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逼婚”广告莫用“孝道”绑架婚恋
2014年02月13日 13:42
【百姓生活案例】
【事件介绍】
婚恋网站投放“逼婚”广告网友号召万人抵制
近日,婚恋网站百合网在春节期间投放的一则被“剩男剩女”认为是“逼婚”的广告引发不少争议,甚至有网友在微博上发起“万人抵制百合网”活动,要求百合网删除该广告,活动支持者表示,要“与道德绑架和陈腐婚恋观斗争到底”。
不少“剩男剩女”表示,虽然自己现在还是单身,对于婚姻家庭,他们心中一直满怀渴望,但是这种以亲情为名的“逼婚”,自己表示厌恶,并将“坚决不从”。
“逼婚”广告上电视
27岁的小孟名校毕业,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从事产品运营相关的工作,收入颇丰。优秀的小孟迟迟没有交往到合适的男朋友,让家人十分发愁。大年三十晚上,当小孟与家人共进年夜饭时,百合网那则引起很大争议的广告在电视上便开始了。在这则广告中,一个年轻姑娘每次面对年迈的外婆时,外婆总在重复着同样的一句话:“结婚了吧?”几次问询后,姑娘开始痛下决心“我不能再慢慢挑了”,选择求助百合网。在最后一幕中,外婆插着鼻管躺在病床上,看上去生命垂危,姑娘则身披白纱,和一位男士走到外婆的病床前说:“外婆,我结婚啦!”
“看到这则广告后,我立刻傻了眼。”小孟说,“当时饭桌上就有我的外婆,除我之外,两个未嫁的表姐脸色也变了。”在饭桌上,小孟的外婆、父母还有一干亲戚开始重弹“你为什么还不去找男朋友”的旧调,广告播一次,小孟就要被念叨一次。于是,在七天假期中,每当听到片头音乐起,小孟就要躲到家人的视线之外。
虽然广告中被“逼婚”的是女性,未婚的男性同样无法摆脱家人的“借题发挥”。28岁的小张是一名未婚国家公务员,春节期间回家,就常被父母“逼婚”。“我们老了,你就算是为了我们着想也要考虑个人问题呀!”父母苦口婆心地说。
对于百合网的广告,小张表示:“婚恋网站自我推销的行为无可非议,但是也要注意宣传的导向。我认为,广告中传递的婚恋观不太正确,完全把婚姻的目的简化为‘给家人交代’。我承认孝道很重要,但是忽略个人选择自由,这样的婚姻必然不会幸福。”
“剩男剩女”:性格合适最重要
和社会上某些既定的印象相反,这些被称为“剩男剩女”的单身青年并不排斥进入婚姻。29岁的小岳是大家族中惟一的大龄单身者,回家后自然也“遭遇”各种盘问。小岳认为,两个人之间要“来电”,不能为了结婚而结婚。
如果迟迟无法碰到心仪的对象怎么办?小孟表示,舆论通常认为,女性最终要回归家庭,“剩女”概念的热炒也是基于同样的原因。但是,作为一名职业女性,自己的收入完全可以负担个人生活。在不需要伴侣提供未来衣食的情况下,她会更加关注两个人精神的契合度。因此,如果没有遇到合适的对象,自己宁可继续单身,也不会草草嫁了。她说,百合网广告中,婚姻成了女性的唯一价值,自己作为新时期的独立女性,难以接受这样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如果有亲人像广告中的外婆一样“逼婚”,不仅自己不会就范,彼此间的感情也会因此受到重创。
世纪佳缘发布的《2013—2014年中国男女婚恋观调查报告》显示,38%的男性受访者与35%的女性受访者表示,“彼此性格合适”是结婚的必要条件,在各项理由中支持者最多。
专家:应充分尊重婚恋自由
对于百合网广告传达的“逼婚”主题,和春节期间给一些单身者们“添堵”的后果,从事婚恋服务近十年的心理咨询师张旸对记者说,因为未婚单身者的主体集中于上世纪70和80年代出生的新中国第一批独生子女。父母一般会在他们的成长期内倾注大量心血,也习惯于各种“包办代替”,在子女长大成人后,这种模式也会延续到对其恋爱婚姻的关注上。所谓的“逼婚”就是这种关系的产物。
其实,用不着家人的“逼婚”,像小孟和小张这样的单身者寻找伴侣的个人意愿还是相当强烈的,而他们自己也为这一目标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张旸说,父母罔顾子女意愿,单纯的“逼婚”会产生一定的消极效果。他发现,一些本来积极参加各种交友联谊的单身者反而会在春节后的活动中“失踪”,原因是“被逼婚整怕了”。他建议,父母最好不要“逼婚”,而是要充分尊重子女的婚恋自由;而单身者也要仔细梳理择偶要求,对婚姻抱有更加切合实际的想法,才能早日获得甜蜜的爱情,并早日组建家庭。
“逼婚广告”缘何引发众怒
一则普通的商业广告,引发如此大的争议,甚至导致网络上的万人抵制活动,这是很多人所没有想到的。按理说,绝大多数的未婚男女对“逼婚”并不会感到陌生,春节前网络上还流传着“每逢佳节被逼婚”的无奈调侃,为什么一则“逼婚广告”却引发如此大的非议呢?
