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理论短视频 我来说

常回家看看——如何让父母幸福养老

2014年01月24日 15:40

 

主持人张宁: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网友比较关注的,是问陈彦老师的,“虽然现在大家物质条件不断的提高,但是生存压力也比过去大了很多,很多金钱也没有办法解决的实际性问题困扰着我们,尤其是离开家乡在外地打工,这些年影、视、歌作品方面关注过吗?自己有什么切切实实的真实感受?”说到这儿,反正我看他这个问题我就想起那个汪峰唱的那首《北京爱情故事》,也是很多外地的年轻人来到北京很大的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面对金钱、诱惑、爱情,还有自己的心的一种最后的回归。我不知道陈彦你在平时私生活当中,除了创作以外对这个社会层面养老话题,包括你父母有没有跟你探讨过这方面的问题?

陈彦:肯定有,因为总体来说,放眼望去,这一代人,刚才像江老师说的,以前人都怎么养老的,好像不觉得什么。

江小鱼:孩子多了,隐蔽了,藏老移民。

陈彦:分摊一下就过去了。

江小鱼:现在分摊不了了。

陈彦: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确实我觉得养老问题不是个人的家庭的问题,应该是一个社会型的问题,总体来说,我们最后其实剧的结尾所提出的那个养老院,其实是一个很乌托邦的,希望以,养老院因为给我们的印象,包括我自己为什么会有感触,我妈说他们会去养老院,我说不会让他们去的,在我心目中养老院是谁去的,五保户、孤寡老人或者子女特别不孝的人才会把父母送到养老院,我特别不能忍受这一点。其实我就想,这个养老院如果是很开心的地方,像托儿所一样,老人在那边打麻将、唱歌,有各种兴趣小组,这样的情况下可以让父母去,他们在那可以打发他们的晚年时间。

主持人张宁:晚年生活很丰富。

江小鱼:某种意义上是一个幻觉,就像2012年的时候有两部电影许鞍华的《桃姐》,还有《飞越养老院》。《飞越养老院》就是乌托邦,《桃姐》也是刘德华演的特别好的电影,同时在看养老院的话题里面记者也有很多探访,实际上在养老院老人们的生活不是像大家想的,只是一个肉体的栖息之所,经常会说老有所养、老有所爱、老有所为,精神上的各种东西在里面看不见的,残酷的说,那个地方可能就是一个生命倒计时的一个地方,实际从这点来说,其实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还有特别多特别多。

 

陈彦:对,如果寄希望于在社会层面或者哪怕一个社团互助型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江小鱼:现在连基本物质上的肉身上的养老,我们现在还处在一个大家非常力不从心的阶段,从社会到个人都力不从心,实际我觉得我们不能说因为仅仅在物质上对老人力不从心我们现在就觉得要把他们精神上的那种感受要当成第二步,其实我觉得在第一步就应该做很多事。

主持人张宁:这个很真实。

江小鱼:很重要,包括我们现在的那些没进养老院那些空巢老人,他们的寂寞,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老人,他们甚至有的可能有夫妻俩都分居两地,一部分跟着孩子这儿,一部分在老家,甚至还有我做过一期节目,也特别惨的叫“失独老人”,他的孩子独生子女,结果白发人送黑发人,这辈子不可能再有孩子了,他们现在也都六七十岁了,他们的那种问题也特别多,这种老人现在全中国也有一百多万人呢,失独的。

陈彦:对。

江小鱼:更重要的是社会层面,我们之前开玩笑说的养老移民,是在一个农业社会,他在农业社会里面他的那种宗族整个的伦理能保障整个系统把他通过家庭的价值去正常运转,而我们现在所谓的现代社会,实际上他更多的是要有赖于社会的保障,福利保障系统去完成这件事。

陈彦:但是这个因为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才会最终这个剧还是希望唤起儿女的孝心,因为家庭的养老目前还是老人的主要的方式。

江小鱼:而且这个过程还真不能太漫长,因为你不能让对方老人,我们现在身边的老人等不到这一天,就像刚才说的,现在70岁的老人、60岁的老人报名100年后才能进,他得先保证自己能活到160岁,才能够进养老院,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要,我觉得我们社会各方面的资源应该迅速的倾斜到这边来,迅速,不能说这个事50年后、100年后解决,不行的,因为现在老人就生活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这些老人。

