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理论短视频 我来说
常回家看看——从“老有所依”谈养老
2014年01月24日 16:10
主持人张宁:大家好!欢迎来到《我来说》春节特别节目,今天又有哪位贵宾会来说点什么呢?今天我们非常非常开心的邀请来了两位贵宾,第一位就是著名的编剧陈彦老师,欢迎您!陈老师!
陈彦:你好!
主持人张宁:在陈老师旁边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著名文化评论人和影评人江小鱼老师,你好!
江小鱼:非常感谢,主持人好。
主持人张宁:非常感谢今天两位来到我们演播室相聚,我知道两位在文化领域很有话语权,而且非常关注社会层面的话题,最近在网上您觉得哪个话题是您关注的?
陈彦:春运回家买票难。
主持人张宁:您尝试了吗?
江小鱼:没有,但是我看网上这样的话题比较多。
主持人张宁:小鱼老师呢?
江小鱼:我关注的两个事,一个是除夕放假的事,还有高速公路免费的事。
主持人张宁:说到春运,人家说在国外很少有这样非常盛大的场景,一年一次,而且春运高峰的时候人山人海,让外国人不可思议,但是恰恰又是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一到春节家人团圆,共享天伦这种传统的文化习俗是有关系的,也是中国人家庭观念非常好的体现,这就不得不提在2013年有一部非常大的剧作推出来了,到年底了,就叫做《老有所依》,而且我们知道陈彦老师就是《老有所依》的编剧,再次感谢您来这儿。因为其实我们知道宝刚导演的每一部剧作都会引起很大的社会共鸣和一些社会问题的探讨和热议,我们幕后的英雄其实还是很少走到台前的,尤其是编剧这个角色我了解一直是很低调的,所以我们今天也是卢山真面目看到这么漂亮的美女写了《老有所依》这样比较社会题材,而且又是一部老年题材家庭的伦理剧,所以我们跟小鱼老师还是想听一听,春节了,大家都要回家团聚了,《老有所依》咱们一块聊一聊。
首先问一下陈老师,您自己当时创作这个剧本的时候,因为您很漂亮,分不清是80后还是70后,为什么有这样一个剧本的构想,最早因为什么?
陈彦:最早好几年前了,三四年以前,因为我是比较典型的,上大学来了北京,然后在北京工作、生活,成家,不再回老家,父母其实特别希望我回南方,至少回上海,但是我觉得作为文化,确实在北京的整个氛围各方面特别好,就没有走,父母也是,几年前从老家过来,来北京跟我小住一段,当时是小住,他们住不惯,不喜欢北京,觉得北京太大,什么都不方便,陌生。当时就跟我说,现在还能走,再经常过来,以后再上年纪了再老了可能就在老家找一个养老院,当时听了一下不行了。
主持人张宁:你是独女,是吧?
陈彦:也不是,我还有一个妹妹,也在北京工作。我当时就觉得,我没想过这个事,其实父母已经考虑了,那时候我爸60几,我妈才50几岁,我真的没有想到,一下特别有感触。后来有一次同学聚会,也是高中同学,好多年没见了,就坐下来聊这个话题,说他们的父母都跟他们说过类似的话,因为他们的父母不是在上海就是在北京,特别心酸,有了这个念头之后正好跟丁总、宝刚导演认识,就说了这样一个想法,他们特别支持,就支持我把这个戏写出来了。
主持人张宁:当时是几年前?
陈彦:有这个想法是2010年底。
主持人张宁:到最后这个剧上映的时候是三年的时间。
陈彦:整整三年。
主持人张宁:三年写一部大剧,真的用心了,磨出来了,才有这么大的共鸣。但是这三年在创作过程当中,改本子痛苦吗?
陈彦:还行,肯定是有痛苦,因为确实这个戏里边涉及的层面也比较多,各方面,但是也不痛苦,因为确实宝刚导演和丁大姐他们的生活阅历、他们的见识给了我很多很多帮助,所以还可以吧。
主持人张宁:而且导演也在不断的跟你碰,在本子创作过程当中。
陈彦:是的。
主持人张宁:我想知道这个本子三年的时间,开始拍的时候是从什么时候?