其实背后的原因并不复杂,未婚男女在回家过年,面对父母亲人的时候虽然会遭遇各种方式的“逼婚”,为此头疼不已,倍感郁闷,但是大家心里都清楚,父母亲人的“逼婚”纯粹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与爱。可是商家推出的“逼婚广告”,却只是为了市场营销和商业利益,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换言之,网友愿意被父母以爱之名而“逼婚”,却不愿意被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逼婚”。
更进一步说,这则“逼婚广告”所倡导的婚恋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按照广告所表现的内容,似乎现在年轻人结婚只是为了给家人一个交代,一个安慰,而不是为了自己未来人生的幸福。作为婚恋主角的年轻人,在这则广告中似乎成了一个道具,只能牺牲个人的选择自由,去满足长辈的心愿。这和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自由婚恋观念显然背道而驰,实际上成了另外一种意义上的“包办婚姻”。
从表面上看,这则“逼婚广告”在给了父母以新的逼婚借口和理由的同时,也给了未婚男女以新的压力,所以才招致了年轻人的反感和抵制,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是这则广告本身所体现的错位婚恋观和价值观,才让它成为众矢之的。当代年轻人的晚婚现象本来就是一个需要多角度看待的问题,部分年轻人在选择婚姻伴侣的时候好高骛远,挑挑拣拣固然不妥,但如果从有利于未来爱情婚姻和谐稳定的角度来看,“精挑细选”显然就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值得肯定。
这则婚恋网站推出的“逼婚广告”,显然是弄巧成拙了,而由这则“逼婚广告”,实际上也给未婚男女和他们的父母提了一个醒。作为父母,应该充分尊重年轻人的婚恋自由,如果催得太急,逼得太紧,除了增加年轻人的心理压力,甚至不惜租个男友女友回家欺骗父母之外,如果真的只是为了满足父母长辈的心愿就仓促结婚,其实是害了自己的子女。
而作为年轻人,也需要对父母的“逼婚”多些理解与宽容,如果感觉自己条件已经具备,时机已经成熟,也确实应该考虑早点走入婚姻殿堂。这不仅仅是为了完成父母的心愿,更是为了自己的感情早日有个归宿,为了自己的工作和事业更好地稳定下来,也为了更早地体验婚姻与家庭的幸福和甜蜜。
“逼婚”广告绑架受众
春节,成了父母逼婚的时间节点。深谙此道的某婚恋网站,在春节期间推出煽情广告,想因此来吸引单身男女。
这个看似很善意的婚恋广告,不经意间戳痛了众多未婚男女的软肋——大家最怕父母长辈逼婚。大家强烈的反对,其实也在情理之中,无论是谁,都想找到钟意的伴侣,走上幸福的婚姻殿堂,大家之所以等待,就是因为要找真爱。想想看,这则广告想鼓动未婚青年为了父母长辈的焦虑而在寻找真爱的路上妥协,怎么能让不大家愤慨?父母长辈想让孩子早点结束单身,也是想孩子幸福快乐,但是,随便找一个人来告别单身,就能幸福吗?孩子的婚姻不幸福,父母长辈能心安吗?