主持人张宁:其实我们知道赵宝刚导演的每一部剧作都是一个社会风向标,而且从去年一个《北京青年》就让所有的青年热血沸腾重走青春,上次采访他的时候他也提到了重走只是一个形式,其实根本是让你心里面有重新走的这样一个旅程,回顾一下自己到底想要什么,目标更准确的向下走。同样这部《老有所依》也一样,就是说我们呼唤的刚才陈彦说过的,目前中国养老主力还是在家庭上,当然我们是对社会和政府是有预期的,而且在很多政策保障上现在还是有点力不从心,当然我们也看到了,包括呼吁二胎的政策,国家现在已经非常重视,也意识到老龄化问题很尖锐了。咱们还是跟着本子的结局走,陈彦在设计结局的时候设计到了说江开国在跟木兰强调说桐城是生你、养你的,让你展翅高飞的,不是让你回来等死的,就是陪着老人。虽然这个话有点过,但是我们能够体会到父母这种心态,最终陈彦写的结局是老人来北京,等于化解了矛盾,是他们愿意来牺牲自己,说的有点残酷,但事实上是这样的,一个老年人最后选择留在了北京,陪着子女。我想问问陈彦,这里面有没有艺术化的处理?有人说这个结局有点过于理想化,等于还是牺牲了老人,成全了年轻人。

 

陈彦:江开国和江木兰这对父女的选择,可能是我个人的喜好吧,目前来说我觉得这也是可以的,成立的,也许父母在大城市住一段之后他也能够喜欢,比如我父母,当时说小住,结果就没走了,一直住下来了,一直住了四年。

主持人张宁:天哪。

陈彦:我爸爸原来再早七八年以前来北京住两个月就要走的,他受不了,北京太大,陌生,没有朋友,但是他现在四年住下来,小区里边那些老头、老太太都是他的朋友,别人家的家家户户他也都知道,他们家又生孩子了,他们家的狗狗又怎么样了,建立了新的人际关系,所以他现在不提走了,说挺好的,两个闺女都在北京,也愿意在北京跟我们在一起,对他来说我们当然是最重要的了,他最后最重要的精神寄托,所以他愿意跟我们在一起,也就挺好的,所以这也是成立的。

另外一种就是,儿女为了父母回去也成立,只是我们选择了其中一种结尾而已,到底是哪种其实因人而宜的,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选择。

主持人张宁:这点我也赞同,我说我身边的一个例子,像小美一样,我有一个大学的同班同学,他是家庭变故,为什么说,其实戏剧艺术作品当中有时候大家会觉得矛盾性冲突会增加很多,但是现实生活当中也不乏有人是同时摊上了一连串的事情,我的好朋友是她的婆婆,两个人刚刚结婚,还准备攒钱换大房子,可是婆婆得了癌症,一年之内家里倾家荡产,对老人很孝顺,最后治病都借款了婆婆一年还是走了,婆婆跟公公感情特别好,精神垮了,公公在外地,而且还上班,没退休,家里也不雇保姆,整个一个男人的生活垮掉了,然后这一对子女就是很矛盾,最终他们就是在今年的时候2014年了,选择把他们那套小房子卖了,毅然决然的就回到了地方,然后过着更舒服的生活,正好换了一套大房子,等于投资了,守着公公,把自己爸妈也接到省会城市,所以这是很幸福的。

但是我为什么说在养老问题上我们也不能看完剧作品之后就很极端的理解好像都是困难,其实也是因人而宜的,比如说有的父母是很新潮、很时尚的,我觉得在养老问题上,可能刚才我说的是做牺牲的还是比较悲情色彩一点的,其实有些父母是,他们的适应能力很强,而且我爸跟我讲过,他说是这样的,现在我已经马上退休了,我退休之后,你看我的这帮朋友家里都有孩子的孩子了,所以我们这帮朋友圈子的半径会越来越大,就是大家不太像过去都出来喝喝吃吃的,都在家里照顾自己下一辈小孙子什么的,说如果我们70多了,那时候该你考虑养老了吧,人家都是围着自己小家庭转,而且我们也不可能天天出去有饭局、有酒局了,而那个时候我们也不可能天天去爬山、游泳,所以你在哪、孩子在哪儿、哪儿就是家,所以到时候只是守着你了,我觉得这个可能让我更感触吧。

