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案例】勿让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

2014年02月14日 10:20

 

【网络舆情案例】

【事件介绍】

1

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春节 农村地区成“卸货场”

就在人们将目光还聚焦在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中国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过期食品翻新登场、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一些在大城市里几乎无处遁形的问题食品,却在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遍地开花,令人堪忧。

过期食品翻新登场 春节走亲访友“变味”

大年初三,甘肃女孩白娜娜起了个大早,准备和父母一起去舅舅家拜年。出门前,她不经意间拎起妈妈准备好的礼盒,看了几分钟后朝大门喊道,“妈,你等等我啊,我发现这箱牛奶没有标生产日期,不会是过期了吧?”

听到女儿的问话,正准备锁大门的张秀英快步进屋。“不可能啊,这是你姑姑昨天‘回娘家’时拿来的。”翻转牛奶箱仔细检查好几遍,张秀英还是不肯相信,又差娜娜“叫你爸来看看”。

娜娜爸爸白文军正在大门外拾掇摩托车,听到女儿的“控诉”,他不紧不慢地说道,“不用大惊小怪,镇上卖的很多食品都没有标生产日期,也没见着把谁给吃死。”

看到娜娜惊愕的表情,白文军连忙解释道,“这几年你一直在外面读书,不了解咱们这里的情况,现在春节走亲访友,最流行送这些礼盒,不管东西好不好,反正大家都这么做。”

在娜娜的一再坚持下,张秀英最终答应打开箱子一探究竟,果不其然,箱内独立包装的奶盒显示,牛奶已过期4个多月。看着这箱平时连名字都没有听过的过期牛奶,张秀英只好拿出去扔在打谷场边的粪堆上。

记者在近几日的走访中发现,春节期间,尤其在一些偏远农村地区,这种过期食品普遍存在,除翻新再登场之外,部分食品则抹掉生产日期,甚或直接明目张胆售卖。

在娜娜的记忆中,小时候,春节走亲访友的礼物是需要精心准备的,比如,缝一双鞋垫、织一条毛裤、带几块腌肉,最不济也要去商店买些诸如冰糖、茶叶、点心之类的“硬货”。

“现在谁还送这些东西啊,大家都觉得那样太麻烦了,花二三十块钱随便在商店买一件礼盒,大气,有面子,关键是省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白文军的这番话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态。

“不过这样做确实很没意思,使得春节期间的走亲访友变味,更使得人们之间的感情变淡,但没办法,大家都这样做。”白文军补充道。

 

伪劣食品扎堆春节 农村几成“卸货场”

大年初五这天,白文军摩托车带着娜娜,去隔壁乡看望娜娜的干娘。路过镇上的小卖铺时,父女俩停下车进去买礼物。鉴于前两天过期牛奶的经验教训,他们决定这次“死活都不买礼盒”。

瞅着五花八门的各类食品,纠结10多分钟后,父女俩决定称一些散装的蛋糕,这在他们看来是实打实的“硬货”。

进干娘家大门之前,娜娜招呼爸爸停下车,说想看看蛋糕有没有碎掉,令她惊讶的是,她鲜明地看到了部分蛋糕上发霉的绿毛,这使得她差点吐出来。“这怎么可能,我看着售货员婶婶装进去的啊!”无奈,父女俩又返回刚才的小卖铺。

进门前,白文军一把拉住怒气冲冲的娜娜,“你别说刚才蛋糕发霉的事,就说还要去另外一个亲戚家,需要再买一件礼物!”后来,娜娜才被告知,这家商店是当地一个镇干部开的,用爸爸的话说就是“咱们得罪不起”。

记者走访多个乡镇的小卖铺发现,与那些有独立包装的过期食品相比,这些散称蛋糕、点心等食品的猫腻更多,更加令人难以分辨。

据媒体报道,除过期食品之外,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觉的山寨食品,在农村却有广大的市场,不法商家采用降低价格、改换包装名称等手段销售这些产品,可以说,一些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现状令人担忧。

在四川省金堂县赵镇弯弯街批发市场一家主营副食的店铺,既有正品的大白兔、徐福记,也有山寨的“小白兔”、“徐记”,包装极其相似。店主表示,商品主要销往农村,山寨的七八块钱一斤,正品的二十四五块钱一斤,掺在一起卖,不容易看出来。

