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案例】现代社会更需重拾“家风”
2014年02月11日 09:22
【中国梦想案例】
【事件介绍】
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
子女的身上,有着父母的影子;一个人的言行,体现家庭的素养。劝人行善积德,力行勤俭有为,那些积极向上的家规祖训,渗进我们的文化,影响着社会风气。听老百姓说家风,寻找中国人精神支柱,今天继续来看新春走基层特别节目“家风是什么”。
天津古文化街 市民
我们的家风就是继承了中国的老传统,尊老爱幼,勤劳勤俭持家。你看,现在我的儿媳妇儿已经把家庭整个主持起来了,我今年七十岁了,我退休以后家务事儿也不用我办了,这就是尊老爱幼。
面摊老板
朴实一点,厚道一点,做人要实在一些,天上不会掉馅饼砸到我头上的。
小企业主 杜先生
吃亏是福,也就是说我不去占有别人的东西,我不去贪,不起这种贪念,但是我不停在付出 我并没要求什么回报,但是我不停在付出,我并没要求什么回报,但是最终大家都会觉得你这人很好,大家都会给你好的回馈给你的时候呢,那吃亏是不是福呢。
“大衣哥”朱之文
我母亲是农村人,没文化,我(在家)排名是老三,她说小三儿,我跟你说,走到外边 干活你好好干活,走到工地你别偷人家东西,树要皮,人要脸,咱做人要做好的人,别叫人家看不起。
赴阿尔及利亚援建工人
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航天员 聂海胜
本本分分做人,踏踏实实干事。
中国工程院院士 钟南山
这也算是个家风吧,就是一个就是要有事实依据,一个就是要实事求是。一点事也夸得很大,他就特别反感,他说你这有什么事实根据,这个方面经常受到他的一些教育,我就慢慢养成这样一个习惯,到现在为止也是这样,不管是带我的研究生、硕士和博士生,写论文或者做一个论文开题,我都说你能做到你就写能做到的,这个不要去贪大求全。
台湾著名主持人 李涛 李艳秋夫妇
李涛夫妇:我们家是非常清楚的,老人家再三叮咛,就是家风家规一定牢记在心。我举个例子吧,我自己的孩子到十岁的时候,有一天,那时候老爷爷九十岁了 ,孙子找到旁边来, 说,邦邦呀,你是从哪里来,你爷爷从哪里来,知不知道,祖先是哪里人,知不知道?我儿子,他孙子说,不晓得爷爷。老人家脸都呆住了,马上说把你爸爸找来。我的爸爸把我,他的儿子,他的孙子两个人全部召在一起,然后就问了一件事,这个你们不能忘本呀,这是我们家一个顶天立地,自立自强不忘本,现在你教的孩子有点忘本呀,他就告诉孙子,你的爷爷,我们全部都是从中国大陆来的,我们也是中国人,你和你爸爸都是台湾生的,台湾人。你不要忘了这一点,你不能忘记这一点,你不能忘本呀。
迪拜 游客
我们家里还是觉得一个是善良,还有一个不要贪小便宜。即便他出来,我一路上也给他说,你出来代表的是我们中国人的整体素质。我说千万不能贪小便宜,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如果你从小这个概念不强的话,长大了以后,小财你都慢慢贪,手就散了,然后各方面再收手的话可能就不容易了。
北京市民
现在我对儿子也是说,不管你干什么工作,不能贪心。公家的东西,那再多那是公家的,是不是。咱们个人,咱自己挣钱以后再去买什么东西,这属于咱自己的,你要是如果有贪心了,好多事你都会要出问题了。
重提家风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家风不仅是民风社风的组成要素,也是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曾国藩的在治家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他所概括的“八本八宝”的曾氏家训,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所谓“八本”,就是:读书以训诂为本,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烦恼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为官以不要钱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所谓“八宝”,就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八字家训。“八本八宝”的曾氏家训,即便放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遗憾的是,文革期间家训,曾经被视为“封资修”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被人们遗忘。
家风虽说只是一个家庭的风气,却是社风民风的基础,甚至对党风政风也会产生重要影响。家风不正,怎么会有好的民风社风、政风党风?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整个社会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社会道德领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少数人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价值观扭曲,是非善恶不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悄然滋长;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与长期以来不重视家风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马年新春伊始,央视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很有现实意义。
家风是社风的细胞
采访家风家规,让这一话题进入公众视野,成为街谈巷议的热点,重新引起人们对于家风问题的关注与思考,实在是一个很有意义的举措。这是因为家风就是社风的细胞,并会对其他各风产生影响——
第一,家风是文化的组成部分,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美德。不管是形诸文字的,还是言传身教代代相因的,都体现了主流的价值判断。绝大多数家庭,不会将蝇营狗苟、舍义取生作为家庭的圭臬。反而五常八德、俭朴持家、睦邻友善……一直都是家风传承的核心。讲家风就是讲文化。讲文化强国战略,自然不能脱离家风的内含。舍弃家风的文化,只能是蹩脚的文化。
第二,家风是社风的涓涓细流,或曰社风肌体的细胞。如果一个个家庭家风不正、家规颓败,想要形成良好向上的社会风气,基本就是不可能的。想想那些颐指气使、目空一切根本不把别人甚至法律放在眼里最终锒铛入狱的犯罪分子,很多都有家风不正的背景。所以重视家风培育,就是重视社会风气建设,就是为社风向好向善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三,历史上有许多良好家风的范例:孔融让梨、岳母刺字、曾国藩治家八字口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即读书、种菜、养鱼、喂猪、早起、扫屋、祭祖、睦邻等都是可供借鉴的样板。传承这些,就能形成正能量,而这些正能量聚集起来,就能形成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动力。采访中许多普通百姓说的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还有诚实、勤劳、守信、节俭、独立、大度、感恩等,都是良好家风的再现和正能量的体现。