江小鱼:这个可能,一个是我们的晚辈跟长辈之间相互之间理解的过程,还需要社会提供让我们的晚辈跟长辈们能够把彼此梦想合为一体的环境,我觉得这是一个三方的问题,就是当比如像我们在片子中看到的这种选择,他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他回来了没有问题,我觉得甭管是老人来北京,或者是小孩回到当地,你都需要解决一个社会问题,社会环境问题,就像很多,你像很多你到了北京,到了大都会,怎么让那些老人们老有所爱、老有所养,不会感到寂寞,可能靠个人是不能完全解决的。年轻人他回到他以前的地方,实际内心他也有他的寂寞,他的那种遗憾,他的很多东西,你会发现很多人还是回来了。我觉得这双方其实归根结底都是应该有赖于我们整个社会整体的环境能够完善起来,其实这些问题某种意义上来说其实都不会是问题。

 

主持人张宁:我想问一下小鱼老师,您的父母家里子女多吗?

江小鱼:我自己是三个嘛,还有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妹妹。

主持人张宁:没有养老压力吧?

江小鱼:因为本身他们就是退休了,都有工资,而且他们像都是在当地,本身南方,环境也很好,他们都是那种,几十年了各种同事、朋友都会在一起,所以他们肯定就是居家养老。

主持人张宁:那两个子女是在当地守着他们?

江小鱼:在当地。

主持人张宁:我觉得这种不用担心了。

江小鱼:但是我妈每年会过来,因为我的孩子还小,会过来一块带什么的,会带大半年。

主持人张宁:这种挺好的。陈彦,你说父母也愿意跟你在这儿住着,适应了,我觉得这个时候可能我们更加呼唤我们的整个社会养老保障方面的,这个养老保障里面当然也有硬件和软件的,所谓硬件就是我们说的基础的养老院这些,我们的肉体、我们的健康的保证,幸福指数。另外就是软性的,就是在保证了基础性之后我们的精神层面,包括我们怎么跟这个家庭互动的更好,但是很欣慰的就是,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了,而且我们可以看到。

陈彦:对,比如说我爸妈,我们老家杭州的,所以他们现在基本上,我爸在北京看病,医药费都可以回去报。

江小鱼:那好。

陈彦:其实已经进步了很多很多,其实我觉得更多的还是要唤起全社会,从个体到社会的这种意识。

江小鱼:而且要快速的行动。

陈彦:没错,光想不行赶紧做起来。

江小鱼:要不然这批老人别让他们等不着。

陈彦:这批老人是最不容易的,江开国这个女儿就能听出来,因为他们经历了整个比较,我爸就属于长身体的时候就赶上三年自然灾害了。

江小鱼:还有你给女主人公起的名字,木兰,注定了她要为爹操心。

陈彦:对,所以就是,我觉得小鱼老师说的特别对,不要让这一代老人等的太久,这个挺着急的。

 

主持人张宁:刚才你说了北京要排100年,我想知道这里面是不是包括很多外地流入的人口也算进去了?

江小鱼:不是,这个100人指这个养老院报名要报这个养老院的,因为整个养老院的床铺有限,比如就算有1千张,但是这个养老院住人是要住一辈子的,每年空出二三十张,但是报名有1万多人,一万多张除以二三十不就是一百多人,走了你才进去,我们现在养老首先环境问题,连硬件我们现在还达不到。

陈彦:而且尤其对养老院最渴求的是失能的那一群老人,因为那个对家庭的负担太重了,除非子女当中,失能老人首选配偶来照顾,配偶照顾不了就得子女,子女当中就得有一个人专门不工作了辞职了照顾老头老太太。

江小鱼:就是两口子中有一个把四个老人照顾好了,目前妥协的在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妥协比如社区养老,在一个小区里面,这样大家,这个小区的老人集中在一起养老,这样每个人出一点钱,因为彼此之间也都认识,也都熟悉,孩子们要去照顾有个三长两短方便一点,同时要完善你的医疗系统,你的各种系统,这样相对来说可行性大一点。

