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观点荟萃
贵州:不断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效益
2014年02月14日 14:0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新目标新要求,从两大方面部署了军民融合发展的新任务。军分区系统处在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一线阵地,接受军地双重领导,在贯彻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职能重要、地位突出、优势明显,必须适应全面深化改革需要,以融合的理念、视野、思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做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这篇大文章,不断提升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效益。
在首要强化军民融合思想认识上下功夫
强化责任共同意识。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实现国家和军队由富向强、由大向强的必然选择,是军地的共同责任。当前,地方经济发展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面临着长期、复杂、多元的安全威胁与挑战。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决定了实现社会长治久安和强军伟业,必须把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纳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体系,通过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最大限度地配置和利用资源,提高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这既是军地双方共同的历史责任,也是艰巨的政治任务。军分区系统要发挥好桥梁纽带的能动性,在提升深度融合意识同时,带动地方树牢“一盘棋”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理念,彻底改变自我封闭、自成体系军地建设思维模式,实现富民与强军目标相统一。
强化互利双赢意识。实践证明,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可以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经济建设也可以从国防和军队建设中获得有力的安全保障和力量支持。近几年,在探索军民融合式发展进程中,通过目标思路有机结合、资源技术双向转移、双拥共建支持配合,实现了军地互利双赢,推动了共同、快速发展。
强化发展协调意识。要解决好发展认同上的价值标准问题。军分区系统要带头高举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大话旗,强化军地沟通,切实解决好绝对化、孤立化看待经济发展的认识偏颇,防止一些地方把支持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看作负担。同时要解决好发展进程中的顾此失彼问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要考虑区域经济实力和地区发展实际,部队各级也要科学筹划,不搞盲目加码,增加地方负担,以实际行动支援地方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
在努力提升官兵军民融合能力素质上下功夫
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在制定人才培养战略时,应把单一的军事人才需求融入军地视野,确保军分区系统人才培养在满足自身需要基础上,兼顾地方经济建设的需要,实现人才培养的军事经济效益。要把人才强军战略与人才强国战略结合起来,充分依托社会教育资源,为部队培养高层次人才。要依靠地方科研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优势部门,在民兵武器装备制造、信息、通讯、高校等重点领域,搞好军民两用人才共同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通过军地双向交流和地方代培等形式,走出一条“开放式培养、合作式开发”的育才路子,形成军地人才培养兼容机制。
转变人才培养方式。要改革单一依靠军队院校、教导队等完全委托式培养为军地密切配合式培养方式。军分区系统不仅要在选准选好培养对象上下功夫,而且要对地方人才培养单位提出明确的标准要求,建立军地人才培养检查考核机制。要充分利用社会上越来越多的文化、科技等培训机构,增强通用专业的标准化、融合性培养。要把地方科技成果充分运用到国防动员、网络互通、数据库建设以及教育管理、军事训练等项目上,提高官兵信息化工作含量。
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依托社会教育资源,通过人才引进、联合培养、远程教学等模式增大军队人才基础知识的融合度。
在建立完善军民融合制度机制上下功夫
构建军地联合领导机制。要坚持党管武装制度,把军地双向兼职、军地联席会议、党委议军会,现场办公会、预备役部队党委全会等各项制度落实好完善好,用法定的制度和机制实现党政军在组织领导上的“统”。要坚决维护军地联合领导机制的权威性,实现机构设置和工作运转的常态化。军事职能部门要认真做好协调领导关系、调节部门关系、调节工作关系的工作,确保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上的每项工作都有军地领导统管,都有军地部门责任,都有军地标准规范,实现组织领导的无缝链接,使军地联合的领导机制能够顺利运行。
建立军地联动的指挥机制。由于军地分工不同,党委政府各部门职能任务不同,因此,要实现应急应战的有效联动,平时就要分门别类地构建不同的军地联动指挥机制。对可以预见或者上级已经明确了应急应战任务的地区,要有针对性地构建军地联动指挥的常设机构,建立功能齐全、预案配套、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军地联动指挥机制,建立和完善军地联动的方案,明确军地各级的职责和任务,形成系统配套、军地衔接、相互支持的预案方案体系,确保一旦有事,就能发挥作用。对不可预见的突发情况,要建立快速反应的应急指挥机制,作为常设机构的补充,确保发生特殊复杂情况时,能迅速有效地对军警民有关力量实施统一的调度指挥和协调。
完善军地联系的协调机制。要注重建立军地联系的协调机制,发挥“调节器”的作用,协调好党政军群各个层次、各个部门、各个方面的关系,实现各种资源和力量整合的最大化、效能的最大化、作用的最大化。要建立完善军地例会制度、定期会商制度、情报交换制度、联络员制度,使协调经常化、制度化。要充分发挥先进科技手段的作用,将地方党政专网、应急指挥网、国防动员指挥网和军事指挥网等信息网络连接起来,把军地交通、测绘、统计、气象、水文等部门的数据整合起来,建立军地兼容、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使融合更加快捷,使协调更加顺畅。
在共同开发利用军民融合物资器材装备上下功夫
优化保障布局。立足区情、社会、民情、军情,突出抓好重点方向、重点环节、重点任务物资器材储备保障布局。重点将民兵应急保障工作纳入军地应急联合指挥机构的工作范畴,在统一指挥协调下,满足保障需求。由部队提出需求,军地有关单位协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市、县两级军民融合式装备器材物流保障仓储节点,开创清单式、集约式保障模式,突出做好饮食、装备、救护、宿营、运输和急需物资器材保障
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社会化保障理念,军地协调完善法规制度,利用社会保障资源弥补政府和军分区自身保障能力不足问题。结合所担负的平战任务,军地共同研究确定需要的支援保障范围、物资种类及概算数最和价格,规范军民通用资源配置办法、制度措施、清单目录,有重点、多方向、成梯次部署预储预置、预征工作。按照行政区域、划分若干保障地域,实施区域保障,确保在任务第一时间即可动员有关资源要素、保障力量。制定平战结合的营房、医疗、道路抢修、车辆保障,油料供应、给养补给等军民融合式应急保障预案,确保遂行任务有序进行。
(作者为毕节军分区政委)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4/75840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