分析称,很多“山寨”食品经常打着知名品牌的旗号出现在农村集市商店,由于价格便宜、极为相似的包装和名称、加上农村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这些质量低劣的“李鬼”食品,往往在农村有很大的市场,农村食品安全无形中成了食品安全监管的薄弱地带。

问题食品横行乡里 “舌尖上的安全”引忧

有媒体分析称,追根溯源,农村之所以有假冒伪劣产品生根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知假买假”有关,因此常被提醒“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农村人又不是傻子,谁愿意吃这些假冒伪劣食品?但十里八乡卖的都是这样,又有什么办法呢?总不能每次都去县里或市里买!”面对上述论调,白文军如是反驳。

“春节期间礼尚往来的这些垃圾食品,就像‘击鼓传花’游戏一样,最后落在谁家,谁就只能自认倒霉。”确如白文军所言,记者在走访中发现,越来越多的农村消费者对这种假冒伪劣食品很不满意,但很多时候只能无奈接受。

基于此,有媒体撰文指出,问题的主要症结不在消费领域,而在生产、流通环节;把主要问题推到农村消费者身上,则是开脱了监管责任。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看来,其是,问题食品频现农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他向中新网记者谈道,“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问题食品流向农村的现实基础,这其中就包括城乡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别。”

“这一问题的深层根源则是熟人社会的‘面子悖论’。讲面子,又买不起。”在钟君看来,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问题食品频现的重要因素。

钟君指出,在上述内因尚难在短时间内迅速改变的当下,要治理这一愈发严峻的问题,就必须从外因下手,那就是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治标”为“治本”赢得时间。

“农村不应是问题食品的‘法外之地’,城乡二元结构更不是监管选择性失明的理由。只有首先彻底堵住监管漏洞,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机可乘,才能真正保障数亿中国农民‘舌尖上的安全’。”钟君说。

 

农村为何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

食品安全,在过去的一年里,数次成为热议的关键词,零容忍已经成为共识。谁能料想,这种难得的共识所发生的场域竟然只限于“城市”,农村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何以发生这样的惊悚呢?

有媒体分析称,追根溯源,农村之所以有假冒伪劣产品生根的土壤,从某种程度上确实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知假买假”有关。言下之意就是,只要农村人有了“自我保护意识”就没事了。

还有论者称,问题食品频现农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有着深刻的经济社会根源。城乡二元结构是导致问题食品流向农村的现实基础,这其中就包括城乡市场消费能力的差别。于是把问题推给了农村人的“面子悖论”,认为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之间的矛盾,也是导致问题食品频现的重要因素。

从以上言论来看,都无一例外都把责任推给了问题食品的受害者——农村人,认为是农村人的“缺乏自保意识”和“面子悖论”,才让问题食品找到了在农村的活路。如此论断,实在荒谬至极。

当然,这样的论断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由于文化素质的短板,加上问题食品在包装上足以“以假乱真”,农村消费者大多确实缺乏自保能力。“面子问题”更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再加上贪图便宜的心理,这样的消费心理催生出“问题食品”泛滥的消费文化也是有道理的。

但是,这能够成为问题食品泛滥农村的理由吗?民以食为天,除了说明民对食品的生存依赖外,也道出食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在食品安全这个问题上,从来就不应该存在法外之地,不应该存在城乡有别。农民天然地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也会天然地存在面子和贪便宜心理,但是食品问题不是天然地存在的。打个浅显的比方,大家都知道酒驾是十分危险的,不论是对酒驾者本人还是社会,但是喝酒对有瘾者无疑是极有诱惑力的,但不能因此认为车祸的发生乃是在于醉驾者的酒瘾。于是认为除非祛除掉人的酒瘾,才能杜绝车祸的发生。但是,从现实情况来看,对酒驾施以重典,以制度建设克制人性之恶,才是最现实,也是最给力的。

同样,如果食品安全能做到无懈可击,能够在生产、流通环节中真正做到“民以食为天”,试问,那种不健康的消费文化土壤何以存在?试问又有谁愿意消费问题食品呢?

