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红包纠纷”之反思
2014年02月07日 08:32
【百姓话题案例】
【事件介绍】
中央“反四风”致官员子女红包收入锐减 要求家长补偿
中央“反四风”的要求,今年影响了孩子们的红包收入。这几天,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处理了不少“红包纠纷”:孩子因为压岁钱锐减,要求家长给予补偿。
9岁的莹莹咨询时一肚子不高兴:“我去年的压岁钱就没比过班里的小美,今年本来想超过她。可是元旦的时候就一个红包都没收到,没想到过年也是一样,除了家里亲戚的,其他叔叔阿姨本来送得就不多,还都不让我要。我损失了那么多钱,爸爸妈妈要赔!”
莹莹的“官爸爸”说,为了防止有人用送孩子红包的形式行贿,春节前就跟妻子和女儿订了“廉洁协议”,不许收别人的红包。现在孩子发现压岁钱锐减,不干了,非让爸爸妈妈补偿损失。咨询中心老师说,今年因为红包数量减少闹家庭矛盾的,从小学到高中的孩子都有。高二学生小勇来咨询时不断跟咨询师埋怨爸爸这个“官”当得窝囊,收点压岁钱都要被人管。据说他去年压岁钱收了几千元,即使上交了三千,自己还是留下了小金库。但是今年爸爸不许他收了。“不让我收可以,爸妈必须每天给我一百块零花钱。”
对于这些受了“经济损失”的孩子,咨询师建议家长跟孩子讲清“你是家里一员”的道理:如果爸爸允许收红包,就会受到停职、下岗等处分,那时候整个家庭的日子都会不好过。对于小勇这样“狮子大开口”,要求每天一百元零花钱的孩子,咨询师让他自己算算父母每天能赚多少钱,并提出,作为家里的一员,要考虑全家的利益,如果你每天拿一百元,你需要负担一家人的吃饭开销。小勇很快就打消了每天一百元零花钱的念头。对于像莹莹那样,想用压岁钱跟同学攀比的孩子,咨询师建议,把“比”的内容换一换:以前比压岁钱是比收了多少钱,能不能变成比比“花了多少钱”?春节期间很多孤寡老人和孤儿需要关怀,用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用自己的钱去献爱心,那才是真的光彩。莹莹最终接受了咨询师的意见,并且发挥自己所学的特长,带着自己画的画到养老院去慰问爷爷奶奶们。
“红包纠纷”透露出什么信号
之所以发生“红包纠纷”,是因为在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一系列反腐败政策的高压态势下,官员受到了全方位的监督制约,“权力寻租”、“权力寻钱”被关进制度笼子,孩子的“红包”较往年大幅度“缩水”,心理失衡而要求父母给予补偿。
从“红包纠纷”事件中,透露出三个信号。
一是传递反腐好声音。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反腐败工作力度,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抓大不放小,近20只“大老虎”和一批中、小老虎被关进“铁笼子”里,一批小苍蝇也被拍得晕头转向,胆战心惊的,党员干部中的腐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彰显中央八条禁令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已初显威力,越来越多的机关干部已积极响应党中央清廉过节的要求,自觉做到防腐蚀,拒收礼。
二是送礼方式更为隐蔽。近年来,收不正确价值观的影响,不正之风侵入节日文化,逢年过节送礼联络感情已经成为“潜规则”,在“礼不到关系会断”、“谁不送礼谁吃亏”的理念下,以礼代贿成了很多人的不二选择。在中央“八项规定”、反“四风”等一系列反腐败政策的高压态势下,仍有一部分人挖空心思去打通关节,通过借向孩子发“红包”的形式投其领导所好,联络感情。2月3日,《新京报》报道,大年初二,18岁的李成(化名)从登门拜访的“叔叔”手中,领过了“这辈子最大的红包”——3000元。“叔叔”不断强调,过年了,让孩子自己买点儿好吃的。
三是家庭教育亟待跟进。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如果孩子长期在收受红包的家庭环境中熏陶,他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也会用红包来打点、摆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就要以身作则,清正廉洁,筑牢拒腐防变的防线。要教育孩子,向孩子说明收受红包的危害:叔叔、阿姨们都是是冲着权力而来的,若不是爸爸妈妈担任一官半职,又怎么会有人发红包呢?如果收受红包,爸爸妈妈就会受到停职、下岗等处分,到时候全家人的日子都会不好过。
