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花钱买荣誉”何时了?
2014年01月30日 09:37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媒体揭评比乱象 企业大倒苦水:“荣誉岂是靠花钱买来的”
岁末年初,北京一些酒店、展厅等场所,各类评选评奖令人目不暇接:
1月7日,由某网站举办的“2013中国汽车年度盛典”评选出24个奖项;
1月7日—8日,某杂志社联合其他机构进行了“行业50强或细分行业单项奖”等多项评选;
1月9日,2013(第七届)中国创业投资价值榜评选出多个奖项……
类似的评选评奖每天都有。“评比太多,我们人力、财力耗不起,得了奖也高兴不起来。”浙江某知名企业北京办事处代表杨女士道出了部分获奖代表的复杂心情。
1月9日,记者在苏南某企业采访,短短一小时,就见这家企业的宣传部长王女士接到好几个邀请企业参与某评比的电话。说起评比,王女士指着办公桌上一沓传真件对记者大倒苦水。
一个月收到20多份邀请
记者看到,这些传真件大多打着“国家”“北京”“江苏省”某某机构的招牌,内容都涉及评比,项目有“全国知名品牌”“全国行业百强”等,甚至还有“世界知名品牌”。
“光是2013年12月份,我们就接到了各类评比、颁奖、入刊入编的邀请函20多份。”王女士苦笑道。
“这些评比多数需要企业缴纳数千元到几万元的费用,有少数机构在被拒绝后,竟然以各种手段要挟企业。”王女士告诉记者,“这里面也有不要钱的,不要钱的评比其实是想拿我们当招牌去忽悠其他企业。”
不过有些评比“来头大”,挂着政府部门的名头,还有退休官员当顾问,“这样的评比我们都是会参加的”,王女士补充道。
出钱多就能排名靠前
王女士所在的企业年产值200多亿元,在全国颇有名气。
2012年,企业受邀请参与评选“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是由一个叫某“品牌实验室”的机构评选。“董事长说,既然不要费用,就参加吧。”申报材料寄出一周后,就被告知已被评上,但要交5万元宣传推广费。“既然评上了,那就交吧。”王女士说。2013年,这份榜单揭晓,王女士发现同行业中有个完全不知名的品牌的排名比王女士所在企业的排名还高。
2013年,这家机构又邀请王女士所在企业参评。王女士询问对方评选程序和标准,对方说了几条后提醒说:“谁出钱多谁就能排在前面。”
一年花费百万元应付评比
“你看,这个诚信企业的评奖,也是只要给钱就能获奖。”王女士从桌子上的一堆材料里翻出邀请函,里面明确规定:获得3A级诚信的企业,要交10万元,而获得2A级诚信的企业,要交5万元。“荣誉岂是靠花钱买来的?这种只要给钱就能评上的奖项哪有什么公信力可言?”
“对于评比,我们是能推就推,有时实在推不掉,就象征性地给点钱。”王女士说,即便如此,每年应付这些评比还要花不少钱,“大约在百万元左右”。
王女士办公室里放着一大堆奖状、证书,可谓“荣誉等身”。“这些荣誉九成以上是花钱买来的,也就是说‘材料+金钱=荣誉’。”她无奈地告诉记者。
企业需要社会认同,如果有公信力的机构评选出客观公正的排名,企业是愿意参评的。“但评选程序要公开公正,不能向企业要钱,不能谁给钱多就给谁颁奖。”王女士说,“现在的评比鱼目混珠,让企业不胜其扰。”
花钱买荣誉,谁能对授奖资格做出甄别?
