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案例】“剩男剩女”是因学制长?
2014年01月29日 11:18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学制过长催生剩男剩女?
学制太长毕业太晚造成大量“剩男剩女”?1月12日,记者从广东省政协获悉,省政协委员、广州军区总医院政委黄艳儒提交提案,认为整体学制太长导致学生毕业太晚,造成适应社会慢、婚育压力大等诸多不便。他建议,将现行的小学到高中的12年学制缩短为9年,这样19岁就可以大学毕业,可以更早地规划人生。
学制过长造成种种不便
黄艳儒说,现行整体学制过长,小学6年、中学6年、大学4年,需要16年的学习才能进入社会,到本科毕业时至少22岁了,这浪费了学生和社会的时间。
他认为,学制过长易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太晚,适应社会慢;学校与社会学用分离,学生适应工作慢,工作压力大、稳定性差;特别是女生,毕业时已近晚婚年龄,工作与婚恋难以兼顾,给婚育带来影响;等到工作基本稳定时,这些人已是大龄青年,从而产生大量“剩男剩女”。
黄艳儒以广州军区总医院为例,平均结婚年龄男性为29岁,女性为27岁,平均生育年龄男性为31岁,女性为28岁,均较一般人群晚。
黄艳儒认为,实践说明现行的长学制没有必要更不需要,学校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会如何学习,而不是仅教具体知识,知识总是在不断更新中,只有具备学习能力才能保证跟得上知识的更新。
他表示,现行学制中,高中与大学“贪大求全”的课程设置没有必要,专业化和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现代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教育方式的深刻变化,更加灵活、机动的网络学习必将成为教育的发展方向,在校学习的时间更应该缩短。另外,年轻人尽早进入社会,成家立业,不仅有助于个人与家庭,也有助于社会稳定与和谐。
因此,黄艳儒建议,将现行学制缩短为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本科3~4年。 9年即可完成小学到高中阶段教育,正常情况下19岁即可进入社会工作,有充足的时间适应社会,稳定工作;有充足的时间恋爱结婚,成家立业。同时,全民义务教育仍为9年,完成后即为高中水平,还可大大提升人群整体教育水平。
文理分科最好提前到高一
黄艳儒还认为,目前学制是到高二才分文理科,这不符合人的基本特征和学习的自然规律,应该在初中毕业后即进行文理分科,选择个人合适的方向。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习,已经能够完成自然科学各学科基本知识点的学习,可以满足绝大多数人一生基本的需要;初中学业完成后,个人的兴趣、爱好、特长已经显现,基本教育已经完成,这时就应该因材施教,分科正当其时;高中和大学阶段是一生中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如果能够根据爱好特长,集中精力进行重点学习,有利于充分挖掘潜能,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因此,他建议提前分科,改为一进入高中即分文理科,根据爱好特长集中精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学制太长催生剩男剩女”是个伪命题
对黄艳儒委员的很多观点,比如现行学制中,“高中与大学‘大求全’的课程设置没有必要,专业化和职业教育更加符合社会需求”等等,我都非常赞同。而对其“学制太长催生剩男剩女”的说法,我觉得过于草率。因为这就是个伪命题。
中国公民恋爱自由、婚姻自由——不管他是在上学,还是已经踏入社会。大学校园里,学生谈恋爱或者同居者大有人在,这早已不算什么秘密。并且,教育部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取消了原规定中“在校学习期间擅自结婚而未办退学手续的学生,作退学处理”的条文。
