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世界解读中国经济数据 可持续发展目标引发赞誉
2014年01月25日 14:55
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7%,高于7.5%的预期目标,标志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基尼系数也创下近十年来新低。
这一经济增速符合预期,既避免了“硬着陆”风险,也通过主动减速展示了结构性改革决心。中国经济稳中有进,中国决策者结合自身国情与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变化,有针对性地着手解决相关问题的努力为世界称道。
经济换挡增效
虽然7.7%的年度增长数字是14年以来最低的,不过路透社的分析称:“可以确定的是,经济增速温和回落为多数专家所欢迎,因为这是中国转向更高质量增长所必需的。”
《华尔街日报》援引世界银行前行长罗伯特·佐利克的话说:“中国领导层已经意识到转变增长模式的必要性。但这种转变将以一种中国模式来实现,包含了很多步骤,成功实现这样的转变将赋予中国经济更多动能。”
“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在7.7%水平是积极信号,”美国著名智库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研究员陆瑞安对新华社记者说。他还特别谈到去年中国经济所呈现出的新特点:第三产业(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工业),国企投资占整体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继续下降。他说:“这显示出经济调整的成果,是令人鼓舞的信号。”统计显示,2013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升至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显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历史性变化。
耶鲁大学高级研究员史蒂芬·罗奇认为,随着第三产业发展,中国经济将可以更低的经济增速满足充分就业的需要,因为服务业每单位GDP需要的工作岗位数比制造业和建筑业要多30%。
除了不同产业部门对经济的贡献度在发生变化之外,去年带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各自的贡献度也在发生变化。首先,外部失衡的状况正在转变,出口去年对GDP的贡献率依然为负(-4.4%),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部投资和消费拉动。荷兰国际集团亚洲分析师康登·蒂姆告诉投资者,其实中国从2008年就开始逐步摆脱对出口拉动型经济增长模式的依赖,外部调整早就开始了,现在的重点是内部调整。
《纽约时报》报道说:“中国整体经济在过去两年内迅速降温,从工厂产出、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都能看出放缓趋势,而零售数据则显示中国人的消费在增长。”虽然消费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还达不到发达国家水平,但转变趋势正在加速。日本《朝日新闻》报道注意到:“个人消费贡献了经济增长的近一半,以个人消费为主的内需正在成为中国经济的牵引力。”
财富逻辑转变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势头,积累了大量财富。2013年福布斯中国亿万富豪上榜人数创历史新高,中国已成为过去10年里亿万富豪人数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最新公布的彭博亿万富翁指数显示,受益于腾讯股价创新高,公司首席执行官马化腾凭借130亿美元身价,跃升为中国大陆新首富,同时位列三甲的还有百度公司创始人李彦宏。而中国富豪榜前100强人士的资产增值也有不少与互联网发展有关,互联网产业正成为当下的造富摇篮。
值得注意的是,数年间中国富豪榜构成和排序几经变迁,涉及钢铁、水泥、化工、能源、房地产、汽车制造、互联网等多个领域。行业和财富积累方式的不断改变,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更新升级的一种体现。新的造富领域将成为未来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经济改革经历了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更强调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资本得到重新配置的过程中,财富迅速增长也得以实现。
当然,仅仅做大经济蛋糕和造富是不够的,在财富快速累积的同时,如何解决好财富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就成了至关重要的问题。英国社会科学院历史和经济研究员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指出,民众的幸福感更多地取决于经济增长果实如何分配,而不是它们的绝对数量。
国家统计局在发布GDP数据的当天也公布了2013年全国居民收入水平,在经济稳中向好情况下,用来反映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基尼系数为0.473,比上年虽有所下降,但按照国际标准仍处于相对偏高水平,表明收入差距较大。
要解决这一问题,客观上就必须要深化收入分配改革。专家们认为,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基本思路应该是“提低、扩中、控高”,即:通过改革调整现有收入分配格局,将“沙漏形”的社会两极向中间挤压,扩大作为消费主力军的中等收入群体占比,最终形成“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
此外,刚刚公布的中国GDP数据显示出中国经济已呈现出更加绿色的趋势。去年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46.1%,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摆脱大量消耗资源、严重污染环境、资本密集型的第二产业,让GDP更有质量,人民获得更多财富才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方向。
回应全球关切
过去一年,中国决策者根据自身国情,结合后危机时代的世界格局变化,有针对性地着手解决相关问题,不少决策表现出鲜明的前瞻性和国际视野,成为积极适应世界之变的生动例证。
美国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中国项目主管白乐明认为,中国政府利用经济运行良好的有利条件,加大促进社会公平的改革力度。相关改革思路和行动有利于改善社会经济的韧性,具有长远眼光。
围绕“可持续发展”问题,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马凯硕指出,经济快速增长增加了资源和环境压力,人类有必要通过提倡“循环经济”等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作为全球人口第一大国,中国一年来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出了全面、多样、针对性强的改革方案。
世界经济论坛中国区执行董事施力伟表示,一系列新政策表明,中国不仅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领军者,也有望成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领军者,从而为全人类的长远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一些国际战略家指出,在全球范围内国际商业和政治摩擦加剧,全球治理机构陷入发展僵局等可能影响全球化进程及其效果,甚至可能升级成为大国矛盾。然而,中国领导人的一系列改革决策及其初步成效表明,中国正成为促进国际合作和优化全球化效果的有益变量。
摩根大通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认为,今后行政改革、金融改革和财政改革等会为中国开辟新的增长源,中国经济前景依然可观。而这在经济普遍减速的金砖国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当前,在世界变革的大潮中,各国围绕新科技、新经济、新产业高地的国际竞争依旧激烈,主要经济体试图促进、利用乃至主导经济全球化的倾向并未逆转,主要经济体彼此依赖的现状没有改变。
在此背景下,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不断推出务实改革策略和行动,这既有助于培育新的国家竞争优势,也为破解全球性新老问题贡献了东方智慧和力量。(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5/7567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