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反腐倡廉

【案例】为官员主动上交礼金点个赞!

2014年02月10日 14:22

 

【反腐倡廉案例】

【事件介绍】

1

河南数千名官员去年主动上交礼金等7000多万元

河南省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为契机,进一步推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工作。2013年以来,全省数千名干部主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共计7207.18万元。

河南省坚持“常”“长”相济,把握关键节点,通过整治“节日病”等,狠刹公款送节礼的不正之风。去年元旦、春节前夕,河南省纪委以用公款购买、赠送烟花爆竹等年货节礼为切入点,明确“三个严禁”:严禁用公款购买土特产等节礼,严禁以汇报工作、拜年慰问等名义向上级机关和相关单位赠送土特产等节礼,严禁向领导干部个人赠送土特产等节礼。中秋、国庆前夕,河南省纪委又以省委、省政府两办的名义印发“双节”通知,要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检查,严查公款送月饼、公款吃喝等违规违纪问题。

在早提要求、广泛宣传的前提下,河南省纪委还积极拓宽监督渠道,公布举报电话和网络邮箱;严明纪律,严肃惩戒违规违纪问题。通过深入治理,全省共查处“小金库”59个,涉及金额2485万元,处理人员81名。省纪委先后五次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了23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18个省辖市纪委共通报典型问题48起。全省共有426名领导干部主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共计1037.18万元。全省各级“廉政账户”共收到2219人次主动上交的礼金6170万元。

7200万礼金算不算反腐成果?

有数据显示,自2010年1月《廉政准则》颁布至2011年底,全国共有83195名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共计7.71亿元。对比发现,一个河南省,2013年就有数千名官员主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7200多万,差不多占2010-2011年全国党员干部主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等数额的十分之一。仅仅看数据,河南党员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正在增强,7200万礼金算得上河南的一大反腐成果。

不过,仔细推敲却发现,河南的这个7200万却又是一个不尴不尬的数字。其一,如果从经济总量看,河南省与沿海发达地区的很多省份不可同日而语。河南省官员上交了7200万,那些经济总量超过河南的发达省份,从“概率论”上来说,是不是应该比河南上交得更多?其二,官员主动上交现金、有价证券和支付凭证等,某种程度上也是不得已而为之。7200万的背后,还有没有权钱交易?有没有官员交了一部分的同时还留了一手?其三,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大多数送礼的是要求利益回报的。试问:有哪个送礼的愿意自己送出去的钱打水漂的?那么,礼金上交的背后还有没有权钱交易呢?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为谋取不正当利益,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的,就是行贿罪。在经济往来中,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违反国家规定,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的,以行贿论处。河南数千官员上交的7200万,说得客气一点是“礼金”,说得不客气就是“行贿金”,官员将收来的“礼金”上交了,行贿的人和受贿的人都相安无事了,这是不是对犯罪行为的宽容?

为政清廉才能取信于民,秉公用权才能赢得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中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坚定不移惩治腐败,是我们党有力量的表现,也是全党同志和广大群众的共同愿望。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总书记的这番话,表达了我们党坚定不移反腐败的决心。

的确,反腐败就是要“零容忍”。当前,无论是法律层面,还是实际操作层面,对行贿罪者的惩戒都失之于宽。2013年2月,最高检公布实施《关于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工作的规定》,不管是个人还是企业,只要被法院判决行贿罪成立,这个污点通常会在10年的查询期限内影响其信用。遗憾的是,去年1-10月,最高检行贿犯罪档案查询管理中心受理的查询对象共198人,只有1人有行贿行为记录,未发现有行贿犯罪记录。

1人有行贿行为,未发现行贿犯罪记录。看似矛盾的结论,反映出对行贿罪认识上的现实分歧。俗话说:棒不打送礼的。事实上,法律对行贿者网开一面,显然不利于预防和惩治腐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行贿者和受贿者都实施惩戒,直至绳之以法,不搞下不为例,无疑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

官员上缴七千万礼金为何难赢掌声

在举国上下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的大背景下,河南省领导干部主动上交礼金、有价证券、支付凭证7000余万元,本是一条正面新闻,说明中央禁令已经发挥了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网友们对这条正面新闻并不买账。这显然不是纪检部门与上交礼金的领导干部愿意看到的。但是,换个角度看,网友的质疑也不无道理。想想也是,一个数千万人口的大省,那么多公务人员才有数千名领导上交7000多万元礼金,不如一个贪官的犯罪所得,或许只具有象征意义,并没有触及到礼金问题的根本。

不仅河南官员主动上缴礼金被质疑,像昆明各级官员主动上缴礼金逾114万元、新疆阿勒泰廉政账户收到上缴款近百万元、广东国企领导上缴红包151万元等事件,都曾引起了争议,作秀说、冰山一角说、拿大钱缴小钱说等评价意见层出不穷。

领导干部主动上交礼金的积极意义无疑不能否认,但是网友的质疑也非空穴来风。从近来媒体曝光的一些领导干部的贪污、受贿案来看,一人涉案金额动辄百万、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案件并不在少数。这样看来,公众产生这样的质疑并不难理解。透过公众对领导干部上交礼金的不信任态度,也可以看出当前廉政建设与公众预期还有较大距离,反腐任务还十分艰巨。

