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一个神秘电波撕开“MBA包过”的真相

2014年01月27日 10:00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哈理工MBA招考作弊以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立案

央视日前报道称,2014年1月初的MBA招生考试哈尔滨理工大学考点附近出现不止一个神秘“作弊电波”。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涉嫌通过考前发放无线电作弊器材、考中传送考试答案等方式,组织部分考生在该考点作弊。

对此,黑龙江省开始专案调查,停止该校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教育部12日表示,已派工作组开展督办查处工作,将取消作弊考生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况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

处置 警方按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立案

1月12日,教育部表示目前已派工作组赴黑龙江督办查处工作,对此事涉及的教育系统机构和人员,一律依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对作弊考生,教育部通报称,将按照《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严肃处理,取消本次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并视情况给予暂停参加各种国家教育考试1至3年的处理,相关处分记入诚信档案并通知考生所在单位,由考生所在单位视情节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另据人民网报道,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12日紧急召开发布会,表示开始专案调查,并停止哈尔滨理工大学MBA中心2015年招生组织工作。

黑龙江省公安厅国保总队副总队长郑晓光说,省公安厅已指示立即按照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立案侦查,同时正在组织相关力量开展侦破工作,依法严厉打击此类违法犯罪行为。

据介绍,今年的硕士研究生考试中,黑龙江省已查处违规考生223人,其中违纪27人,作弊196人(使用通信工具的123人)。

回应 哈理工:MBA中心主任停职

12日,黑龙江省教育考试部门发布会上,哈理工副校长赵洪表示,该校确有违规行为,包括该校MBA中心违规与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合作从事招生活动,并派教师去北京现场确认考生资格,考场未严格执行相关监考规定等。学校已决定对相关责任人MBA中心主任、研究生学院常务副院长停职检查,其他问题正在调查之中。赵洪说,学校对此次事件负有管理责任,目前我们将配合协助上级调查组进校调查。

 

招生猫腻

“若分数太低可找关系提分”

今年1月4日、5日,全国有172万名考生参加了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这其中包括工商管理硕士(MBA)入学考试。而开考一个多小时后,在哈尔滨理工大学考场,记者捕捉到了神秘电波。证实了此前记者长达几个月对MBA考试“包过”疑云的追踪调查。

十几家机构承诺九成通过率

就在4个月前,一些培训机构纷纷打出MBA考试保证通过的广告,报出4.8万元的高价。记者拨通了十几家培训机构的联系电话,对方均承诺通过率90%。记者在北京中研启航培训中心,发现了一份写着“机要文件,严禁外泄”字样的材料。

作弊设备开机时间事先约定

中研启航公司负责招生的主管表示,承诺“保过”的秘密,就是利用无线电器材作弊报答案。只要考生过安检的时候,接收装置不开机,安检设备就探测不到无线电信号。而什么时候开机,则是事先约定,里应外合。而万一主观题的分数太低,导致整体分数不够,培训机构还有保底措施:找关系提分。

“大学老师”现场办理报名

北京一家名为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的考试培训机构,声称与哈理工合作。进入研究生考试报名环节时,本应该在哈理工进行的现场报名,挪到了智恒知这家培训机构里进行,3名自称是哈理工MBA中心的老师出现在现场。而最终的结果是这家机构的学员都拿到了MBA的准考证。

作弊教程

作弊器男粘腰部女贴上半身

报名通过后,培训机构对学员开展考前培训,发给学员无线耳机使用说明,并详细讲解使用方法。工作人员反复叮嘱学员们,身上的器材也要正确捆绑。如果进考场前,设备出了故障,培训机构还能提供备用设备。

作弊器放置须躲避接触式检查

为了躲避可能出现的身体接触式检查,器材所粘贴的位置很重要。男生一般都放置在腰部系皮带的位置,而女生贴在上半身。在考试过程中,万一监考人员拿探测器随机检查,学员还要熟练掌握开关机的使用技巧。

念答案关键词破解“梅花卷”

