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感悟总理“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的温暖

2014年02月02日 14:37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1

总理心系特困群众强调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

春节前夕,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心系陕西秦巴山片区特困群众。1月26日上午,李克强乘飞机、火车和汽车,辗转7个多小时赶赴安康。1月26日下午,李克强来到安康市救助站看望无家可归的老人和流浪儿童,他强调,“我们要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

“真没想到总理会亲自来看我们”

说起和总理见面的场景,六十多岁的老人冀文余难掩激动的心情,“当时我们在活动室看电视,总理就进来了,我一眼就把他认出来了!”

“我在电视上看到过你,你是总理!”这是冀文余对总理说的第一句话。冀文余真的太惊讶了,意识到面前的人是李克强总理后,他有点紧张,“真没想到总理会亲自来看我们!”

“总理跟大家都打了招呼,问了我的基本情况,还问我在救助站过得好不好。听我说了自己的困难后,他安慰我说,快过年了,先安心在救助站住下来,困难会解决的。”李克强亲切的话语让冀文余慢慢放松下来,不再紧张。

由于冀文余所在的成年人救助区里还住有几位老人,李克强说,希望老冀能当好大家的“班长”,帮大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要离开的时候,总理主动伸出手对我说,‘咱们握个手,以后有机会我再来看你们。’”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冀文余数度哽咽,“总理那么忙,心里还惦记着我们这些无家可归的人,我真的非常感动。”

 

“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

“总理是昨天(1月26日)下午17:40左右来到我们救助站的。”安康市救助管理站站长刘世林说,总理一到站上首先去了业务区三楼的未成年人活动区看望流浪儿童,他亲切地问小朋友们在救助站生活的好不好,孩子们也争先恐后地向总理问好,“几个孩子还把水果糖拿给总理,热情地说‘爷爷吃糖’。”

随后,李克强又来到位于一楼的成年人救助区看望无家可归的老人,他亲切地询问了老人们的生活情况,叮嘱工作人员要照顾好老人。

李克强说,过年是中国最大的节日,中国人最重视家的概念。我们要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他一再对工作人员说,你们不仅照料他们的生活,也给他们一个心灵上的家,这就是大爱。

“总理还到救助业务区门口仔细看了安置信息栏,了解了人员的基本情况,叮嘱我们要做好救助人员的安置工作。要离开的时候,总理看到了我们停放在门口的‘寒冬送温暖’活动的宣传车,仔细地问了活动的情况。”刘世林说,“寒冬送温暖”活动主要是救助站工作人员走上街头寻找、救助流浪人员,宣传车里备有棉衣、棉鞋和食品等,随时随地展开救助。“总理对这个活动非常赞许,他叮嘱我们一定要把活动坚持下去,确保需要救助的人员都能安全过冬。”

“总理离开的时候,天都黑了。他上车前向我们挥手致意,祝我们新年快乐,真的非常平易近人。”刘世林说,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总理,他觉得很幸运也很感动,“总理非常关心救助对象,仔细地询问他们的生活情况,他也非常关心我们工作人员,给了我们很大的鼓励,让我们所有人都感到很温暖,真是一个心中有大爱的好总理!”

 做好救助工作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安康市救助管理站始建于1972年,该救助站位于安康市西郊,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主要负责安康市无家可归、流浪人员的临时救助和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保护,以及妇女儿童的临时庇护工作。

救助站站长刘世林介绍说,安康市救助管理站分为救助业务区、未成年人活动区、后勤保障区和办公区四个区域,目前有床位100张。“常规救助一般不超过十天,主要为救助对象提供食品和住所,为突发疾病的救助对象联系医院进行救治。可以联系到家人、单位的,我们会积极联系帮助救助对象回归家庭,实在联系不到家人的,我们会为他们提供回家的车票,确保救助对象安全回家。”刘世林说,为了做好救助工作,除了接待主动到站求助的人员和公安、城管、热心群众等护送来的人员外,他们还经常上街寻找流浪人员,尽量劝导带回救助站。

“这次总理来视察,对于我们的工作也是非常大的鼓励,正如总理说的,‘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我们会一如既往地做好工作,确保无家可归、流浪的人及时得到救助。”刘世林说。 

 

李克强“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见证啥?

让人民群众过一个欢乐祥和的春节,是党和政府的神圣职责,也是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心中牵挂。李克强总理在春节前夕,跋山涉水来到秦巴山片区看望慰问特困群众,强调“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见证了一个大国总理的崇高情怀。

尊重传统。新春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钱没钱,回家过年”,是每一个中国人最朴素的意愿和诉求。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过年是中国最大的节日,中国人最重视家的概念。新春佳节,能和家人团聚,也是最大的幸福。李克强总理在春节前夕来到特困群众中间,就是要给他们营造一种家的氛围。“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更表达了总理对中华民族伟大传统的尊重和传承。忘记传统,就意味着背叛;背离群众,就意味着犯罪。有了总理的殷切关怀,有了各级各地党委政府的不懈努力,全国上下的“年味”将更重更浓,全国人民的生活也必将更加幸福美好、更有尊严。

