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公务员希望“马上有理解”之启示

2014年02月08日 09:26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基层公务员称福利并不好: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

公务员这年怎么过,这话题今年特别热。中央的“八项规定”、严禁公款赠送贺卡年历等一系列新举措新要求,条条都指向公务员。“围城”外的人们不免猜测—随着“隐性福利”的大幅缩水,基层公务员的日子肯定是越来越不好过了。

“围城”里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1月29日,3位基层公务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讲述了他们春节前的工作生活。其中一位的话很有意思:“我们的福利待遇,从来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好,所以,现在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坏。”

应酬没了挺好的

白女士某市级政府机关公务员 入职10年

1月29日下班后,白女士没直接回家,而是奔了家乐福超市。“眼看要过年了,得备点儿年货啊。往年这些都不用操心,食堂临近过年的几天会做很多熟食,今年没了。”

说起今年过年的变化,白女士的感受是从这些小事开始的。“仔细一想,今年变化挺多的,很多原来有的现在都没有了。”

首先是台历没了。以前一到年底,白女士办公桌上就会堆一摞台历,全是关系单位送的。除了自己办公室、家里留几本,她还会送给母亲和婆婆。今年,她一本也没收到,只好自己掏钱买了三本。

然后是单位的联欢会取消了。“往年我们也不会去郊区办年会,都是在单位附近找家有场地的酒店办个晚会,各个处室演演节目,吃顿晚饭。”去年,联欢会就没有了,改成了在单位举办茶话会。今年更彻底,连茶话会都没了。“明天中午,我们单位的大会议室有个民俗活动,好像有猜谜什么的,领导到各个处室给大家拜拜年,就算联欢了。”

作为一个母亲,最让白女士高兴的变化是节前的应酬少多了,晚上可以多陪陪孩子。“往年,从元旦到春节前,基本上天天有宴请,关系单位这个时候都会联络一下感情,吃吃饭、唱唱歌。但今年基本没有了。同事们在一起聊天都说,晚上陪家人的时间多了。”白女士说,其实跟其他单位的关系也不是靠吃饭建立起来的,关键还得看工作。但以前大家都去,自己也不好意思表现得太各色。“如今取消了,挺好。”

去超市,白女士还要帮年迈的父母备些年货。“等放假就来不及了。我们处一直很忙,越到节日越有很多保障性的工作,肯定是坚持工作到除夕下班。”

提前放假是误传

周先生交通部门公务员 入职3年

从部队转业进了公务员队伍,听着挺风光,“其实没占上便宜。”周先生说话依旧带着浓重的四川乡音,今年春节,除去值班,他的假期只有5天,将将够回趟老家串一下亲戚,马上就得往回赶。周先生说:“年夜饭肯定来不及回家吃了,不过好歹大年初一能到家,挺知足。”

谈到今年春节与往年的不同,他沉默了足有半分钟才憋出一句话:“当了3年公务员,实际工作还是这些。我是干交通的,哪年春运不是把我们折腾得四脚朝天?别说今年除夕不放假,就是前两年除夕放假时,我们也歇不了。”

1月29日18时10分,他走出办公室,周围同事还都在忙碌着。楼道里,他碰上了隔壁办公室的同事,赶紧不好意思地解释:“春节回老家,东西还没置办,今天准点下班,想抓紧时间收拾收拾行李。”

 

走到办公楼一层,他突然停住了脚步,翻开书包找东西—一张最新的春节假期值班表。发现确实落在了办公室,他又三步并作两步往回跑。“不拿着心里不踏实,春节期间即使明知不是自己值班,也会时不常掏出来看看,就跟有病似的。”他自嘲地说,“跟往年比,今年春节要干不少‘傻事儿’。比如,今年冬天一直不下雪,但是扫雪铲冰保障小组春节的班一天不能少值。就算天气预报是大晴天,大家也得乖乖到单位,吃泡面睡沙发。没办法,等真有事再从家往这儿赶就来不及了,那可就要出大事了。”

虽不是窗口行业,但周先生和他的同事年年春节都得轮流值班。“无论是年三十儿还是初一,赶上谁就是谁,大家都没有怨言。”此前,他也听到社会上有“公务员还没过节就都提前放假了”的说法。对此,周先生很气愤:“这些都是误传!”