目前研究生考试都采用“梅花卷”的形式来防止作弊:考场里每一个相邻的考生拿到的试卷,考题顺序完全不同,选项顺序也不相同。对此,工作人员提醒考生,开考后先浏览试题,尽量记住每道题的位置。随后,播报答案时,每一道题都会先念一遍题目的关键词,然后再念正确答案的关键词。

考前“秘训”鼓励大胆使用设备

开考前一天,培训机构再次进行培训,随后将作弊器分发给考生。有学员询问,万一被流动监考抓住怎么办时,为了让学员放心大胆使用作弊设备,工作人员表示,如此作弊并不违法,最坏的结果就是今年考不了了。而校方也是希望这些学员考过的,不会跟考生过不去。

技术人员称,作弊所用的频点混在广播和电视的信号中,具有很强的迷惑性。

 

进展 哈理工被查实“三宗罪”

记者13日从黑龙江省招考部门获悉,相关工作组已于12日进驻哈尔滨理工大学,经连夜与相关人员谈话,初步确定该校在作弊事件中存在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到外地确认考生资格、存在监管漏洞等三项违规行为。

黑龙江省招生考试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姜广福表示,经初步调查,可以确认哈尔滨理工大学在MBA作弊事件中存在三项违规行为:一是学校违规与社会机构发生业务联系,违规招生;二是按照国家规定,研究生考试考生资格认证应由考生本人持有效证件到报名点确认,但哈理工违规派工作人员到北京智恒知艺术培训中心现场为考生确认资格;三是学校在考试过程中存在监管漏洞。

谁来找出“MBA作弊”那根被“打理的人脉”?

新年伊始,哈尔滨理工大学曝出MBA考试作弊事件,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最新消息显示,哈理工MBA中心主任被停职,该校2015年MBA招生工作也被停止。随着教育部和公安部门介入调查,事件的来龙去脉终将“水落石出”。拨开事件的层层“迷雾”,最应被解答的疑问或许在于,究竟哪些人构成了培训机构口中那根被“打理”的“人脉”,而他们又会受到怎样的惩罚?

考试作弊事件之所以会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就在于其打破了人们对诸多美好事物的期许:包括MBA考试在内的硕士研究生入学统考,初衷是为国选才,代表着社会对知识的尊重和对人才的渴求。而“考试”这一形式本身,更寄托着万千学子对公平公正的期待。但出现在哈理工考点外的“神秘电波”,却将这些“底线”一一击穿。

随着哈理工校方承认有违规行为,学校MBA中心主任被停职,一连串的“问号”也随之而来:培训机构花费巨资用来“打理”的人是谁?高校教师为何会出现在培训机构现场接受报名?考题是被谁泄漏的?答案又从何而来?考场内为何考纪不严?校方为何对一系列违规之举“视而不见”?而从媒体披露的情况看,整个事件严密的操作环节中,关系”“魅影”“的无处不在。

事实上,近年来全国各类考试中出现舞弊事件已非个案。种种事件中,固然有客观因素导致的工作失职,但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手握考试资源的人以权谋私,与场外因素“里应外合”,成为作弊行为的“保护伞”。因而,要根除考试作弊毒瘤,必须斩断隐藏在“考场内”的利益“黑手”。

目前,哈尔滨理工大学2015年MBA招生工作已被叫停,但对其他高校和全国性考试组织者而言,这一事件更应成为一个警戒和一次整顿的契机。严肃考风考纪,如何强调都不为过。建立起更加严格的事前预防机制、事中监管机制和事后惩罚机制,对握有考试资源的人员进行强有力的约束,剪断那些被利益“打理”的“人脉”,或许是一些高校面临的现实课题。

MBA考试作弊根源在唯“文凭”是举

考试作弊,自古到今,一直都有,从未根绝。而像哈尔滨理工大学MBA招生考试这样利用高科技手段群体作弊的事件,还是绝无仅有。按理说能来参加这次考试的考生至少应该是大学毕业生,而且不乏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社会阅历,都要高人一等。而且他们也明知弄虚作假不对,一旦被发现,有可能会导致身败名裂,后果如此严重,为何还会有这么多人铤而走险呢?说到底,根源在唯“文凭”是举的用人机制上。