大爱无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大爱。而对人民群众的关切、关怀、关爱,必须是全面的、全方位的,让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尤其不能忘了困难群众。秦巴山片区是我国涉及省份最多、国土面积最大、内部发展差距最大的一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包括6省市75个县。李克强总理来到这里,就是要提醒和告诫各级各地党员干部千万不能忘了困难群众,要经常性地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尤其是深入困难群众家中,开展访贫问苦、送温暖献爱心等活动,将人间大爱洒向每一个角落。要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网,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同时,不但要照料困难群众的生活,也要给他们一个心灵上的家,这就是大爱,这才是大义。

心系群众。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党的执政思想和理念。心系群众,情牵百姓,是党员干部应有的道德情怀。家国天下,有家才有国。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有家的感觉、感受到家的温暖,才能更好地报效祖国、奉献社会。因此,李克强总理所强调的“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是对民生的关切、对民众的关怀。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特地看望特困地区的特困群众,是一次心系群众、情牵百姓的生动实践,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全党发出的无声号召,那就是千万不能忘了人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千万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只有让人人都感受到党的关怀和温暖,才能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共同建设好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中国。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李克强总理春节前夕看望慰问特困群众,是一面镜子,折射出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崇高情怀;“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是无声号令,要求各级各地党委政府、党员干部必须恪尽职守、履职为民。只有如此,“改革元年”才能开好局、起好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早日变成美好的现实。

 

李克强强调“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咋落实

天下之大,民生为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困难群众,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各级各地要切实把这项工作作为关系全局、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来抓,真心实意地解群众燃眉之急,给群众雪中送炭,以实际行动让特殊困难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要牢固树立群众观念。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是我党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与方向,只有牢固树立群众观念,将群众的安危、冷暖置于首要位置,才能推动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记党的根本宗旨,真正弄清楚我们党为了谁、依靠谁,弄清楚我们的根在哪里、本在哪里,视百姓为父母、为亲人,始终与群众坐在一条板凳上。想问题、办事情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多想想老百姓的感受,多想想老百姓的冷暖,多想想老百姓的所思所想,坚持民有所盼、我有所为,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设身处地为群众办实事,让每一个困难群众都能过好年。

要把有限的民生资金用在“刀刃”上。从历年政府公布的数据来看,公共财政的民生支出在逐年增加,国家在民生领域的投入不断加大,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到了实惠。然而,由于我国基础薄弱、人口众多,分摊到每个人身上就相对有限。因此要提升民生支出的效力,达到改善民生的效果,一方面要把有限的民生资金更好地用在刀刃上,将政策和财力向最困难的群体倾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改善他们的生活,让困难群众过个好节;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民生资金使用的监管。要加强对民生资金的监督审计,对于在民生资金使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种违规违纪现象必须一查到底,绝不姑息迁就。

要建立健全救助工作制度。制度是管根本、管方向、管长远的。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制度,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是一项保民生、促公平的托底性、基础性制度安排。我们要编织一张兜住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安全网,确保网底不破,让人民群众消除后顾之忧、安心创业就业,促进社会公正,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要围绕应保尽保,建立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使符合低保条件的家庭得到应有的救助,真正做到应保尽保,使城乡困难群众“困有所济、贫有所保”;另外一方面要围绕救急救难,不断完善各类专项社会救助制度。对已经出台的医疗救助、临时补贴、就业等专项救助政策和措施,要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同时真正体现“救急救难”;最后要围绕送温暖,加快完善和实施临时救助制度。春节即将来临,各地区、各部门、各单位要广泛开展访贫问苦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心灵上有所依靠、生活上有着落,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归,使他们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确保他们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当然,社会救助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工作,同时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各级各地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全局观念、长远思想,要有钉钉子的精神,一任接着一任抓,一茬接着一茬干,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善始善终、善做善成,最终让更多的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尽享改革发展成果。

 

【启示与思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家,是国人心中最温暖的牵挂;“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年,是国人最重视的节日。当“家”遇见了“年”,理所当然地演绎出“春节回家”的曲曲乐音,这不仅仅是一家一户式的团聚,更重要的是集体式的灵魂释放与暂时解脱,是一段路程的结束,更是新一段路程的开始。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一票难求”的苦恼,“千里奔波”的疲惫,甚至“不能回家”的牵挂,都还是幸福的。因为,这些人最起码“有家可归”“有家可想”。而对于那些无家可归的人特别是孩子来说,“春节回家”恐怕就是一种刺激,甚至是一种伤害,对于他们来讲,“家”可能只存在于记忆中的某个角落,落满灰尘,也可能在记忆中都搜寻不到,了无痕迹。那么,温暖这些饥寒的身体,慰藉这些孤独的灵魂,自然是政府机关乃至全社会共同的责任。也正是因为如此,在春节前夕,李克强总理乘飞机、火车和汽车,辗转7个多小时赶赴陕西秦巴山片区,实地访贫问苦,并强调“要编实、筑牢社会保障底线,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

“不能让任何人无家可归”,短短的一句话力重千钧,充分彰显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责任与担当。为此,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牢记李克强总理的指示要求,始终把关心和帮助困难群众和弱势群体的生活放在首位,建立健全长效的帮扶救助机制,尤其是春节期间,要广泛开展访贫问苦活动,想尽一切办法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心灵上有所依靠、生活上有着落,让每一个人都有家可归,使他们充分感受党和政府的关爱与温暖,确保他们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02/7572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