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

2014年01月27日 18:19

 

1月27日,对中国和法国都是一个重要的日子。国家主席习近平当天同法国总统奥朗德互致贺电,庆祝中法两国建交50周年。从国家交往的层面诠释,进入“知天命之年”的中法关系需要进一步顺应历史和时代潮流,采取更加理性、务实的态度,增强中法关系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1

(图片:2013年12月6日,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与法国总理艾罗共同为庆祝中法建交50周年徽标揭幕。这标志着两国建交50周年庆祝活动正式启动。)

“外交核爆”留下丰富遗产

1964年1月27日,中法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这一在中法关系史乃至世界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当时引起轰动,被西方媒体称为“外交核爆”。

中法建交,不仅掀开了东西方两个大国间平等交往、友好合作的崭新历史篇章,也为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建立正常外交关系,提供了一个范例。而两国领导人为实现建交而展现出来的战略眼光和务实态度,对今天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仍是可资借鉴的宝贵遗产。

2

(图片:1964年6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法兰西共和国首任特命全权大使黄镇(左)在法国巴黎总统府爱丽舍宫向法兰西共和国总统戴高乐(中)递交了国书。)

正如时任法国总统戴高乐所说,法国同中国建交,“只是如实地承认世界而已”,中国前途广阔,“目前还在观望的某些政府,迟早会觉得应该仿效法国”。随后的国际格局变化,完全印证了戴高乐的预言。

 

建交50年来,中法两国共同开创了大国关系史上的诸多先河:

——中法建立首个战略伙伴关系,随后发展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首创战略对话机制。

——中法首先进行军事合作交流,突破了东西方阵营的禁忌。

——中法首先在核电、航空航天、交通等领域展开合作,法国企业较早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在西方发达国家开设的第一个文化中心落户巴黎。

——中法首创在两国分别互办文化年,埃菲尔铁塔首次染上“中国红”,随后又互办语言年……

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和法国在重大国际问题上保持密切沟通,双方在大国关系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3

(图片:1975年5月12日,法国总理雅克·希拉克(左)在机场迎接来访的邓小平副总理。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正式访问西方大国。)

新世纪中法关系生机勃勃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法关系发生了新变化,两国关系的战略性、全球性和时代性更加突出。

2013年,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总理艾罗相继访问中国,双方高层互信不断加深。习近平主席与奥朗德总统多次在不同场合表示,要举行隆重热烈的庆祝活动纪念中法建交50周年,将中法关系推上新高度。

 

2014年,贯穿全年的300多场活动将在中国和法国举行,将纪念活动逐步推向高潮。

4

(图片:1月25日,长卷传递庆中法建交50周年活动在巴黎落幕,中国驻法国大使翟隽(右四)等嘉宾手持长卷合影。)

中法关系迈入新时代,双方对未来充满信心。法国总理艾罗说,“法国把中国的快速发展视作法中在各方面加强合作的伟大机遇,并将和中国一起应对当今世界的各种挑战”。

当前,中法两国加强双边关系符合两国战略利益。对中国而言,高速发展中产生的各种问题亟待解决,外部环境更加错综复杂,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对外关系是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战略重点。对法国而言,法国对中国在国际、地区热点、多边外交、经贸合作等需求和借重呈上升趋势,加强对华战略借重与合作始终是法国对华政策的主流。

中法关系将进一步增强稳定延续性

1月2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会见法国国民议会议长巴尔托洛内时强调,中法两国应坚持互尊互信,始终从战略高度和长远角度看待和处理两国关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强化两国关系的稳定性和可预见性。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主任王毅分析称,近年来,中国的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空前提高。而在金融危机、欧债危机持续冲击下,法国经济、社会出现重重困难,保护主义势力抬头,内顾增强,对法国外交及其影响力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致使在某些时期,法国决策层对华政策稳定性有所下降。

 

5

(图片:2004年10月10日,法国“塞纳河之剑”表演团的一位女“剑客”在天坛祈年殿上亮相。当日,中法文化年活动之一的“中法击剑精英赛”在北京天坛祈年殿前举行。)

中国资深外交官、前驻法大使吴建民认为,近年来,面对中法两国实力对比的变化,部分法国民众有着一种复杂的情感。“疑虑和误解会遮住眼睛,使人看不到发展双边关系的机遇和潜力。”他认为,利益的摩擦不应成为误解的源头,因为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竞争必然存在,各国需要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比如中国在劳动力方面具有优势,法国则拥有许多享誉世界的品牌。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研究员张健称,法国在某些时期出现的对华“摇摆外交”,既与领导人自身因素有关,也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有关。不过,目前深陷困局的欧洲开始更多反思自身的问题,并以更加客观的态度认识中国。“事实胜于雄辩”,对中国的成见还会继续存在,但是这样的声音将会越来越弱。

他认为,相对于萨科齐时期,现任法国总统奥朗德的对华政策更趋务实,提出了“外交为经济服务”的“经济外交”战略,对中方战略利益和核心关切给予一定支持。

吴建民强调,中法关系虽然出现过一些波折,但是中法两国都主张世界多极化,经济互补性强,文化彼此钦佩,这些推动双边关系的基础并未改变,两国关系不断提升的大趋势并未改变。(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7/7570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