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事件专题 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资讯

青海:领导干部有所“怕”才好

2014年02月13日 11:24

《读书镜》中记有这样一个故事:宋太祖一日罢朝,俯首不言,久之,内侍王继恩问故。上曰:“早来前殿指挥一事,偶有误失,史官必书之,故不乐也。”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之后,又“杯酒释兵权”,皇权的统治地位稳如泰山。这样一位开国之君“偶有误失”,竟然怕“史官书之”,还是很令人感慨。

由此,笔者想到邓小平同志讲过的一段话:“共产党员谨小慎微不好,胆子太大了也不好,一怕党,二怕群众,三怕民主党派,谨慎总是好一些的。”诚然,赵匡胤是一代封建帝王,邓小平是党的高级干部,两人不可相提并论。但他们应有所“怕”、应有所“慎” 的意识,却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古语云:“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归,行有所止,遇有逾规,亦不出大格。”每个领导干部手中,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掌握一些权力,如无畏惧、不慎行,就容易目空一切,唯我独尊,无所顾忌,以权压人,产生诸如“天塌下来我顶着”的“良好”感觉和不“怕”念头。就容易把党纪国法抛在脑后,成为私欲的奴隶,进而一步一步变质,堕落到“组织无法挽救、家人无法挽留、自己无法挽回”的地步。

那么,作为一个领导干部,要怕什么呢?

要怕碌碌无为。俗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领导干部应该多想想,自己做官是勤勤恳恳,还是懒懒散散?做事是踏踏实实,还是心浮气躁?政绩是为群众造福,还是为仕途“邀功”?事实上,许多好干部正是以“想干事、干成事”,为群众谋得实实在在的福祉,为自己赢得群众良好的口碑。做任何事情,领导干部都要勤勉,都要多思多想,反复谋划,把出什么样的政绩、靠什么来出政绩搞清楚,破除急功近利,杜绝慵懒散漫,交出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答卷。

要怕愧对群众。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领导干部应该多想想,是老老实实当仆人,还是作威作福当“老爷”?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还是上头哪个“贵人”赐予的?实践告诉我们,领导干部只有把群众呼声当作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当作第一选择,把群众利益当作第一考虑,才能无愧于广大群众的信赖。领导干部必须把群众当亲人,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群众满意不满意、赞成不赞成、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各项工作的第一标准,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要怕违反纪律。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领导干部做事的规矩是什么?就是原则,就是纪律。领导干部应该多想想,做这件事会不会违反原则?拍这次板会不会违反纪律?看轻原则,就没法管住自己的“头脑”;看淡纪律,就没法管住自己的“手脚”。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一个执政党来说,有铁的纪律,才有党内的团结统一,才有党风的清正廉洁。无论是贯彻大政方针,还是落实工作纪律,各级党组织都要敢抓敢管、动真碰硬,敢于板起脸来批评,敢于狠下心来问责,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止“破窗效应”,使原则、纪律真正成为带电的高压线。

其实,“怕”并不是畏首畏尾、缩手缩脚,而是要认识到民意不可违、民心不可背,始终保持一颗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心。要认识到责任重于泰山、使命需要担当,始终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谨慎和勇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一名无愧于党的培养、无愧于群众重托的共产党员。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3/7584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