实这些年,评奖就像一棵大树长出的斜枝,蓬蓬勃勃肆意疯长,甚至有了“评奖经济”的分类。因其加大了企业的负担,也因为良莠不分水分太多,受到过激烈的批评和辛辣的嘲讽。想必“中华羊蝎子奖”“山寨奖”一类的揶揄,还没有完全退出人们的记忆。也就是从那时起,叫停一切金钱评比活动,就成了此起彼伏的呼声。可是时至今日,仍然有类似评奖继续进行,且有死灰复燃之势。因此,就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
举例来说,苏南某全国著名企业,2012年受邀参加一个某“品牌实验室”机构组织的“中国最具价值品牌500强”评选活动,“董事长说,既然不要费用,就参加吧。”申报材料寄出一周后,就被告知已被评上,但要交5万元宣传推广费。“既然评上了,那就交吧。”但当2013年这份榜单揭晓时,发现同行业中有个完全不知名的品牌,排名还在他们前面。去年,企业又被邀请参评,可问到评选程序和标准,对方提醒说:“谁出钱多谁就能排在前面。”更可笑的,一个有关“诚信企业”的评奖,也是只要给钱就能获奖。甚至邀请函里面明确标明:获得3A级诚信企业,要交10万元,获得2A级诚信企业,要交5万元。(见同日《人民日报》)——荣誉到了花钱来买的地步,这荣誉价值几何、有何公信?恐怕除了一个包裹自己忽悠别人的面具之外,就剩下街谈巷议的笑柄。
毫无疑问,我们应该坚决叫停一切金钱与桂冠的互换。当金钱可以通吃的时候,荣誉很难名实相副,而且难保出现水货,成就了欺世盗名的卑劣。允许这类评奖存在,就是允许欺骗存在,允许虚假存在,允许金钱荣誉交易;它和钱权交易、钱色交易同属一类,只不过看着好看听着唬人罢了。再者,“假作真来真亦假、无为有时有还无”,当这种评奖乱象暗流涌动乃至泛滥成灾时,实实在在的荣誉,也就“城门失火、池鱼遭殃”,变得掉价和真假难分了。
人民日报在为这条消息配发的评论中说,各地应以作风建设为抓手、以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好好检视一下自己辖区范围内的评奖活动。基层单位也应自觉抵制乱评奖,别干那些“花大钱、买黑牌”的糊涂事。问题是,声势显赫、牌子超靓的评奖,大都集中在首善之区,地处一隅的机构,很难有超强的引力和蒙人的权威。所以,北京应该是治理的重点。而且,有关单位应该对评奖主体进行资质认定,哪些是可以评的,哪些是不能评的,让参评者明明白白。不把这些界定清楚,评奖经济的斜枝,只怕还有枝繁叶茂的时候。
“花钱买荣誉”实为扭曲的“政绩观”
年终岁末,组织开展评比表彰,是对一年工作的全面回顾和综合衡量,旨在总结成绩、表彰先进,找准问题、促进工作。不可否认,近年来,随着中央三令五申,大多数单位都能严格按照要求规范开展评比表彰工作,但报道中曝出了个别部门单位以穿上“国际”马甲、挂上“N强”等招数要求企业“花钱买荣誉”。这其实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崇,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买来的“荣誉”终究靠不住,最终会落个“荣誉”扫地的下场,让企业遭受严重损失。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整风时期指出:“形式主义是幼稚的、低级的、庸俗的、不用脑筋的东西,全党必须揭破它,把这种毛病切实改掉。”“花钱买荣誉”怪象,由于扭曲的“政绩观”作怪,使个别部门单位利用评比表彰干起了“老猫钓鱼”的勾当,向企业搞创收、捞好处,“谁出钱多谁就能排在前面”,这种“讲形式图虚名”的评比表彰到底有多少公信力?这样评出来的成果和政绩,如何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
有病当需彻底根治。矫正扭曲的“政绩观”,需结合实际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考核机制,深入基层实地开展考核,坚决杜绝那些“昙花一现、糊弄一时”的虚假政绩出现;改进评比方式,既听部门单位汇报,更要走好群众路线,把工作成绩交由人民群众来评判和检验;加大监督检查力度,查查工作中是否出现 “玻璃门”、 “弹簧门”、“旋转门”给群众添麻烦,路标多还是路障多……等等,牢牢抓住评比的发言权,使弄虚作假没有了市场;明确和约束好部门单位考核评比权力,取消不必要的评比达标,斩断个别部门单位利用考核评比搞创收、捞好处等利益链,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提高考评实效。
评比表彰既是对作风建设的一次检验,更是一次考验。只有各级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严格按照中央规定规范开展评比表彰,才能评出民心士气,评出正能量,才能向党和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花钱买荣誉 丧失公信力
年末岁初,又到了一年一度“创先争优“的时节,丁玲《杜晚香》有言:“可是一到年终评比,也总是像泉水一样,从这里那里冒出来数不清的颂扬。”这数不清的颂扬看在外行人眼里是对获奖者的歌功颂德,殊不知现在的许多评比,大多是临时抱佛脚,这些企业“抱佛脚”不是用手,而是用钱。单位获奖等级的高低不是凭经营实力而是凭财力,谁出钱最豪气谁就能排在前面。
“中国名优品牌”、“中国著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名品”……这些有着“中国”两字的头衔听上去很权威,看上去“来头”很大,但实际含金量有多少?发证机构的权威性又有多高?
