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案例】对“80后公务员辞职”的冷思考

2014年01月27日 14:07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80后公务员辞职自述:7年收入没涨 能力是听话

近日《上海观察》连续刊发了《公务员:这一年少掉的福利》、《公务员队伍开始动荡了吗?》等系列文章,反响强烈。一位曾在市级机关工作的80后公务员,看完后给我们发来了这篇文章,谈谈他辞职的心路历程。

“你为什么要辞职?”数月来,我已经被无数人问过。但坦率说,我还没认真想过这个问题。或许,只是内心深处那股遏制不住的冲动,终于让我跨出了这一步。

其实我从来不是个“敢想敢干”的人,甚至还有些优柔寡断。但这一次辞职我非常坚决果断、毅然决然。辞职到现在四个多月,我觉得自己是迈出了正确的一步。

先自我介绍,我来自浙江东部的小村庄,因为高考到了上海读大学,硕士毕业后顺利进入市级机关做公务员。也因此,我一直是父母眼中的骄傲、家族孩子的榜样。

可是在机关工作的7年里,我渐渐从最初父母的荣耀、自我的荣光,变成碌碌无为的平庸与麻木,再到自我的质疑与反省。“离开这里,到外面闯一闯”,这个声音已经在我脑子里响了三年。

但莫名的恐惧和对未来不确定性的不安,让我不断地自我安慰、自我麻痹,把念想强压在心底。但三个月前的一场饭局,让所有的情绪都爆发了。

2013年8月的一天,分别十周年的本科同学聚会。昔日朝夕相处的同学再次相见分外亲切,聊往事、叙友谊,其乐融融。十年间,很多同学都有了非常大的进步,饭桌上意气风发、谈笑风生。

他们中有的已经做到了投行高管,有的成了大型企业的法务主管,还有外资所的知名律师、投资公司的资深研究员……谈到买房,看的都是600万以上的级别。提起股票,账户里至少7位数;聊起子女,很多读的是私立学校,接下来还准备要二胎……

饭席上依旧热闹、话题不断,但我望着眼前这些曾经熟悉的面孔,内心感到阵阵凉意。在读书的时候,我一直担任学生干部,还是班里的团支书,是本科班级为数不多上研究生的。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还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生。但这一切的一切,在今天看起来却是多么地不值一提。

当年,听从父母的意愿,放弃了公司、律所等看起来没有那么“铁饭碗”的机会,进入了公务员队伍。碌碌无为过7年,都不知道留下了什么。收入7年没涨,职级7年没变,能力是“听话加写报告”,社会关系是“领导加同事”。而人生却已步入而立之年,在那一刻,深深感觉到自己是loser。

 

是自己不努力?上班从不迟到早退,从不无故请假,公休经常到年底作废,加班总是主动争取。刚入职那几年,三顿都吃饭在食堂,真是把单位当成家。然而即便如此,又能怎样?

在市级大机关的小部门,从来就不缺人,高学历、肯吃苦的年轻人一抓一大把。唯一缺的是机会,部门的中层领导都是年轻的70后。所谓的发展空间,小到让人绝望。

是自己没能力?考虑到部门工作的局限,我干中学、学中干,积极准备,参加各类选调,证券监管、国资管理等部门的笔试都通过了,但由于种种原因也没能成功转岗。

买房结婚后,生活压力陡增,职业收入增长无望,于是我将目光转向股票投资。我把大量业余时间投入到股票研究,一路坎坷但仍然坚持,取得了一点成绩并考取了多张证券方面的职业证书,一心想跳槽做专业的证券分析师。但深入了解行业之后发现,已经年龄太大不合适了。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刚入机关时,我也曾朝气蓬勃,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也想奋力而为,干出一番事业。可机关就那么点事,不是收文就是发文,几乎所有工作都是通过文字体现。官样文章不管你写得如何,各级领导总要修改一下,以体现他的水平高你一等。

天天写、年年写,解决问题就靠写。写了那么多文件、讲话,无一不是“领导重视”“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取得胜利”。可到最后,还是这样子。文章能改变什么?这种工作,一年下来就疲了,案牍而已,有什么成就可言。机关待得越长,梦想越远,这就是残酷的现实。

这些年每每看到公务员考试大军,我难免心生感慨:公务员真的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千方百计、削尖脑袋往里钻;城里的人,却因这样或那样的不如意,心生去意,中途离场。

尤其是80后公务员这个群体,他们普遍自我意识强烈,非常想实现人生自我价值,不甘心做配角,默默无闻虚度人生。但现实却是,六七年过去了,只有极个别同龄人年轻有为、善于沟通得到了提拔;也有些人能力平庸,但踏实工作,一心等待提拔;只有少数人决然离开,更多的人留下来消耗生命。