工资不高挺紧张

雷女士,某远郊区县机关公务员入职13年

“好多人都说我们公务员这回惨了,福利大幅缩水了。我特想告诉大家,我们基层公务员以前也没有什么福利。我们单位以前过年发什么?也就是油、肉、水果,从来没发过购物卡。所以今年不发了,我们也没觉得有多惨。”快人快语的雷女士,提起社会上对公务员的偏见就满腹委屈。“我们的福利待遇,从来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好,所以,现在也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坏。”

雷女士家是河北的,大学一毕业就考上了北京某个远郊区县的公务员。“我十几年的工龄,正科级,一个月工资5000多元,这在北京真不算高,养家糊口挺紧张的,我们现在房贷每个月就5000多元,孩子还要报培训班,吃饭、穿衣,哪样支出不是自己掏钱?”

尽管工资不高,但雷女士觉得社会对公务员的要求却越来越高。同样是一份工作,企业员工如果上班时间上网购物,即便被发现了也没什么,但如果是公务员,就是很严重的错误。

“很多人觉得我们公务员清闲,‘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其实我们早就不是那种工作状态了。都大年二十七了,我还在下乡给基层单位培训。平时我们也是经常加班,企业加班得给加班费,我们全是义务劳动。”雷女士坦言,年前这几天的工作量明显下来了,不过也要一直坚持到除夕。

“马年了,大家都在祝愿马上有钱,我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这是雷女士新年的希望。

良性互动,方能“马上有理解”

2013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10多项“禁令”,条条都指向公务员,不少公务员感慨“官越来越不好当”,有的甚至准备选择离开。而一些公众认为公务员太矫情,“走就走吧,没人拦着,一大堆人等着进来呢”。这种情绪化对抗,不仅无助于形成理性讨论,而且只会撕裂社会情绪。

其实,提起公务员,人们脑海里会冒出无数熟悉的标签。而这些标签,很少是我们亲眼看到的,很少是听公务员自己叙述的,大多是靠负面公共事件和腐败案件的碎片拼凑而成,负面的个案让公务员群体在舆论场中被脸谱化、标签化。也就是说,人们对公务员这一群体的认识,大都是琐碎的、单方面的,有时甚至是靠想象和标签所建构的,自然难免以偏概全。

公务员作为群体来说,尽管存在着少数损害百姓利益的“苍蝇”、“老虎”,但更多的人在自己岗位上默默奉献着。而在舆论压力、贫富差距和各种社会矛盾的纠结下,“公务员”这个词已经成为一个敏感词,很容易搅动起社会情绪,担心言多必失的公务员们游离于公共舆论之外,很少自己发出声音,从而引发公众更多的猜测和想象。

基层公务员希望“马上有理解”的三点启示

基层公务员很辛苦,很劳累,待遇不高,工资不高,这是客观现实,我们必须面对。基层公务员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给我们三点启示。

之一,我们别被腐败公务员,奢侈公务员蒙蔽双眼。其实,当前,我们公众不是对公务员队伍不满,而是对公务员队伍中的特权以及腐败现象不满,主要是对那些拥有一定权力并且蛮横的公务员不满,我们的规定,我们的反对四风,我们的禁令主要是针对这些公务员的,但是,我们不要忘记最基层的公务员,他们很辛苦,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之二,我们的制度禁令是为了让公务员更规范,不是为了卡公务员的正常生存。雷女士之所以有“我们也没觉得有多惨”的感悟,就是因为我们的大部分基层公务员是比较规范的,其实,我们的制度禁令就是让所有的公务员都不规范起来来,都正常起来,以前在一些部门,一些岗位存在的灰色收入是不合理的,现在,必须铲除,回归正常。

之三,我们应该重视基层公务员的待遇。我们必须承认公务员队伍的建设很重要,我们也应该保证公务员基本的待遇。公众对公务员的待遇也不是吹毛求疵,关键是公开,阳光,坦荡,没有灰色收入,这是最重要的,公务员挣钱应该挣到明处。公务员明处挣钱,我们老百姓从来不反对,公务员没有了灰色收入,应该根据社会生活水平给公务员制定规范的工资标准,进行科学的工资增长机制,这也是保证公务员队伍廉洁的重要工作。

最后,期盼我们的公务员能够以为人民服务的质量挣钱,我们应该建立这方面的机制和标准,调动公务员工作的积极性,让公务员工作成为公民的一个展示自身为人民服务价值,打造人生事业的好舞台。

“求理解”不如“求查岗”

马年首个工作日,你到岗了吗?

