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是什么催生了同学聚会的“恐聚族”?
2014年02月09日 13:56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春节同学聚会催生恐聚族 感叹“相见不如怀念”
“青春就是用来怀念的。”这是2013年流行于网络的一句电影台词。春节假期,各色同学聚会成为人们怀念青春的方式。然而,人是境非,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渐渐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当“致青春”变成名利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不少春节“恐聚族”感叹“相见不如怀念。”
变味的友谊:从“AA叙旧”到“我来全包”
在离马年春节还有半个月的时候,孙挺就接到高中同学聚会的邀请,但是用他自己的话说,“现在的同学聚会一半是期待,一半是无奈。”
2000年孙挺高中毕业去上海上大学,作为高中班长,孙挺在高中毕业后的第一个春节就组织了同学聚会。“那年的聚会效果特别好,大家各自说着自己的大学体会,说说闹闹,开开玩笑。”
因为“效果特别好”,从2001年开始,每年大年初四,孙挺的高中同学聚会都如期举行。但是,作为组织者,孙挺发现同学聚会“请人”越来越难,赴约而来的人也是“一些人热闹,一些人沉默,共同的话题越来越少,感觉越来越不自在”。
2008年春节同学聚会上的一个细节,让孙挺的感受从“不自在”变得“厌烦”。
那年,正准备结婚的孙挺第一次带着女友参加同学聚会。既是老班长又是聚会组织者的孙挺说开场白时,一位事业得意的同学插话:“老班长,以后咱同学聚会别每个人对份子了,挨个掏钱太丢人,这次聚会所有的我全部包了。”
从那以后,孙挺再也没有组织过聚会。而每到春节,一些“混的较好”的同学却越发积极争着组织聚会,并承诺自己“包场”,聚会的地点也从当年的小饭馆变成大酒店、度假村、高档会所等。
“有的开名车,有的骑摩托,饭桌上谁用的手机更高端,谁穿的衣服更大牌,谁抽的香烟更名贵。虽然没有直接比较,但是明摆着的差距让人越来越别扭。” 孙挺说,十多年的同学聚会,饭桌上,“忆当年”的越来越少,“比现在”的越来越多,聊天中,真情实意的感觉越来越淡,吹牛摆阔的意味越来越浓。
叙旧成资源:土豪同学,我们换个名片吧?
“土豪你好,我们做朋友吧。”在北京一所高校当老师的毕敏觉得,这句当下网络流行语正好可以形容自己的同学聚会。
“‘土豪同学,咱们换个名片吧’,这就是现在我们同学聚会的主题。”毕敏半开玩笑地向记者谈道。
1987年,毕敏从安徽一个县城考上北京一所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在北京安家。2010年春节,一位多年未联系的高中同学突然邀请毕敏回老家参加同学聚会,因为盛情难却,毕敏按时赴约。
邀请毕敏的那位同学在老家做地产生意,当年的“差学生”现在已是县城里有头有脸的大老板。同学聚会现场,毕敏发现应邀而来的老同学、老教师、老校长,虽然人数不少,但是主角却始终只有那位老板同学。
“大家争着跟他喝酒、换名片,有同学甚至还给他带了礼品,有的希望与他合作生意,但是更多的则是有事希望让他帮帮忙。”毕敏说,80年代的老同学如今都年过不惑,聚会的时候不像年轻人那样“攀比”,却更多了些聚人脉、拉关系的“奉承话”。
那次聚会结束后,老板同学拉毕敏到一旁私语:“我家闺女今年高考,您看报考你们学校咋样,钱不是问题。”毕敏说,直到那时自己才明白老同学盛情邀请自己的另一层原因。
虽然,毕敏对老同学的诉求无能为力,但是此后每年春节,那位老板同学都会邀请她参加聚会。去年春节,在那位老板同学推荐下,毕敏参加了母校举行的“校友春节联谊”。
“学校做东,邀请的同学不论毕业界别,混得不错的老板、官员占大多数,最后大家拍合影,官大财大的人物坐中央,当年的老教师却被排在边上,甚至有的还站着。”
毕敏说,整个校友联谊,台上的校领导像是在开招商引资会,台下的老同学们则忙着换名片、套近乎,饭桌的座次顺序被提前安排好,大家相互称呼中,“某总、某局、某主任”代替了当年的小名或者外号。
相见不如怀念?“致青春”何以变成名利场
去年,一部名为《致青春》的电影在全国引发“缅怀青春”的热潮。电影剧情中有一个细节:大学毕业多年后的一次同学聚会,当年校园里的活跃人物张开为了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的生活窘境,特意买了一身假名牌参加聚会,并在同学面前故装阔气。