都说三十而立。现在的我,有家庭、有子女,压力很大、但前途黯淡,梦想渐行渐远。当意识到这一点时,我的内心突然无比坚定:不破不立,如果什么都不去改变,不去努力,那永远只能是空想。

当然,我还是要“盘点”一下,在机关蹉跎了7年,自己还剩下些什么?出去,还有没有资本?我想,自己毕竟还拥有一个很不错的学历,以及内心深处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还有始终不变的对学习钻研的热情、吃苦能干事的决心。

于是我豁然开朗。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信心比黄金更重要。离开这里,失去的只是枷锁,得到的却是整个世界。

从决定到辞职只是一周的时间,期间领导震惊挽留,父母很不理解,但妻子却非常支持我。如今四个月过去了,在新的岗位上我又变成了一个新丁,许多东西都要从头学起。但每天都要接触新事物、学习新东西,为自己奋斗、为理想奋斗,这让我无比欣喜,内心也充满了激情与力量。

还记得我离开的时候,有个年轻的同事曾悲哀地对我说:“公务员像极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不知不觉被煮熟了,如果当年直接扔热水里头也就跳出来了。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最后成为机关里那些碌碌无为人中的一员。”是临别赠语,亦是自语。

其实,很多80后公务员都有这样的心声:也许在另外的舞台上,我可以舞得更好。

公务员辞职何必自称失败者

如今价值多元,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个人自由,辞去公务员而下海,无可非议。但在将自己与同学的财富比较中得出自己是失败者、选择公务员是错误的结论,将自己的公务员生涯视为不堪回首,却不应当。原因就在于下海和做公务员不具可比性——拿金钱财富作尺子衡量公务员的价值,又怎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不难看出,导致这个80后公务员辞职的原因,除了财不如人,很可能就是他当初报考公务员的动机有问题,只看到官本位,只看到了公务员的“性价比”在各行各业中的优势,甚至还看到了行政权力部门化等“潜利益”,而不是真正有志在行政岗位实现人生价值和理想抱负。这样的预期本就不切实际,本就藏着私心算计,于是一看到当初同窗们的得志,再比比自己的“寒酸”,自然就会心理失衡。

 

在一个充满活力和机会的社会,人们的成功标准是多元化的。下海经商固然赚钱,在公务员的岗位上有所作为,也是一种成功。真正需要警惕的是对职业以“财富论英雄”的倾向:一辞职就把做公务员与耽误人划上等号。做公务员买不了600万以上的房,做公务员股票账户里不可能有至少7位数的资金,做公务员,子女读不起私立学校……然而这是公务员的失败吗?如果非要把这些看成公务员的“失败”,那么一开始就不该进入公务员队伍。

上海这位80后公务员的辞职心路历程,当然很有启示意义:选择公务员职业,就是选择了清廉淡泊,就是选择了远离发财,就是选择了耐得寂寞。公务员本就是服务,本就是“苦事”,就必须接受“吃苦”,厘清这个理念,极具现实意义。当然,不愿接受也可以,对整个公务员队伍而言,让那些不愿“公务”者辞职出局,也是“纯洁队伍”。

公务员辞职照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一名80后公务员,在自己的岗位上经历了7年的时间,终于决定辞职。这样的一件事本身并非什么新闻。但在中国的话语体系中,对于公务员辞职却显得异常敏感。而面对这位公务员的辞职,他的人生到底如何走向,这些问题其实都是一个大大的选择题。在这个大大的选择题上,到底应该如何选择,往往会经历一个从懵懂到彻悟的过程。选择公务员考试,进入到公务员的队伍中,多少受到社会上各种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些价值观中,无论是婚恋价值还是社会评价观念都深深影响到这样的最终判断。可以说,之所以选择公务员,很多人可能并非来自内心的想法,而是有着太多的身不由己。

在理想的天平上,公务员往往与“铁饭碗”联系在一起,进入这个“围城”之后就等于可以高枕无忧。清闲的工作,父母感到荣耀,周围羡慕的目光,所有这些都会萦绕在公务员的周围。但是这些往往仅仅是一种理想,是社会强制附加给公务员的光环。那么,公务员到底如何,只有其中的人知道。像这名80后的基层公务员一样,工资7年没涨,能力就是听话。这样的现实中,理想的光环已经渐行渐远。所以,他最终选择了辞职并为此感到庆幸,也只能说,他在理想和现实的纠葛中最终做出了发自内心的选择,遵循着来自内心的法则。