陈彦:拍是从2012年的12月份,所以其实整个写剧本是两年,写完初稿再加上修改。
主持人张宁:在本子碰的过程当中,因为导演要开始实拍了,小鱼导演也是导演,导演跟编剧之间的碰是很顺利的吗?因为这个我不太了解。
江小鱼:我觉得导演跟编剧之间有各种关系,可以把人类所能想像的所有关系其实都可以在不同的导演跟编剧之间呈现,有时候是朋友、有时候是敌人、有时候是亲人、有时候是一种互相虐待的关系,他是一种特别错综复杂的关系,因为最终电影得通过导演塑造出来,但是所谓的剧本剧本一剧之本,但是剧本又是推动后期整个塑造的最重要的一张图纸,相当于这个编剧是设计师,导演是个工程师,负责把这个楼盖起来,但是整个图纸是编剧,所以我觉得更多时候其实是一个亲人的关系,像亲人之间,就像我们在很多,像《老有所依》等等的那种家庭伦理剧里面看到,这种亲人之间的关系跟外人不一样,外人之间可能要么很客气、要么很提防,亲人之间可能老是在吵架、纠结之间,后来越来越密切,导演跟编剧之间就是这样,一个编剧不让导演折磨的痛不欲生的编剧一定不是好编剧。
主持人张宁:原来是这样的。宝刚导演跟本子,我不知道,也想探寻一点秘密,起过争执吗,创作过程当中,两个人有没有不协调的想法?
陈彦:基本上还不多,这个戏真的不多,所以我说我很幸运。
江小鱼:而且你看陈彦也是一个特别温柔的,非常贤惠的那种,一个兰心蕙质的女孩,特别了解导演需要什么,刚刚说的导演跟编剧亲人的关系,她像特别懂事的东方儿媳妇,特别乖巧,悟性很高。
陈彦:倒还不是,总体来说这个选题双方都比较有感觉,因为我整个架构过程中基本上那三条线的构置导演也是认可的,所以在剧本修改阶段比较简单,因为从一开始就有一个大致方向是一致的,还可以,不是说我提供的剧本是导演完全看不懂或者没有感觉的,可能会很痛苦,具体来说,一开始就是一个方向是大家已经统一了。
主持人张宁:契合度很高了。
陈彦:对,调整的地方都是比较局部的。
主持人张宁:我觉得这样是特别难得的,就是非常高的默契度的统一。实拍的时候我知道,有好多编剧说,我当时想的故事是这种感觉的,为什么导演拍完是这种感觉的,拍摄现场你没有监督吧?
陈彦:没有,我记得开拍半个月吧,最后的结尾还没有定下来,因为我开始提供的结尾有点过于残酷、过于狠,导演喜欢其中的一点,但是他又觉得太狠了,我们还没有想好怎么改,有一次我去了剧组,那次我感觉真的挺好的,心目中想像的都变成了画面了。
主持人张宁:我们特想听听创作的遗憾,没有狠到那个份儿,当时是有多狠,我想知道这个不为人知道的结局?
陈彦:这个不能说。
主持人张宁:太残酷了是吧?
陈彦:有些比较残酷,因为我个人的喜好是比较喜好那种带有残酷美感的作品,所以说白了就是悲剧对我的冲击力那个更强。
主持人张宁:创作的冲击力更强。
陈彦:电视剧还是一个大众的文化产品,所以不能够过于的艺术,所以做了一些调整。
主持人张宁:更接地气了。
陈彦:即便如此最后呈现在荧幕上还是有些遗憾,还可以再收一点。
主持人张宁:我想知道最后你看完了整个电视剧,我相信你自己肯定是在家很认真的每一集看完了,跟自己当时想的贴合度高不高,如果打分跟你当初想像的贴合度有多少?