《婚姻法》规定男22周岁以上、女20周岁以上可自愿结婚。原《高校学生管理规定》中的条文与婚姻法不一致,取消这一禁令是尊重法律的体现。达到合法年龄的公民都能够选择结婚,这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应该得到保障。因此,如果在校大学生觉得两个人感情到了可以结婚的地步,在校期间结婚也是一件自然的事情,可以理直气壮地结合。据媒体报道,现在大学生结婚的现象日渐增多,“老婆读大一,老公读大二”并不罕见。
剩男剩女越来越多,确实成为一大社会现象,也愈来愈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担忧。据调查,城市白领32岁到35岁之间结婚的比例相当大。这一现象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比如部分人婚姻家庭观念日渐淡薄、男女择偶观念存在差异和错位等等。现代人生存压力过大,也导致部分人的择偶和婚姻受到诸如房子、收入等因素的影响。
剩男剩女泛滥,跟“学制太长”没有必然的联系。最起码,“学制太长”并非惟一原因,亦非最主要的原因。至于学制是否真的太长、是否真的需要缩短,则是一个需要慎重对待的问题,在采用科学方法进行详细调查分析之前,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
靠缩短学制减少“剩男剩女”不靠谱
“剩男剩女”已从社会个别现象成为社会普遍问题,这一现象的存在,往小了说影响个人对幸福的体验与感受,往大了说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作为广东省政协委员,想为解决这一问题出谋划策,也是责任所在,值得肯定,但是黄艳儒委员提出的解决办法,无法认同。
现行学制导致学生大学毕业以后就进入婚育年龄这是事实,但是却不等于说缩短学制就能解决“剩男剩女”的社会问题。因为在很大程度上来说,“剩男剩女”主要不是年龄上的“剩”,而是现实条件和择偶心理上的“剩”。不管是我们的所见所闻还是一些关于婚恋方面的调查研究都证明,现代社会的“剩男”群体,主要集中在一些农村地区学历偏低,收入偏低,条件偏低的“三低”单身男青年;而“剩女群体”则相反,主要集中在城市学历高、收入高、条件高的“三高”单身女青年。但不管是“三低剩男”还是“三高剩女”,导致他们剩下的原因,显然都和年龄没有太大关系,而和他们所处的地区,所拥有的身份、工作、收入以及择偶观念等等关系更加密切。
从这个角度来说,黄艳儒委员给出的解决“剩男剩女”的办法,显然是找错了靶子。正确的解决办法,一是通过发展地方经济水平,教育条件,改善就业环境,提高工资收入等等,来帮助“三低剩男”缩短与“三高剩女”之间的距离;二是通过积极的教育引导,帮助“三高剩女”改变错位的,唯物质论的婚恋观和择偶观。当双方之间的现实差距缩小了,“剩女们”的择偶要求也现实理性了,则他们结合的机会也就大了,“剩男剩女”的总体数量自然也就少了。
另一方面,教育学制也不是想缩短就缩短,想延长就延长的,它必须是符合科学常识和教育规律的,而为了减少社会上的“剩男剩女”就把从小学到高中的12年一下子减少3年,这是否符合科学,符合教育规律,也是一个问题。
学制长短,别扯上“剩女”
“学制长增加剩女”论其实并不新鲜,早在2010年,有位全国政协委员的提议,就被解读成“小学读五年高中读两年减少‘剩女’”,引起网络热议。网友虽然对学制要不要缩短见仁见智,但有一点是基本达成共识的,那就是学制长短与“剩女”多少关系不大。学制缩短了,“剩女”就不“剩”了?
中小学学制是“6+3+3”,还是“5+2+2”,或是“5+5”,等等,主要取决于中小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不是拍拍脑袋就能随便定下来的。1970年初,本着“教育要革命,学制要缩短”的理念,开始将小学六年制改为五年制。1979年,又将五年制改回到六年制。现在又有人提议将小学教育改回五年制,那就先得把1979年的改制理由列出来,从理论上把它推翻掉,不然,只拿诸如“减少剩女”、“应对人口老龄化,缓解青壮劳动力短缺”等等貌似迫切的局部现实需求作理由,是无法让人信服的。
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学制过短意味着基础教育不扎实。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中小学教育都是12年学制。为何对我国这一跟国际接轨的学制,屡屡有人想举刀砍短一点,而且一砍就是二三年呢?而对这样的提议,网上却又每每是点赞的多,拍砖的少。我想,根源还是在于目前应试教育的问题。很多人指出,目前应试体制下,小学六年级,初中三年级,高中三年级,基本上都是复习,砍掉这机械操练的三年又有何妨?
