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过年莫让陋习为百姓添堵

2014年02月10日 14:10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1

离婚女子因除夕不能回娘家习俗 带孩子在宾馆过年

家住山西晋中的詹女士今年春节过得很不爽,本来应该合家团圆的春节,却因“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习,离婚的她带着孩子在宾馆过了一个除夕。记者采访发现,一些过年老习俗不但没能增加年味儿,却给很多人带来了烦恼。

陋习一:除夕不能回娘家

家住山西晋中市的詹女士去年离婚后带着3岁的儿子回娘家与父母住在一起。“按老家的风俗,女儿不能在娘家过年。父母虽没把话挑明,但还是希望我能过了初一再回家。”大年三十,詹女士带着孩子住进了宾馆。

记者发现,出嫁的女儿不准在娘家过年的风俗在山西、山东、河南、陕西、天津等许多地方都存在。太原网友“春天”说:“今年本来想回爸妈家过年的,但我妈知道后打电话让我睡外头去,真无奈。”记者了解到,山西等地在除夕有燃放旺火的习惯,祈福家人在新的一年兴旺红火。然而,当地人认为出嫁的女儿看到娘家的旺火会把“旺气”带走。所以,一些比较传统的老人坚决不让女儿在家过年。

“以现代的眼光看,这种风俗既不合情也不合法。”中国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常嗣新说,过年的主题是家人团圆,这种风俗割裂了父母与女儿的感情。此外,规定子女“常回家看看”的新版《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实施后,顽固坚持这一陋习更有违法之嫌。

陋习二:初五不能走亲戚

山东无棣县人小段为走亲戚忙得焦头烂额。独生子小段有两个舅舅、两个姨妈和一个姑姑,住得分散且遥远,“一年不见,都得去拜年”。今年,他还要抽出一天时间去拜见准岳父。“单位放了七天假,来回路上耗两天,大年初五又不能去。”四天的时间,小段马不停蹄,有时连饭都来不及吃,匆匆坐一会儿就直奔下一家。

在中国不少农村地区,现在仍然保留着初五不走亲戚的风俗。据常嗣新介绍,民间称初五为“破五”,是避穷神的日子,如果在这天走亲访友,会破坏对方一年的财运。

“古时除夕到破五有很多禁忌,比如不动针线,不倒垃圾,初五不走亲戚等。这些民俗长久流传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古时妇女承担着繁重的家务劳动,需要在过年期间得到休息。”常嗣新表示,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这些禁忌已没有存在的必要。同时,“这种陋习也与现行的休假制度冲突,应该会慢慢消失。”他说。

 

陋习三:春节假日赌博忙

河北邯郸小伙邹平(化名)最近有点不高兴,“这几天输了快三千块钱了。”原来在小邹的老家,春节有赌博的习惯。

据小邹介绍,过节期间,人们多爱聚到一块“喝喝小酒,打打麻将”,“在家和家人玩,出门和朋友玩,和家人玩的小一点,朋友间就不一定了,一局上百元的也很普遍”。小邹说。

在我国,不少地方春节都有类似的习惯。山西省社科院社会学所副所长谭克俭表示,春节赌博现象近年有上升趋势。“早些年,麻将、扑克更多作为娱乐手段,近年来百姓手里有了余钱,自然要加一些‘彩头’,渐渐形成赌博,甚至越玩越大。”谭克俭表示,春节期间娱乐项目缺失是这种现象出现的根源。尤其在农村地区,应该鼓励组织一些健康的娱乐活动,把人们从酒桌和牌桌上“解放”出来。

除夕忌回娘家?莫让陋习添堵

万家团圆之时,却不得不窝在宾馆,不能进娘家门,这想来都叫人心酸。而这,只源于“除夕不能回娘家”的习俗。沿袭风俗本无可厚非,前提是,这“俗”应是公序良俗,而不能是糅合堪舆迷信、情感损害的陋俗。就拿“除夕不能回娘家”来说,它显然已不合时宜:已出嫁的女儿会带走娘家“旺火”一说,本就荒唐;罔顾亲情涵养需求,将单亲妈妈挡在娘家门外,也不人道。