对公务人员来说,这个年过得确实有点不一般,因为流行“全民”给公务人员“查岗”。从大年三十,“探营”假日办的热线不停,到整个春节前后,公务接待少了,公款宴请也收敛了。这一“年节之变”也许意味着,过往种种“惯例”,恐怕也要跟舌尖上的油水、车轮上的浪费一样,在无处不在的监督中成为过去式。今年,加入“查岗”行列的不只是群众,多个地方的纪委监察部门也动了真格,早早发出通知,除夕那天,谁脱岗就会受到通报直至查处。

但是,面对从上到下的“查岗”行动,被查的政府机关、公务人员难免有点委屈。“八项规定”以来,约束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公务人员既有实际利益受到影响的不安,更有收入待遇被外界妖魔化的尴尬。这些也引起了一些公务人员的困惑,有的甚至新年发愿:“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

“全民查岗”与“求理解”的碰撞,是政府改革过程中的一种阶段性现象,也反映了社会群体之间的心理差距。从社会理性的角度讲,增进社会群体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必须的,社会各界应当为此而共同付出努力。对于将公务人员待遇与贪官享乐等同的认识误区,尤其需要澄清。从某种角度讲,关心爱护干部是必须的,尤其是对基层公务人员,更应加以关心,给予其相应的工薪待遇也理所当然。但这跟抓作风建设是两码事,不应混为一谈。

从现实角度看,单纯的“求理解”难以消弭社会的信任缺失,“求理解”根本上还靠办事机关和公务人员自身过硬,真正转变观念,改进作风,经得起一次次明查暗访,能够提供与社会发展水平相称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和真正理解。对于政府机关、公务人员来说,全民监督、上下“查岗”是大势所趋,“为官不易”或是常态。

类似除夕多休半天这样的事,是小事,甚至可以说是人之常情。但到了党政机关,就小事不小,甚至事涉诚信,事关形象。半年多来,中央抓的作风问题,很多是小事,但群众为什么叫好,因为小事具体,抓得实在,而且这些小事改了,往往还能带动更大的事的变革。

群众心里有杆秤。群众每天遇到的事,多是具体小事,但小事直接关系他们的喜怒哀乐,关系生活的幸福指数。有些机关的同志,对群众的小事不上心,不负责,还不以为然。要知道,在群众眼里,这些就是天大的事,他们小事上的无助与无奈,足以使他们对党和政府的总体形象产生负面认知。群众的意见和反应往往并不只针对个人,而是对整个干部队伍。

群众的感知是真实的,群众的认识是具体的。在群众眼里,我们党政机关的每一位同志,其言行就是党和政府的态度,其举止就是干部的整体形象。

马年上班第一天,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开始了,第一批也将“回头看”。公务人员群体不妨自我加压,从“求理解”转变为“求查岗”,以转变作风、务实为民的实际行动,接受监督、经受考验。拿出“求查岗”的底气和勇气,群众就会慢慢“有理解”,公务人员群体的形象也会不断提升。

 

【启示与思考】

公务员作为一种职位,当然有其他职业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同样也容易因为其特殊性而饱受指责与偏见,并使之成为被伤害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由于公务员本身的权力属性,其手中掌握了太多的资源,也容易因此使职业优势更加明显。“工资基本不用、老婆基本不动”等现象也确实存在,问题是,即使是职业性的正常、灰色还是黑色收入的叠加,其间也存在着很大的结构性差异和地域性差别。比如沿海与内地,经济发达与落后地方,职级高低等差异,而且,这里面同样存在很大的贫富差距,并以倒三金字塔的方式呈现。

如同统计学上的平均法一样,“表面繁荣”却掩盖了真实的情况,而“碎片化、片面化”的认识,也容易导致偏见的产生。真实的情况是什么呢?就是大多数公务员的收入,并没想象中那么高,某种程度甚至可用“微薄”来形容;自然,其也没有想象中的所谓的灰色收入。更多的人还是处于“付出了,但没得到理解”的境地。至于一些基层公务员的“带甲种田”和“因职抑郁”,其实是许多公务员的真实写照,只是他们的声音在强大的质疑声中被淹没了,其真实状况被一些个体制内的优势者给拔高了。   

在这种情况下,需要多听听来自公务员的声音,打捞那些“沉没的声音”,同时,也需加强公务员队伍与社会各界的双向沟通,创造条件让人们对公务员群体有一个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让人们看到权力在公开透明地运行,展现清廉高效的作风,使人们相信公务员群体在深刻改变。理解不是一种单向的诉求,理解是一种双向的沟通和交流。

“希望马年马上有理解”,既是基层公务员的心声,也应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而这既需要公务员自觉去神秘化,以公开透明回应社会公众的关切,舆论也应该抛弃对公务员的刻板成见,多了解他们真实的生存状态。

越是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社会就越需要健康的讨论、良性的互动。

社会成员若都能以清醒而非情绪化的头脑、客观而不片面化的视角、互动而不对抗化的交流,看待问题就会更加公允持正,社会就会少些误解、多些理解,少些矛盾、多些和谐,少些对抗、多些共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08/7576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