陈彦:90分吧,我从业以来写的十几部电视剧贴合度最高的一次。
主持人张宁:而且搭档也非常厉害。
江小鱼:电影更多是导演的艺术,电视剧是编剧的艺术,因为实际是由大量的台词推动故事发展,所以一个所谓的电视剧好不好,其实在编剧的时候,在剧本的时候,其实就差不多定下来了,就是你所有导演只不过是可能只是把这个事做的更完美一点或者做的更好一点,但是基本的元素一定是在剧本中间已经成型了。
陈彦:对,而且会有一些很出乎意料的,这场戏这样处理了,那个镜头是这样来,确实是会有一些,一看就是整个班底都用心了。
主持人张宁:反而给的惊喜更多了。
陈彦:是的。
主持人张宁:因为小鱼,我老叫小鱼导演,小鱼老师自己也是编剧,等于跟陈老师这个角色上你们是非常统一的。
江小鱼:对,她是职业编剧,我属于,有时候我反正,因为我自己也写作,所以有时候电影剧本我自己写,电视剧本写不了,因为那个体量太大,你得一两年,最起码得半年、一年的。
陈彦:起码一年。
江小鱼:所以我对电视剧的编剧都特别的崇拜,因为我对我干不了的事都特别崇拜。
主持人张宁:因为2013年我们知道有一个叫《咱们结婚吧》,这个剧非常出乎意料,都非常喜欢它,是大龄男女婚姻恐慌的问题,相似的题材也有在投放,那么《老有所依》这个剧如果在电视剧市场上2013年投放这样一部题材的剧,会不会担心有风险?
江小鱼:我个人觉得其实不会,因为电视剧整个欣赏的主体都是心智、生活阅历都比较成熟的,因为亲人实际上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现代社会来说是你生活中的一部分,因为大部分的家庭里面可能,实际是亲人不可或缺的,年三十晚上不边电视边一块吃着水饺,你觉得都不对了,所以他是你的亲人,所以在电视机里面更愿意呈现出本土的、跟自己贴近的故事,这种无论多少都不会烦,所以你看一些人即使写穿越、写过去的宫里的事,也貌似是写当下,其实我觉得电视机里呈现的内容就应该跟那种观赏者主体要发生一种特别直接关系的东西,越多越好,其实不烦。
主持人张宁:《老有所依》我知道您工作肯定忙,要抽空哪怕是看没看几眼?
江小鱼:看了,因为打开那么多频道都是《老有所依》,而且一看,打开电视机里边都是《老有所依》,你再看到很多的时政的话题里都谈到,我们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的社会,我们自己做的节目里面谈到的话题都是关于养老的话题等等等等,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你不能不面对的话题。
主持人张宁:您自己是影评人,今天给您出一个题,但是您不能偏心,看今天陈老师非常美丽就说的影评很好,人家说影评人非常之犀利,今天在现场您敢给陈彦老师做影评吗?几句话就可以,关于《老有所依》的影评。
江小鱼:评陈彦老师的《老有所依》。
主持人张宁:当然是《老有所依》。
江小鱼:因为首先我觉得这种题材一般人不会触碰他,因为这种东西的确是一个很残酷的话题,因为我觉得人老是一件特别残酷的。
陈彦:会吃力不讨好。
江小鱼:而且整个社会就是老有所依,其实任何一个正常的和谐的社会里面人们所要抵达的终极的关怀,对老人的关怀是终极的关怀,实际在我们大量的影评上面看到的可能都是大量的年轻人的,包括宝刚导演之前大量反映年轻人的或者反映中年人的一些片子,但是我觉得现在陈彦把触角触及到我们这个时代,每个人都必须要面对的东西,我觉得是给社会做了一件很有价值的事情,我们不要忘了你在家里或者出外奔波的所有目的,都是为了让家里人所有人都善始,说不好听的还得有善终,所以能够在我们祖国荧屏上让每个人都拉回到我们工作、学习生活中的主要目的清晰下来,我觉得这件事就是特别特别有价值的事。
主持人张宁:就是当下这个浮躁的社会。
江小鱼:因为大量的人在大都会里面忙碌,你都忘了你干吗来了。
主持人张宁:这个评价已经很高了,陈彦老师满意吧?
