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中国式农村婚恋”,几多欢喜几多愁

2014年02月12日 09:43

 

【百姓心声案例】

【事件介绍】

1

“中国式农村婚恋”:春节期间频繁相亲

2月3日,农历大年初四,家住河南省虞城县田楼村的金娟这一天连续相亲了5个男孩,他们都和她年龄相仿,在20岁左右的年纪。

“见到第5个男孩时,第一个人的长相我都有点模糊了。不见不行,我老大不小了,要是这几天定不下婚事,过几天我就要到广东打工了,只能到明年这个时候再找对象了。”金娟说。

数以千万计在都市务工的青年男女春节期间回到农村,利用返乡的短暂时间频繁相亲,许多单身男女靠几次相亲“仓促”地定下终身大事。

21岁的王涛家在河南,初中毕业后到浙江的一家电子厂工作,一干就是五六年,这期间只有每年春节回家一次。21岁的年龄按照城市婚恋标准尚属年轻,但是在不少北方的农村已是“大龄”,每次春节回家,他的婚事都成了父母最头疼的事情。

“我从大年初二就开始相亲了,接连这几天每天都见两三个,其中有一个女孩子我比较中意,后来我们两个又单独见面聊了下,感觉不错,现在已经定下婚事了,过几天我出去打工,爸妈也放心了。”王涛说。

从相亲到定下婚事,王涛和这个女孩子总共见过2次面。然而在中国农村特别是中西部的不少农村,王涛的经历却是许多青年男女的缩影。春节前夕回家—春节期间频繁相亲—订婚—再次外出务工,这就是“中国式农村婚恋”。

“一年到头,也就是这几天有时间。”王涛向记者感慨。因为,在自己的家乡找到另一半是他们最现实的选择。

“在打工时,也有一些人自由恋爱,不过多是不在一个省,有的即使在一个省距离也较远,双方的父母基本上都会反对,最后走到一起的是少数。”23岁的河南农民工王尚说。几年前,在广东务工时,他曾和一个重庆女孩谈恋爱,但是对方的父母反对女儿远嫁他乡,他们的感情最终无疾而终。

“幸亏她没有嫁到我家来,否则以我们打工的收入,可能她几年都不能回家看父母一次,在家里谈是最好的选择。”王尚说。

农村单身男女春节期间频繁的相亲催生了“媒人”行业的红火。“媒人”以帮助青年男女牵线赚钱,在河南的一些农村,每促成一段婚姻他们收取1000元到2000元不等的费用。

“每个‘媒人’手上都一些青年男女的资料,这些年轻人基本都是‘媒人’的同村人或者相邻村的人,这些‘媒人’多是在赶集时互通有无,然后找到男方和女方的父母,安排相亲。”王尚说。

 

莫让“中国式农村婚恋”毁掉一生幸福

笔者觉得看似高效的农村婚恋,换来的只能是父母暂时的安心,其实隐患很多。首先,部分年轻人只是为了安慰父母,保证能继续外出“打拼”才进行频繁相亲,并非心甘情愿,只重视了“频次”,没有真诚,这样的感情能相信吗?其次,虽然草草的定下了“终身大事”,但马上一个就要外地谋生,一个依然在家务农,一年就见面一次,可能在一年中两个人分别遇到有缘人,很快就会放弃没有基础的感情,这样的恋情能靠谱吗?再次,两个生长在不同家庭的人要走到一个屋檐下生活,脾气秉性、生活习惯、社交范围、家庭环境等等都要有一个了解、磨合的过程,而十几天就定下了一辈子的婚姻,这样的婚姻能牢固吗?

不要小看婚前彼此沟通、了解、磨合的过程,它不仅可以帮你看清对方的为人、优缺点,也是对婚姻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能不能包容对方的缺点;能不能负担起家庭支出;能不能承担起家的责任;能不能和对方的父母很好的相处……这就是稳固婚姻的必经之路。为什么如今离婚率这么高,和很多年轻人“闪婚”有直接的原因,在还没有看清楚对方的时候就一时兴起的结婚了,生活在才米油盐中才发现对方身上有着自己无法忍受的问题,而且彼此都不能进行让步,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就离婚,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婚姻不是一时冲动、一见钟情,更不是一时的新鲜和刺激。而是在漫长的交往中的一种爱和责任。其中若是没有一点点真爱去作支撑,婚后的任何一个细微的事件都有可能在不经意间迅速提前摧毁婚姻的生命。只有真心去对待我们的婚姻,才能换来一生的幸福。

中国式农村婚恋”需要免费服务

众所周知,农村青年婚恋有着浓厚的中国农村地域特色,大大同小异的是,他们婚恋和结婚的年龄与城市相比比较小一些。因为农活和成家立业的需要,他们不得不约定俗成地在20来岁成婚。但时下的年轻人长年累月地出门在外打工,找个中意的对象的确不容易。于是,他们只好选在择春节期间频繁相亲,以期找到适合自己的另一半。仅凭几天时间让他们找到终生伴侣,太难了。