孙挺和毕敏的同学聚会仿佛就是上述电影片段的现实缩影。本应回忆往事、再续友谊的同学会,如今渐渐演变为自我炫耀、斗富攀比或积累人脉的名利场。
又到春节假期,诸如“中年男女为赶同学会扎堆整形”“同学聚会成为过年回家‘九怕’之一”这类围绕春节同学聚会的“怪新闻”又开始出现;一些电商广告也打出“聚会不怕谈房子,楼盘让你买得起”“同学聚会撑面子专用车型”等等诱导意味的标语。
当票子、房子、车子成了大家春节聚会的主要话题,时过境迁,不少人面对昔日“同桌的你”,则成了“春节恐聚族”。
“都来嫉妒你,看你炫出的家底,都来羡慕你,看你秀出的传奇,兴奋的相聚还有兴奋的一个你,个个都是表演的影帝。”这首名为《恐聚族之歌》的改编歌曲近日在网络疯传。歌词夸张诙谐,调侃出人们对于同学聚会变味的无奈,一些网友在跟帖评论中也感叹老同学已是“相见不如怀念”。
有网友直言,同学之间的聚会更应该卸下所有职业包装,忘记彼此的身份地位,在浮躁的社会竞争中为自己留存一些纯真回忆。而对于“恐聚族”来说,每个人的追求不同,对幸福和成功的理解也不同,大可不必按照别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徒增烦恼。
去年参加同学聚会的时候,孙挺点唱的一首歌曲—《老男孩》引起全场合唱。孙挺说,希望今年的同学聚会上,大家能像“老男孩”那样,在回忆青春时,还能找回曾经的自己。
同学聚会行炫富催生"恐聚族" 专家:调整心态
同学聚会,本该是充满美好回忆的一件事情,但现在被一些人列为过年“九怕”之一。有人戏称自己是“恐聚族”,主要是害怕在聚会中互相攀比,担心自己职业发展和生活状况不如他人,而不好意思面对同学老友的人群。春节假期正是不少同学聚会的时候,本是一场回忆青春的聚会,可在现在看来,却并不那么简单。
小张大学毕业已经有5年时间了,热衷于同学聚会的她从前年开始已经开始厌烦了。她发现原本是回忆纯真年代的聚会,却渐渐多了些炫富攀比的意味。面对昔日“同桌的你”,似乎不再像以前有那么多共同话题了。
西安市民张女士:“我开的什么车?家里有多少个保姆?然后我用的是什么手机?我现在是年薪,不是,不能说年薪了,一天能赚多少钱?然后这样子比的话,跟我们这个工薪阶层的话差距就会比较大,我们的共同语言就会越来越少。”
无独有偶,工作了3年的小高最近参加了大学的同学聚会,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
西安市民小高:“没有原来的那种同学之间的那种童真那种友谊了,变得就是我现在是什么什么老板,什么什么领导,变成上下级的之间的关系了。”
西安市民小高:“我感觉不好,同学就是同学,不管你再有钱、地位再高,那我们相处的时候是同学关系。不是说你现在是领导,我来跟你相处,你是老板,我要求你,不是这么回事,很反感这种做法。”
西安市民:“我觉得挺无聊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就没有必要这样子,同学聚会本身,不管家庭聚会、同学聚会,都是为了感情聚在一起的。所以炫富的人我们也不会邀请过来。”
有人说,本应回忆往事、再叙友谊的同学会,如今渐渐演变为炫耀、斗富、攀比或积累人脉的名利场。可也有一些人认为,随着同学们事业发展,总有人会进步,在同学聚会中感到自卑或者难以接受,也有一部分人的不自信的心理在作祟。
北京游客:“我觉得这个可能是有一些自卑,或者不自信的心理,有一些成分吧。”
深圳游客:“同学的友谊的话,是非常珍贵的。他也不一定是炫富,他可能经济条件好一点,他可能会承担那些买单的事情啊,让同学聚会的话,节省一些点那个开支啊,这样是挺好的。”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认为,“恐聚族”的产生也反映出当前社会人们价值观的偏离,我们衡量成功不应单纯地以金钱或者社会地位为标准,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陕西省社科院副院长石英:“俗话说的像人比人气死人,如果经常这种攀比,而且以这种很肤浅的这种金钱地位来作为成功的标准的话,我觉得是不可取的。所以我想每个人呢还是摆正自己的心态。”
春节“恐聚族”的烦恼更在聚会之外
变了味的同学聚会让不少人成为“恐聚族”。之所以“恐聚”,原因则在聚会之外。平时大家天南海北,只有春节时难得一聚。在社会中艰辛打拼所积累的成果,也得以在同学聚会这个看似小小的平台上得以展现无遗。工作、家庭、财富等所有物事,皆指向一个光辉的字眼:成功。于是,聚会由AA制到“我来全包”,“土豪”同学被围着换名片,聚会俨然成了师生间招商引资、同学间托关系办事的大会。在这里,成功被最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标准所呈现:多金、位高、权重,一句话,一个人是否成功,就看他对社会稀缺资源的掌控程度。于是,“忆当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者少,“比现在”多金重权、功成名就者多,奉承言语随口就来,座位安排尽显“成功”本色。
