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解决小升初“补习热”,均衡教育资源是关键

2014年02月10日 09:26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1

小升初免试难阻补习热 就近入学遭遇录取尴尬

蹦蹦今年5年级,6日刚刚结束了语文测试。从4年级起,除了日常的学习,他课外还有要上2个语文班、1个英语班、2个数学班。如果今后真能按着“免试、就近入学”的模式来操作,蹦蹦不必拼命去当“特长生”,是不是可以轻松点儿呢?然而令记者感到意外的是,教育部意见出台后的这段时间,蹦蹦一点也没有放松。

事实上,特长生录取不受学区划片限制,这和“就近免试升学”基本原则是相悖的。教育部意见明确:到2016年初中校所招特长生比例降到5%以内,尚尚妈对此点了“赞”。但也有担心,毕竟好政策还要看执行,能落实才能有实效。

尚尚妈:现在的孩子都太累了,你说哪个小学生没有参加过课外辅导班;哪个家长能陪孩子轻松地度过每个周末和课余时间?就是因为这些家长们都想让孩子走一个升学的捷径。省去了特长、共建、奥数、英语、推优等这些繁复的环节,我相信孩子们的学习生活会单纯很多,会更朝着他们更真实的兴趣,真实的这种能力去培养。

豆豆爸更是直接表达了担忧。在他看来,只要有择校以及择校费等各种规范之外的方式存在,小升初乱象就不会得到根本破除。

豆豆爸:我还是说,86年就出台了义务教育法,就有那个就近入学,问题到底是出在哪儿呢?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认为,当下包括“划片”在内的多种方式只能缓解择校的压力,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义务教育均衡的问题。

储朝晖:作为一个统一的程序规范,由于不同学校之间还是有差距的,那么这个划片可能起到一个阻隔的作用,本来我们在一个很大的范围内学生可以流动,划片之后这个学生就相对定格在某一个小区域内,这个小区内的选择依然会有一些新的问题,但是同时必须真正的采取措施,让不同学校之间进一步均衡,这两个方面都是不能偏背的。

为何家长对“免试就近入学”不买账?

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春节前夕,教育部正式公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小学升入初中免试就近入学工作的实施意见》。针对“小升初”,意见再次明确了“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

但是,从记者采访的情况来看,家长似乎对此并不买账,仍然希望通过购买学区房或择校给孩子找一所满意的学校。

 

如果将相关的政策与家长的选择割裂开来分析,应当说,哪方都没有错。对政策来,就是为了解决教育公平的问题,让无权无势无钱家庭的孩子也能享受到良好的教育。但是,对家长来说,这样做未必就能体现公平。原因就在于,目前的教育资源分配,并没有按照公平原则进行。不同的学校,教育条件、教育水平相差很大。在这样的情况下,处于好学校区域的孩子,自然会受到更好的教育,得到更高的教育平台。反之,其他孩子就要处于相对不利的地步了。

也正因为如此,如果在制定政策过程中,只强调就近入学,而不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配置,有效调整,此项政策就会成为一个摆设。搞不好,会带来新的不公平。

事实也是如此,在经历了多少年的教育不均衡发展以后,优质教育资源都已经完全集中到了少数好学校手中。从办学条件到师资实力,从教育环境到学习氛围,从教师待遇到学生生活,都是其他学校所不能比的。而最终的结果,则体现在升学率上。如此一来,还有哪个家长不希望将孩子送到这样的学校呢?这样的学校又怎么能够不越来越紧俏、越来越贵族化呢?如果一个文件就能将这样的格局打破,那完全是痴人说梦。

要想打破这种平衡,建立真正公平、公正的学习环境、教育环境,唯一的办法,就是先对教育资源进行重新分配与调整,将好学校的老师比较均衡地在区域范围内进行分配和调动。同时,财政拨款等优先向教育条件较差的学校倾斜,使这些学校的教育条件,师资实力等能够得到较大改善。

在此基础上,取消升学率,取消对学校的进行分类。只有这样,教育的公平性、公正性才有可能得到体现,家长也才能对就近入学买账。否则,新政只会成为一种摆设。

“小升初”新政为何难给“补习风”降温?

