动人。
南极这场遇险和救援,一开始是纯“船与船之间的事”,逐渐舆论从中看到了“国的影子”。但到最后它要以南极冰面上的人道主义事件落幕。“雪龙”号得了人道主义的满分,在实事求是这一点上,它和背后的中国社会此次也表现出高度的成熟。
南极冰面上人的生命安全最重要,船的安全第二重要,除此之外,“雪龙”号上的科考队还惦记着把科研时间抢回来,不耽误实施建站计划。中国人没有在这件事中忘记“国家形象”,但它从来就未曾处于支配地位。施救者和被救者的安全一直是知道了这件事的中国人最关心的信息。
“雪龙”号是好样的,我们希望这次救援呈现的国际合作精神不仅仅在灾难中才能看到,但愿它不是政治板块之间的温情点缀,它会逐渐变成为彻底改变21世纪国际关系性质的强大增长点。
“雪龙”号让世界看到侠义中国
“雪龙”号舍弃自身任务,营救他人而置身险境的事迹引发了国内乃至国际的热议与好评。
“雪龙”号义举彰显了中国传统义利观。正确对待和处理“义”与“利”的关系,重视道义与责任,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孔子主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则更注重义的价值,“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雪龙”号接到求救后前往救援,不仅意味着要丧失在南极寸时寸金的科研机会,对考察产生不可避免的影响,同时自身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但“雪龙”号没有丝毫犹豫,果断行动,不舍昼夜,千里驰援。在“利”和“义”的选择面前,中国人选择了义字当头,重义轻利。在南极这片冰冷的海域上,“雪龙”号的英勇举动犹如雪中火炉,温暖他人,照亮世界。
“雪龙”号义举体现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综合国力的提升也意味着更多的国际责任。近年来,中国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更加有所作为,尤其是在应对全球金融危机、气候变化以及地区热点等问题上发挥着积极而重要的作用。此次“雪龙”号第一时间展开救助,是中国在危急时刻展现中国担当,贡献中国力量,发挥中国作用的再次生动诠释。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中国怀仁爱之心,发正义之言,行共赢之事,不断地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雪龙”号义举为中国赢得了国际友谊。时穷节乃见,患难见真情。2011年利比亚战乱撤离在利中国公民行动中,中国协助2000余名来自孟加拉、尼泊尔、越南等国公民撤离战乱之地。此次解救的乘客有来自澳大利亚、英国、阿根廷、荷兰、新西兰、智利等多个国家。此次救援行动,中国人不畏艰险,积极营救的举动,再次充分弘扬了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赢得了获救乘客以及各国的广泛赞誉。得道多助。中国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坚持睦邻友好,守望相助,也必将在世界上赢得更多的朋友与支持。
“雪龙”号船受困后,习近平主席、李克强总理作出重要指示,指导组织脱困工作。7日,“雪龙”号突破冰封,胜利脱困,驶向辽阔的大海。中国梦扬帆之时,也一定是中国道义担当、一如既往承担负责任大国义务之际。
【启示与思考】
冒着危险去救他人,他人得救了,自己却受困了。这是我国南极“雪龙”号科考船营救事件中的一条故事发展主线。有一种调侃认为,这是为了急欲塑造自己的国际形象,而使自己身陷绝境的鲁莽行动,它是一种新的“形象工程”。这种观念因其陈旧与无聊不值一驳。我们倒是可以从这一事件进程中,非常清晰地感受到其中始终恒定的中国价值。
中国人向来讲急人所困、解人所难。当俄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客船上52名乘客身陷绝境,营救是最正确的价值选择。这种价值永远也不会过时,它的内核就是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也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召唤下,南极考察队暨“雪龙”号科考船在澳“南极光”号极地考察破冰船配合下,成功使52人脱险,避免了危险。这样的行动,让国际社会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人义无反顾的价值崇尚。
救人总是会有危险的,何况在极地那种特殊条件下?如果没意识到危险鲁莽而行,并不明智。但看到了困难和风险,却仍毅然而行,这样的选择是高尚。习近平总书记在指示中说“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冒着极大风险,成功完成对遇险俄罗斯籍客轮的救援行动,为祖国和人民争得了荣誉”,这种荣誉体现的就是中国人的高尚价值。
舍生取义是我们的传统价值观,在生命危险、利益受损等考量面前,我们选择了义,这是中国人传统义利观在新时代的彰显。体现在外交领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正确义利观。在国际交往中如果重利轻义,我们是没有朋友的。“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朋友才会遍天下。
在这个寒冷的冬天,中国通过这次救援行动显示了中国的软实力,向世界传递了一股正能量。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中国的一种“硬实力”,中国的工业能力支撑了“雪龙”号与俄受困船的“偶遇”和不负众望,中国的国家进步在遥远的南极冰面上又得到一次印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3/7565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