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社会
翟振武:推进城镇化要注重调控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2014年01月24日 14:59
翟振武,全国公认的人口科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兼任中国人口学会常务副会长,教育部人文社科百所重点研究基地的人口学基地主任,北京市人口学会会长,同时作为原国家人口计生委、委员部的专家委员会委员,为党和国家就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提供政策质询、建议和智力支持。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在《决定》里面,提出了这样几条。一个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市化的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第二个是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管理格局,增强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第三,我觉得也特别重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逐步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为城镇居民。这个其实是一个比较新的提法,因为以前我们都一直讲要提,要让农业转移人口到城市里面来,给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这次非常明确地提出来,要逐步地把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转为城市的居民,我觉得这个是一个很重大的决策,和以前的一些想法都不太一样。第四个是讲稳步地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的全覆盖。还有一条很重要的是全面放开小城市的落户限制,有序放开中等城市的落户限制,合理确定大城市的落户条件,最后一条是严格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这么旗帜鲜明地提出严格控制特大人口的城市规模,我觉得这还是比以前更明确。
一、城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一部分
城镇化和工业化是相互交织、互相促进的,因为工业化是经济结构从第一产业转向第二产业的一个过程,城镇化是人口在空间上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人口在职业上是从农业转向非专业,城市在空间上不断扩张的一个过程。我们一讲城市化,其实主要讲这三条:一个是人口在空间上农村到城市了,职业上从农业到非农,然后城市在空间上不断地扩大,农村越来越变得小,城市变得越来越大。
那么城镇化的过程其实在实质上或者说在很大程度上,它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的一个必然结果,一定就是城镇化,现代化在某种意义上,它就体现为城镇化,所以城镇化水平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我们看到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或者国家的发展程度方面,城镇化率始终是一个非常非常重要的指标,所以在学术界、在现代化过程当中,人们往往就会说,城镇化或者叫城市化,其实它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至少在很大程度上,城市化就是现代化的同义语。所以城市化的发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那么城镇化呢,它有利于资源共享,因为它有聚集的效益嘛,有利于现代生活方式的传递、有利于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创造社会财富。