江小鱼:观后感。
主持人张宁:我也有这种感觉,每个人都在忙,真的不知道为什么而忙。
江小鱼:所以不是在做一个职业编剧的事,实际是在给每个人都提醒自己,该回家看看你们家的老人了。
主持人张宁:我觉得特别好,这样一部剧在这个时候出来,在春节的时候,我觉得可能很多朋友会选择在春节的时候跟父母一起来看,咱们现在再回归到《老有所依》这个本子的创作过程当中,当时想问一下陈彦,为什么在创作的过程当中定位是两个80后,因为你自己是80后吗?
陈彦:我不是,我是70后。
主持人张宁:为什么会定一个跟自己年代感还是有年代感的人物?
陈彦:虽然是70后,但是我是比较靠80的70后,我身边的很多朋友都是80后,他们那时候基本上30出头,上有老、下有小,中间又是事业往前冲的时候,我觉得有一句话“上有老下有小,中间被老板顶着腰眼”,其实他们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这些人是现在承受最多的阶段,所以他们是代表了一个最最普遍的一个大众群体,所以就选取他们这样一个角度,而且尤其是像江木兰这个人身上是代表了我们这一代职业大迁徙时代这一代,上学从家乡小一点的城市考到北上广这样的大城市,因为个体的努力留下来了,就会面临在家乡的父母怎么办,所以会有这样的一个设置。
主持人张宁:当时我在看到说网上人家有这么一段议论,说这部剧几乎把所有平民家庭都会遇到的问题扔了出来,不止是男女主角的设置,还有田咪这样的夫妻小骗子组合,还有像贾幸梅精于算计的家庭妇女,说这些人物的感觉就像我们上班下班出写字楼回家都能遇到的人物,在这些人物的设置上网友是这么说的,说难得拥有了低视角,问编剧是刻意的吗?
陈彦:是的,因为这样一个题材,如果说写一个高大上的一个阶层,很多问题可能也就不是问题了,但即便如此,中间雷颂华那个家庭也是,他们是没有经济问题的,但是依然有老人的问题,那个是养老的第二个层面的问题,就是精神层面,物质已经没有什么问题了,可是他精神上很空虚、很寂寞、很孤单,觉得子女都不理解他、不陪他,所以其实已经也设置,但是主题来说希望设置一个比较平民化的、比较接地气的视角,代表的还是更多的人嘛。
江小鱼:其实我看了《老有所依》,一个我觉得他取的名字挺有意思的,第一姓江,跟我们家有关系,我觉得说的是我家的事,还有木兰,古有木兰替父去从军,现有木兰操心替父养老的事,刚才你说的词低视角,低视角我想起全世界特别专注的专门拍养老题材的国际级大导演,就是日本的小津安二郎,《东京物语》,等等,写的都是老年人,日本的五六十年代有点像现在的中国,也是社会高速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变成了一种由熟人型的社会变成陌生化的社会,各种迁徙,东京这种大都会里面年轻人也开始跟传统的社会有隔离了,同时老人也出现了很多空巢老人,所以小津的大部分电影反映的都是这个,而且他也有低视角,永远站在榻榻米的角度拍镜头。这个角度是日本的那种角度,现在看那种五十多年前的小津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些东西就在我们现在的中国正在发生着,他是用那种非常淡淡的非常平静的在写老人内心深处的那种寂寞、忧伤等等等等,所以我觉得你的片子其实能够看到这个,你说了低角度,可能更多说的是接地气、当下,同时我觉得其实也是一个小津当年所关注的一个角度,我觉得这种角度其实是一个很东方的角度。
主持人张宁:大师,中国东方的大师也在诞生。
陈彦:更多的关注普通人的内心,可能就是这个剧当时立意之初就是这么一个想法。
主持人张宁:当时网友也有吐槽,说一个是公公洗澡的时候猝死,本来就生病的婆婆知道就一蹶不振瘫痪,说到江木兰她爸爸买老年公寓,倾家荡产,又遇到问题,网友说在《老有所依》里面说各种养老问题被集中的呈现出来了,说这个情节太揪心了,我相信陈彦应该在网上看到“老无所依”,面对这样的吐槽怎么跟网友聊,你有什么想法?