“红包纠纷”在传递反腐好声音的同时,也折射出反腐败工作还任重道远,需要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负责态度、“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扎实作风,层层落实、一抓到底,彻底铲除“贪腐温床”。
用“家风”来破解“红包纠纷”
在八项规定之下,节日反腐成为了重点,不仅官员受到了全方位的监督制约,而且其子女也明显的感受到了制度威力。往年,孩子们春节收受红包不仅是一种习惯和常态,而且还形成了攀比之风,如今则“王小二过年”,导致红包收入锐减,产生“红包纠纷”也不足为奇,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心理十分单一,但作为为官的父母则应该坚守制度规定。
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接连几天聚焦于家风报道,从普通老百姓的视角去解读家风的社会功能与作用,家风不仅影响到社风,更影响到党风政风。如果任由子女收受他人红包,久而久之,孩子们的心理就会发生扭曲,如果父母不及时制止,一味迎合子女,就会让各种不正之风乘虚而入,投机钻营者利用给孩子发红包这个机会,变相对官员进行贿赂,结果不仅害了孩子,而且还会毁了自己。从以往落马官员案列来看,节日往往是腐败重灾区,而子女红包常常的最薄弱的突破口。
面对子女红包收入锐减后造成的心理焦虑,为官的父母一定要摆正心态。首先自己要客观认识当前反腐败的大势和形势,不能自乱阵脚,产生埋怨心态,在制度规定之下,我们唯有不折不扣的执行,唯有从自己做起,才能心底无私天地宽。其次要及时修正子女心态。仅仅依靠心理咨询中心还不够,还应该原原本本的向孩子摆事实讲道理,说明收受红包的隐形危害。要教育子女形成积极向上的节日观念,切忌溺爱孩子,用红包来取悦孩子。
养成清正良好的家庭小环境是为官父母的应有责任。不要以为孩子收受红包是家庭私事,如果女子长期生活在这种收受红包的家庭环境中,长大成人后,他们不仅自己会养成一种习惯,而且也会用红包来处理社会事务,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为官,还是为商,还是干其他职业,都会助长各种社会不良风气。正人先正己,要想让子女健康成长,自己首先要做到清正廉明,要利用良好的家风来影响和推动社会风气。
“红包纠纷”或许只是让孩子们的心理暂时难受一点,但对于他们的未来和社会风气而言,却是一件好事。如果我们为官的父母们能够率先垂范,时时处处都始终坚守制度红线,何来“红包纠纷”?
【启示与思考】
压岁钱是本是我国一种传统美德,代代相传的习俗,寓意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而如今拿到了红包的孩子们更是习惯攀比谁拿得多,竟然有小孩子吐槽:红包少没面子。大人给孩子压岁钱作为感情投资,亲朋好友给孩子压岁钱则出于“面子人情”,因而不惜互相攀比,更有一些人将压岁钱作为官场行贿受贿的隐蔽途径。使其传统礼尚往来喜庆红包当作相互炫耀的资本,在客观上对孩子灌输一种“不劳而获”的错误金钱观。
红包纠纷的发生,红包是导火索,家长却是罪魁祸首。家长不能够说服孩子,官爸爸或官妈妈不能用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什么叫廉洁自律,则并不能真正地化解红包纠纷。中央反四风的规定如果内化为官爸爸们自觉行动,相信官爸爸有办法说服孩子,而不是求助心理咨询师。
孩子生病,官爸爸或官妈妈应该吃药。孩子的红包病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官爸爸或官妈妈传染的。治愈孩子的红包病,唯有官爸爸或官妈妈廉洁自律。
“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过新年,图的就是个喜庆劲儿。发红包,美好的寓意在于祝福传统永久的延续。但重要的是,不能让面子和出手阔绰使压岁钱变味,不能让金钱铜臭熏的红包变色,让春“劫”恢复原汁原味的春节原样,孕育出新的希冀。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07/7574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