如果我们要看一看世界各个国家,我们就能够看到凡是比较发达的国家,我们所谓讲的现代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一定都是城市化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我们看看世界,大概现在有71亿人左右,那么现在有37亿人居住在城市里面,世界的城市化率,平均水平52%,其实大家可以马上联想一下中国的城市化平均水平,中国的水平现在大概52%。其实我们过去的十几年,城市化水平都觉得很快,每年提高一个多百分点,其实追赶了这么多年,我们现在看到,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其实都是世界城市化水平的平均值,也就说明,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应该说比较低的,和你的经济本身的发展程度来说,都是比较低的。 那么发达地区大概都达到了平均水平,达到了76%这个城市化水平。
我们看看不发达地区,其实都跟中国都快差不多了,不发达地区,全世界的不发达地区,都47%,中国在大概五六年前,就是百分之四十七八这样的一个水平。那么非洲现在40%,北美洲,主要是美国和加拿大了,那么81%,拉美其实城市化水平挺高的,拉美里面包括了巴西、阿根廷这些国家,其实他们城市化水平还是非常高的,79%。亚洲是46%,比较偏低一点,因为亚洲里面还包括巴基斯坦、孟加拉,有很多这样人口又比较多、又比较相对来说现在还比较贫困的这些国家。那么欧洲是71%,大洋洲66%。如果我们要再看国家的话,我们看到美国,就是这些国家几乎所有的城市化水平全部都在80%左右吧,多的还有百分之九十几的,这些国家都是比较发达的、现代化的国家了。
那么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我们看到最近几年,特别是从1994年以后,我们提升的速率非常快,每年几乎是一年一个多百分点。那么到了2012年,我们也达到了52%,那就是我刚才说的,其实我们也就仅仅达到了世界的平均水平。而就在这个平均水平里面,我们看看2000年的情况,我们达到城市化平均水平里面,在2000年的时候,我们城市化率是50%。但是如果你要是减去流动人口的影响以后,那么我们只有30%左右,也就是说,我们中国城市化目前的水平还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所以有人给起了个名字,叫做半城市化,或者注水的城市化。因为里面加了大量的、一亿多的在城市里面居住了半年以上的流动人口,而对流动人口其实,无论从他们的生活方式、从他们的家庭、从居住、长期居住,至少目前吧,他们觉得他们真正的家乡,他们还是在农村,而不是城市里面。
中国的城市化过程还是比较独特的,如果要和世界城市化过程比较起来,它有着很不一样的特征。我们看欧洲的,讲讲欧洲的城市化过程,就是一开始是英国工业首先发展,工业发展里面的纺织业发展比较快,纺织业发展,特别是毛纺业,他就需要羊毛,需要羊毛,就需要养大这种羊,那么要养羊,他就需要有土地,然后在农村圈了大量的土地,这就是英国的所谓的圈地运动。那么养了大批的羊,那么农民土地被迁走了,然后就没有土地,那么农民就开始破产,变成了无产者,那么流落到城市里面去,因为在农村里面都养羊了,用不着那么多的农民了,他也没有土地了,然后到城市里面,变成了无产者,那么城市里面有大量的工厂,工业化发展以后,有很多的工厂,于是就进到工厂里面,变成雇佣工人,那么这是现代无产阶级工人阶级的一个起点。作为雇佣工人以后,事实上他们就长期地工作,在工厂里面,主要的收入来源已经不是农业了,就变成来源于工业,而居住就居住在工业的聚集地,那么这在英国都形成了很多的城市,像曼彻斯特等等地方,都是工业发展而聚集出来的城市。因为有人口的聚集、有效益,所以这些最终变成了城市的居民。
但是在中国,这个城镇化过程,至少过去的20年,中国的城镇化过程,虽然速度很快,但是它跟欧洲是不太一样的,中国的很大一部分城镇化比例的提高,都是由于流动人口推动的。那么中国的流动人口在家乡有土地、有房屋,他可以在城市里面工作,但是他不能成为城市的居民,城市里面社会保障、城市里面各种公共服务他都完全不能享受到。现在中国城市里面的流动人口,全国的数据平均居住在城市里面的时间,平均居住时间已经超过5年了。