古人非常重视家风,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齐家”是“治国”和“平天下”的根基。“齐”就是整肃,“齐家”就是整肃家风家规的意思。当然“齐家”前面还有“修身”,但自我修养,也需要良好家风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最好从孩提时代就开始。你从小给他灌输“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的观念,他就可能养成“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思维。总而言之,树立端正的家风,传承优秀的家规和家训,的确是值得弘扬的民族文化。如今党风、政风、社风明显好转,百姓拍手称快,如果加上优良家风的打造,就能成为风气更加好转的基础。这,就是家风构建的价值。
点赞好家风,莫忘匡正“坏家风”
一个词,一句话,一个家里的故事,一段家庭的记忆,都是家风的载体。家风,也成为社会风气、公民道德的源头。央视播出的家风街采,在一个个短暂的片断中,老百姓那些语言简朴却道理深远的家风解读,都传递着一份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力量。但无须讳言,现实中我们见到的并不都是这样的好家风。而在传播、点赞好家风的同时,揭示那些坏家风,匡正那些坏家风,意义更是非比一般。
家风是一种潜在无形的力量,在日常的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心灵,塑造孩子的人格,它对孩子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有比喻说,好的父亲是青山,好的母亲是绿水,青山绿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态环境。然而从现实看,今天不少做父亲的既不是青山,不少做母亲的也不是绿水。
孩子做好事,在学校当“小义工”,回家兴冲冲告诉家长,焉料家长劈头盖脸一顿训斥:你是傻啊?孩子和小伙伴闹了矛盾,家长又是一顿训斥:你没长手,不会削他?孩子和家长过马路遇到红灯,孩子要等绿灯,但被父母硬拖着闯红灯,还被父母斥为“拎不清”。又比如带孩子出门上街,看到环卫工人清扫街道,马上借题发挥对孩子“现身说法”,说道今天不好好读书,将来就只能扫大街。
除了这样的言教,还有不堪的身教。有些家长在外头道貌颇是岸然,但是一进家门则马上换了一个样子,口无遮拦地臧否事物,满嘴脏话,更甚至夫妻俩当着孩子的面谋划损公肥私的勾当。有的孩子在学校值日,打扫教室卫生后将垃圾往窗外一倒了事,受到批评后还理直气壮:在家里妈妈都是这样做的。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孩子耳濡的是这样的“言教”,目染的是这样的“身教”,天长日久,又会向哪里潜移默化,毫无悬念。事实上,冷漠、自私几乎已成为许多孩子的一个通病。一事当头,以自私为圆心,以自利为半径,没有“好处”便弃如敝履。倘若遇到批评,不仅半句也听不进去,反而气壮如牛地告诉你“少来这一套”。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此话今天被奉为圭臬。然而起跑线不只是“分数线”,而对于那些被“坏家风”耳提面命的孩子,对于那些动辄就“少来这一套”的孩子,其实是已被推倒在起跑线了—从这个角度看,对“坏家风”万不可掉以轻心啊!
【启示与思考】
说到“家风”这个词语,对于绝大多数现代人来说,显然觉得有些陌生,似乎只有在一些影视剧中的封建大家庭中才能看到。而目前中央电视台推出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却让“家风”再次进入了公众的视野,再次引发了网友的热议。实际上,“家风”这个词语受到现代人的冷落,但并不意味着现代人就不需要“家风”了。按照一些社会学家的说法,现代社会已经进“小家庭时代”,社会被分割成一个个小的家庭单位,而越是在这样的“小家庭时代”,越需要“家风”的熏陶、规范和引导。
2月6日新闻联播中特约评论员、清华大学教授周庆安点评道:“在采访中间我们看到,很多家庭的家风很相似,比如说忠厚诚信、和谐团结,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等等,说明我们对于中国传统,对于中国家庭价值的理解其实是存在着巨大的共识。家风体现中国社会核心价值观,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每个家庭的“家风”可能不尽相同,但是一种积极、健康、正面的“家风”,却可以对家庭成员在个人修养、品德操守等方面,产生重要而积极的作用。相反的,如果一个家庭的“家风”不正,那么生活在这个家庭中的成员,其个人品行、道德操守,就可能会出现问题。实际上,“家风”的意义绝对不仅仅限于规范家庭成员道德操守、个人品行,一方面,它会调剂家庭内部之间的关系,关涉到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与稳定。试想,在一个以谦逊礼让、互尊互爱、相帮互助为“家风”的家庭中,其家庭成员之间必然能够友好相处,维持这个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另一方面,小家庭是构成大社会的基本细胞,如果一个家庭“家风”健康积极,家庭成员在“家风”的约束之下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个人品质,那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社会风气的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换言之,如果每个家庭的“家风”都正,则社会风气自然会得到改善,也会相应的“正”起来。相反,如果小家庭的“家风”不正,则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很难“正”得起来。
说到底,“家风”的作用就是通过每个家庭的道德规范作用,来影响社会的每一个个体成员,进而达到规范整个社会风气的作用。当很多人感叹当今社会“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时候,它的意义也就显得尤为重要。重拾“家风”,也许是一个值得我们所有人认真思考的问题。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1/75805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