“除夕不能回娘家”看似无关紧要,可在“独生子女”“单亲妈妈”已重构社会家庭形态的现实中,其影响不可小觑:许多独生女不能“提前”回家,除夕跟父母相聚。而这,难免会制造年关时节的无妄分离,冲淡过年的温馨氛围,到头来,一家人围炉叙旧,共听新年钟声,也会成奢侈。

就此而言,“除夕不能回娘家”风俗当被摒弃。应看到,全国各地过年时,都会有这样那样的风俗,有些裹着喜庆色彩,有的则有违现代文明,如聚赌炫富、“除夕不能回娘家”。在鲁迅小说《祝福》里,曾讲到当地年底兴“福礼”,祥林嫂因被嫌弃“不干不净”,被拒绝筹福礼摆香案。个中的歧视、禁锢意味,不言而喻。而当下的有些习俗,何尝不是如此?

因此,类似于“除夕不能回娘家”的陋俗,与其遵奉,不如用“移风易俗”的步伐碾为尘灰。而公众,也无需从恪守陋俗中去找寻年味,毕竟满溢在陋俗之上的,只有腐坏的馊味。

离婚女子除夕不能回娘家陋习不应传承

春节植根于农耕社会,许多传统习惯早已与当今社会和时代格格不入。但像“除夕不能回娘家”这种陈规陋习并不是那么容易根除。在无比注重传统习俗的春节期间,不仅封建社会的陈规陋习被当成春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予以“传承”,甚至一些新陋习和不良风气也很难根除。比如节后仍放“开门炮”,让各地消防苦不堪言;比如三五成群赌博成风,春节过后负债累累;比如满天飞来飞去的红包,成了“恐归族”最大的心病。陋习成了佳节的一部分,令人扼腕,倘若因此伤害了亲人情感,妨害了公共安全,更是得不偿失。

春节是最具亲情内涵和传统魅力的节日,但决不能是陈规陋习的避风港。无论怎样的风土民情、文化传统,无论怎样的过节方式、娱乐消遣,都应当与时代节拍相合,与法治理念相符。在陈规陋习中抱残守缺,在不良风气中沉沦堕落,必然污浊了祥和欢乐的过年气氛,理当进行疏导整治。春节照见了人性之恶与传统之陋,我们不妨也借助春节时机移风易俗,对这些陋习进行“清理”。

 

尊重春节传统不等于因循陋习

写春联、贴门神、包饺子、舞狮子……这些传承千年的春节习俗,都能烘托出浓浓的节日气氛,传递春节特有的温情。与此同时,诸如女儿不准回娘家过除夕、初五不许走亲戚、正月里不能理发、农村赌博等很多地区春节期间的“传统习俗”,则在割裂家庭温情,约束人们行为,影响社会风气。

眼下,不少人都在抱怨春节越过越没劲,“守住年味”的呼声日渐高涨。不过,守住年味并不等于一味地因循陋习,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对缺乏正能量的落后民俗说不。“嫁出去的女儿不能回娘家过年”,本身就是旧社会对女性在人格上的一种歧视,且有悖于新时代“常回家看看”的法律规定;至于初五走亲戚会破坏财运,“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等民间说法,更是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完全没有科学理论依据。对于这样的春节陋习,公众应该主动移风易俗,摒弃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过年内容,有关部门也应做好宣传引导工作,指出陋习的荒谬,卸掉人们尤其是老年人的思想包袱。

事实上,作为一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春节习俗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进步,看春晚、短信拜年、旅游过年、电子鞭炮等为节日注入新元素,成为新民俗。北京民俗学会秘书长、民俗学专家高巍就指出,“昨天的时尚是今天的民俗,今天的时尚就是明天的民俗,今天我们很多尝试性的东西,如果能够被更多的人认可、遵守,必将成为明天的民俗,成为时代所赋予的新民俗。”在欢度春节时,人们不妨多多尝试新的过年方式,丰富节日内容,用时尚元素占领节日阵地。

