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稿 国际热点启示
多维度应对全球贸易新变量
2014年02月11日 13:06
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全球贸易在恢复上升中呈现新格局。贸易摩擦加剧、贸易规则变化及多重不确定因素增加,构成了全球贸易的新挑战。专家建议,中国应多维度做好应对准备,在推动国际贸易稳步增长中防范全球贸易新风险。
贸易摩擦风险加剧
在全球贸易弱复苏和一体化进程中,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对未来全球贸易投资格局造成深远影响。
商务部公布的2013年全球贸易摩擦数据显示,目前新兴经济体与发达经济体之间的摩擦日渐频繁,对中国来说,中欧光伏贸易争端、美对华暖水虾反补贴案等均是此类贸易摩擦的典型案例。同时,新兴经济体之间贸易摩擦也呈加剧之势,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墨西哥、巴西等国都与中国发生贸易摩擦。
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院院长张汉林认为,全球经济增长低迷、各国产业间竞争日趋激烈、经济转型诱发冲突是导致贸易摩擦频发的三大主要原因,全球贸易将进入“摩擦频发期”,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压力不小。
此外,美国等发达国家正致力于制定新的国际贸易投资规则,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等超大型自由贸易区谈判正加速推进,致使全球贸易投资格局出现新挑战,世界贸易体系在WTO框架被日益弱化的大背景下将迎来重构。
这些新国际贸易体系有三大特点,一是零关税;二是强调就业和绿色环保的谈判准入条件;三是区域而非全球性。面对三大特点,中国都不占优势,在全球贸易规则中有被边缘化的危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世界贸易部副主任陆燕认为,西方发达国家加速推动TTIP谈判有两大动因,一是欧美希望借助贸易谈判为经济复苏注入活力,刺激双方的经济增长,二是美国希望由此带动欧、日通过跨国地域的经贸整合,重新掌握全球地缘政治优势。
三大新变量影响全球贸易
综合来看,2014年全球贸易环境还存在汇率战、各国产业间竞争日益激烈、大宗商品价格变化等三大新变量。
近两年,全球主要经济体之间汇率波动加大。2013年,日元对美元贬值超过20%。与此同时,美元对欧元持续贬值,这一趋势已延续了一年半之久;人民币对美元则屡创新高。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认为,全球各大经济体之间汇率战愈发频繁,可能导致全球贸易出现更多不可控因素。一方面将直接影响新兴国家的出口竞争力;另一方面,如果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超出预期,势必带来全球流动性收紧和发达国家需求下降,抑制新兴经济体外贸出口。
金融危机后,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都开始调整产业结构。其中,不仅新兴经济体之间存在因劳动力成本和环境资源出现的竞争,新兴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之间也存在产业竞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部长隆国强说,中美之间的产业竞争就是全球产业竞争的典型。美国为尽快复苏经济、重振本土工业,推出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基建和科研、教育、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智能电网、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成为其投资重点。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国近年来也在积极发展类似的产业。随着中国的产业结构升级、产品技术含量提高,中国产品与美国本土产品有了更大的竞争,中美贸易关系从互补性为主转向越来越多的竞争。这种各国力主培养本国产业的趋势,意味着各国将在竞争规则和贸易规则上做文章,加剧贸易摩擦。
此外,美国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和页岩气革命等因素,可能将使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行,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原先的出口比较优势构成新挑战。
美国页岩气革命后,其对能源进口需求出现下降,这带动了全球能源格局的调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预计,2014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中,除了农业原材料价格将上涨外,石油、非燃料初级产品、金属等商品的价格都将呈下跌走势。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盛建明认为,这虽然有利于新兴经济体扩大初级产品特别是能源的进口,但初级产品价格的下跌,需要中国企业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从某种意义上讲对中国出口形成新的制约和挑战。
多维度应对国际贸易潜在风险
业内专家认为,面对多种外贸新变量,中国应多维度做好准备,防范风险,全方位提高外贸竞争力,打造中国贸易结构转型“升级版”。
首先,面对国际贸易新规则的挑战,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外开放体制机制。专家认为,应从韬光养晦为主到有所作为为主,创造适合中国的国际秩序,加强主动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积极扩大开放领域,包括贸易开放到“放宽投资准入”,以自贸区建设为抓手,从沿海开放进一步扩大至“内陆沿边开放”。
其次,避免人民币大幅快速升值。人民币快速升值大大拉升了出口产品的价格,削弱了中国对外竞争力,应以国内利率、资本管制等政策为切入点,建立适应于全球汇率大幅变化的国际资本流动管理机制,改变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
第三,在加强出口的同时注意在当地投资。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表示,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带来很大震动,中国企业应对加强货物与服务贸易出口的同时,适当加大在出口国投资,缓解各国产业竞争带来的贸易摩擦。
第四,摆脱大宗商品等初级产品价格下行对中国比较优势的侵蚀,依靠技术创新实现自我升级产业结构。依据国际经验,建立在劳动力优势基础上的经济体,在生产要素比较优势动态变化过程中,往往难以长时间保持竞争优势,应借鉴发达经济体经验,建立动态、持续基础上的产业转型和升级。
第五,在跨国直接投资谨慎的大环境下,为企业创造条件带来对外贸易和投资的新动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认为,中国可以考虑与美欧签署双边投资协定来保护中国企业在欧美的投资利益。(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1/75811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