英国工业时代的城市化,农村的人口变得越来越小,通过一个流动人口的形势进入到城市里面,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就形成了我们叫做城市化的过程,流动人口只是一个暂时的身份。流动人口在这儿半年、几个月是流动人口,然后到了城市里面找到工作就长期定居下来了。可是中国的城镇化的过程是农村的人口不断在减少,城市的人口虽然也在增加,但是增加没有那么多,最后中间这个流动人口的渠道,变成一个新的湖泊。本来中国就是两大类人,一类是农村的农民,一类是城市的居民,结果现在是农村的农民不断在减少,城市的居民扩展没有扩展那么大,结果中间很大一部分人变成了流动人口。中国现在的流动人口已经达到了2.3亿,占了整个全部中国人口的六分之一,所以这个增长速度很快,在中国人口当中占的比例也很大,而这些人都是目前我们看到的城市化的主要来源和力量。
那么今后我这讲的是全国的情况了,城市化率,中国按照这个规划要达到70%,甚至要达到75%,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在今后,在中国这片土地上,会有11亿到12亿的人,要长期地居住、生活在城市里。我们现在只有6亿多人,我们现在百分之五十几的城市化率,我们人口13亿多,我们大概有不到7亿人住在城市里面,今后还会要有按照70%的比例,中国人口达到14亿多,那么你大概要有11亿的人要长期居住在城市里面。
未来城镇化发展趋势一个是城镇化发展的量,我刚才已经说过了,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要想实现现代化,它一定要有很高的城市化水平。因为你不可能设想说将来中国变成了一个中等发达国家,那么它还有50%是农民,你这个不可能,世界上没有这种类型的国家,所以你要想实现现代化,肯定要实现你的城市化水平。那么人口的流动,当然这里面其实主要是城市化一个重要的过程了,那么我们看到,如果要是看中国几个大的人口流动的聚集点。我们先看看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地方,我们长三角原来就是省际迁入的这个趋势,1982年到1987年,96万,然后179万、215万、679万。你看看到了2005年到2010年,2800万人口流动迁移到了长三角,而珠三角呢?是2100多万。合计起来两个三角,就在这五年之内4900多万迁过去了。
大家可以看到,刚才说人口流动,其实中国流动,因为城市化就是人口流动变更这样地域上流动的结果,那么中国的人口流动其实是三大一小的聚集区,第一个是珠三角,第二个是长三角,其实还有一个,第三个就形成了一个城市群,第三个就是北京天津为核心的,我们叫三大人口聚集点。现在城市圈不断地涌现,我们说长三角、珠三角,包括北京变化,包括中国已经形成了以三大城市圈为主体的全国多元化、多层次的城市空间格局,出现了一批区域性的中心城市和城市群。那么这三个城市群,一个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一个是以北京天津为中心的环渤海都市圈,另外一个是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那么这是三个巨大的增长集,聚集的效应非常明显。
我觉得这个趋势可能仍然不会有很大的改变,至少在一段时间里面不会有很大的改变,所以我觉得其实这里面就讲到北京的问题了。北京这么一个大的背景下,北京今后城市的人口的膨胀和增长面临着这么一个背景,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如果要讲北京,我们可以看到,北京的流动人口在1982年全国只有600多万流动人口时,北京占全国流动人口的2%;那么到了1990年占了2.28%;2000年占2.54%;2010年占了3.19%。这在全国,北京所吸纳的流动人口的份额越来越大,实际上才占了3.19%。但是广东和长三角吸收的人数比较多,所以占流动人口的比例比较大,因为人家省也比较大嘛,广东现在加上流动人口都有一亿多人了。那么北京本来自己户籍人口才一千多万,但它在全国这个比例,大家可以看到,逐年都是上涨的,从2%一直上涨到3.19%。
那么我们看到,如果要看北京户籍人口和常住外来人口的增长趋势,我觉得这个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到了2000年以后,这个陡峭的上升,你就知道北京市的常住的所谓外来人口,这个增加,你看看现在增加的这一块,我们在1998年还没有这么多,我们到现在外来的常住人口居然到了这么高的水平。现在人家说是北京的外来人口大概800多万,这还是统计的,事实上是不是超了800多万,你还都可以值得探讨。但至少从现在统计的数据,你都能看到增长如此之快,说明北京在这个城市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人口增长的压力非常巨大。