与那些旧时代的“余毒”相比,春节赌博忙暴露出节日期间文化娱乐的贫瘠。现在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上不是体现在物质生活而是精神生活,不少农村楼房越盖越高,公路越修越宽,但文化娱乐设施和项目严重匮乏,精神生活十分贫瘠。外出农民工见惯了城市的繁华,过年回到家乡便觉得无所事事,于是赌博找乐子就成了另类的年文化。如果农村能拥有规范的文化书屋和体育活动场所等公共文娱设施,当地政府在农闲时节和春节等传统佳节组织开展小型多样、健康向上的文体娱乐活动,农民就会很自然地离开麻将桌、步入文化园,涌进健身场。

春节意味着一元复始,万象更新,在除旧布新的同时,不妨盘点一下还有多少过年陋习在因循守旧。最好让这些越来越跟不上时代节拍的节日元素,也能早日“辞旧迎新”。只有不断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春节才能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荡漾出浓浓的中国味。

【启示与思考】

在我们这个时代里,对于离婚这样的事情,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无论是贫穷地区还是发展前沿,无论是小小县城还是繁华都市,都是能够接受的,而且接受的程度都很高。这表明,我们这个时代里的人对离婚的看法是正确的。我们不希望离婚,但是我们也没有必要为了维护婚姻而不去离婚。既然我们能够接受离婚这种再正常不过的现象,我们何必还坚持着所谓的民俗而不放呢?这实际上就是现代社会和传统民俗的碰撞。在这种碰撞中,粉身碎骨的不应该是现代文明,而应该是一些陋习。这种陋习理应如今年央视小品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一样,给它来个“粉磨性骨折”。

尽管这种迷信的说法很不靠谱,可是当这种陋习成了女儿回娘家过年的障碍,就不能小看这种陋习了。这不仅是愚昧落后观念,也寒了女儿的心,堵了女儿过春节的心。尤其詹女士已经离异,人生受到了极大的波折,心理受到了极大的伤害,本来想回娘家寻找慰藉,结果却吃了闭门羹,被堵在家门外,不得已而住进宾馆,内心多么凄凉和纠结,是局外人难以体味的。但是,女儿与父母本是心连心的,为何这么冷漠呢?

可以把责任推给陋习,但却掩盖不了人心的自私和冷漠,遮挡不了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换位思考,假如自己就是那个离异的女人,在受伤的时候拖着满身疲惫,满怀希冀地回到娘家,在娘家歇息、疗伤,却被所谓的习俗拦在门外,岂非在女儿伤口上撒盐?这让受伤的女儿情何以堪?是啊,难道尊重习俗比迎接女儿回家团圆还重要?这不是尊重习俗,而是太绝情了。万一在农村找不到宾馆呢?难道露宿街头?太荒唐了。

事实上,习俗只不过是一种传说,毫无科学根据,更不值得以伤害女儿的态度来遵守。地球人都知道,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很多迷信和习俗均被科学和社会发展陆续戳破。比如,传说中的鬼神,都是无稽之谈。又如传说压岁钱是为了“压祟”,即辟邪驱鬼、保佑平安,以及“破五”寓意“赶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都经不起科学推敲,只能拿来当过年的调味品,当作茶余饭后的谈资,丰富一下年俗文化,但绝不能当真。

春节浸润着我们浓浓的情愫,现代社会的春节理应有与时俱进的美好。在这个春节已经过去的日子里,实际上我们更需要一起盘点一下各地的民间习俗。由各地文明办牵头收集当地的春节民俗,然后汇总到全国文明办,我们可以将梳理后的春节民俗进行分类。有美好意义的就要保留下去,是垃圾的就要勇敢的丢进新时代的垃圾桶里,让那些初五不看亲戚,离婚女子不能在娘家过除夕这样的陋习全部“粉磨性骨折”,这是民众的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0/75789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