陈彦:因为我觉得肯定还是一个戏剧作品,就是要讲究戏剧的冲突性,所以没有矛盾是不可能的,我个人也比较偏好,如果允许的话我是特别想写一个国土安全那样的东西,但是不可能啦,所以还是希望有稍微强情节一点,生老病死是家庭生活中最大的事了,所以另外一个也是耳闻目睹身边认识人太多了,说谁谁谁亲戚家一个婆婆才五十几岁,特别好的身体、特别能操持家务突然有一天就中风了。
江小鱼:这种事太多了。
陈彦:如果把这些那么残酷的表现给观众看,你给自己提个醒,平时注意一下体检,因为亲戚家的婆婆是有一个先兆的,她曾经小中风了一次,她就说没事不用上医院,其实可能看了就避免第二次了,很多时候是意识问题,也希望观众看了以后觉得这样的,能够提一个醒,防患于未然,这样起到正面的积极作用了,出于这样的考虑,确实素材也比较多,写的看起来比较有戏剧性,不断的出事,不断的让主人公解决问题处于很高压的状态,所以会这么设置。
江小鱼:属于家庭伦理剧就得这样,第一,我们不能允许我们的结尾是虐心的,还不能让过程虐心一点嘛,而且普通人的生活总体来说还是挺平淡的,如果能够在自己家的荧幕上比自己活的更那种的,至少心里面好受一点,而且像她特别贴心的那种,没准我们生活中现在很多这种事,谁谁谁突然猝死了,谁谁谁突然一下昨天还好好的今天怎么了,觉得这种事让他自己能够防患于未然,挺好的。
主持人张宁:给大家也等于提了一个醒,不光让你看到现实题材的剧,同时让我们生命来个反思,这些事可能天天听一耳朵,不会认真想,但是赤裸裸的进到里面看可能是反应不一样的,现在因为马上要春节了,我们在这儿加一个小插曲,跟所有的观众朋友来说一下,珍爱生命,体检和对自己身体发出的讯号,一定要格外的注意,其实很多人就是没有体检,比如说你胃肠开始出现问题了,我听说他们好像在美国还是日本每半年超过35、还是40岁以上的男性,可能经常喝酒,他们肠镜、胃镜每年都要做的,给咱们提个醒体检很重要。小鱼老师,你今年体检了吗?
江小鱼:好像今年体检了一次,上个月。
主持人张宁:接下来就说到剧情了,说我们要虐心,人家说这部戏里面简直就像社会新闻集锦,比如恶保姆现象、啃老问题、黄昏恋现象、夹心层的现状等等,说为什么把这些映射当代社会的现实全部集中到一部剧当中了,会不会太密集了一点?
陈彦:这个跟刚才问题比较像,还是希望增加戏剧性。
主持人张宁:矛盾冲突会多一些。
陈彦:确实可能密集一点,但是我个人比较喜欢这样的东西,看戏比较过瘾吧。
江小鱼:因为本身《老有所依》整个题材就是我们社会整个的横切面,实际上老人的问题不是说你住不住养老院的问题或者老人怎么着,实际是牵扯到整个社会的各种家庭结构里面,社会家庭结构也有很多问题,你想要是咱们像以前农业社会,家里面所有没有什么问题,老人其实也没什么问题,现在老人的问题不是单方面的,是社会各种错综复杂的原因构成的,这种原因做成一个戏剧冲突,可能集中一点,但实际上你会想想,在我们生活中间其实那些东西都是触目惊心的存在的。
主持人张宁:对,触目惊心的存在,真没错。我想知道,因为陈彦之前写了很多剧,这一次写《老有所依》的这个过程当中用了什么方式,有没有跟以前不同的方式来增加戏剧冲突,或者是来增加整个这个剧的矛盾冲突,包括这个矛盾冲突跟戏剧冲突方面有没有可以艺术化,包括你说自己有时候还是会有艺术创作这方面的东西存在?