当然,在这封辞职的感悟文字中,照应出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更是将青年人在选择的问题上到底应该如何抉择提出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禀赋,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长,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中,每个人的发展理应遵循着自身的逻辑,从自身实际出发,应该成为心中想成为的那种人,而不是受到社会上各种不必要的价值的约束和左右。因为如果做出一个错误的选择,一生的路将会变得苦难不堪。正如这名辞职的公务员接受的赠言一般:公务员像极了温水中的青蛙,慢慢不知不觉被煮熟了,如果当年直接扔热水里头也就跳出来了。被短暂的安逸消磨了奋斗的勇气,最后成为机关里那些碌碌无为人中的一员。

在著名哲学家康德的墓碑铭文上有这么一段话:“有两样东西,人们越是持久对之凝神思索,它们就越是使内心常新而日增惊奇和敬畏: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法则。”不难看出,从这名80后基层公务员的辞职感悟中,对于徘徊在理想和现实中的青年人来说无疑就是一记耳光,能够惊醒那些迷茫的人,更是能够让青年人更清楚自己的人生应该走向何方。像康德所说“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法则”那样,这样的弯路应该会少走很多很多。

想不清取舍又何必选择公务员

面对着成千上万浩浩荡荡的报考公务员大军,有的人已经开始从公务员这个岗位中撤离。或许,是去是留都是个人价值判断以后的个人选择,无可非议。但在该名公务员的心路历程中不难发现,公务员,其实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神圣以及光鲜。

学而优则仕,这一传统观念仍时刻萦绕在当前公众的心头。数不清是有多少人曾经在高考中是佼佼者、在大学毕业时优秀学子、在研究生就已经成为了同龄人中的精英,但却最终都走向了公务员这条道路。难以说明这到底是因为父母的要求还是自己因为有所希冀而妥协屈服,但却最终都让自己捧起了“铁饭碗”,成为了旁人眼中羡慕的“国家干部”。

 

谁人不曾风华正茂、谁人未曾书生意气,青年的学子总是怀揣着激昂的梦想走向社会,希冀能够用自己的双手为人生书写出一篇亮丽的答案。然而现实总是事与愿违,当多年以后的同学聚会,看到的别人都是锦帽貂裘、豪宅香车,与自己微薄的薪金相比,看到的不知道是否是寒颤与辛酸。仿似一步错,步步错,这一切的“贫寒”也都源自于自己当初的妥协与盲从。

人生,总是有所舍取,如果总是希望生命中兼具一切无异于痴人说梦。其实,公务员也不过就是一种职业,没有想象中的那样神秘与神圣,其公共服务人员的本质也就注定其平凡的工作以及“寒酸”的薪水。无论是谁,如果没有清晰认识这一本质,反而怀揣着升官发财的梦想而走向仕途,也就注定了其日后的抱怨以及离去;但如果能够想清理明,时常俯下身子就能够感觉到自己充实的人生。

或许,在不同人的眼中对于公务员都有着差异性的判断,但至少我们应当发现,其中的差异不过是因为价值理念的不同从而导致看到了不同的结果与人生价值。公务员,这一职业到底是去是留、是好是坏留给每一个人自己心中的判断。

【启示与思考】

公务员辞职,其实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前有“80后公务员辞职卖菜”,后有“因禁令严苛公务员要离职”,许多公务员更是感叹“公务员不好当”了,再看这篇报道中的年轻公务员,更是坚决果断、毅然决然地选择了辞职。

公务员这个职务到底应该是怎么样的?他应该是一个职业,既然是职业就应该有进有出,而不应该是一味地削尖了脑袋往里钻,虽然中国有“学而优则仕”的传统,但再有传统,也逃不过公务员职务本身就是一种职业的本质。

公务员的工作是什么?是服务,而且对于党员干部来说,更是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个是当好公务员的本职,如果进来的目的是为了升官发财,那这条路可能会与自己的意愿背道而驰,失去了这个职业真正的职业准则。

习总书记在福建任职时曾讲过一段话,从政就不要想发财。你既要从政,又要发财,就只能去当让人指脊梁骨的贪官、赃官。公务员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句耳熟能详的话,在当今物质社会听起来似乎有些“过时”,但却是所有选择从事公务员职业的人必须首要坚守的信念。公务员职业本就不是一条发财致富的道路。

总之,大家应该明确,公务员只是一种职业而已,不是一种身份象征,更不是一种特权象征。全心全意服务才是公务员所追求的目标,因此,作为年轻的公务员,应该端正自己的心态,认清职业方向,坚定职业理想。公务员辞职也是很正常的事情,人们应该褪去有色眼镜,本着坦然的心去接受,对于年轻公务员的辞职,应该放手,不要再去过度解读。笔者希望,“在其位谋其政”,在编的公务员还是应该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7/7569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