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邵逸夫的慈善精神留给我们什么?
2014年01月24日 09:35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邵逸夫离世 历年捐助超过100亿港元
历年捐助超过100亿港元
邵逸夫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事务超过100亿港元。他捐赠的教育资金遍布神州大地,中国多所高等院校建有邵逸夫命名的“逸夫楼”。邵逸夫晚年更拨出资金,成立有“东方诺贝尔奖”之称的“邵逸夫奖”,表彰全世界科技拔尖人才,支持香港、内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科学研究。
每个学校几乎都有逸夫楼
除了邵氏电影王国和TVB给大家留下的记忆之外,邵逸夫对教育、医疗等事业的捐助也是巨大的。网友纷纷在微博上点烛悼念,感叹从小到大上过的学校“几乎都有一座逸夫楼”。
截至2012年,邵逸夫25年共捐赠内地教育47.5亿港币。
据悉,截至2012年,邵逸夫基金共捐建了中国内地大、中、小学和职业技术学校、师范学校、特殊教育学校6013个项目,包括图书馆、教学楼、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等,遍布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
生平简介
邵逸夫(1907年11月19日- 2014年1月7日),原名邵仁楞,号逸夫,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生于浙江省宁波市镇海镇,祖籍浙江宁波。
邵逸夫是香港电视广播有限公司荣誉主席,邵氏兄弟电影公司的创办人之一。
邵逸夫叱咤娱乐圈大半个世纪,打造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培育了数之不尽的演艺人才。
邵逸夫于1975年成立香港邵氏基金,屡屡大额捐赠世界各地的教育、医疗或其他福利事业。
1974年获英女王颁发CBE勋衔。1977年获英女王册封为爵士。
1990年,中国政府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1991年,美国旧金山市将每年的9月8日定为“邵逸夫日”。
2003年创立邵逸夫奖,每年选出世界上在数学、生命科学与医学及天文学卓有成就的科学家进行奖励,2011年退休。
邵逸夫是全球最长寿、任期时间最长的上市公司CEO。
相关链接
邵逸夫在安徽捐建的部分教学楼
合肥市内就至少有合工大、安大、合肥学院、安建工等4所高校存有“逸夫楼”。
其他地市如下:
宿州学院逸夫楼(教学楼)
安徽省庐江县乐桥镇乐中逸夫楼(教学楼)
安徽省庐江县庐江中学逸夫楼(教学楼)
安徽省舒城中学逸夫楼
安徽省亳州市第一中学(老校区)逸夫教学楼
安徽省砀山中学逸夫楼(图书馆)
安徽省蚌埠市第三中学逸夫楼(教学楼)
安徽省太湖中学邵逸夫教学楼
安徽省潜山中学逸夫楼
安徽省芜湖县第一中学逸夫楼
安徽省芜湖县第二中学逸夫楼(教学楼)
邵逸夫百年人生谢幕 慈善捐款超过100亿港元
“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的节目。”邵逸夫的影视王国冠绝亚洲,历年来培育出华人演艺界无数巨星及多位幕后精英,是享誉世界的香港影视巨人。
漫步中国高校,“逸夫楼”是一道别致景观。慈善为怀,历年捐助社会公益、慈善捐款超过100亿港元的邵逸夫,倾囊相助香港、内地的教育科技事业,是众人交口称赞的著名慈善家。
邵逸夫1907年出生于浙江宁波,原名邵仁楞,号逸夫,是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2014年1月7日6时55分在家人陪伴下,邵逸夫于家中安详离世,享年107岁。
事业 打造影视王国
谈到邵逸夫,离不开“邵氏电影”及“TVB”。邵氏、无线两个影视王国,多年来培育了数不胜数的演艺人才,在香港乃至全亚洲都具有巨大影响力。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邵逸夫任总裁。邵氏公司拍片从观众兴趣出发,一般选择较为通俗、娱乐的题材。商业片成为今日香港电影的最强主打,离不开邵氏一手开创的全新格局。
邵氏公司拍摄了逾千部华语电影,“邵氏出品,必属佳品”的宣传语在华语圈街知巷闻、深入人心。《江山美人》《不了情》《梁山伯与祝英台》及《独臂刀》等电影都曾获得观众强烈反响,叫好又叫座,成为中国电影的经典。
香港无线电视(TVB)于1967年成立,邵逸夫是创办公司董事之一。1980年,邵逸夫以TVB最大私人股东身份,出任董事局主席至2011年12月31日卸任。
邵逸夫慧眼独具,于1971年在TVB开设无线艺员训练班。这个训练班不只为电视台,也为整个香港演艺圈输送了大量中坚人才。现在华人娱乐圈呼风唤雨的周润发、周星驰、梁朝伟、刘德华、郭富城和刘嘉玲等顶尖巨星,都是出自这个训练班。
TVB制作的节目尤其是剧集,影响力遍及华人社会,创造了一代电视王国的光辉岁月。《千王之王》《上海滩》《万水千山总是情》《射雕英雄传》《我本善良》及《大时代》等经典剧集风靡大江南北,在华语电视圈掀起一轮又一轮收视高潮。
TVB主办的一年一度选美盛事“香港小姐”,同样也捧出不少当红女星,包括1973年首届香港小姐竞选第四名赵雅芝、1983年港姐亚军张曼玉、1988年冠军李嘉欣及1990年冠军袁咏仪等。
公益 热心慈善事业
“伟大的慈善家,随处可见的逸夫楼,感谢您的善举,一路走好!”网友“千里之外”的评论,说出了许多内地高校学生的心里话。