平心而论,在众人眼里,那些“混得不好”的才会“恐聚”。在富豪同学的映衬下,他们的存在显得那么寒伧。抛开社会成功的标准不谈,他们所付出的努力,未必就比那些“成功者”少。而土豪同学奋斗的“成功”,也不会仅仅是“一个人的战斗”。家庭的背景,时机的把控,以及发展机会的不均衡,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程度。社会稀缺资源的分布不均衡,在天南海北各地域有着最为明显的体现。所谓成功并不能完全体现个人奋斗的程度,更多的客观因素限制着个人奋斗乃至成功的质量。
春节同学聚会催生“恐聚族”,是这个社会在快速行走过程中“丢掉灵魂”的结果。对财富等物质利益孜孜竞逐的同时,我们看到的是精神文化方面的巨大落差。不论是对聚会费用“我全包了”的豪迈,还是“土豪同学,咱们换个名片吧”的争竞,显然都是现代物欲竞逐跟传统纯真情谊之间的巨大割裂。聚会上成功者谈笑风生如沐春风,获得众星捧月的待遇,困顿者则沉默寡言,在鲜明的对比下产生被抛弃和被歧视之感。对聚会“一般是期待一般是无奈”,聚会上“一些人热闹一些人沉默”,这种明显撕裂的局面,恰恰是这个时代物质发展过快而精神跟不上节奏的结果。将社会打拼中的职业包装和面具伪饰,移植到本应畅叙同学情谊的场合,这些聚会显然跑偏了。
恐归族、恐聚族、春节回家万用攻略……这些名词跟春节有着割不断的干系。当硕果仅存的传统文化遭遇快节奏的现代生活,当充裕的物质财富面对贫瘠的精神文化时,这种现代与传统的割裂最终不得不由一个个的单体所承载。被逼婚的大龄男女青年,被红包抽空的城市普通白领,被土豪同学的辉煌“亮瞎眼”的普通者,甚至那些抢着埋单、被围着争名片的“成功者”们,也在承受着这种物质精神割裂所带来的荒芜和苍白,被这个浮华时代的浮躁气质所裹挟。
“都来嫉妒你,看你炫出的家底,都来羡慕你,看你秀出的传奇,兴奋的相聚还有兴奋的一个你,个个都是表演的影帝。”当人人带着面具虚与委蛇,当同学聚会只剩下自我炫耀、斗富攀比或攀关系聚人脉时,我们曾经的同学少年书生意气,我们曾经的海阔天空挥斥方遒,我们曾经的青春梦想,难道都早已被这冷硬的现实击得粉碎?我们曾经的海阔天空,我们曾经的峥嵘梦想,难道真的只能一任岁月风干吗?
【启示与思考】
大凡同学聚会,一般都会充满对美好往事的回忆,对现实生活的感叹,对未来岁月的憧憬,既显得青春浪漫,又倍感温暖亲切,令人难以忘怀。可是,这种传统意义上的同学聚会一旦变味,继而异化为“炫富会”,肯定会失去聚会的积极意义,也不利于增进同学、朋友之间的友谊。
多年未能相见的同学,借春节期间聚一聚,回忆以前的往事,本是一件挺温馨的事情,然而,因为同学会的“变味”,使得同学聚会变成了“名利场”,成为攀比的场所,自然让那些自我感觉不太好的同学成为了“恐聚族”。
说白了,在“恐聚族”的背后,是贫富差距在拉大,所以从表面上看,“炫富会”上可怜的是“恐聚族”,不过笔者认为,真正可怜的还是炫富者。因为一个人之所以想在同学、朋友们面前炫富,足见其缺少忧患意识和远见卓识,更缺乏社会责任感。这种人也许在物质上是个富翁,但却是一个精神乞丐。
当年的同学分散之后,大家在各自的轨迹上行走、奋进,多年之后,自然会有不同的结果,这是很正常的。有些同学当官了;有些同学赚大钱了;有些同学生活得不富足……这也是很正常的,而“攀比”心理不时泛滥,甚至成为炫富炫权,却是不正常的。同学会,绝不是一个相互攀比的“名利场”。
同学一场,就是缘分,当年的同学之谊,是与功利没有半毛钱关系的,也是与名利没有丝毫牵连的。大家拥有的只有是真诚和友谊。而多年之后的同学会,也应该由真诚作主。那些习惯于炫耀自己的人,伤的不只是同学之情,更多的是自己。不管攀比什么,都是伤害。
在功利的社会中,本应回忆往事、再续友谊的同学会,却渐渐演变为自我炫耀、斗富攀比或积累人脉的名利场;而聚会的话题只变成了票子、房子、车子,这令人很沉重的“悲剧”。同学聚会毕竟不同于别的带着功利性的聚会,核心就是真诚和友情,因此,昔日“同桌的你”,不该成为“被势弃的词”,更不该成为功利的“代名词”。有网友建议,同学之间的聚会应该卸下所有职业包装,忘记彼此的身份地位,在浮躁的社会竞争中为自己留存一些纯真回忆。如此,才是真正的同学会。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09/75774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