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领导孩子的红包岂能成“关系”突破口?
2014年02月07日 08:28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领导孩子的红包成“关系”突破口?
春节送红包,本来是图个吉利、皆大欢喜的事儿,但记者在春节期间采访发现,“怎么给领导干部的孩子发红包”却成了不少人心里的一个“疙瘩”。
“禁令”管不住领导家孩子
去年刚调进县政府工作的小唐,以前是县里的中学老师,因为写得一手好文章,被某县领导借调到了政府部门。全家在春节期间都为她感到高兴,可她自己却暗自发愁:“领导这么器重我,过年了不表示表示感谢,我觉得非常过意不去。”
小唐家有不少做小生意的亲戚,大家都叫她买上些好烟好酒、准备点购物卡,再给领导孩子准备个红包,体体面面的上门拜年。可小唐说,今年中央严令禁止领导干部收礼,“拎着大包小包去领导家,恐怕连门都不让进就给赶出来了,人家还会埋怨我不懂事。”
父母和小唐商量来去,决定还是以领导家快要小升初的孩子为“突破口”,直接包5000元现金。”禁令没说不让孩子收红包,这样给出去,领导收了最好,没收大家也没压力。”
领导孩子出国读书送一万,“客气说就是张机票钱”
在杭州一家贸易公司上班、老家在重庆的邓先生告诉记者,虽然在杭州不认识什么领导干部,不用给他们孩子送红包,可回到老家过年,仍然躲不过“一刀”。
邓先生说,老家有老老小小一大堆亲戚,大家知道他在“外面发财”,家里有点困难,安排孩子找工作啥的都打电话给他求助,而他就不得不找出多年前的各种进机关的同学关系,托人在当地解决家里各种问题。
“平时老家来杭州出差的领导,我是少不得陪吃陪喝,回去了也得看望。”邓先生说。
在他老家,通常人们发红包的数额在200到500元,但邓先生一直坚持给每个领导家孩子送1000元再加两瓶好酒。这个春节,他也担心有“禁令”,送礼品不好看,就决定给领导孩子们的红包“加码”,每个2000起步。“其中有个特别重要的领导,孩子要去美国读书,我在饭桌上给了一万元,客气说就是张机票钱,他父母也高兴笑纳了。”
“说给孩子买文具,领导往往不会反对”
多位向领导家孩子送红包的人士告诉记者,现在大的风气是好了很多,如果打电话预约上门拜年、请吃饭等,不是特别亲密的关系,领导往往很客气,“十动然拒”的很多。但如果说是给孩子们带点文具,领导往往不会反对。
“再送别的礼品,拿在手里自己都紧张,领导脸色也不好,还是包一个红包实在。”宁波一名基层干部坦言,根据他自己的感觉,“既然只剩下这一条路拉关系了,送少了不如不送。”
一名处级干部告诉记者,尽管自己家孩子过年也收到不少“叔叔阿姨”的红包,但他都会要求妻子把账目记好,超过1000元的,必须想方设法还回去,“一边收别人的要送还,一边还要送自己的领导,其实很累很烦人,最好上面出台个规定,领导子女不许收超过多少数额的红包,否则视同受贿,刹住这股歪风,大家都清闲。”这名干部说。
给领导孩子发红包为啥成送礼突破口
禁令之下,给领导送礼行不通了;请领导吃饭,请不动了,但领导的权力在哪摆着,不送,心里七上八下,过年都不得安生,于是给领导孩子发红包就成了新的送礼突破口,一方面送孩子领导不反对,会收,另一方面给领导孩子发红包不属于禁令规定的内容,于是红包一“包”就是几千甚至上万。既然不属于禁令的,领导收得畅快,下属送得舒服。然而,事实果真如此吗?
对“禁令”充满敬畏之心,严格执行“禁令”,这是每一个干部都应该做到的,但给领导孩子发红包,虽然不属于“禁令”之列,然而,却是实实在在的“行贿”,是腐败,这在法律上是不允许的。诚然,真如有干部建议的,要将"孩子收大额红包视同父母受贿"入禁令,可这条入了禁令,腐败却会又出新花样,难道每一个腐败新动作都要被列入禁令吗?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给领导孩子发红包成送礼突破口”是个伪问题,之所以要给领导的孩子发红包,根本原因则在于领导手中有权力,发了红包之后,以后会得到关照,会连本带息还回来。从本质而言,这是行贿,试想,一个红包少则几千元,多则上万元,还是我们平常亲戚之间人情往来的“红包”吗?