所以说,农村之所以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关键还在于监管环节的缺位或者说不给力。如果能够在生产、流通中,强化监管和准入许可,让食品安全成为生产和流通中的天条,让农村食品安全不成为法外之地,让问题食品无处遁形,哪来的农村“卸货场”之说呢?

问题食品包围农村,主要源于监管失守

也许在某些人看来,农村市场成问题食品卸货场,致使假冒伪劣商品扎堆横行,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与农村消费者消费水平不高、辨别能力差、维权意识不强甚至图便宜“知假买假”有关。这固然是十分重要的理由。

但也不要忽视了,农村市场上的问题食品的存在,不是小范围的,而是扎堆横行;不是一天两天,而是经常性的。这就不免让人怀疑了,面对如此严重的“舌尖上的安全”问题,有关部门监管了吗?是真的监管了吗?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与社会建设研究室主任钟君所认为的那样,“农村不应是问题食品的‘法外之地’,城乡二元结构更不是监管选择性失明的理由。只有首先彻底堵住监管漏洞,让问题食品在农村无机可乘,才能真正保障数亿中国农民‘舌尖上的安全’。”

世上无难事,任何事情只要想办好,就一定会取得成功或大有起色的。我国的食品安全是社会的一个显性问题,已经严重危及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作为职能部门,必须抱着高度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在农村的食品安全把关上,可以讲,该设的部门一个都不比城市少,为何农村会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就是因为某些监管部门慢作为甚至不作为,他们没有守护住他们的一亩三分地。

谈起执政为民,谈及转变工作作风和走群众路线,某些监管部门的领导会头头是道、喜形于色,但他们往往只会王婆卖瓜,自我贴金。农村市场庞大而芜杂,监管有些困难是事实,但总不至于到了问题食品泛滥成灾的地步吧?在我国现阶段,农民朋友赚钱还相当不容易,如果将相当一部分钱交给了奸商,让人情何以堪?更何况,农民朋友买来的一堆食品是过期变质甚至就是有毒有害的,会对身体造成一定的伤害,让人于心何忍?给农民朋友“舌尖上的安全”,有关部门责无旁贷,面对假冒伪劣食品扎堆横行农村市场,真的有必要迅速打一场歼灭战。

 

食品安全应当城乡统筹兼顾

城市对食品的关注度警惕度逐渐上升,不单单是城市居民对食品问题的高度重视,更是因为城市监管部门对食品问题的大力监管,严查严打,坚持不懈。问题食品在城市已被连根拔起无处遁形了,然而在农村民众对食品问题的关注度偏低,农村市场监管相对薄弱的情况之下,导致了大量问题食品疯狂流入,几乎充斥了整个农村市场。假冒伪劣“高仿”食品的“入驻村庄”与农民有待提高的素质有关更与监管部门对农村市场的监管力度有关,食品安全无小事,监管部门应当城乡统筹兼顾。

转换思想,对问题食品说不。农村群众普遍有一中爱“便宜”的习惯,不管质量如何总是把“低价位’放在第一位,这是落后思想,应该明白“便宜没好货”的道理,天上不会掉下馅饼,货好价低的食品是很少存在的。不能因为一点点的小恩小惠就把健康问题抛在就九霄云外,农村应当加大对食品问题的教育力度,让群众辨清问题食品的危害,还农村一个健康的食品市场环境。

加大监管力度,铲除问题食品渠道。假冒伪劣食品总会有生产销售的渠道,监管部门要从根部抓起,严打制造窝点,断绝问题食品的货源;再者,要监管销售渠道,对销售问题食品的商家,超市,要严罚严惩,断掉他们的销售渠道,“根叶”一起抓,断绝有害食品的出路。

城乡统筹兼顾,坚持到底。从城市跑到农村的问题食品从制造窝点、销售渠道及群众思想上都发出了抵制信号,城乡建立对食品问题的统一战线,坚决抵制,坚持到底,拒绝购买;监管部门要坚持严打,发现一起铲除一起,坚决打散扎堆农村的“舌尖安全”上的忧患。