北京人口膨胀带来的问题——能源资源的紧张,这个是大家的老话题了。北京市的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上世纪末不到300立方米,现在降到150立方米左右。那么2010年北京市用水总量35亿立米,那么生活用水总量15亿立方米,上一年增加了3千万,环境用水也增加了三千多万。2010年北京通过完善与周边河北省的协调、调水,调了3.2亿立方米,但目前北京水资源仍有十亿立米的缺口,所以你作为一个这样大城市发展过程当中,水资源还真是北京非常重要的一个约束和限制。
二、城市化过程中要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
世界各个国家城市的发展历程都表明,城市的发展离不开政府对人口的合理调控。世界城市的发展往往是伴随着人口聚集的过程,包括像纽约、东京、伦敦、巴黎,都是这种情况。但是它在人口聚集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所有这些城市无一例外都采取了有效的措施来分散中心城区的人口,来延缓人口进一步流动的速度。那么当人口分散以后,再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城市的卫生、交通、住房等基础设施和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逐步提高,人口容量逐步地扩大。这样由于城市的发展需要,又会再次出现人口的聚集,如此往复,形成了一种集中、疏散以及平稳发展再集中、再疏散以及平稳发展的这样一个规律。
那么北京在过去几十年,这个城市的人口是一直在膨胀,从来就没有减少过。从解放初到现在,我们定了各种规划,先是无论如何不要突破800万、1000万,后来1200万的,后来是1600万,后来又是1800万。但每次这个声音还没落地,就已经逼近到你这个目标值了。当然有人说城市发展越快越好,但是其实可能你要发现看世界各国城市发展规律的话,你不是这个样子的。就像很多人认识中国经济发展一样,你要是到了非洲,人家觉得你们中国经济发展快了还不好吗?你们还老讲调控,而且要经济增长率慢一点。你这个可能是不经过这样的过程,你就看不到这样的规律,你说在非洲,人家都盼着经济增长率能高一点,越高越好,但是在中国经过几十年的经济发展,我们发现经济增长要都是百分之十几的话,你会遇到各种各样方方面面的矛盾和问题,反而把经济增长率降低一点更有利于我们长期持续的发展。
那么北京呢,我觉得它在建设世界城市的过程中也需要根据城市发展的规律,运用法律、行政、经济等的多种手段,严格控制人口规模,合理引导人口的分布,吸引符合城市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在北京居住和工作。城市要发展,人口还应该来控制,那么这个是讲的控制思路和规律。
那么下面介绍介绍各国控制的一些调控措施。世界各国虽然跟我们的制度不一样,虽然跟我们的背景不一样、国情可能也不一样,但是他对人口的调控,都有很多自己的措施,而且是坚决地进行调控的,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对人口进行这样的调控。
第一,制定城市规划,主动对人口进行调减。巴黎在1965年就出台了巴黎地区国土开发规划,这里面就是说城市一定要制定自己的规划,人口必须是要有规划的,有了规划就得要实行。巴黎在1965年就出了一个巴黎地区的国土开发计划,在那里面,规划就是人口规模,从1965年900万增长到2000年的1400万,那么建成面积达到多少,你看它是要在将近35年左右的时间,增加500万人口,它还是把自己规划,按照自己的发展速率、发展的可能性,它人口都是有规划的,而且它这个规划呢,从策略上来说呢,它抛弃了、扬弃了历史上同心圆的城市发展模式,转而采取了轴线式的带状发展的模式。看看现在巴黎人口的分布,它不是像北京现在一样,像个大饼一样、同心圆的,巴黎现在的城市,是它的轴线、几个轴带这样的一个发展模式,这跟它的纲要是有密切的关系的。
伦敦也有一个大伦敦规划,那么在这个伦敦规划里面,提出控制市中心区、发展分散的新城,它是这样一种规划模式,它把伦敦作为一个中心,半径为48公里的范围,由内向外划了四个圈,伦敦是划圈,内圈、近郊圈、绿带圈、外圈,分别确定它的发展目标。在伦敦人口密集的内圈,要迁出工业,近郊圈和绿带圈不再新设居民点,并且对按原来的居民点采取控制发展的政策,原来有的居民点要控制发展,新的居民点一律都不再设。然后内圈要往外迁出工业,你看它对人口的布局、人口的数量、人口的聚集都在进行,有他自己的规划,有他自己的计划。