这是对教育价值的否定性评判,也是对“学什么”“怎么学”的不满。不过话说回来,“一卷定终身”的招考制度不变,这三年更是不能减,不然,幼儿园小学化将愈演愈烈,寒暑假补习班将愈加爆棚,以时间换分数,以青春拼前途,孩子们的童年将更加苍白,孩子们的身心将受到更大的摧残。
目前各地都在推行新一轮的教育改革,其核心就是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假如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真的更能重视过程,真的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和需求,提供多样化的课程,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长,学有所用,我想,赞成砍掉三年的人肯定会越来越少。
“剩男剩女”多莫怪学制过长
一个人应该在学校里呆多少年,才适合走上社会?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在学校里磕磕碰碰,念不下去走进社会后,却如鱼得水;也有人坚持念书,学成之后走出校园,在名利场上春风得意。当然,反面的例子也有不少。
不过,念完小学、初中和高中一共要十二年,有人觉得实在是有些“浪费光阴”。广东一名政协委员最近提出,学制过长是现在社会上“剩男剩女”过多的原因之一,因为很多年轻人被“没有实用价值”的学校耗去了太多的青春。
乍一听还真有些道理,并且和不少民众的抱怨契合,中小学一上就是十二年这个学制,好像还真是这一问题的原因之一。但是,从深一层考虑,事实其实远非如此。
首先应该明白的是,“剩男剩女”这个称呼,如果不是开玩笑,那就很不合适。大龄单身并非“过剩”,而往往是现代生活方式导致的一种结果,很多是出于自己的选择——真要把结婚当成人生头等大事,难道还结不了婚?!
其次,一些高学历的“剩男剩女”,表面看起来是因为在学校误了青春,但实际上这不是根本。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很多人经历教育之后,人生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其中包括婚恋观。用先贤的话描述,他们之所以没结婚,“非不能也,乃不为也”!用民间的观察,那叫做念了书后,反倒“高不成低不就”了——总之,和上学时间长短没多大关系。
当然,这么说并非说学制长就是好,也不是在支持教育专家“十二年学制符合人的生理和认知规律”的论断,只是想说,学制过长并非催生“剩男剩女”的根本原因。
但人们为什么就感觉,过长的学制催生了“剩人”呢?原因其实在于教育质量,而不是上学时间。也就是说,我们从小学到中学,到底学了什么?一部分人到了大学,上硕士念博士,又有多少是根据个人兴趣选择,选择之后又学以致用了呢?
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不少人给出了否定性的回答,所以一些人才坚定认为念这样的书是一种“浪费生命”的行为,民间也才有呼应政协委员关于“压缩学制”的声音。
所以,不仅“剩男剩女”现象不必归咎于学制太长,出来不适应社会,也不应怪学制太长,因为那是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原因。其实,年轻人没法获得社会资源,也不是因为在学校窝得太久,那是社会资源分配规则所决定的。
一句话,如果你的教学内容真是让人们学以致用,而不是读死书,应试,学一些没用的东西,那么学制差那么一年两年,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启示与思考】
学制过长催生剩男剩女,从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因为读书时间长了,毕业晚了,也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剩男剩女。然而,缩短了学制,难道就不会有剩男剩女问题?答案恐怕是否定的。更重要的是,缩短学制是一回事,而考虑剩男剩女则是另外一回事,两者不能混为一谈。
学制的问题,是值得讨论的,也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有些人认为现在的学制不错,没有改变的必要;有些人则认为现在的学制过长。全国人大代表陈华伟曾建议,将中小学学制由现行12年缩短为10年,将初中和高中(或中专)合并,采取“5十5”(小学五年、中学五年)学制,实施普及到高中的十年义务教育制度;全国政协委员许皋曾建议,缩短中小学学制到9年或10年。可将小学6年、初中3年、高中3年的学制调整为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的9年学制。“缩短中小学学制”的益处是可以看得见的,可节约家庭和社会成本,然而,学制的改变,却需要科学的设计,需要全面的视角,而不是从一个方面考虑,更不能从剩男剩女的角度考虑缩短学制,那样显得过于轻浮。
剩男剩女是现代社会特有的形象。剩男剩女过多绝不是好事,但产生剩男剩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社会的因素,更有个人的因素。很多人不是因为不够优秀而沦为剩男剩女,而是因为自己过于优秀,在身边找不到与自己相匹配的另一半而剩下;有些人则是因为过于看重物质,有些人则是因为缺乏安全感……原因不一而足。不是说学制过长与剩男剩女没有一点关系,但至少不是那种“因果”关系。如果因为要减少剩男剩女而缩短学制,那就有点儿戏了。
剩男剩女现象应该引起重视,需要从多层面去化解,而缩短学制,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话题,但却需要从很严肃的角度去考虑。因为涉及的人太多,且事关教育的方向、个人的发展等重大问题。
一言蔽之,剩男剩女现象很严肃,学制问题同样很严肃,但从剩男剩女的角度考虑缩短学制,却是无厘头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29/7571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