邵逸夫并非香港最有钱的人,但却是一名大慈善家。可以说,他在香港的影响力源自于他的影视王国,而他在内地的口碑则主要是因为他的慈善捐赠。
从1985年开始,邵逸夫持续捐助内地。据不完全统计,邵逸夫共捐赠内地的科教文卫事业逾45亿港币,捐建项目总数超6000个。其中80%以上为教育项目,受惠学校千余所。
邵逸夫还热心捐助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例如在1999年捐出2500万港元,救助台湾“9·21”大地震灾民;2005年,捐出1000万港元予南亚海啸受灾地区;2008年,向四川地震灾区捐款1亿港元。
1990年,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为了表彰他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的贡献,将中国发现的2899号小行星命名为“邵逸夫星”。
2008年,邵逸夫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授予“中华慈善奖终身荣誉奖”,以赞扬他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精神。
为了推动世界各地的科学研究,邵逸夫在2002年创立邵逸夫奖。第一届颁奖礼于2004年举行,选出全世界在天文学、生命科学与医学、数学科学三方面有成就的科学家,各颁授100万美元奖金以作表扬,而这些领域是诺贝尔奖所未涵括的。此后每年颁奖一次。
贡献 各界高度评价
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梁振英7日对邵逸夫逝世表示哀悼,赞扬他对演艺和公益事业做出的重大贡献。他表示,邵逸夫是传媒及电影界一代巨子,也是人所共知的慈善家。多年来,邵逸夫在香港、内地和世界各地,巨额捐助教育、科研、医护、社会福利服务和文化艺术事业。
香港特区政府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樑对邵逸夫逝世深感惋惜。他说,邵逸夫上世纪50年代成立邵氏兄弟(香港)有限公司,逐步建立自己的电影王国,拍摄过千部电影,影响力遍及全球华人社区,对推动华语电影业的发展,贡献良多。他其后在60年代进军电视业,参与创办香港首间免费电视台,制作无数脍炙人口的电视剧,陪伴香港人成长,是不少香港人的集体回忆。
“邵爵士更是为善最乐,历年作出大量捐献,惠及科技、教育等不同范畴。”他说,“虽然邵爵士已离开我们,但他积极和坚毅的精神将有如他制作的经典电影及电视节目一样,长留香港人的心中。”
无线行政主席梁乃鹏表示,公司荣誉主席邵逸夫7日清晨在家安详离世,公司全体员工感到哀悼。梁乃鹏说,邵逸夫是无线创办人之一,多年来对无线贡献很大。无线有今天的地位,都是因为邵逸夫的英明领导。
知名艺人汪明荃则表示,对邵逸夫突然离世感到难过。她形容邵逸夫是一位对人亲切的慈祥长者,一生对香港电视、电影业做出贡献,在业界影响巨大,令香港成为“东方好莱坞”。
香港浸会大学电影学院总监卓伯棠表示,邵逸夫成立的邵氏电影公司,曾经每年出产数十部电影,对行业的贡献很大。如果没有邵逸夫,香港的电影及电视业都会失色不少。
邵逸夫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慈善家
从社会贡献的角度,可以说,邵逸夫的最大价值并不在于他的影视公司培育了多少耳熟能详的明星,并不在于他制作了多少部脍炙人口的影视剧,而在于他的慈善事业。邵逸夫以他的身体力行,诠释了何为真正的慈善家。
什么是真正的慈善家?简而言之,它应该是慈善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结合体。慈善家的“家”代表的是企业家,即将企业家精神融入慈善事业的那个人。一个企业家未必是慈善家,而一个慈善家则一定是企业家。按照邵逸夫的说法,企业家最高的境界是成为慈善家,他本人无疑就具备这样的最高境界。事实上,邵逸夫最成功之处,正在于他将企业家精神带进了他的慈善事业中。
慈善事业中的企业家精神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钱从哪里来,二是钱往哪里去。就前者而言,企业家通过创新和冒险精神,在市场经济中合法地追求利润的最大化,积累巨额财富,成就行善济世的基础。邵逸夫具有这样的基础,并且通过慈善事业,也不断壮大这样的基础。事实证明,邵逸夫资助慈善公益并没有影响其资本扩张。1985年,邵逸夫大举捐赠的第一年,资产为33亿港元;5年后,其资产就达到85亿港元,名列香港富豪第八位。如今邵逸夫的总资产逾200亿港元。全国各地的逸夫楼,可谓邵逸夫产业最大的形象广告。邵逸夫用他的企业家精神,凝聚起最大化的慈善资源。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种慈善精神并不简单等同于“做好事”。毕竟,就算是亿万富豪,如果仅仅满足于“做好事”,也有山穷水尽、力不从心的那一天。
就“钱往哪里去”而言,慈善事业中的企业家精神,意味着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让慈善资源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用。而这正是邵逸夫将慈善资金重点投入教育事业的原因。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提高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就是最好的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很多时候,邵逸夫并不是以一己之力来捐建教育项目,而是用一部分资金撬动更多的社会资金和公共资金参与。这样一种“抛砖引玉”及“四两拨千斤”的慈善模式,体现了最大化产出的企业家精神,引导了资源的优化配置。