第二,建立城市新区,分流城市人口。这是在世界各国大都市里面都采取这样一个方式,比如说纽约,纽约把临近的行政区域给纳入进来,然后减缓了中心城区曼哈顿的人口压力,规划使的城区快速地发展。
那么香港也是一样,我觉得大家对香港的情况都比较熟。香港在新界先后建立了八个新市镇,使人口从原来稠密的新九龙逐渐流入到新界里面去了,所以香港新界里面,现在八个城市里面的人口吸收了大量的香港扩张或者是移民流进到香港的人口。
那么巴黎也是一样的,巴黎在一段时间,打破了以限制为主到以发展为主的这个思路,它在原有的城市建成南北两侧,设定了两条平行的城市发展轴线,沿着这两条轴线,建了八座人口规模30万—100万的新城。新城都是沿着重要的交通干线布局,形成了城市发展的轴线,并且在郊区和新城市地区,新建了多功能的城市中心。那么分流城市的人口,我们看看它还是有作用的。巴黎新城建设使巴黎地区人口在较大范围内均衡地分布,1962年到1982年20年间,巴黎的人口(主要是市区的人口)减少了56万。
那么伦敦呢?我们看看伦敦,定的就更严格。伦敦在1945年和1947年前后,因为伦敦那个时候人口膨胀得比较快,制订了《工业重新安置法》和城市的《农村计划法》。规定,在伦敦要想重建、扩建和改建总面积超过一千平方米,都要提请有关部门批准,要发给许可证,因为1945年、1947年二战以后,伦敦人口膨胀的速度也很快,它马上对人口进行控制。明确的规定,你要在伦敦重建、改建,包括工厂面积超过一千平米,你必须得到市政府的许可证,要不然根本不允许你建。除了工厂的建筑面积进行控制外,我觉得一千平米真不多,北京工厂的建设一千平米在城市里,可能也就建了,不一定都要你批准,伦敦在那个时候你建一千平米的工厂,你都一定要拿到许可证。
第三,确立生活质量标准,鼓励人口主动地迁移。这个在国外各大城市发展过程中、人口调控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很多这样的手段和措施。就是在大城市发展过程中,如何应对和解决大量外来人口生活,特别是居住问题,也成为各大城市人口调控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在这个方面,既有失败的教训,也有成功的经验。
先看看失败的教训。墨西哥就缺乏规划,不能为迅速增加的外来人口提供住房和基本的服务,然后就不管,所以大量的贫困人口通过非法占领的手段占据了城市的闲置土地,贫民窟包围城市,就是我刚才说过的墨西哥城周围那个山坡上,你就一眼望去,全是密密麻麻的棚户区,都成了一景了。那么这些违章建筑并不在墨西哥城市政和有关部门的规划之中,政府都认为这些住宅不合法,所以他也很少在这些居住区内进行基本建设的投入和基本规范的管理,使这些居住区基础设施和医疗服务、社会福利极度的缺乏,导致贫民窟的现象愈演愈烈。所以到最后,墨西哥是形成了一个全世界贫民窟特别高度集中的一个地方。1952年的时候,它的贫民窟占城市建城区百分之二三,人口占14%。1970年,大家看,它的贫民窟的人口占了总人口的40%了,墨西哥居住的这个人口,一共墨西哥城是850多万人,他那个贫民窟居住的人口就达到了400万人,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就是城市病。这是发展到了极致,然后贫民窟的年增长率,就是人口的增长率,15%,而城市的增长率只有5.7%。所以,在大概80、90年代,墨西哥城最盛的时候,它500多个贫民居住区,400多万贫民人口,最近几年是好了一些了,它拆了很多东西,也是把周围的贫民窟都拆了。
那么成功的经验,我们来看看美国。美国在1867年就制订了一个出租房屋的法案,规定了出租房屋的最低标准,比如水的供应、卫生和维修等,那么1901年出租的房屋法案就更严格了,这是纽约的,我这讲的特大城市。纽约里面,他对纽约市制订了很严格的法案,比如说对电灯、卫生、通风设备和使用期,都有要求,还有新住房及维修标准和建筑不合格的房屋。还有你的卫生间,你必须得有很好的上下水的设施,还有美国的暖气,它很早就规定,美国暖气规定多少度。
所以在美国,失业还是就业,成为他生活水平非常重要的一个门槛,只要你工作,你立刻就租到房子,你只要租一个房租得起,你一定租的那个房子就有暖气,有上下水,有消防设施,要么你没钱,你没找着工作,没找着工作,你只能离开这个城市,这个城市你生活不下去的,失业的人在纽约,他生活不下去的,那么他就走。那么你要说找到很低廉的地方去生活,那几乎就很难找,找的不多,因为在纽约有很多上学的留学生,也包括中国的留学生,你去问问他们的生活成本就很高。然后呢,但你一旦租着那个房屋,房屋的水平就比较高,什么设施都有,还有各种各样的,我觉得我讲这事可能暗含着,北京情况就不一样,北京生活成本很低廉的时候,他能够在北京生活下去,后面也会讲讲北京的情况。