“这些评比多数需要企业缴纳数千元到几万元的费用,有少数机构在被拒绝后,竟然以各种手段要挟企业。”这种“被评比”对大小企业来说都是一种灾难,大企业需要生存发展,就要有叫得响的名牌镀金,而这层金可不好镀,你不给钱,自然有人给;他给钱,你就吃亏,而这个亏就可能关系企业的生死存亡,这就是“现实”,所以大家都只能不断的往这个无底洞抛入真金白银;小企业想要做大做强,就需要花费一笔无力承担的费用,有的即使筹足了费用也不够格参与评比,只能走入越评越弱,越弱越不能评的恶性循环中。这样的评比毫无意义,甚至评委席上高坐的评委们也是形同虚设,他们所做的无非就是举举早就内定的牌子,说一声:“恭喜”。
到底是谁这么“光明正大”的收取评比费?这些评比费又是怎么使用的?有没有人对评比费的使用过程全程监督?如果这些不公之于众,其可信程度就不得而知。如果有人利益熏心,打着政府评比的幌子,暗地里做着收受贿赂的勾当,就更是让这些评比失去了公正、公平的准则。
买来了荣誉,失去了公信力, 这样的金不镀也罢!
【启示与思考】
各类评选评奖乱象丛生,一些评选机构的无良是一个方面,企业方面也应该深刻反思。一个企业能否进“百强”,是否有“3A级诚信”,自己可谓心知肚明。如果明明不强又缺信,还要用钱去买,这本身就是欺骗消费者。这些年,卖奖敛财,年年泛滥,如果不是一些企业年复一年花钱买奖,卖奖者又怎能乐此不疲?
企业不胜其扰,大倒苦水,显然深谙其中的道理。既然不满于现状,为何还要参加没有公信力的评比呢?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一年百万元的评比投入,究竟能换来多大的回报?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如果拒绝了某些机构的邀请,企业就会遭到各种手段的要挟。甚至有些评比“来头大”,挂着政府部门的名头,还有退休官员当顾问,这样的评比企业更要审慎考虑参加。于是,评比就变了味,奖项只是一个噱头,参评费本质上就是公关费,维护好双方关系才是真实目的。
乱象丛生的评比不仅仅在企业中存在,在社会其他领域中也或多或少存在。尤其是在党政机关中,决不允许这样的乱象存在。回首一年的过往,经验需要总结,成绩需要表彰,年终检查评比作为许多部门和单位的惯例,会否打着这样的幌子让各种不正之风卷土重来,败坏我们已经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绩,是需要我们警惕的。
企业需要社会认同,同样其他社会主体也需要社会认同。如果有公信力的机构评选出客观公正的排名,评选程序公开公正,不向企业变相要钱,不会谁给钱多就给谁颁奖,相信大多数企业是愿意参评的。这样的评奖,企业心甘情愿,消费者也会埋单,不仅有利于企业的正向成长,整个行业也会因此健康良性发展。反之,则将企业和整个行业推向泥潭,步入恶性循环的轨迹。因此,整治评比乱象迫在眉睫,剔除那些不负责任、巧立名目的评比机构,还企业以客观公正的评价,还行业以清新向上之风,就是还中国经济以新的活力和创造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130/75723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