当然,邵逸夫有让其企业家精神长袖善舞的慈善平台,那就是他的“邵氏基金”,这让他一方面可以吸纳更多的慈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参与慈善的使用过程,确保使用效果。毋庸讳言,内地的慈善事业,还缺乏让企业家精神充分涌流的制度平台。
邵公离去,逸夫式慈善长留中国
他不是一位“土豪”,他是一位具有真正奉献精神、真正充满无私大爱的慈善家。土豪这个在2013年最为火爆的词语不属于邵先生,长久的慈善之举使他区别于新崛起的更多的富翁,众多富人和名人难以望其项背,因为他们与真善无缘或相距甚远,因为他们的富裕与更多的中国低层群众和屌丝们毫无关系,而邵逸夫则因其普惠大爱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哪儿没有以邵逸夫命名的学校和医院,哪儿没有邵先生财富的足迹?有多少人从他所捐助修建的学校中毕业,有多少人从他的资金修建的医院中获得救助或重获生命?正是因为这些逸夫式的慈善,几乎每一个中国人记住了他的名字,每一个人都觉得他像一位熟悉的长者。他的离去,是巨大损失。仁者寿,慈者爱,邵先生107岁之高龄仍让许多国人遗憾不已,这样的杰出人物应该永恒!
人总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邵公之一生,是这些名言的最好诠释。
最为可贵的是,数年如一日,逸夫式的赠款项目,建立在采取捐款与政府和项目单位资金配套的方式,在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大中小学、职业技术学校及师范学校等兴建各类教学设施,包括教学楼、图书馆、科技楼、体育馆、艺术楼、学术交流中心、研究中心等,有效地促进了内地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尤其为内地义务教育普及和均衡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他的每一笔资金资金,带动的是许多政府投资和民间更加热烈的慈善捐助,正是在他的激励下,慈善捐助在中国蓬勃发展并蔚然成风,一个又一个希望工程使中国的教育医疗事业快速发展,惠及数亿群众。一次又一次灾难降临之时,中国人用慈爱捐助拯救了许多生命,在团结奋斗中继续前进。
最不能忘记他的,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近年来,为配合国家西部开发战略,邵逸夫基金重点支持了西部的大中小学的教育设施建设。每当内地一些地区遭受自然灾害时,邵逸夫先生都及时向灾区慷慨捐赠,用于灾区校舍的重建工作。这种雪中送炭似的援助,令灾区师生永远难忘。
富裕其来的中国人该如何面对财富,如何回报社会,这是许多人必须予以深思的问题。邵公走了,他的每一笔爱心捐建项目都是一座屹立的丰碑,遍布中国大地。邵先生虽然仙逝,他留下的“逸夫楼”的和慈善精神,将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珍贵财富,将成为中国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力量。为富有仁、兼济天下,这位世纪老人,值得整个中国铭记,堪为更多新生“土豪”之楷模。邵公离去,慈善永存!
【启示与思考】
影视大亨邵逸夫先生的辞世,让人们更关注到他的另一重身份——慈善家。
邵逸夫先生一生传奇、殊荣不断。可他却说“一个企业家的最高境界就是慈善家”。截至2012年10月,邵逸夫基金已为内地教育事业捐赠达47.5亿港元,捐建6013个项目。
几十年以来,邵逸夫用真实的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我想,即便不是处于网络社会,即便是没有新闻媒体,遍布大江南北的“逸夫楼”,成为很多人的记忆,我们也可以通过我们呆过的“逸夫楼”感觉到这位老人的伟大。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似乎我们都可以找到“逸夫楼”。这样的慈善壮举,遵循了“人道”、“博爱”的慈善理念,正如比尔·盖茨选择将自己的全部财产捐出。
改革开放以来,先富带动后富,企业家、老百姓的腰包都鼓了。可人们还是在追问,慈善理念,有没有赶上财富增长的步伐?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慈善理念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不管是孔子的“仁者爱人”,还是孟子的“达则兼济天下”,墨翟的“兼爱”,都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
作为普通人,应该想起的也不仅仅是邵逸夫先生所捐赠的一座座充满活力的建筑,而应该关注这些建筑背后的温暖仁爱之心。邵逸夫先生一生的善举,得以让人们重新审视,在改革的框架下建立健全慈善法律法规,鼓励和培育民间慈善组织的发展,促使慈善组织及运行机制逐渐走向成熟,真正构建一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慈善”之花盛开的和谐社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4/7567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