我们应该看到,在上交礼金的领导干部中,或许有人收受礼金数额远远超出了上交款项。除了主动上交者外,我们也不能排除心存侥幸,没有上交或者没有全额上交礼金的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到底收了多少礼金,根本是一笔糊涂账。尽管中央三令五申,最近新华社仍有消息说,有的领导干部子女依然收受万元红包,对“实权领导还要意思一下”。笔者当然期待,有关部门对那些顶风收受礼金的干部一查到底,净化官场环境,消除公众怀疑空间。

但是,透过礼金问题,我们更应该思考这样的问题。那就是,为何那么多人顶风向官员送礼金,领导干部为何敢收礼金?从理论上讲,在法治不断健全、中央不断出台禁令的当下,领导干部权力寻租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但是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体制转型、物欲横流的时代,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依然很大,由于相关权力监督与问责机制没有同步跟进,因领导决策失误、徇私枉法、中饱私囊、吃拿卡要,导致国家、人民利益受损,国有资产流失的教训并不少见。

更为重要的是,有关方面要在《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框架内,完善领导干部及其配偶子女财产公示制度,亮出领导干部的真实家底。对于瞒报家产者启动问责与司法程序,把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从内部监督向外部监督推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遏制官场礼金痼疾,逐步消除公众对领导干部贪腐行为的怀疑心态。

 

官员主动上交礼金的赞与思

河南2013年以来,全省数千名干部主动上交礼金、有价证劵等7000多万元,这个成绩的取得实属不易,其中既反映了该省整风肃纪的成果,也印证了八项规定实施一年来在地方的落地生根。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下,数千名干部远离了制度红线,通过“廉政账户”主动上交了非法所得,平心而论,这是一个可喜进步,就其态度而言,给予掌声和点赞也不为过。作为老百姓,我们期待更多的干部能够积极行动起来,主动上交更多的非法所得,与其被组织查处,不如自我救赎,如果主动上交礼金的人多了,就会对各类腐败分子形成强大的心理压力,反腐工作就会持续深入推进。

一个问题两面看。我们不能因为有数千名干部主动上交非法所得而沾沾自喜,甚至忘乎所以。河南的具体情况看,反腐工作不容乐观。一是严规之下,还是有人以身试规。据悉,该省共查处“小金库”59个,涉及金额2485万元,处理人员81名。省纪委先后五次在全省范围内通报了23起违反八项规定精神的典型问题,18个省辖市纪委共通报典型问题48起。这些数据说明,反腐工作依然任重道远。二是近三千名干部收受财物应当警醒。在铁规之下,数千名干部上交了7000多万财物,一方面说明在日常工作中,各种打点和送礼之风依然盛行;同时也不得不令人反思,究竟还有多少人收受了各种礼金及财物?还有多少人“潜在水下”?

从反腐的角度看,数千名干部主动上交7000多万元礼金及财物是制度规定的严格执行的结果,但从老百姓的角度看,为啥当初这些干部要收受礼金及有价证劵等?为啥不首先做到清正廉洁?拒礼金于千里之外?如果我们的干部在工作和生活中能够始终坚持风清气正,严格按照制度规定办事,何来的廉政账户?

【启示与思考】

“一分为二”看行动。领导干部主动上交礼金的积极意义无疑不能否认。并且,一分为二看,并不是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是腐败分子。

“以小见大”看进步。应该鼓励上交礼金的积极性。网友对官员上交礼金的不买账和质疑,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还是一种求全责备,操之过急的心态。应该看到,不交与上交,少交与全部,可能有一个觉悟和认识过程,这个过程有可能是被动与主动,有的人可能是主动,更有人是不情不愿,甚至于是经过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争。所以,对于上交礼金的官员的行为,应该肯定和鼓励。

“拭目以待”看结果。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2013年大规模反腐败的“大戏”才刚刚拉开序幕,更严酷、更深入、更彻底的的斗争还在一步步开展,俗话说,“好戏还在后头”。

“除恶务尽”看未来。应该对反腐败斗争充满信心。应该相信党中央“打老虎”“拍苍蝇”的决心,在法治不断健全、中央不断出台禁令的当下,领导干部权力寻租的空间也越来越小,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正持续保持雷霆万钧的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具有贪腐行为的领导干部与行贿人,让领导干部与行贿人从违法成本考虑不敢贪腐,不敢送礼金;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给公权力套上法律紧箍。督促领导干部把重大决策程序细节放到阳光下暴晒。权力监督与问责机制同步跟进。向社会公示,接受公众舆论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其贪腐机会。

因此,对于司空见惯的礼金现象,一方面纪检监察部门要持续保持高压态势,严厉查处具有贪腐行为的领导干部与行贿人,让领导干部与行贿人从违法成本考虑不敢贪腐,不敢送礼金;另一方面要加强法治建设,给公权力套上法律紧箍咒。督促领导干部把重大决策程序细节放到阳光下暴晒。比如通过官方网站向社会公示,自觉接受公众舆论监督。从源头上减少其贪腐机会。

总之,目前一些领导干部陆陆续续正在上交收到礼金等不义之财是一种进步,一种收手不干,金盆洗手,改腐从善的行为,网友们是不是应该给于一些鼓励呢。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0/75790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