广告中的外婆,在鼻孔插上氧气管的病危时机仍然催婚,是现实中很多父母的缩影。而那句瘆人的“结婚了吧”,则更能刺痛大家的心。在外打拼的未婚青年,回家是想享受家和情亲的温馨,可是,众亲友的催问、逼问,让他们重新陷入灰色的心境。事实上,婚姻是孩子的事,父母可以提供参考意见,但不可一再催促,甚至用“父母关爱”这样的软暴力相逼。再者,结婚未必就代表幸福,鲁莽草率的婚姻,则预示着更大的不幸的风险。
成家立业是一种传统观念,由这样观念衍生的逻辑就是“不结婚就不幸福”。然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婚姻观,不应屈服于外界压力而潦草结束追求真爱的历程。显然,尽管这个催婚广告有良好的初衷,但它在不经意间用陈旧的伦理道德绑架了受众,让不少网友的心灵受到伤害,至少没有给予未婚青年充分的尊重。这就是此则婚恋网站的“逼婚”广告引争议的根由所在。
走自己的路,让“逼婚广告”说去吧
作为大龄单身青年,家人本就在平时对自己的婚姻问题心急如焚,若在春节期间再被广告语屡屡“逼婚”,从而引起家人的催逼和声讨,的确会有点吃不消。其实,虽然广告语戳中了很多单身青年的痛处,让他们在家里浑身不自在,但也没有必要放在心上,不如对“逼婚广告”一笑了之。
面对大龄儿女的婚事,很多父母都是心急如焚,督促自己的儿女尽快成家,以使父母安心。但是,在父母的催逼下,很多儿女却从内心父母的唠叨排斥,不肯走入婚姻殿堂,甚至出现“逃婚”现象。而“逼婚广告”的出现,就是在家长对儿女婚姻心急如焚的语境下,以广告的手法所做出的宣传手段,其最终目的只是盈利而已,并没有与“道德绑架”有任何牵连。
其实,“剩男剩女”的出现,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没有必要进行苛责和声讨。一方面,当前的社会压力骤增,很多单身男女都想多奋斗几年,等闯出一片天地后再组建家庭。另一方面,大量单身男女的择偶观念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以往的择偶标准已经不适应于当前的青年男女。但是,很多父母却以他们的视角来审视儿女的婚姻观,正是对婚姻观认识不同上的“代沟”,恰恰成为了“逼婚”频现的导火索。
作为广告制作播出方,正是嗅到了这种商机,钻进了大龄青年家人的想法中,妄图借助春节假期,打出广告的知名度。可以说,“逼婚广告”只要是没有违反相关法律法规,遵守了广告制作、播发的底线和原则,即便很多人听起来不顺耳、不受用,也是没有招架之力。对于“逼婚广告”而言,虽然目的是借此提高网站知名度,进而增加盈利收入,但其本身就是阐述了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并没有任何不妥之处。
既然如此,对于“逼婚广告”,大龄青年男女们其实并不需要过于纠结和闹心。广告出现之前,青年男女们就一直保持着自身的择偶观念和标准,如今看见“逼婚广告”后,何必非要让一则广告搅乱自己生活的阵脚呢?如果在内心认为“逼婚广告”有点虐心,不妨昂起自己的头,沿着自己的婚恋之路一步步走下去,没有必要在乎那些“闲言碎语”。
【启示与思考】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那则相亲广告,就是八个字:不结婚对不起外婆。在广告当中,并没有看到漂亮的女主人公有想结婚的意思,也没有看到她主观上为恋爱婚姻做出过什么努力,她只不过是迫于亲情的压力,不得不寻求婚恋网站的帮助。
可以说,这则广告遭到网友炮轰,不是因为给大龄青年“带来催婚、逼婚的压力”,而是因为用亲情绑架爱情,传递出错误的婚恋观。正像有网友评论的那样,广告中的情节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屡有发生,婚恋网站这种自我推销的行为无可非议,但把老人的心愿极端化表现,把婚姻的目的完全简化为“给家人交代”,这种道德绑架实在让人反感。
我们要学会彼此尊重,首先就要理解和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化,还有现代社会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以单身或成家简单地划分好坏,以有孩子或无孩子简单地划分幸福或不幸福,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明白,一个成年人的生活状态大都是他或她个人的选择,比如是选择单身还是成家?选择何时“脱单”或与何人成家?要孩子或不要孩子?甚至性取向是异是同?都是非常私人和隐秘的,只要不违法乱纪,不危害他人,就应得到法律和国家的保护,得到社会和媒体的尊重和理解,得到包括父母、朋友、同事、领导在内周围人的不打扰、不关注和不介入。而不宜借关心关爱之名,夹带商业利益、世俗偏见和围观猎奇,过分深入和评价人们的生活状态,失去对单身人群的起码尊重,现在由此所形成的社会偏见,实际上已是一种对他们隐私权的冒犯。非诚勿扰?有诚也不应扰!他或她可单,你不能扰。
在一国媒体和舆论场上,“光棍”、“剩女”、“剩男”这类明显带侮辱性的词满天飞,这正常吗?谁的鞋,谁穿谁知道。对别人的生活状态和选择,他人不要说三说四,不要评头论足,更不要形成社会压力,这一点,我们真的要注意和改正了。特别是不能让婚介商业为了盈利而绑架了我们的婚姻。
而今,网民集体抵制,也算是“用鼠标投票”。对涉事婚恋网站来说,“亲”们不给好评,等于声誉在溃堤。在此情况下,与其坐享“恶名营销”之利,不如着眼长远,给公众一个道歉,也引以为鉴,对失落的口碑好歹是种挽回。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3/7584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