目前,不管是招聘,还是升职,首先要求的都是文凭,不过这倒也无可厚非,毕竟基本的文化素质是从政、经商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有些企业,包括一些跨国大公司,对职业经理人或高级管理人员的学历要求已经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非MBA不要,只有当你拥有了MBA学历,才具备了和企业谈薪论资的资格。因为在他们看来,取得了MBA学历的人,就是德才兼备的人,企业选择这样的人才,就意味着企业即将迎来成功和辉煌。

 

其实,这是一种近似于病态的顶礼膜拜,因为MBA在美国的成绩斐然,在近百年的历史中,创造了众多被称为“天之骄子”的商界精英,所以,这些企业认为,MBA的神话在中国一样可以复制,以至于他们只认文凭,而忽略对真才实学的考核。

正是迫于这种压力,很多人开始打起了MBA证书的主意,但是他们又不愿静下心来好好的学习,而是想走捷径,尽快混个文凭。作为学校也能看懂这部分人的渴望,以及这其中所蕴含的巨大利益,但是学校又不能自贬身价,降低MBA的“门槛”。于是,各种培训机构就应运而生。

考生只管出钱,培训机构运筹帷幄,学校网开一面,结果考生如愿以偿通过考试,培训机构、学校也各得其所,在三方都受益的同时,也构成了一条完整的“利益链”,而“利益链”的源头正是那些企业对MBA“人才”的刚性需求。

因此,若想根治MBA考试作弊,必须追本溯源,革故鼎新现有的用人机制,真正的做到唯才是举,而不是以文凭论英雄。不然叫停学校招生、关闭培训机构,或者处罚考生,只是治标不治本,最终还会春风吹又生。

靠什么屏蔽掉考试作弊的电波?

哈尔滨理工大学MBA考试作弊被媒体曝光后,再次让考试作弊进入公众视野。此次考试作弊,作弊主体已然发展成为不良老师、唯利是图的培训机构和考生之间坚固的“三角利益同盟”。考生谋求考上心仪的学校,获得一张文凭,学校谋求学生资源,培训机构则可获得各项培训费用。然而,作弊产业链下,对于其他同批次未作弊的考生而言是极不公平的,更对教育产业的极大戕害,对于教育产业提出了极为现实的问题,如何才能屏蔽掉考试作弊的“电波”?

不仅在MBA考试中存在着考试作弊现象,因为考试竞争激烈,在一些地方,高考考试作弊已然成为公开的秘密。通过百度搜索,考试作弊攻略等达数百条之多。在现实中,考试作弊新闻一度成为热点。在湖北钟祥,曾数次发生通过无线电进行作弊的现象,从学校到相关部门,为考试作弊大开绿灯,或睁一只闭一只眼。2013年,钟祥考点因为监考老师监考严格,甚至发生了部分考生家长围攻监考老师的恶劣事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后果。

考试作弊已然形成作弊产业链,从以往考生找“枪手”替考,发展到现在培训机构、专业枪手、个别高校三方共同参与的考试作弊产业链。如果没有强大的市场需求,考试作弊岂能发展出如此庞大、专业而隐秘的产业链?可见其中的市场利益有多深。

“没有杀戮,就没有买卖”。同样,没有作弊需求,就没有考试作弊的产业链。要想真正屏蔽掉考试作弊“电波”,既需要进一步规范考试准则,强化对作弊考生禁考的追责力度,使考生不能作弊,不敢作弊;又必须加强反作弊的科技投入,对屏蔽技术进行升级,使各种作弊手段“无用武之地”。最后,还要加大对内鬼和外鬼的查处力度,特别是对监考老师、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等考试监管人员等内鬼的查处力度,不给作弊提供可乘之机。

清理作弊,重在铲除不诚信土壤

随着科技发展的日新月异,考试作弊手法也逐渐呈现多元化态势,从传统的递纸条到无线电发送,不一而足。如果仅仅通过考试前媒体暗访,考试中加强检查,考试后严加惩处来遏制作弊,其最终结果只能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让作弊手法更加组织化、隐秘化、高科技化。笔者认为只有及时铲除不诚信的土壤,才是保证考试公平公正的关键。