纽约的措施改善了外来人口的生活环境,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客观上也造成了中心城区曼哈顿生活成本的提高。在这个时候,政府又配套在新兴城区实行了一系列的税收和优惠政策,鼓励这些在中心城区、昂贵生活成本承担不了的外来人口,主动向郊区去迁移。在纽约的曼哈顿岛,都是大城市集中,房价非常贵,但是隔一条河就是新泽西州,一下新泽西州变成了人聚集的。
三、北京市面临的城镇化问题
我们看到北京经济发展得也很好,北京发展得也很快,但是你要仔细分析北京比较细微的一个情况,你就会发现,北京市的劳动生产率挺低的。你要是来比较的话,具体的北京第三产业,我们看看哪个产业北京都不太行,批发零售业。如果你要看看北京市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员的情况,我们看看红色的这个线是第三产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的比重,那么这个比重是逐年上升的,我们第三产业的人员占的比重越来越上升的,我们看到都占到70%多了,70%多第三产业的人员,但我们看看第三产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却是逐年下降。
我们很多现行的方针政策针对所有在京人员普惠性的政策,随着均等化服务理念的发展,进一步吸引更多的外来人口在北京来就业。举例子来说,在广东东南沿海,很多人都说现在农民工短缺,喊得很厉害,北京从来就好像没短缺过农民工,北京着急的都是怎么能够控制一点,你到东南沿海都喊,北京的各种条件都很好,北京的收入条件,你就说坐地铁、坐公共车,还有你的公共服务,当然我觉得这也说明北京很好,北京是个很包容的城市,对外来人还很善待,但是它确实也是一个原因,就在北京的生活比在东莞确实是方便得多了。
北京市现行的外来人口管理政策也很有效果,也有限。第一个,主动地积极调控,引导人口向适应城市发展需求的方向去发展。所以我觉得这个要引导人口合理分布,避免造成这种城市人口规模的恶性膨胀。这是第一个。第二个,要把人口规划、人口调控纳入整个城市的发展规划当中去。我觉得要理直气壮地要把人口的调控放在你这个城市的发展过程当中去,特别是现在特大城市了,我觉得中央有明确的说法,那么你就要把它纳入城市发展过程,是应该理直气壮、旗帜鲜明地来做这个事。再一个措施要明确有力,要重视法律保障,在伦敦、巴黎、日本都有以专门立法形式、方式确定的人口调控措施,具有强制性和刚性。我觉得在有些地方,只要是有法律依据,只要是应该的,其实国外还是很刚性的,但是在我们现在这个调控过程当中,有很多不是很刚性。我觉得北京其实有很多措施,如果要确立这个措施,它能够落实,应该理直气壮来调控,还是能够有效果的。
那么确立合理的生活质量标准,提高外来人口的居住条件,在这个方面,纽约的做法很值得借鉴,对出租房屋的最小面积、卫生和居住条件做出规定,不符合标准的房屋不许出租,这在美国很严格的。这样一方面改善了外来人口的居住条件,北京是首善之区嘛,要不就不来北京住,要在北京住,一定有一个很体面、达到一定标准的小康的生活,防止类似贫民窟和这种胶囊公寓等恶劣居住环境问题的出现。另一方面,客观上也提高了流入的成本和生活的质量,你要找不到劳动效率比较高的、收入比较高的工作,你就不在北京待着了,你就可以到外面去了。
以前在北京有一些直接的管控,比如利用暂住证不允许他来,规定很多行业不允许他们去就业,可能直接的管控现在越来越失效了。因为人流到北京找工作,所以我觉得关键不是要管个人,不要设高中毕业以上还是怎么样,有门槛,而是从生活条件、工作条件,你要想工作,你一定就必须得是企业主要雇佣,你必须得雇佣。再还有一个介入居住证的制度,构筑了首都政策的高低。我们原来有暂住证,现在已经实行不了了,还在实行,但是实行的效果不是很好。那么入户,你又不能这样大规模地来入户,要提供公共服务,公共服务一提供就是普惠制了。公共服务应该可以分出一些层次来,比如说像在美国,它也是规定一年以上和几年以上,才能享受到他的公共服务,不是说人只要来了,是个人只要在这儿住着,比如说美国的大学,你要到了这个大学所在地,进了这个州,住了一年以上,你交学费才能按公立学费的标准交。你住这个州一年以下,你就只能是交高的那个学费,美国公立大学的学费对本州的人是低的,你必须得住在这儿,住一定时间。