陈彦:对。

主持人张宁:我觉得这是很好的建议,在社区里养老,就地养老。

江小鱼:就地,就是社区,因为你在家里面,现在的小孩,80后,你让他走了,让一个人全力的做这个事,第一,还有他的经济条件各方面,除非社会奖励你,社会说行,你们只要两个出一个,我们给你发工资,你怎么着,因为你也在为社会解决问题,当然你还得保证你们家的人别出事,有好多问题。

主持人张宁:对。

陈彦:具体分析起来是特别特别。

江小鱼:都可以作为你续集里面的内容。

主持人张宁:所以我们一直在探讨对社会有什么期许、有什么样新的建议。

 

江小鱼:就像我们比如100年前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大家在讨论当时易卜生的话剧《玩偶之家》,娜拉出走之后的故事,现在《老有所依》讨论父母之后的生活。

主持人张宁:对于社会来说养老保障方面除了继续完善之外,还有什么更大更好的方法也能够让人流不那么在北上广集中,因为我觉得中国现在有一个人口的既定形成的这样一个现象,跟任何一个世界的其他国家不一样的,就是我们的人口基数真的太大了,不完全统计也是13亿之上,如果你想所有的精英都在北上广,这些外流精英父母的团队也充斥着这个城市的养老机构,确实也承受不了,所以我觉得城乡差距还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就是说不光是我在这个城市把养老的问题都给你做的很完善,同时让人流分散开,尤其二、三线城市分散开,不光是工业、产业、文化的发展,这样很多人才会稀释一些,稀释掉一些可能会就地发展,比如我是山东人,我可能大学毕业之后回家,回家乡建设山东,有很多文化产业繁荣的工作,那好,我就就地给父母养老,其实如果人都能在家附近就地工作生活挺好的,现在已经看到这样的端倪了,说现在90后找工作,绝对离自己租的房子越近我就就近找工作,搜百度地图,我觉得这个可能就是很新型的方式,城乡结构如果逐渐的减小的话,可能二位都是南方人,如果未来比如20年之后,我们的子女再大起来的时候,我们到二、三线城市跟北上广都没有差距的话,那个时候养老我觉得相对的压力不会像现在这么棘手。

江小鱼:如果让人口分散,最重要的、最关键的其实特别简单,你就是让社会资源分散,社会资源不分散,人口永远没法分散,比如你想,说白了,就像美国似的,政治首都在华盛顿,经济首都可能在纽约,工业首都可能在芝加哥,把整个都分散下去,因为实际上我觉得中国目前问题其实不是城乡的差距问题,是区域的差异问题,你说南方,像江浙一带,像他们老家那一带农村过的比西北城里面的人过的还舒服呢,实际现在好多的乡村,像东南,像南方的很多乡村,生活实际上比这种城市里的生活要更舒服,无论从经济上还是物质上,所以我觉得更多是要把整个社会资源进行扩散,不要过于集中在一个地方,我们中国的很多的他这种城市建设的思维是个摊大饼的思维,像打靶似的,实际要变成不同社区性的思维,实际未来的公民社会都是社区型社会,把它变小,在很多小城市,他依然能够享受到非常完善的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的各种保障,他自然就在那边很踏实、很安心,就不会产生这种信息焦虑、资源焦虑和我个人发展的焦虑,所以我觉得实际上把社会资源匀出去了、甩出去了,其实什么事都不会难了。

 

主持人张宁:陈彦老师对于养老的问题还有什么好的建议?