数以千万计在都市务工的青年男女春节期间回到农村,利用返乡的短暂时间频繁相亲,许多单身男女靠几次相亲“仓促”地定下终身大事。真是难为这些孩子了,外出打工回来过年,不仅是与家人团聚,而且要通过媒人介绍频繁相亲,并努力使自己能定下终生大事。

我们都是过来人,相亲、婚恋、结婚,通过这样三个阶段就要考虑确定时间把婚事给办了。一旦媒婆介绍的对象成了,还得给媒人1000到2000元的介绍费。因为,媒人也是靠这生活的。然而,为什么县乡村的三级工、青、妇组织就不能成立一个免费婚姻介绍所?难道办这样的好事很困难吗?非也!这些群团组织,政府财政都有财政办公和活动经费,而且他们的工作性质就是为青年男女为服务的。但他们却没有积极主动地这些经常在外打工的青年农民提供婚介免费服务。

此可见,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在众多的“中国式农村婚恋”中,又有不少人的婚恋仍然属于父母包办婚姻。其实,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婚恋为数不多。因此,在广大农村,青年婚姻免费介绍所理应成为广大农村和农民们的新生事物,让它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而且,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完全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现代化手段,是这些年轻的朋友早日找到如意伴侣。何必让他们苦等一年又一年,只有在打工一年后,到春节回家才能草草通过媒人频繁相亲?

 

由此可见,我们的基层组织还有相当多的为民办实事的事情没有认真落实到位;由此可见,除了为青年农民免费介绍对象之外,还可以为留守在家的空巢老人和儿童办许多实事。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基层组织是否愿意为民办实事;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党和政府主要领导是否真正重视这些有意义的实事。我们党的执政理念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和“群众利益无小事”。我们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我们党的宗旨谁都知道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但是,如果只是把这些要求当作口号,就没有任何意义;如果只是把这些要求写在工作计划和总结里夸夸其谈,同样毫无意义。关键是要转化为各级领导和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工作人员的实际行动中。

由此可见,我们党的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应该把解决广大农村存在的各种实际问题摆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去。尤其是要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必须“视群众为亲人,问需于民;视群众为老师,问计于民;视群众为裁判,问效于民”。如果能在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把青年们的免费婚姻介绍所成立起来,如果能把广大留守老人和儿童存在的诸多实际困难重视起来,并得到妥善解决,那就是为民办的实事和好事,就能让群众满意。如果把这些突出问题解决了,就是给广大农民送去了最大的温暖和幸福,就是在给中国梦的实现添砖加瓦。而这,正是我们广大农村实现小康社会和中国梦所需要的正能量。

【启示与思考】

新闻中这位叫金娟的姑娘,一天相亲5次,只是数以万计的打工青年单身男女春节期间相亲的一个缩影。因为适龄的单身男女特别是“大龄”的单身男女,每次回家过年,他们的婚事都是父母最头痛的大事。如果不“仓促”地把终身大事定下来,只会让父母又焦虑一年。只有通过频繁相亲把婚事定下来了,才能让父母放心。

这种归乡相亲的现象,其实在返乡农民工大军中较为普遍。原因是大城市的结婚成本几乎让这些进城农民工承受不起,而往前推的恋爱成本也颇为吃紧。在城市打工,年轻人往往承受着思念家人以及孤单的煎熬,如果周围有条件都差不多且情投意合的异性,或许是种不错的因缘。但这样的美事并非普遍现象。而这春节期间被家长安排相亲,也自然是日常安排之一。

不管是进城务工的农村青年,还是大城市的白领精英,在春节或者是其他时节被赶上相亲的房子里时,其实也没有必要“心有戚戚然”。

农村单身男女打工生活的这种现状决定了他们的婚事也只能如此“仓促”定下。虽说这种频繁式相亲并不意味着恋爱一定能够走上红地毯,更不意味着婚姻一定能够幸福,但这也是没办法的办法。农村单身男女春节前夕回家——春节期间频繁相亲——订婚——结婚——再外出打工。这种“中国农村式的婚恋”,实则是一种闪婚形式,自然是让人欢喜让人愁。闪婚后的一些婚姻并不幸福,长期分居造成冷暴力,甚至离婚的青年人也比较多,让其父母欲哭无泪。

类似“一天相亲5次”,多源于父母逼婚。面对父母逼婚,55.9%的单身男性、65.9%的单身女性选择“躲避”。殊不知,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单身男女的婚姻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多倾向于晚婚。特别是青年人“先立业后成家”的观念与父母“先成家后立业”的观念相佑,导致两代人对婚姻的认识出现了代沟。不管怎样,婚姻就是两个人的事。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真可谓几多欢喜几多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2/7581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