陈彦:跟以前差不多吧,因为创作手法每个人其实定型了以后基本上是风格是比较统一的,还是希望能够更加矛盾集中,所以在剧中设计了,因为原来啃老那条线,那条线其实想表现的是宠儿如杀儿,希望做父母的不要溺爱孩子,溺爱是对孩子、对自己都不会有好处的,是这么一个想法,所以其实那条线跟主线其实很难搭,后来就把他设计成他们家丢掉的弟弟,把主线江木兰家丢掉的那个弟弟,所以后半段这两家就合而为一了,这个其实算是剧作技巧上的一个处理。
主持人张宁:就本来设计的主线是几条?不是三组家庭嘛。
陈彦:本来就是那么三组,全都是单帮的,然后就是在做剧本过程当中就觉得把主线和啃老那条副线,因为有一个他爸爸跟他那个阿姨是黄昏恋,在北京认识的一个老乡黄昏恋上了,本来确实只有黄昏恋这一条线,后来把他设计的他们家拣的孩子就是他们家丢的弟弟,所以紧密一点。
江小鱼:这是一个技巧,挺好。
陈彦:这完全是一个技巧。
主持人张宁:合成一个主线了。刚才你也说了,说说小鱼老师说漏嘴了老无所依,最近的吐槽都是在这个情节上,现在很多人关注这部剧,因为确实反响起来了,为什么一边喊痛、一边想看,一边吐槽、一边又共鸣,你觉得观众喜欢这部剧会喜欢哪,最打动他的,不喜欢又会因为什么原因?
陈彦:我想喜欢最重要的还是因为真情吧,因为这个戏最主要的还是里边亲情是最主要的,还有友情,他跟他老板惺惺相惜的东西,还有爱情什么的,最主要的就是亲情,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亲情,就是在这个里边是非常浓烈,可以用浓烈这个词来形容,自己写的时候都觉得,其实我相信大部分中国人的那种含蓄的中国人是不会把这种情感表露出来的,内心有他也不会表露,但是在剧中这个父女俩之间确实是很多对手戏是非常直接的来表达,对父亲的爱和父亲对女儿的爱,是这个戏的戏眼所在、灵魂所在,所有一切不管是剧情多么曲折,最后的就是为了塑造这对父女关系、父女亲情,他们俩之间的亲情,其实这是从古往今来,中国人还是靠这点亲情活着,我自己的感觉至少是,你会觉得你每天那么忙是为什么,你不就是为了回家以后看到父母很幸福、很安详,当有了孩子以后看到孩子很健康、很幸福,这不就是每个人在外面奋斗的理由嘛,所以这个戏真的就是,最主要的我相信打动人的点就在这个很真挚的亲情上面。
不喜欢的人,我自己的感觉,我最近刚看丹布朗的新书《地狱》,确实他从写作技巧什么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是关注了全球的一个人口问题,里边说到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名词叫“否认”,其实他有数据,他说包括美国的常春藤大学的大学生,他点开网页的那个频率,说我看了一条很残酷的社会新闻之后一定会马上点开几个搞笑视频,来缓解自己的内心,我理解,你对于太过于残酷的暂时还没有一个简单的可以解决的办法的这样一个话题命题的时候,你可能会不愿意看。
江小鱼:就像我们小时候,家里大人哄你吃药还要给你弄几个糖,首先我们说了东西方价值观的核心,西方的可能更多是追求一种个体的,我个人的这种价值观,个人的自我实现,是一种可能个人是他整个的伦理的最高级,但是个人伦理又建立在一种家庭的美满之间,所以你看国外,他所以家庭很重要,小家庭很重要,中国实际上他的伦理核心其实东方的伦理核心就是家庭,他会觉得家庭是最重要的,所以他叫国家,他把国当成一个家来治,国家这个词跟传统意义上所谓的政府是两回事,在中国是真把国当成一个家的概念,家庭的观念是最核心的,但是我们现在这几十年的所谓的经济大革命,他可能导致了我们既对西方核心的个人的价值观其实认知上有偏差,同时又把我们最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又给他扔到了一边,所以我觉得在这几年你会发现很多的伦理剧他开始呈现出来,包括这种《老有所依》实际上是对于这种,在我们现在纷乱的我们自以为我们在建立的一个价值观,实际上是没有的情况下,你去如何回归这个最核心的某种东西的理念。
