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重庆:让公共文化服务彰显现代性
2014年02月12日 16:08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中央对新时期公共文化建设理论和发展方向的新表述,是对新形势下公共文化工作的全新概括。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组成部分,承载着培养现代公民、培育现代文化、传播现代价值观的任务,这一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其建设体现了现代政府的职责,体现了法制社会的特征,体现了市场经济的要求,也体现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要具有时代性、创新性和开放性。其现代性体现在理念、体制机制、内容建设、服务方式、管理模式等方面与传统体系的不同。
以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体现中国特色的时代精神作为目标,实现价值取向的现代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文化强国培育具有时代精神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公民,着力于塑造能代表时代精神的、有创造性的、积极健康的公共文化,是今天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最具有时代性的一个特色,是当今服务型政府价值取向的现代性。我们现在很多文化面临着外来文化的融合,我们越来越多地区接纳着一些外来文化,但是我们自己的传统人文伦理厚重的文化特色、文化标识,却在慢慢地淡化。我们迫切需要可持续发展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和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进行文化定位,制定相应的文化政策,创新当代文化,努力维护文化多样性。
以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作为基础,实现服务内容的现代性。发展繁荣文化的最终目的是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形成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据,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来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根本方向是保基层、重基层,要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文化发展差距,使文化资源更多向少数民族地区、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倾斜。在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上,要进一步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现代性,既引入竞争,鼓励符合时代精神,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供给,也培养群众的公共文化参与意愿,尊重群众的创造性,通过优秀文化产品吸引人。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娱乐性服务、科技知识性服务、文化信息性服务,农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的满足程度,农民群众文化素质和文化水平的提高程度是衡量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效益的根本尺度。
以政府职能转变和文化体制改革作为驱动力,实现政府行政理念的现代性。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要求,政府不仅要重视经济建设、重视经济指标,还要重视文化建设、重视人文指标。强化文化领域政府公共服务的意识,实现从传统的管制型政府向现代服务型政府转变,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有效的公共文化服务,是服务型政府的核心工作之一。文化建设不是做样子,而是实实在在发挥着转方式、优结构、扩消费、增就业的独特作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总体布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事关科学发展大局。
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做到既不缺位也不越位,工作的重点放在基础保障和环境创设上,主要责任有三个方面:一是直接提供文化企业和社会机构不能或不愿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二是组织民营文化企业、社会机构参与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并明确其责任;三是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生产和供给进行有效监管。在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同时,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的制度建设和平台建设,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在动力,适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代性发展。
以政府政策和公共财政为支撑,实现服务能力的现代性。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现代性这个职能和责任是衡量政府管理水平和能力的极为重要的指标。公共文化服务的本质在于非营利性,其主要资金来源是政府的财政投入。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就要通过改革公共财政投资机制,从现在的经济投资型财政体制,逐步向公共服务型财政转变,来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支出在公共财政支出中的总量和比重。也要树立公共文化服务的成本意识和效率观念,强化公共文化服务项目的经济核算和预算控制,逐步实现公共文化投入由“养人养机构”向“养事养项目”转变,打造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长效机制。一是对那些不具备规模经济特征、进入门槛比较低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应逐步向民营企业和社会组织开放,积极探索通过企业冠名、管理承包、政府采购等多种形式,鼓励和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和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二是对规模经济特征明显、进入门槛比较高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采取“项目申报”制,引入市场机制,加强公共文化部门内部的竞争;三是对需要依靠公共部门来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保障公正,加强监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充分发挥市场资源配置和社会力量积极作用,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性。在从“大包大揽”的文化事业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模式的转型过程中,面对群众文化需求多元化的现实,需要正确处理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群众文化社会化、市场化的关系,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协调机制,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提高公共文化的多元服务效能,这是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关键。政府主导,政府、市场、社会、个人相结合的“一主多元”的“交互理性”的制度框架能使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树立全域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在组织机构保障上,按照统筹城乡、共建共享的思路,实施公共文化服务联盟,整合城乡的教育、体育、旅游、商业等政府部门,以文教、文体、文旅、文商联合等为载体,集聚公共文化服务效应,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地,通过合作协议有效实现文化设施共享、文化信息共享、文化人才共享,文化产品共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域发展。
近些年,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各地纷纷拔地而起,宽阔的场地、一流的设施、标志性的外观,成为城市化进程中的一大景观,但许多设施的效能不高,也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现在基本建成了覆盖城乡的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还要进一步拓宽公共文化服务渠道和范围,让文化项目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正进行的探索。其中,建立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和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在公共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等组建理事会,吸纳各界代表、专业人士参与管理,把公共文化服务的选择权和评价权交给群众,是各方面公认的有效方式。这是着眼于体制机制的创新,经过集约化运营,凝聚优势,利用综合力量增加传播方式和加强传播手段,在改革管理体制的同时,改变运营机制,充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供标准化和均等化的优质服务,打破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自身的框架约束,实现效能的最大化,才能做大做强示范性、导向性文化活动,创新文化服务社会化、群众文化专业化、文化活动品牌化、运作方式多元化,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的现代性。
科学运用现代传播方式,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的现代性。在我国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两年的创建周期内,中央财政用3.05亿元示范区创建补助资金撬动了地方财政资金投入超过150亿元。这些措施推动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使群众真正享受到了创建示范区带来的文化惠民成果。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固定设施体系、流动服务体系,还需要综合运用现代传播手段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数字资源提供能力和远程服务能力,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文化馆、移动阅读、掌上服务等,改变的不仅仅是文化的载体形式,更是人们利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尤其是要积极依托三网融合技术,构建数字化的现代公共文化供给网络,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针对性、吸引力和满意度。如何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如何打造现代传播体系,是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面临的急迫的时代任务。
建立科学合理的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效益评价的现代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缺乏有效的反馈机制,这是文化管理部门、专家和广大群众的共识。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评价机制要有两个维度:关注群众需求,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关注效能,完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一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政投入绩效评估机制,赋予群众参与监督的权利。同时,通过委托经营和文化基金协议等形式,引入公共服务的竞争机制,提升运营效率,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二是在评价内容上除了文化设施的使用率、资金投入及使用情况、人才保障、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等硬指标外,还应增加对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的评价和群众的参与度、公平度、满意度的评价。西方国家的公共文化托管制便是在公共文化资源运营的有效性原则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通过文化财产托管的方式,将私人的、社团的和国家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都引入公共文化供给领域,以此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效益。三是建立评价结果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评价监督报告,确保评价的公开透明。根据国际经验,公共文化服务产品和服务提供的决策往往需要专家机制做中介,政府机构与具体的文化内容选择保持一臂距离,以回避文化偏见和防止权力寻租。
(作者单位:重庆交通大学)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2/75820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