“小升初”新政出台,却难给“补习风”降温,在我看来,这并非意外。要让孩子免于上特长班之折腾,仅靠一纸《意见》,显然还不够。

首先,《意见》能否得到执行,公众仍在观望中。其实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就明确规定适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可该规定并没得到很好落实,基于此,有些家长难免会对“小升初”新政的效力惯性存疑。

这种对政策失灵的担心不乏道理,在目前的教育管理语境中,“权力择校”恐难以避免,而学校也难拒绝上级部门布置来的“条子生”。而在此疑虑下,送孩子继续上特长班,自然也成了不得已的法子。

其次,我国各校、各学区存在事实上的办学质量、条件差异,实行“单校划片入学”或“多校划片入学”,并未改变个中差异,在此情景中,就算严格落实“小升初”新政,也可能出现两类择校:一类是政府允许的特长择校,根据《意见》,到2016年特长择校将控制在5%,虽说特长招生名额在减少,可这不妨碍一些家长让孩子上特长班积攒筹码。另一类是有经济实力的家长买学区房择学区。

 

再者,“小升初”新政只是教育政策“面”上的一个“点”。如果没有评价机制的联动改革,中小学生的负担很难减轻。正因“应试”的根深蒂固,中小学生才过早地陷入“题海”。

因此,在严格遏制权力择校,落实“小升初”新政之外,还必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的办学质量、条件差异,这关键在于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能再延续传统的“锦上添花”式拨款模式。

与此同时,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要做到这些,核心在推进教育放权。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要求建立教育民主管理制度,不再由政府主导教育拨款,而要变为代表公众意见的民意机构负责教育预算,监督政府按预算拨款;还要改变应试模式,避免将考试、招生、教学的所有权力掌握在行政部门,真正放权于学校和社会。

也只有教育放权,才能改变择校风、应试化积弊等,才能将学生从没完没了的特长、补课班中解放出来。

遏制权力干涉阳光“小升初”才不会悬空

我国2006年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学生就近、免试入学,可这一规定并没有落实。在目前的教育管理体制之下,“权力择校”恐难以避免,因为教育部门可以干涉学校招生,而学校也难拒绝上级部门布置来的“条子生”。虽然教育部的《意见》要求招生公开透明,但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权力对办学的干涉,阳光“小升初”就可能悬在空中,这是《意见》能否得到执行的最大变数。

我国各校、各学区存在事实上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条件差异,实行“单校划片入学”或者“多校划片入学”,并没有改变学校办学质量、条件的差异。在这种情况下,就算严格落实“小升初”新政,也可能出现两类择校。一类是政府允许的特长择校,根据《意见》,到2016年特长择校将控制在5%,如果校际的办学质量差异不有效缩小,这只会加剧择校焦虑。那种认为限制特长比例就会让大家不再关注特长培训的观念,完全忽视家长对子女读好学校的渴望。二类是有经济实力的家长买学区房择学区。学区房的价格高于周边其他非学区房的两到三倍,而家庭投资学区房还被认为是一举多赢的买卖:一方面让孩子可进更好的学校,另一方面在孩子读完小学之后,学区房的价格还会飙升,再卖给新的学区房需求者。

就算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得以实现,如果中高考制度不改,学生的小学、初中负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减轻。为此,要针对造成学生负担沉重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在严格遏制权力择校落实“小升初”新政之外,还必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的办学质量、条件差异,这关键在于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能再延续传统的“锦上添花”式拨款模式;与此同时,要推进中高考制度改革,打破集中录取制度,实行考试招生相对分离,建立多元评价体系,扩大学生的选择权。

要做到这些,核心都在推进教育放权。遏制权力择校、落实就近免试入学规定自不待言;推进义务教育均衡要求建立教育民主管理制度,切断择校利益链,不再由政府主导教育拨款,而是变为代表公众意见的民意机构负责教育预算,监督政府按预算拨款;进行中高考制度改革,要求政府部门只负责宏观管理,不能再将考试、招生、教学的所有权力掌握在行政部门,而应该实行中学自主教育、考试社会组织、大学自主招生。

 

【启示与思考】

要让孩子不再辛苦地上特长班,仅有关于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的《意见》,是远远不够的。

首先,《意见》能否得到执行,大家都在观望之中。鉴于过去多年来教育部门出台的减负、推进素质教育的政策,都是雷声大雨点小,很多家长已经不再相信新政策能得到落实——谁相信政策谁就会吃亏——而是以“不变应万变”,送孩子继续上特长班、补课班,以“万无一失”。

其次,就是小升初就近免试入学得以实现,如果中高考制度不改,学生的小学、初中负担也不可能从根本上减轻。

为此,要针对造成的原因,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在严格遏制权力择校落实“小升初”新政之外,还必须切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缩小学校的办学质量、条件差异,这关键在于转变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方式,不能再延续传统的“锦上添花”式拨款模式。

在现实基础教育生态中,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学校之间教育质量相差非常大,优质教禁不止,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所以小升初择校一直屡教育部与地方政府也一直没有拿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对于教育部这个入学新政,如果没有配套监督问责机制跟进,凭关系、靠金钱择校的情况仍然不能完全避免,导致“小升初免试就近入学”这一好政策成为一张空头支票。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均衡义务教育资源,解决择校问题不会一蹴而就。这既需要中央与地方财政保障教育投入,也需要地方政府与教育部门拿出诚意、付诸行动,在教育资源配置的问题上把一碗水端平。其实,如果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真的搞均衡了,择校现象就会自己退出历史舞台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0/7577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