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的的确确在他们之所以吐槽,我觉得是因为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在这么一个,再大也是一个四十多集的电视剧里面,当然不能够把所有的东西都在里面出来。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价值观本身是在一个崩溃和建立的过程中间,每个人的理解会不一样,包括对每个人物的这种价值关系的认同感是不一样的,他站在他的那种态度上去来聊天和表达,我觉得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没被吐槽才是最大的悲剧,吐槽应该开心才对,偷着乐。说明他关注了,而且他关注到这个话题了,而且最核心的东西我相信,不管是喜欢的或者一部分吐槽的人都要关注的,其实就是对于我们这个时代包括养老,老有所依这个概念的一个普遍的一种价值认同。
实际上很多我们的片名,这种片名很多时候是一种愿望,不是现实,老有所依其实对应的就是我们现在老无所依的画面,就像之前《天下无贼》的电影,因为有贼了才希望无贼,正因为现在老无所依,才希望早点通过社会和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变成老有所依。
主持人张宁:说的太好了,我觉得在人物设置上刚才讲了,包括主线,主要是小鱼老师这边是更从社会价值层面,或者说我们现在在社会一个深度发展期、转型期,每个人也许会面临这个价值重组的问题的这个时候,来了这么一部剧,网上有一句话这么评价他,虽然没有您说的这么高大上,但是特别触动。说他就是一部特别真实的亲情回归的每个人喝进去的一碗心灵鸡汤,喝进去暖暖的,重新唤回你在整个奋斗也好,或者你长大、成家、立业、创业什么的最终是为了什么,还是一种亲情回归。
江小鱼:虽然是个心灵鸡汤,但是这个电视剧告诉你,咱们家有心灵鸡汤,这个鸡汤你别自己喝,还得给老人喝一点,大家都得喝上。
陈彦:因为我当时记得丁大姐说,说她去医院,儿科里边一个孩子四五个大人围着,老人那边,全是老人自己颤颤微微的在那看病拿药,我自己的分析,因为我的分析都没有什么理性高度,基本上自己感性高度总结。
江小鱼:我昨天还看了一个,昨天看了一个电视里面有一个节目,说北京养老院,就是一个公立养老院,现在排队,排到最后那个人,你知道他多少年以后才能进这个养老院吗?
陈彦:好像150年?
江小鱼:100年,按照他所有的数据比例,最后一个,我现在已经报名了,但是我要等100年之后才能等到,所以大家吐槽说,现在生完孩子就赶紧得报名,要不然也许他活的长一点还能参加上、还能报上。
主持人张宁:很现实,非常尖锐了这个养老话题。
江小鱼:现在都进不去。
主持人张宁:因为现在不可逃避,中国现在确确实实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了。
江小鱼:太快了。
主持人张宁:因为我是80后,我觉得突然间自己还没有成家立业,猛的一下突然间反应过来,我爸妈岁数60。
江小鱼:因为东方人以前也是老龄化,要不然祖祖辈辈那些老人去哪了,以前我们孩子多,不觉得这件事,因为一堆的孩子,大家反正轮着看,所以不觉得这是个问题,为什么80后突然发现。
主持人张宁:两个孩子四个老人。
江小鱼:身边一下子突然变成这么一个,本来小时候是一个金字塔的生活,不知道怎么弯转的时候自己生活突然变成这种了,没有任何的准备,整个社会也没有对80后培训,整个社会既没有精神上的准备,也没有任何的物质上的准备。
责任编辑:张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4/7568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