别让农村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

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不仅不能遗忘农村,更应把农村市场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为父老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春节回乡,问题不少。许多在农村走亲访友的人发现,过期食品、绿毛蛋糕堂而皇之地成了礼品,像“娃恰恰”“康帅傅”“奥立奥”等在城市很容易被察觉的山寨货,在乡村小卖铺里却很受欢迎。就在人们还聚焦城市食品安全问题的当下,农村地区正以惊人的速度成为问题食品的“卸货场”。顾此失彼,令人心忧。

以前,对于农村的山寨食品、“李鬼”产品现象,报道也时常见诸报端网站,但往往不了了之,成为众多新闻中不那么起眼的一个过客。然而,通过春节的近距离观察、亲身体验,许多人才发觉,农村的“舌尖安全”已经是病象沉重。

谁在坑害农村的消费者?不法商家难辞其咎。在城市人人喊打的问题食品,到了农村,却被一些人采用降低价格、改换包装名称等手段粉墨登场。由于价格低、卖相好、面子大,假冒伪劣扎堆横行,十里八乡纷纷进货,产生了劣币驱逐良币的负面效应。

记者在调查中还发现,由于农村熟人社会的关系网络,加上一些强势村镇干部把持的商店,问题食品凭着扭曲的营销渠道,能获得见怪不怪、一路绿灯的“礼遇”。畸形市场生态背后,还有不良社会生态。

问题这么严重,监管难逃其责。固然,农村食品安全意识相对薄弱,农民消费水平较低与对面子要求较高的矛盾给山寨货可乘之机,但更需反思,如此明目张胆、大面积地制假售劣,生产、流通环节已经糜烂到了何等地步?有关部门的监管责任又流失到了怎样的程度?问题食品横行乡里,再次以触目惊心的事实证明,农村是市场监管最薄弱的一环,也是假冒伪劣商品的重灾区。捍卫“舌尖上的安全”,不仅不能遗忘农村,更应把农村市场作为重中之重,切实为父老乡亲们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此前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食品安全是“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问题食品的背后,是一些问题工厂、地下作坊由城市转战农村的“转型”轨迹,不从生产源头上把好关口,淘汰这些昧着良心赚钱的黑产业,假货劣品会层出不穷。

同样关键的是,监管决不能选择性失明,而应有所作为。针对重重积弊,在农村更要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农村的食品安全生态才能有一个显著改观。

 

【启示与思考】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城市居民的消费意识也在逐渐增强,假冒伪劣、过期产品也被夹在监督管理部门的严打实查和城市居民的维护消费者权益中间,无法动弹。但是这些不法商家却看中了农村这块“宝地”。

山寨商品傍名牌,过期一年照样卖——相比城市里较为隐蔽的食品安全问题,农村市场上明目张胆的假冒伪劣,早就是一种普遍存在。农村之所以会成为假货集中地,常见的原因分析是——农村消费者辨别能力差、消费水平低、维权意识不强,甚至有点图便宜“知假买假”。

无论如何,农村市场上假冒伪劣的泛滥,都是典型的违法犯罪行为。因为,假冒伪劣食品不只是谋财,那简直就是害命。毫无质量保障的山寨食品和过期食品,无异于一种慢性的公开投毒行为,其实是在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

不得不说,农村市场假冒伪劣的泛滥,根本原因就在于那里是监管的真空地带和不毛之地。换句话说,不是因为农村消费者都是“傻子”,而是因为监管部门在穷乡僻壤常年“玩失踪”。要杜绝农村市场寻常可见的假冒伪劣,最关键的就是监管部门要引起重视,建立常态化的机制,下决心去治理。

市场有细分,可以有高端商品,也可以有中低端层次的商品,却不应该有假冒伪劣产品。首先得问问那些“小白兔”、“徐记”、“娃恰恰”、“康帅傅”是谁生产的?笔者认为,只要工商、质监等监管者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完全可以顺藤摸瓜找出生产源头的。对之,当依法处理,决不容许假冒伪劣产品祸害农村。而且,对监管不力、不作为的监管者也该有严厉的问责。农村市场不是消“废”市场,需要多方齐心协心。

那些优质商品及其经销商,也要有一份长远眼光,不要因眼前利益而轻易放弃农村市场,最后造成“劣币驱赶良币”状况的出现。同时,商品分销物流等渠道的建设也该及时跟上,政府及企业都要尽到一份力,好让农村也能买到放心的商品。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4/0214/758658.shtml