“给领导孩子发红包成送礼突破口”,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对腐败的“零容忍”。其一,收礼的领导存在侥幸。因为收红包不像在外面吃喝那样明显,况且,是送给自己孩子的,可以借不属于禁令放心大胆地收,然而,这明显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其二,监管部门的监管不严,手段欠先进。虽然公众很清楚,节日是腐败的高发期,腐败之心也从来就不会因为“禁令”而消停,总会千方百计寻找突破口,然而,当腐败手段变样了,升级了,可监管的手段却没有同样升级,相反,多会在节假日也跟着“休息”了。
对腐败必须要有“零容忍”的态度。就像香港那样,贪污1元也要处理。如此,才能使领导干部不存侥幸之心。说起来,所谓的“送礼突破口”难道真的是送礼者能“突破”的?只不过是领导有意打开的“口子”,也是监管松懈留下的。
“送礼突破口”靠什么堵住?就是对腐败“零容忍”,对于收受红包的领导进行严肃查处,而不是要等到入禁令之后。如此,不管腐败如何花样百出,都不会有任何的实质性的“突破口”。
严防领导孩子的红包成“关系”突破口
“发红包”这种我国民间的这种传统风俗,本是一种美好的祝福,一种温馨的关爱,但近几年来这种民俗在部分人群中逐渐变了味儿,给孩子的“压岁钱”,是冲着他们家长手中的权势来的。贿赂歪风借“压岁”蔓延,不但污染孩子们纯真的心灵,而且败坏社会风气,令人痛心。但趁过年行贿送钱者还振振有辞:不过是给小孩子“压岁钱”、封“利是”、发个“红包”而已;收钱者也大言不惭:钱又不是送给我的。其实,这样的“压岁钱”到底是给谁“压岁”,大家心里都有数。
中央八项规定实施一年多来,干部离特权远了,离群众近了;机关花架子少了,干实事多了;奢侈浪费少了,勤俭节约多了。但是,一些干部“避风头”思想仍然存在,“升级版”违规手段也时有回潮,借春节给领导干部的孩子“发红包”进行行贿现象屡屡发生。八项规定还能否警钟长鸣,能否落实为长效机制,群众盼在心里,看在眼里,因此笔者认为中央八大规定的监管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强,刻不容缓。
中央八项规定自2012年12月初至今已出台已有一年多时间,期间中央纪委已经多次通报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有力震慑了各种不正之风,切实维护了八项规定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同时中央多次利用重大时间节点,强力推进落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中央精神。
学习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落实八项规定关系党和人民事业成败,体现从严治党的指导思想。因此各级各部门应制定改进工作作风相关规定,并采取措施狠抓落实。广大党员干部首先要深刻领会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精神的重要意义,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谆谆告诫,坚决克服等待观望、“避风头”、借春节给领导干部的孩子“发红包”进行行贿等心理,进一步增强主动性和自觉性,率先垂范,切实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到实处。
其次广大党员干部始终要按照“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要求,正人先正己,坚持从自身做起,自觉把自己摆进去,以实际行动带头落实八项规定精神,从严要求和约束自己,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做到令行禁止,要率先垂范,让自己认真学进去,以身作则,以保证工作作风的持续改进。
最后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从政有品格,用权讲原则,做人重形象,用好作风凝聚党心民心、带动政风民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一步一个脚印,一年一个台阶地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启示与思考】
民间有句谚语:“廉不廉,看过年;洁不洁,看过节。”因此,越是逢年过节,身为党员领导干部越要保持清醒头脑,廉洁自律,不但要管好自己,也要看好家人,真正做到“守住自家的门,看住自家的人”。
春节过年,总少不了给孩子发压岁钱,民间认为分压岁红包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这是年节的文化传统,但近年来,不少人赶在春节期间去领导干部家拜年,送给领导孩子的压岁红包不是用来贿赂“鬼神”,而是成为了给领导送礼的“突破口”,成为了贿赂“权力”的手段。
这样的压岁红包不是用来祝福孩子平安的,带来的是“三不安”。过年接受下级或企业单位“红包”,必有所求,“人情债”难还,事务不安;高额款项以压岁之名送给孩子,引起攀比之风,小孩思想不端,教育不安;贿赂钱财包裹上“红包”的外衣,虽然送钱人没了压力,但是“纸难包住火”,“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心理最难安。
要刹住这股歪风,大家都“清闲”,最为关键的不是“上面出台规定,不许领导子女收”,还需先向领导干部自身求解,对“红包腐败”宣战。需抡起理念信念之斧,斫去私心杂念;抡起制度限权之斧,切断利益渠道;抡起内外监督之斧,让一切送钱收钱的花样难以遁形。只有真正管住权力,让其依法依规而行,大力扫除吃拿卡要、求人办事等不良现象,才能摁住伸向红包的手,向社会传递简单做人、简朴做事的正能量。只有这样,崇廉鄙贪的社会氛围才能真正形成。只有这样,才能让压岁钱回归于平安祝福的本真。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07/75749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