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陕西:推进新型城镇化需要观念更新

2014年02月12日 16:09

党的十八大之后,市场对于新型城镇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新型城镇化的兴起有着深远的背景,其中最主要的是支撑乡村社会的自然经济解体。新型城镇化不仅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动力,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消费行为、价值理念、思想观念发生着深刻变化。现阶段,要围绕新型城镇化的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

新型城镇化“新”在哪里

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是相对于过去片面追求城市规模的扩大而言的,是以现代化为目标、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市场运作为主导、以创新要素为驱动、以内涵增长为重点、以适度聚集为原则,促进城乡经济、社会、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从最典型的研究来看,城市化主要是指农村居民向城市生活方式转化的过程,表现为城市人口增加、城市建成区扩展、市民社会以及生活方式的形成。走好新型城镇化之路,要把握好以下几点:

首先,从现代文明史的角度看,城市化的核心是解决人的问题,实现就业和务工的平等。农村居民进入城市,发生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行为方式,还有生产方式和经济能力,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的效率由此得以提升,社会经济得以繁荣。为此,我们要根据未来人口流动的需要,对城镇进行合理布局,促进农民市民化的有序进行。

其次,健康的城市化可以更有效率地配置与聚集资源,从而成为经济增长、内需扩大的动力,提高人们的生存与发展能力。而畸形的城市化则相反,不仅不会拉动消费,反而会带来“中等收入陷阱”。当前,我国发展的不平衡既表现在城乡差距和区域差距上,也表现在城市内部存在的二元结构上,如:农民工融入城市面临就业、社会保障、住房等较多的困难,不少城市和工矿区还存在棚户区和困难户等等。因此,我国目前的城镇化不仅要通过建保障房来降低农民变巿民的门槛,还要通过质量型增长带动就业和消费的增长。

第三,城市化过程也是市场化演进的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民如何进城、社会资源如何流动和聚集,基本上都是由市场机制来决定的,政府所要做的,是完善现有法律制度,以保证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更有效率。城镇化联结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涉及到居民生产、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涉及到“人、地、钱”等资源要素在农业和非农产业、城市和农村之间合理配置。当前,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扩大消费、增加就业、教育公平、养老产业等问题,都需要通过新型城镇化来推动。

第四,城市化过程也是生态文明理念由萌生到完善的过程。李克强总理指出:“我们要实现的新型城镇化,必然是生态文明的城镇化。要以节能减排作为结构调整和创新转型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发展循环经济、节能环保和绿色低碳产业。”这就是说,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全程融入生态文明理念,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换句话说,城市格局不仅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还要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

观念更新是成功的保证

同时,发展新型城镇化,还需要观念更新。这方面,我认为需要关注的有七点:

一,新型城镇化是保民生稳增长的最好引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们面临的最严重挑战是产能过剩、最宝贵资源是市场需求。而城镇化涉及到几十个产业,可以创造出巨大的市场需求。

二,城镇化是继人口数量红利以后最大的发展红利。我们曾有的人口数量红利正在消失,接下来该上场的就是人口质量红利。改变人口分布,促进人口从农村走向城市,是未来十年、二十年我们的发展所拥有的最大红利。

三,城镇化是实现平等的最好机会。两亿多农民工如今已经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的地域转移,也实现了从农业到非农产业的职业转变,但还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首先就是要改变户籍限制,让农民工彻底市民化,享受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待遇。

四,城镇化是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户籍制度、土地制度、公共服务体制、财税体制、保障房和住房制度等都将面临改革,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

五,新型城镇化可以实现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新布局。雾霾问题的爆发使我们看到大城市、特别是超级城市的弊端。新型城镇化要以此为鉴,使城镇的布局更合理,比如通过发展中小城市来避免城市病的出现。

六,新型城镇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的重点在于缩小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而城镇化正是一个最好的抓手。以统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为突破口,建立统筹城乡的劳动就业和职业培训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谐包容地保障农民和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职业教育的权利;不断扩大城镇住房保障覆盖面,多渠道改善农民工住房条件;健全保障体系,提升幸福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七,新型城镇化是社会治理体制创新的土壤。让农民适应新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方式,实现本身的现代化,和转移本身同等重要。由田间到车间、由乡村社会到市民社会是一个巨大变化,适应这个变化离不开观念的更新的制度的创新。

(作者系安康市发展改革委总工程师)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2/7580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