从社会环境来说,目前中国的道德水平持续下滑,不诚信风气令人堪忧。姑且不说那些贪官一边大讲仁义道德,风清气正,一边大把收钱,并将之存到国外。单说象牙塔内的不诚信情况,大学教授深陷论文抄袭门,院士评选不比学术比贿选,硕士导师潜规则女研究生等不诚信现象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能让我们研究生招生考试独善其身?仅仅靠“隔墙扔砖”式的查处是不是显得有些苍白无力。

 

从学生自身来说,由于大学持续扩招,大学生的各项水平均呈下滑趋势。一是很多大学生在中学生中学时代甚至更早时间就有作弊的经历,对于这种不诚信的事情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二是对于学习不好、又没门路,可是又想继续混MBA学历的学生来说,高科技作弊无疑就是他们最后一根救命稻草,偶有的事后严惩能让这批怀着侥幸心理的学生放弃作弊么?只有将诚信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他们将学习劲头用在平时,以作弊为耻,以诚信为荣,才能将作弊风气扼杀在摇篮里。

笔者认为,考试作弊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鼓励抄袭的土壤,存在劣币追逐良币的环境。要改变考试作弊现象,一是要建立健全关于处理作弊行为的规章制度,在考前考中考后严查考试作弊情况,并通过法律手段斩断考试作弊利益链,把那些扰乱考试秩序的不法之徒绳之以法;二是要加强个人信用体系建设,培育诚实守信的文化氛围,通过建立维护诚信的制度环境,铲除不诚信的土壤,让不诚信的人有完善的制度制约,让国人树立起诚信观念,拒绝“比坏效应”。

【启示与思考】

4.8万元“包过”、上百人瞒天过海、各种作弊工具武装到牙齿……很难想象,这是严肃权威的全国研究生招生考试的现场。在这里,作弊已经成了明码标价的产业,串联起了寄生其间的枝枝节节。严苛的审查环节、彪悍的监督技术,一应在技术含量不高的作弊产业中或者沉默失声、或者形同虚设。

考试舞弊案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了,已经成为了老生常谈。虽然对考生的检查越来越严,无线电屏蔽手段也越来越先进,但舞弊手段也适应了的先进化发展趋势,愈加高科技,甚至已有产业化之势。而今,这种舞弊行为竟然明目张胆的从幕后走向了台前,更是大胆的喊出了包过的妄言,竟然还有学校老师公然参与其中,这是对于知识,对于考试的蔑视和降级。

对于考试作弊,一方面要加大打击力度,不能让屏蔽信号的设备形同虚设,考场竟然有这么多作弊信号同时出现令人震惊;另外,还应加强立法,不能让“考试舞弊”成为法律的真空地带,对于发现的考试舞弊案件,要一查到底,对于相关人员要严厉追究。

其实,治理考试舞弊,最重要的是要广大考生树立一种尊重知识、尊重学习的态度。这种考试舞弊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有些人总是存在一种难以克服的功利性的心态。“以小见大,见微知著”。一个人的素养其实就是通过他平时的一点一滴细小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一个人既然舍得花几万去买一个考试包过,即使通过了MBA考试,也难保他不会做出花钱买论文,花钱买毕业的事情来。

招生舞弊案件,与我们每个人都密切相关,我们每个人的行为看似偶然,其实都源于我们认识问题的角度和看法,就是这种自我意识才造就了我们每个人独一无二的行为。我们的每一步人生就似一步棋局,既有过去对现在的影响,也有现在对将来的影响。

我们每个人只有树立了对于自己人生未来的正确追求和目标,才能有不懈的动力,才能踏踏实实的走好每一步的人生路。知识面前,如果是本着这样一种功利性的态度和认识,在求知的道路上就只能是颗粒无收;如果是本着一种对于知识的尊重意识,才能不把知识单纯的作为给自己镶金的工具,给自己晋升之路铺路的砖头,而是一种提升自己的途径和手段。往大了说,为了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作为人类群体的一员,我们每一个人必须要尽可能的接近真理,认识真理,这才是一位每一位有责任的人所应当具备的对待知识的正确态度。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7/75693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