如果有居住证制度暂时地替代,至少能够起一部分替代作用,使这个公共服务也能分出层次来,这样上海和广东在实行积分制,其实它就是指公共服务方面,已经分了层次。要用正规军取代非正规军,讲的是北京非正规就业的人员特别多,再一个,提高共同成本,挤出低效率企业的务工人员。北京发展不可能说将来你劳动生产率这么低,你能发展成一个世界城市,你就应该提高劳动生产率,这是一个高劳动率、高效率的一个世界一流的城市,而不是靠每人一个小摊支撑起来的经济发展和世界的这样一个城市。所以一定程度上,这样做能够提高企业的用工成本,而且能够提高我们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我们企业的规模效益,也有利于整个产业的升级换代,转变你的经济增长方式。
最后一个,我觉得可能自己的想法,我觉得一个执法要严,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而非随舆论摇摆。这个我就不说了,有很多东西,比如说地下室的清理,这是为了改善人家住在安全的房屋里面,不是说要想把流动人口就一定要虐待他们,这是让你生活在更安全的环境里面,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对群众生活有利的,要求你必须得给所有人上五险一金,这对流动人口也是一种保护。我觉得从这个意义上来做,我觉得以人为本,以人民的利益在第一位,这样来做,而不要说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高中毕业的能来,不高中毕业的就不来,你这个显然就把路想得不是很正确了。我觉得要引导舆论,因为现在这个舆论,以前可能不太重要,现在这个舆论真是很重要的,有的你做得对了,经过舆论有些人一放大,你都没有道理了,我觉得我们有些时候呢,这个舆论还会很支持的,
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我觉得是应该也必须调控,至少目前一段时期,特大城市的人口应该是调控的。人口规模是可以调控得住的,增速减缓或者不增,甚至一定时期内下降,这都是有可能的。世界是有这种先例的,我看过朝阳的这个资料,我发现朝阳流动人口2011年194万,现在下降到172万,两年中下降了22万人,2011年比2010年减少了17万人,2012年比2011年减少了4万多人,我觉得这都是在整个全国城市化、汹涌澎湃地城市化背景,北京整个的流入人口不断涌入增加的条件下,它能够做到。
那么在全国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北京面临着更大的、长期的压力和困难,我刚才说了,全国人都要聚集,你不往北京聚,你往哪儿聚集啊?那么朝阳区在北京各区当中更难,不能松懈和麻痹,因为去年说北京的流动人口比前一年下降了一点,但我觉得这一种是暂时的,不管是金融危机也好,还是什么各种原因,暂时的,北京面临着流动人口涌入的更大压力,这是确切无疑的。全国还要有几亿人要进城啊,你北京这么大一个城,你总得要有人进来吧?你一旦挡不好,还要进得更多,所以我觉得,面临着更大的压力。特大城市的人口规模调控,我觉得要旗帜鲜明,这是我自己认为,旗帜鲜明。第二个理直气壮,要求给流动人口要改善他们的生活待遇,要务工,你必须设五险一金,住房必须要住在安全的住房中,我觉得这都是理直气壮地来做,非法的摊贩、没有证照、没有卫生条件的摊贩、小企业去管理,然后提高劳动生产率,我觉得都是理直气壮的。当然第三个,我觉得还要以人为本,所有做的一切不是为了管卡,你是为了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改善生活质量。
我觉得引导舆论可能以前说的都不多,在现在的形势下,我觉得互联网非常发达的条件下,做什么事情,特别是做特大城市人口的调控,我觉得舆论事先的引导、宣传,做好充分的准备,你才能解决很多的难题。我觉得作为特大城市的发展来说,既有必要在一定时期内控制人口,也能够实现人口的控制,实现城市人口、城市健康持续的发展。国际上有这种先例,北京正面临着这种困难,朝阳区也有自己的经验、也有证明,所以这个人口的控制、特大城市的人口调控,我觉得是能够做到的、能够实现的,而且做到了对北京的发展、对北京长久持续健康的发展会有重大的益处。
责任编辑:陈航舟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4/7568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