陈彦:没有更多更好的建议,因为其实这确实是一个现阶段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简单的一刀马上下去就立竿见影,真的不可能,像小鱼老师说的其实是一个综合性的,所以我觉得大家能够多一点意识,我觉得其实我更多的还是希望个体上的一些准备。

主持人张宁:准备这个词很好。

陈彦:包括宝刚导演说的心态问题,准备,比如说我觉得已经发生的咱们就尽量去解决,但没有发生的咱们是不是让他不发生,就比如中年人开始你就应该注意你的生活规律,然后身体,因为我觉得其实写完这个剧我最大的感觉就是,老了以后有没有钱真的不是最重要的,身体好不好才是最主要的,因为如果你身体健康你可以自主行动,其实你吃一口、喝一口的那都不是太大的问题。

主持人张宁:很简单的事情。

陈彦:但如果你失能了,你变成需要人照顾,就是里面吕希他妈妈的形象,最后她的走是一种解脱,太惨了,到你老的时候躺在床上吃饭都需要人喂你,是很郁闷的事,能不能防患于未然,在自己没有那么老或者这个事情发生之前对自己现有一些预警。

江小鱼:其实你说的是个人对于我的身体的控制的权利,其实也来源于社会的保障,不能说到老了养老的保障系统完善,其实整个社会的,当你年轻的时候就有相应的那种吃喝拉撒整个社会系统的健全之后,你在年轻的时候你的压力就不会那么大,你压力不会那么大就有时间调剂自己,现在再说我年轻时候要保养、要养生,没有办法养生,你要加班、你要上班、你要挣扎、你要奋斗,怎么有时间,不趁年轻的时候消耗你的能量,老的时候怎么着,无数的焦虑,我觉得社会通过各种的,通过出生的时候就建立好的良性的社会保障,就像有的国家、地区一样有非常良性的社会保障,从小到大是没有压力的。

主持人张宁:《老有所依》给我们每个人所有的启示就是预警,好多事情要提前做好心态准备。

江小鱼:对,只有少有所养、少有所依才能够老有所依。

主持人张宁:这句话总结的非常精辟,少有所养、老有所依。我看到网上对这部片子有相对完整的一段评述,说宝刚导演用了一种平和的调子,没有讽刺,真实反映了社会对养老问题的职能缺失,以及单独依靠家庭来养老人给人造成的重压和力不从心,这部作品其实在为社会宽心,在告诉老人去养老院并不是儿女不孝顺,是一种大趋势,也告诉中年人,你们的苦难大家都懂,再忍一忍,更加是想办法呼吁社会和政府中年夹心层的养老问题,老有所依有真正的代表性,老有所依其实养老问题并不是家庭问题了。不知道陈彦老师这个评述是不是满意?

陈彦:特别满意,其实一个艺术作品最后有这样的反响特别特别欣慰,很幸福。

 

主持人张宁:我们也想问一下,您自始至终也在关心这个社会层面和这样的大的问题,接下来在新的动向上,春节了,我觉得肯定现在很多人都在关注你,接下来会给我们带来另外一部怎样的作品?

陈彦:接下来先过春节,先度假,好好玩。

主持人张宁:商业机密,但是还是会继续关注社会层面的问题,还是会跳跃一下,搞笑或者偏喜剧类型的?

陈彦:我不会说有明确的目标,因为我写东西基本上都是有感而发,什么东西触动我了就可以写,就是这样一个情况,所以下面应该也会写一个自己有感而发的东西。

主持人张宁:还是生活剧,应该是。

陈彦:对,这肯定的,暂时还没有想穿越的事。

主持人张宁:跟着感觉走,跟着生活的脚步走。今天也非常感谢江小鱼老师和陈彦老师做客《我来说》,春节的时候在这儿也希望二位给我们的网友来送祝福,先听听陈彦老师说什么,我们看一下。

陈彦:在马年来临的时候,希望所有的朋友能够像小马一样,撒着欢的往前奔,过着开开心心的一年。

主持人张宁:撒着欢,每个人都快快乐乐的。小鱼老师呢?

江小鱼:我希望,马年来了当然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朝着我们最终的生活和社会理想越来越近,越来越近一步。

主持人张宁:我们今天很开心,还是跟二位就《老有所依》这部剧聊到了很多我们作为百姓也好,作为文艺工作者、创作者也好,对于我们现在养老话题的一个共鸣、反思或者是预警,以及未来希望我们的政府也好,或者社会层面也好,还有回归到我们家庭层面也好,我们怎样真正让自己的老人安享晚年天伦之乐,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再次感谢二位,也谢谢我们的工作人员,祝大家新年快乐,马年吉祥!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4/7568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